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的零卡糖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糖和天然糖区别合成的?还是二者混合的?

随着现在年轻人对身材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但同时又还是想吃各种好吃的食物,许多贴着“零糖零卡”标签的甜品、饮料、零食应运而生,它们也确实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既能吃美味的食品,还可以不发胖,不用担心健康问题,何乐而不为呢?然而,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这些零糖零卡的食物,其实吃起来也是有点甜的,那这个“糖”来自于哪里呢?它们真的是零卡吗?1/ 零糖的饮料为什么甜?想象一下如果你打开一瓶饮料,它不甜不咸,一点味道也没有,那你还会喜欢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商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还原饮料的好味道和口感,“零糖”饮品通常是零蔗糖,但会使用甜菊糖苷、安赛蜜、阿斯巴甜、赤藓糖醇等甜味剂或代糖来代替蔗糖,它们不仅甜,而且能产生比蔗糖高两百到三百倍的甜,同时又没有热量值,确实比高糖分的饮料少很多热量,不容易让人发胖。就以赤藓糖醇为例,它是一种填充型甜味剂,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蘑菇、地瓜中都含有赤藓糖醇,它进入血液后,不能被人体内酶分解代谢,不为机体提供能量,不参加糖代谢。2/ 零糖零卡的食物健康吗?用甜味剂代替蔗糖,的确有利于控制能量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体重,但首先,零糖零卡的蛋糕、饼干等食物,本身还是用面粉、淀粉制成的,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牛奶、鸡蛋和大量油脂,一次性吃很多的话还是会有升血糖、高热量等问题存在,并不是可以绝对无负担食用。另外,长期饮用或食用有甜味剂的食物,对减肥也并没有益处,因为一些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接收了甜味信号后,容易产生饥饿感,反而会使人食欲更强,其次,摄入大量甜味剂有可能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反而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3/ 如何正确地控糖呢?通常说的控糖和戒糖都是指游离糖,比如饮料、酸奶中单独加的糖,而不是水果中的糖。如果想要控糖的话,就尽量少喝含有糖分的饮料,含有果糖的饮料也用谨慎饮用,大量的果糖也会引起胰岛素失衡,脂肪累积。在选择蔬菜水果的时候,也可以优先考虑低糖果蔬,比如西红柿、黄瓜、苹果等,而西瓜、香蕉、土豆,都是含糖量和热量比较高的水果。面食的摄入以减少精制面食为主,多吃粗粮谷物,不仅糖分比较低,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有“三高”方面的健康问题或者想要进一步维护全身健康,可以像大叔一样选择值得信赖的优质营养品,澳洲RAYDEL普利醇鱼油是大叔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款,因为它坚持高品质成分和科学配比,专注于胆固醇管理和血脂健康,在天然深海鱼油中加入提取自古巴甘蔗蜡的降脂成分普利醇,有助于提高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清洁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鱼油成分则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改善身体整体健康!在大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可以健康生活!现在购买普利醇鱼油可享受优惠活动!买3赠1(鱼油)再赠2(叶黄素或蔓越莓胶囊任选2)送完即止!

网红不愧为网红,有点动静,大家都能嗅着味儿。
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份“奶茶比较试验”情况通报,揭开了网红奶茶的种种“奥秘”。
被“测评”的奶茶店包括你常喝的:喜茶、皇茶、贡茶、一点点、COCO、快乐柠檬等27家。
选择的规则主要是询问并购买每家店铺中最畅销的产品。
结果……
不得了。
- 1 -
测评出的不乐观的数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真相1、咖啡因过量,比咖啡还多
你有没有过喝了杯奶茶,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的情况发生……
看看以下表格,你就会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
检测发现,51件样品的咖啡因含量平均高达270mg/L,最高的更是达到了828mg/L。
有4件样品每杯的咖啡因含量高于300mg,最高的一杯含量高达428mg。(从总含量上来看,一杯美式咖啡(中杯)的咖啡因含量为108mg,一罐红牛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为50mg。)
也就是说,部分奶茶的咖啡因含量高到可怕。最高的一杯奶茶 = 4杯咖啡!= 8罐红牛!
在此科普一下,咖啡因一般在咖啡、浓茶等饮料中存在,健康成人单次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00mg。儿童、孕妇、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尤其应避免过量饮用。
而且,在27家奶茶铺中,仅有一家对“孕妇过多饮用”有模糊提示,其余所有奶茶均未对奶茶含有咖啡因进行任何提示。
真相2、喝“无糖”就不会胖了吗?
