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民众心理上如何应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告时间为下列描述错误说法的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提高防护能力,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无论是普通民众、居家隔离人员,还是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心理调节都很重要。面对疫情,我们要提高心理免疫力,给心理穿好“防护服”。普通民众怎么做?作者:王鹏翀(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复工返程旅客增多,火车站加强防控措施。苏阳摄/光明图片面对疫情的不断传播和发展,每个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都面对着未知的疾病风险。据报道显示,普通民众对于疫情的情绪反应存在强烈的担忧、恐惧、愤怒,积极情绪明显减少,很多民众甚至由于消极情绪的持续存在和难以摆脱,导致正常的生活都受到明显的干扰。下面的方法能够提高广大普通民众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积极、理性应对疫情。一、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信息管理是对疫情信息处理传统方式的改变,是对疫情及其心理影响的一种调节管理方法。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机、电视不断推送的信息上,情绪就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即使有了暂时的“掌控感”,代价却是“心累”和正常生活节奏的紊乱。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二、保持社会联系,彼此给予支持。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亲友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时正在做些什么,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对于弱势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三、监测心理电量,自助先于助人。面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困境,我们有时也会感到做得不够和有挫败感。要记住你没有责任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做力所能及的防护和帮助。建议这部分民众做好“心理电量监测”,每隔半天,花费1分钟时间来评估目前的情绪状况(从0到100打分,100表示情绪积极,精力充沛;0表示身心俱疲,情绪严重耗竭)。如果已经出现了耗竭、无助和挫败的情况,请调整施助的节奏和强度,或者休息放松来“充电”。如果自己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的异常和不适,请积极求助或就诊,避免持续的投入造成“心理电量”的耗竭。居家隔离人员怎么做?作者:唐利荣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消毒。新华社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居家隔离者应积极调整心态,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一方面密切监护自己身体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一方面用科学的隔离保护家人和身边人,为疫情的早日缓解作出积极贡献。一、积极调整自我认知,坚定战胜病毒的信念。人的情绪往往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当坏情绪来临时,请告诉自己停下来,此时务必避免沉浸在不良情绪中,否则陷入负面的认知和情绪循环中难以自拔。人类的心理防御机能包括多种应对方式,恐惧和害怕提示我们遇到困难要逃跑,但过度的恐惧和害怕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面对此次疫情,居家隔离者需要让理性战胜感性,化被动消极为积极升华。与其反复想自己多么倒霉,不如想想自己尚在观察期,有能力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即使不幸感染也有极大可能治愈。二、居家隔离者应科学认识此次疫情,不信谣、不传谣。此次疫情发展迅速,但国家应急响应同样迅速,大量接收网络信息不仅不利于隔离者的心态调节,反而会因为接受信息量太大影响心态平衡。因此,居家隔离人员首先应避免过度接收网络信息。术业有专攻,相信国家强大的科研能力、医疗能力,心存战胜病毒的信念,这将十分有利于居家观察时的情绪调节。三、了解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当人处于较大压力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躯体化症状”,这类症状往往包括躯体疼痛、头晕、发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等。居家隔离者尚未确诊,此时出现以上表现有极大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因此,积极调节心态,一方面会减轻躯体化症状,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抗击病毒侵袭。四、居家隔离者的日常行为策略:1.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2.居家过程应充实精神世界,转移注意力。在不外出的情况下,把隔离当作一次短暂的休假来对待。例如,读书、看电影(避免消极类型)、玩不费脑的小游戏、室内运动(健身操、放松冥想、瑜伽等)、洗澡、做家务、网络聊天等。居家隔离者应正视自身情况,接纳自己偶尔出现的不良情绪并积极调适,正常作息,规律生活,积极应对隔离期间的生活。当自我心理调适困难时,亦可拨打心理干预热线。必要时可到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返岗复工人员怎么做?作者:陈建华(南昌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委员)当人们普遍宅在家里时,有些人却要返岗复工,难免有些想法。对于返岗复工人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概括起来可能有以下三类:1.急,急于返岗的心态。这个时候还有期待上班的?有。一是确实工作走不开,需要赶紧赶回去,在家待得心着急;二是从湖北武汉返乡回家,被隔离,在家待得不舒服;三是迫于生计,必须出外务工赚钱,在家待得不踏实。2.迫,迫于返岗的心态。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是持这种心态。不是工作实在走不开,不是担心丢饭碗,不是苦于生活费,真是不愿意此刻出门复工。3.怕,惧怕返岗的心态。虽然上面两种返岗复工心态不同,但有一点心理活动是相似的,那就是担心、害怕,甚至恐惧。例如担心环境是否安全;恐与人接触怕传染;恐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恐去公共场所;恐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我们都是血肉之躯,面对人类现在尚不完全认识、不能把握,且带较强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要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调适。1.