马斯洛的举例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或许应该把这个放在最前面:马斯洛并不认为要把第一级需要完全满足才能进入更高一级需要。马斯洛并不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只受其中的某一种需要驱使。在这个理论提出的那个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失业。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比起找一份工作来说,花大量时间去慢慢思考人生目标,寻找途径发挥自己的潜能显然是过于奢侈的。 而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个需要发愁的事情,花费一些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此条件下,马斯洛的人格理论恰当地分析了经济大萧条时代的工人和现当代中产阶级市民的对比需要。马斯洛区分了两种基本的需要:一种是匮乏动机,是由饿、渴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这些客观的东西一旦获得,匮乏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匮乏动机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同时,马斯洛还论述了另一种需要,他称之为,,它包括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与匮乏需要不同,即使获得了客观目标物,成长需要也不会满足。相反,只有这些需要得以表达时,他们才会满足。与人们在饥饿时感到的紧张不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是非常愉快的,而且会增强这种需要,而不是满足它。在马斯洛最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界定了包括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的五个基本需要层次。就是说,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如果你现在很饿,那么你的行为就会围绕着获得食物。在这个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你不会非常关心结交新朋友或者建立爱情关系。当然,低级需要被满足之后,它也可能会使你再次去注意它。在一生中,我们大部分人是沿着这个层次前进的,直到达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面详细的讨论一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饿、渴、空气和睡眠。它是我们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有力量的。当你被捂住口鼻没有办法呼吸而拼命挣扎时,想必你不会还有心思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被安全需要所推动。这包括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以及对结构和顺序的需要。当未来不可预测,或者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些需要就特别突出。你问问叙利亚地区的人会不会去话费大量的时间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而言,他们都已经很好地满足了吃、喝,安全和稳定的基本需要。大多数人都有工作,有家,饭桌上有吃的。但是这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带来幸福,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很快就出现了。为此,马斯洛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爱。D型爱,如饥饿,是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去满足缺乏它们时产生的空虚。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但它却是发展第二阶段的B型爱的必经之路。B型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B型爱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所爱的东西而满足。B型爱是丰富的、愉快的、和其他人一起成长的。“它是一种为了另一个人的爱"。尊重的需要。尽管许多诗人和作曲家都不同意,但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比爱更多的东西。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把此类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尊的需要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必须要得到的,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人尊重或者是处于权威地位的。虽然我们有金钱、配偶和朋有,但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容易自卑,沮丧。自我实现的需要。几乎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幸运地得到一盏神灯,或者得到神的帮助,能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但不可避免的是,得到这些财产、爱和权力并不能保证这些人一定能够幸福。因为,正如马斯洛所说,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一种新的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在生活中,那些满足了所有需要的人就会关注怎样才能发挥出全部潜能,马斯洛指出,“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开始想:除了这些,我们还想要什么?生活目标是什么?想做些什么?对每一一个人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一样,马斯洛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潜能得以完全的发挥,每个人都有努力追求这种状态的需要,大多数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是现在无法设想的。然而市面上一些书籍的内容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很大的误解。首先就是认为在进人高级需要之前,低一级的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得到满足。实际上,马斯洛说的是,在某一阶段,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他估计在一般美国人中,85%的人的生理需要,70%的人的安全需要,50%的人的归属和爱的需要,40%的人的尊重需要和10%的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当然,低级需要满足的程度决定着这些需要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程度。马斯洛接着指出,他最初的五级需要层次理论过度简化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多数人都感到这种需要层次有合理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明显例外。例如,有些人在进入一种爱的关系之前,就出现了自尊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一些艺术家放弃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努力去表达他们的创作愿望,也能获得很大的满足,对他们而言,画画、写作可能比稳定的收人或得到食物更重要。我们还经常听说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牺牲了生命。尽管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他也承认,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美国,一个人可以通过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或政治领袖而获得自尊和他人尊重;但在另外一些文化中,这种尊重指向那些善于捕猎或具有高超农业技能的人。马斯洛认为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的。基本需要本身,而不是满足需要的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是共同的。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另一个误解就是,认为一个行为只受一种需要驱动。事实上,马斯洛认为,行为是多元动机驱动的结果。他以性行为为例指出,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受性释放需要的驱动也就是一级的生理需要,但马斯洛认为驱动这种行为的,可能是胜利的需要或者表达爱心的需要,也可能是表达征服和控制的欲望,也可能是体会男性和女性情感的愿望。接下来回答你的问题: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地位我很难将大段大段的官方套话写在这里,但我着重强调几点就好。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只要与社会科学有关的学科,大部分会学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至今仍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关于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排除那些对这个理论原本就没有深入了解的胡乱质疑,唯一值得批判的点就是没有实验验证了。可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虽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将心理学引入了半自然科学的门槛,可我依旧觉得一套宏观的心理学理论,他仍旧是偏社会科学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与其说是科学就是“一群到目前为止还未被推翻的理论”,不如说是科学本身就具备自我矫正的特点。与传统的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不同,科学方法具有两个重要标志:经验观察和自我矫正。顺便说一下传统的非科学的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在他没被推翻前,他就是科学。正如哥白尼日心说,即使以我们目前的眼光来看这种理论早已被证伪算不上科学,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可并非如此。而至于说马斯洛弗洛伊德之类理论根本无法被证伪,因此连错都算不上,更何况是科学。我倒倾向于我们之所以说无法被证伪,不如说是现如今我们的思考水平和经验观察还没有能够想出办法设立实验将其证伪。更何况马斯洛这套理论本身就非常完善。关于许多人将其奉为教条这很正常,有的人相信精神分析就会有的人喜欢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先不说马斯洛需求理论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且经过时间检验过的理论。很多人甚至只是某个文学家或者有成就的人曾经写过一句话都能拿来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者说服别人的论证呢。或许是从小写作文被教导要多引用名人名言才能拿高分养成的习惯吧。作文高分是拿到了,可也养成了听信权威的非科学的确立信念的方法。参考文献:Jerry M Burger 《人格心理学》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