为了减肥,妹纸们通常会买所谓的“无糖奶茶”来安慰自己。
检测发现,20件宣称无糖的样品,竟全都有糖分测出,且含量不少!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克。
整杯含糖量(g/杯)最高的——人在茶在-丝袜奶茶,含糖量为62g。什么概念?一杯奶茶 = 14块方糖。
其中:LE LE CHA-福冈抹茶(无糖)、希望先生-希望醇奶茶(无糖)、卡旺卡-冰全套奶茶(无糖)、喜茶-鲜奶静冈抹茶(无糖)等品牌的4件“无糖”产品,比某些正常甜度样品的含糖量都高。
再次科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规定,“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真相3、原料存疑,奶茶没奶
奶茶奶茶,顾名思义,一半是“奶”一半是“茶”。
检测发现,卡旺卡、阿姨奶茶的4款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均较高,最高的卡旺卡冰全套奶茶反式脂肪酸为6.2克/杯。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克。
与之对应的,这4款奶茶的蛋白质含量均不高。
专家认为,这两项指标失衡,说明商家可能并没有用“真材实料”,牛奶的原料上很可能用了奶精之类的代替。
真相4、好喝的奶盖害人不浅
奶盖奶茶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调查显示,近六成的消费者者经常会选择有奶盖的奶茶。奶盖茶还是喜茶主打的产品。
但测试结果显示,脂肪含量最多的一杯奶茶可提供41g的脂肪,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2/3,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小于60g。
为了给你的发胖找出更多的借口,看完脂肪含量,我们也顺便看看热量…
不同食物所含能量不同,过多能量的摄入会引起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肥胖。
本次比较试验测试结果显示,51件样品提供的能量在510-2780kJ/杯之间,平均为1209kJ/杯。按照成人每日推荐摄入8400kJ能量计算,能量最高的一杯奶茶可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1/3。
这些网红奶茶竟如此不健康,怪不得刘强东越来越胖,而且还特别健忘,记不起他家媳妇到底漂不漂亮。
- 2 -
喜茶、一点点、因味茶、“奈雪の茶”……这些新品牌几乎在一夜间成为了网红级消费品,随之而来的线下排队、黄牛党代购、社交媒体火爆打破了原本奶茶店低端的固有形象,刷新了人们对线下实体茶饮店的价值想象。
以喜茶为例。
2016年8月,喜茶获得了IDG资本以及投资人何伯权的超1亿元投资,一时成为创业圈的热门话题。今年2月,喜茶进驻上海后,又出现“喝一杯需要排队6小时”的奇观。
▲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商场中,排队买喜茶一度是一道风景,上百人在店门口前排队等待,最长等待时间为6小时,火爆的场面甚至“逼”得商场保安维持秩序,期间还穿插着各类黄牛,原价20元左右的奶茶被炒至近百元。
市场认可、资本追加,媒体聚焦,这些茶饮店凭什么火成网红?争议之中,必然有正面的东西值得餐饮界学习借鉴。
如果喜茶进入商业教科书,创始人聂云宸的打法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变异版,“在农村练兵,再进入城市”,包括这么几个步骤:
● 小城市试错
● 产品、品牌、供应链、运营,站稳核心能力
● “不动声色”干掉低级山寨
● 融资
● 杀进大城市
● 规模化复制
进入城市后的打法可以说有两大套路。
一是排队。
假排队的事情之前邦哥也报过了。(详情请戳:)
喜茶为什么要排队呢?
餐饮要做好,关键三火候:
第一地段,地段,地段。
第二菜品,菜品,菜品。
第三排队,排队,排队。
餐饮火爆的秘密是排队,排队是餐馆营销最重要的营销手段,甚至比会员营销还重要。
我们常常看到,火爆的餐饮一定是排了长长的队!