接纳。一是接纳自己非常时期要返岗复工的现实。不论是急于还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原因,别无选择,一旦这样想,心里就会踏实些。二是接纳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度过危机,而且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变了,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想,是不是焦虑会有所减轻呢?2.攀比。攀比往往被人认为是贬义词,但有时确实需要和他人比一比。其实在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务人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休息,何来复工;很多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早已复工。比比这些人,是否心理会更平衡些。3.科学。非常时期,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要做到这几点:“不”——不聚会、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戴”——戴口罩。“洗”——勤洗手。“少”——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有些传言真假难辨,容易影响自己导致心理恐慌。“多”——多和亲友之间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联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爱营造出温暖、积极的氛围和心态。4.乐观。现在能够返岗复工的人员,都是这场疫情中的“胜出者”,应该为我们能继续工作而感到幸运。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不对,因为这是事实。正常的工作并不会破坏免疫系统,只有恐惧心理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心态对免疫系统是有积极影响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这12个字是抗击病毒强有力的心理武器。5.求助。在返岗复工过程中,如果面对心理困惑自己确实难以调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一份烦恼和他人诉说,变成半份烦恼,更何况是与一位专业人士诉说。医务人员怎么做?作者:史欣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云南省对口支援湖北咸宁医疗队出征,医疗队队员在出发现场加油鼓劲。新华社发在疫情防控战中,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肩负着守卫健康的医者职责,是坚强的卫士,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完成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身体会感到劳累,心灵也会受到影响。适宜的放松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恢复能量,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明天的战斗。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放松减压法,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适当的稳定和放松。一、认知调整。由于疫情发展迅猛,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不断出现的危重病例,容易使医务人员产生悲观情绪、无助感、自责感,致使自信心降低。要接受自身和医学技术的限制。当你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作战,相信团队的力量。医务人员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一定要做好对自我努力、自我付出、自我价值和成绩的认可。二、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法。首先,调整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其次,调整呼吸,呼和吸都要深沉而缓慢。一只手放在腹部,练习“吸气鼓肚子”(像婴儿一样),吸气要吸满,然后缓慢、均匀地把胸腔的气体呼出去。初练时,可以5到7秒钟为一次呼吸的周期。最后,调整我们的意念,呼吸时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吸气呼气的过程当中,体会气体进入身体之后流动的感觉。渐进式肌肉放松法。首先放慢呼吸,想象身体变得越来越沉重,慢慢地陷进椅子里。保持深长的呼吸2到3分钟,口中可默念“放松,放松,放松……”然后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放松身体的肌肉。比如可以按照双脚、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双手、双臂、肩膀、面部、全身的顺序,感受每一部分的肌肉开始慢慢地放松,紧张情绪慢慢地流走,肌肉变得松软和沉重。脑中出现各种想法时,不要抗拒它们,觉察到自己走神时,温柔地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体上即可。三、调整情绪。情绪隔离。可以使用“金刚罩技术”,上岗之前穿上心理的“防护服”。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身体罩了一个金刚罩,如果对面有很强的火力,让它像流弹一样从金刚罩两边流过去,你只对有用的信息做反应。保护情绪,尽量减少不良事件对情绪的影响。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面对合适的对象进行宣泄。表达情绪。可以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喜欢唱歌、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表达情绪。向同事和家人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得心理支持。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难以调整时,应及时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四、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适量运动。合理安排好持续工作时间和强度,适当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有氧运动可以加强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还能降低精神压力,疏泄负能量,产生积极的自我感觉。新冠肺炎患者怎么做?作者:刘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如果不幸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了忍受躯体方面的痛苦之外,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疾病的康复。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仰天岗办事处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视频,对一名新冠肺炎确诊者的亲密接触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跟踪记录。赵春亮摄/光明图片一、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在房间内进行适宜的活动。二、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人类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觉察、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三、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花点时间,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给家人、朋友发微信、语音、视频倾诉;听喜欢的音乐等。四、与外界建立连接,寻求支持。虽然接受治疗时,被隔离在有限的空间内,但是内心要和外界保持连接。如果病情允许,可以跟家人、朋友打电话、发微信,从他们那里获取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五、激发内在资源。恐惧作为一种能量,不只是去消除,而是利用和转化。可以回想自己以往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或挑战,当时是如何成功应对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应用到现在,调动内在资源,增进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弹性。六、正念冥想。正念冥想被证明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手机里有关于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回到当下,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腹部、鼻腔或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如果确实有严重失眠、焦虑、抑郁情况,影响康复时,可以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原标题:面对疫情 我们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你应该知道的100条科学信息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我们应当如何做好自我防范呢?请看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00条科学信息。1.现在疫情进入比较严峻复杂的时期,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2.疫情1周或10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3.根据近期的临床资料看,病毒的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4.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尚未找到。5.目前还没发现病毒发生变异。6.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同源性达85%。7.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狡猾”。患者可能还有很多轻症的,跟一般的感冒差不多。8.潜伏期一般3-7天,最短1天,最长不超过14天。9.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10.现在看,“超级传播者”还没出现。11.应对疫情要抓住两个要害,一是早发现,一是早隔离。12.疑似病例既然已经报告、隔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不知道的隐形感染者,因此要严格防控。13.不能排除疫情下沉到青少年的可能,现在还是应该立足于防。14.发热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15.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没有任何典型症状的时候已具备传染性。16.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17.传染源目前所见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18.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19.可能会通过接触传播。20.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21.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症状,多在1周后恢复。22.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23.平静状态下超过37.3℃,可以判断为发热。24.若体温低于38℃,建议居家隔离,密切观察症状变化,根据说明书可以服用布洛芬等药物。25.如自我感觉严重,先去保障医疗单位就诊。26.若体温超过38℃,前往发热门诊。27.无明显发热,但全身酸胀、腹痛腹泻,轻症隔离,重症就医。28.如出现发热伴有胸闷不适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尽早就医。29.曾接触过可疑病人,但目前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建议居家隔离观察14天,主要监测体温的变化状况。30.密切接触者居家观察时住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31.居家隔离时,保持正常生活规律,适当休息,充足睡眠。32.可酌情选择居家可做的锻炼,减轻焦虑,保持好的心态。33.阅读可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34.每天接收有关疫情信息的时间尽量控制不超过一个小时。35.听古典音乐或轻音乐等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于保持情绪稳定。36.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37.轻症患者治愈后几乎不会留下后遗症,短期内不会造成二次传播。38.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39.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保护措施好于成人,也与儿童免疫力比较低,容易感冒,形成抗体和交叉免疫有关。40.易感性低不等于不会感染,目前确诊的患者包括两岁的儿童,甚至9个月大的婴儿,婴幼儿的防疫工作不能放松。41.这次疫情与传统流感季叠加,家长要理性评估儿童发热症状,避免盲目送医导致交叉感染。42.儿童应当在假期中注意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大一点的孩子不建议睡得很晚。43.对3岁以下的孩子,不一定推荐戴口罩,建议通过减少外出来加强防护。44.对一般人来说,只要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和人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外出时戴口罩,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就已经能够防护。45.只要正确佩戴合格口罩,一个就能达到防护效果。46.一些棉布的、棉纱的口罩,保暖效果确实好,但是不能防病毒。47.