“排队”就是用事实让顾客相信:这家的东西好。因为群众相信自己的眼睛是雪亮的,所见即所得。排队营销就是要制造这种“看得见的火爆现象”。
喜茶的营销炒作,本质上是为了在地面去生成流量,通过生成围观的流量,在互联网上去炒作,去公关,去生成互联网的流量,再把互联网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排队的流量。这就是排队营销的真谛。
群众都喜欢围观,群众都很好奇,群众都喜欢抢购,群众都害怕失去机会。——《快营销群众心理学》
排队营销虽然被炒上头条,聂云宸是否认的,“我们忙着开店,运营,做产品,哪里有精力雇人排队。 我连市场部都刚刚建的。”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
他还有个与从不同的看法——受不了排队、投诉的一般都是年龄大的。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怎么分配时间是自己的事情,一边排队一边上网发发微信,打打王者荣耀,有什么不好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雇人排队在餐饮行业的确是个潜规则。“中国餐饮经过多年发展找到自身发展路径跟经营思维,请人排队属于餐饮行业自己造势的营销手段”,业内专家称。
二是目标人群精准,抓住年轻人的心。
▲喜茶门前排队的人群,98%是年轻人,并且以情侣为主,其次则是三三两两的年轻伙伴。
在口味上,年轻人大多是不爱喝茶的。但喜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上了芝士奶盖、抹茶粉等创新因素。
“没人在乎你是否首创,大家关心是不是好喝”,聂云宸称,我们面对20-30岁年轻人,他们不要在这里健康,他们要爽一把,酷一把。
在价格上,喜茶的客单价是20元,定位中高端奶茶品牌,目标客户20到30岁的白领阶层,尤其面向20到25岁的年轻白领。
在包装设计上,也处处体现着对年轻人的周到关怀,比如,开口可调式杯盖、专门为水果杯附带的叉子、稳定的纸质杯托等。这些贴心的小细节无一不体现着喜茶对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洞察。
在店面风格上,从上海来福士,到北京三里屯,喜茶目前入驻的商场,基本上都有于星巴克、哈根达斯的身影在里面。从选址到装修,喜茶几乎都在紧贴星巴克,甚至达到一个水准。
有人曾经拿从喜茶与星巴克的搜索指数对比来看,30天内,尽管整体搜索指数仍然是星巴克遥遥领先,但从整体同比来看,喜茶的增长率已经是星巴克的14倍,移动端的搜索指数也是星巴克的近10倍。
▲喜茶与星巴克店面风格比较
▲喜茶照片:文字、字体、字号、材质、灯光…均有质感
在被问到“你心目中喜茶的方向是哪个具体的品牌?”时,聂云宸的回答是Apple体验店。
- 3 -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意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过去路边那种没有牌子的奶茶基本上做不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大品牌:快乐柠檬,一点点,Coco,喜茶等。
一边是一直在排队的喜茶,另一边是没人去喝的街边无品牌奶茶,这就是目前奶茶行业的现状。
喜茶现在有50家店了,计划今年再开50家。单店最高可以做到300万一个月。
据聂云宸介绍,最高的单店营业额在广州一家店,一天10万块流水,相当于5000杯喜茶。大多数门店月营收基本两三百万。
而喜茶早期第一家店曾经做过每天20块的营业额。
鲜肉月饼、乌云冰激淋、鲍师傅糕点、云下咖啡、雨滴蛋糕…网红美食层出不穷,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能炸出一个爆款。但再深的套路也有走完的时候,最终决定网红美食生死的还是好不好吃。回到文章第一部分,我们还是希望能喝到无套路的健康“奶茶”。
来源:创业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说到代糖,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远的有乐天和益达的木糖醇口香糖,近的有元气森林主打“零糖零卡”的苏打水和开始提供甜菊糖选项的喜茶和乐乐茶,更近的还有元气森林刚刚推出的新品零卡糖,一款由赤藓糖醇、L-阿拉伯糖、罗汉果甜苷和甜菊糖苷四种代糖组成,可用于烹饪和烘焙的家用糖。▲ 图片来源:元气森林官方服务号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不甘寂寞的健康食品和饮料品牌都多了这样那样的代糖产品。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过了一开始的眼花缭乱之后心中忍不住开始疑问:这个大家都在赶的时髦,到底有没有猫腻? 不得不说,我也是这样一名怀有疑问的消费者。其中既有一名合格消费者难免的多疑,也有一个在意饮食健康的人对于任何食物相关新兴事物本能的谨慎。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对代糖做了一番深入调研,如果你有在定期摄入代糖食物和饮品,或者正在考虑把代糖引入自己的日常饮食,希望下面的内容对你有用。代糖,顾名思义,就是传统蔗糖的替代品。与蔗糖一样,代糖可以使我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但与蔗糖不同的是大多数代糖无法被我们的身体分解,所以通常不会带来额外的热量,也不易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代糖最初是专为糖尿病人的使用而创造的,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减重和控糖需求的出现,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主打无糖低卡的食物和饮品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根据原料和获取方式的不同,代糖大致分为三种。 