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浅色朝里,深色朝外,金属条朝上。48.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鼻夹向外,拉住耳带,确保鼻夹向上。49.医用外科口罩虽然薄,但能够有效阻挡病毒入侵。50.日常防护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就好,N95口罩防病效果更好,但透气性较差,不适合长时间佩戴。51.口罩有没有呼吸阀都不影响对佩戴者的保护。52.在家自制口罩不太靠谱。53.如无发热或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口罩可以重复使用,但最好不超过半天。54.如口罩变得潮湿或被分泌物污染,必须立即换掉。55.在摘掉口罩时,要尽量避免触碰口罩的外表面。56.不要随便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因为可能会交叉感染。57.处理戴过的口罩,用开水烫、焚烧、剪碎后扔掉,都是不推荐的方法。58. 戴过的口罩不要随便放置,直接放到包里、衣服兜等处有可能持续感染。59.对于普通民众,因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以直接丢入垃圾桶。60.对于疑似患有传染病的民众,应在就诊或接受调查处置时,将使用过的口罩交给相应工作人员,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61.处理完口罩后,记得及时用肥皂和流水洗手。62.医务人员会接触污染物,所以要戴手套。在外环境中,普通人接触的病毒量是有限的,勤洗手就可以了。63.上厕所之后、吃东西之前、接触宠物之后、外出归来,必须洗手。64.洗手要用流动的水,用香皂或洗手液充分揉搓,不少于20秒。65.如果出门没有条件洗手,可使用免洗洗手液。66.毛巾尽量一天一洗,床单、被子和衣物勤换洗,有条件时高温烘干。67.水杯、茶杯、餐具等使用过后应该随时消毒,可用消毒柜或沸水煮水15分钟,消毒后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68.吃大蒜胜过杀病毒的口腔药物?假的!缺乏科学依据和临床实验证据。69.鼻孔涂香油阻止不了病毒进入身体。70.吃香蕉会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谣言!病毒来源于动物,香蕉不是宿主。71.喝白酒不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72.泡温泉、蒸桑拿等方式对消灭病毒毫无作用。73.熏醋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而且醋酸挥发到房间后,可能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74.VC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也没有抵抗病毒的作用。75.吸烟可以预防病毒是从非典时期就存在的谣言。76.目前没有医学证据表明抗流感药物如阿比多尔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预防作用。77.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78.佩戴护目镜是对直接和病人接触的医生的防护建议,普通人出门没必要戴,不必抢购护目镜。79.中国疾控中心开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已成功分离病毒。80.目前尚无疫苗面世。81.抗艾滋病药物可试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82.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有针对性的药物,但科研和医学工作者已想了不少解决办法,疫情死亡率会再降低。83.科学家正在寻找新型冠状病毒中间贮主,2019的新型冠状病毒,最早发现在一种蝙蝠身上,但中间贮主尚未明确。84.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85.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86.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87.除了怕热,病毒还怕空气流通。88.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不要出行,特别是武汉一带。89.尽量避免出门聚会、走亲戚。90.目前没有发现正规的肉制品、海鲜制品会传播病毒,可以放心吃。91.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类,也尽量避免和野生动物接触,不要吃野味。92.食物彻底煮熟后再吃,避免进食生食和未熟透的动物产品,包括蛋、奶、肉类。93.为避免在投递、配送中沾染病毒,可以让外卖或快递小哥把物品先放在门口,等他走了再拿包裹进屋。94.收到快递,先用酒精擦一擦包装袋,打开以后再洗手,降低风险。95.开窗通风,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量,也有助于更新室内空气。96.既没有跟任何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过,也没怎么出门走动、聚餐,不必过度紧张,不需要特别消毒。97.如果要对家中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酒精(75%浓度)或84消毒液。98.没有证据表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会传染给猫狗。99.要遛猫狗,记得自己戴好口罩。回家后给猫狗彻底洗澡,用常用的洗浴产品即可。100.最后一条,不传谣,不信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诊人数超过非典!专家:这两种疾病不同从2019年12月30日首次发布疫情相关公告算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在短短30天内,确诊人数超过了2003年“非典”确诊病例数。据原卫生部新闻办公室通报,自2002年末至2003年8月16日10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中)。由数据可见,截至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非典,致死率较非典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种疾病不同,无需对病例数过于恐慌。“SARS重症较多,并出现‘超级传播者’,院内感染严重,很多医务人员被感染。”曾光教授表示,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轻症到重症都有。说它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如说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为检测阳性的患者不见得一定出现肺炎。就像流感、重感冒,有的轻症患者不需要住院便能治愈。目前也没有出现“超级传播者”,医务人员被感染者较少。虽然比起SARS,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难度大,潜伏期也有传染性,但整体病情比SARS轻,病例数虽多,但大多数都是轻症。医学专家回应疫情科普七大焦点焦点一:目前疫情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专家预判,现在疫情进入比较严峻复杂的时期。从全国来看,疫情还处于早期散发阶段。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目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马晓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近期的临床资料来看,病毒的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病毒的毒性和致病力还需要依据更多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现在来看,疫情传播的速度比较快,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压力。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从2003年1月开始就参与了非典(SARS)的防控工作,对冠状病毒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进展没有非典那么快。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在10天左右,最长约14天,而SARS病毒的潜伏期平均是6天,这加大了本次疫情防控难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人传人正在发生,且中国已经向其报告了“武汉的第四代病例和武汉以外的第二代病例”。第四代病例指的是A传染给B、B传染给C、C再传染给D。专家认为,春节假期是“大隔离、大消毒”发挥作用的最佳窗口期,也是武汉以外地区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焦点二:病毒潜伏期有没有传染性?与SARS有很大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具有传染性。马晓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在十天左右,最短1天,最长约14天。多位专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没有任何典型症状的时候已具备传染性。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曹玮认为,从流传到湖北省以外的病例情况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死率比非典要低,有很大比例的轻症病人。由于潜伏期内没有典型症状也具有传染性,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表示,目前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也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在接触病源的14天以内,要进行医学观察和相对隔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征有哪些?权威部门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专家临床发现,也有些确诊案例并没有发热咳嗽,而是食欲缺乏、乏力、肌肉酸痛或精神稍差。焦点三:疫情防控预期多长时间?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国已有30个省份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预计何时见效?“现在来看,疫情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病例增长。”马晓伟表示,随着武汉采取人员管控措施以及全国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防控工作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在一段时间内,防控措施会陆续发挥作用,产生效果。“控制武汉人员进出、公众少出门,都是很好的社会性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闻玉梅认为,在广大人群中采取一定措施后,疫情应该能够逐步得到控制。现在确诊病例增多,是因为有些人20多天前已经感染,现在采取的措施是为预防以后可能的二次或三次感染。因此,一般来说,约20天后疫情扩散势头会有所下降。闻玉梅说,现在的措施20多天后会见到效果。在疾病流行过程中,人体必然会产生针对该微生物的免疫,群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了,最终疫情也会终止。焦点四:怀疑被感染去医院还是在家隔离?专家认为,由于当前本来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季节,季节性流感、风寒感冒同样多发,恐慌导致的盲目筛查会导致医疗资源紧张。此外,在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交叉感染风险也较高。曹玮说,如果明确有其他发烧的原因,就可以暂缓筛查。此外,是否筛查还取决于所处地区。“目前在武汉地区,如果是轻症,建议不要往医院挤。如果不能排除,首先可以自我隔离。但如果症状显著,就要及时就诊。”疑似病例该怎样确诊?目前,多地使用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但供不应求。李太生表示,这种检测还不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只能作为判断的一个依据。他认为,如果身体本来不好,又出现感染症状,可以戴好口罩去医院检查血常规,看白血球指标是否偏低,再做一个胸部CT。如果胸部CT提示感染了病毒性肺炎,再以此为凭据进一步询问医生听取判断。“如果医院条件有限,对于没有确切症状的人,建议在家自主隔离,注意保护好家人。”李太生说。焦点五: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置?曹玮表示,使用过的口罩确实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可能存在感染风险。曹玮建议,对于存在发热、咳嗽、咳痰、打喷嚏等症状的民众,或接触过此类人群的民众,推荐将口罩先丢到垃圾桶,再使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后,洒至口罩上进行处理。如无消毒液,也可使用密封袋/保鲜袋,将口罩密封后丢入垃圾桶。对于普通民众,因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以直接丢入垃圾桶。在处理完口罩后,记得及时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焦点六:病毒是否发生变异?从人类对冠状病毒的认知来看,冠状病毒随着在人体的传播会发生变异。专家表示,如果病毒产生变异,最严重的后果是病毒进一步适应在人身上传播,造成更多的感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目前还没发现病毒发生变异。“因为监测到病毒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小于1%,这些差异还在进一步甄别,还需要进一步密切监视。”焦点七:何时会有病毒疫苗?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该中心开始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目前已经成功分离病毒,正在筛选种子毒株。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实验过程,尚无疫苗面世。此外,中国疾控中心正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筛选。(本版稿件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以及新华社“新华视点”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告时间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