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糖精等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新型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海藻糖、塔格糖等三种代糖之中,糖醇的甜度最低,只有蔗糖的一半左右;新型甜味剂的甜度不等,其中海藻糖只有蔗糖的一半,罗汉果苷则是蔗糖的 150 到 200 倍;人工甜味剂的甜度最高,每克的甜度是蔗糖的 180 到 13000 倍不等,因此人们也称其为强力甜味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有趣的是,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将我们熟悉的蜂蜜、糖蜜、椰子糖、枫糖浆也划入了代糖之中,并称其为天然甜味剂。不过因为它们的热量不逊于蔗糖,而且可以快速被人体分解吸收,所以并不常出现在关于代糖的讨论中。 自从诞生之初,代糖就充满了争议,特别是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1970 年,因为有实验室在服用了过量糖精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膀胱肿瘤,糖精被美国 FDA 封杀;2007 年,发表在《替代医学评论》上的一篇文章称代糖食品和热饮中的阿斯巴甜可能引发癫痫;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三氯蔗糖存在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能……▲ 图片来源:Children's Health Defense不过,如果只有一面倒的负面评价显然称不上争议。2000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糖精移除致癌物质名单;2013 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在分析了 600 余份关于阿斯巴甜的研究后得出结论,正常摄入阿斯巴甜并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无需将其从市场上撤销;至于三氯蔗糖,正是得到 FDA 批准使用的 6 种人工甜味剂的其中之一……而持续不断的争议也提出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官方机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之间意见相左,当背景同样权威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更重要的是,不致癌就算安全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在这件事上,我们也许可以参考一下哈佛医学院的看法。“人工甜味剂是否安全取决于你对安全的定义。FDA 批准人工甜味剂的使用是因为研究基本排除了它们致癌的可能。但要注意,相比大多数代糖爱好者每天两罐代糖苏打水近 700ml 的摄入量,支持 FDA 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些研究所使用的苏打水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长期大量摄入代糖到底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现在依旧是未知数。”至于另一个问题——只是不致癌当然是不够的。而勉强算是好消息的是,全球现有的对代糖的研究总体来说倾向于认为代糖无害——具体来说,就是不会致癌,不会影响血糖水平,也不会影响肠道菌群健康或导致代谢综合症,反而在防止蛀牙、抑制食欲、控制体重和血糖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话虽如此,鉴于关于代糖的研究还缺少更多长期的,跨人种的实验,我们在选择相信“代糖无害”的同时需要明确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有限这个基础之上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不过,代糖无害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代糖了吗?遗憾地是,不能。代糖虽然暂时摆脱了一系列疾病有关的指控,但在其它方面依旧存在不良影响。 比如导致补偿性进食。人是一种喜欢自我欺骗的生物,我们一边出于减重或健康原因选择喝代糖苏打水,一边给自己洗脑“我今天喝的是零卡苏打水,少摄入了几百大卡,所以吃一小块蛋糕应该没事吧”。▲ 图片来源:Melanie Kreutz@Unsplash即使你对自己有自信,不会自我欺骗,你也可能躲不过代糖的另一个副作用:因为长期摄入零卡的甜食,我们的大脑可能不再把甜食和热量联系在一起。结果就是我们可能会无意间摄入更多甜食,真正高热量的那种。除此之外,代糖还可能改变我们的味觉体验乃至饮食习惯。除了糖醇类,大多数代糖的甜度都远超蔗糖,长期摄入这些强力甜味剂会过度刺激大脑中的甜味受体,提高我们对甜味的阈值,同时影响我们感知复杂味道的能力。▲ 图片来源:Karoline Stk@Unsplash平时觉得很甜的水果,我们觉得不甜了;而像蔬菜这样完全不甜的食物,我们可能完全提不起兴致来,结果就是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代糖食物。考虑到代糖食物通常没有营养,所以看似代糖影响的是我们的味觉,最终影响的其实是我们的饮食习惯。而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代糖可能还具有一定的成瘾性。 在一项以一群接触过可卡因的小白鼠为对象的动物研究中,小白鼠被要求在静脉注射可卡因和口服糖精之间选择,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小白鼠选择了后者。换句话说,代糖可能不是你说不吃就不吃的。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想问:代糖到底能不能吃?如果从代糖是否有害这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从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的“碳水坏还是脂肪坏”的争论就不难看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更长的时间来判断代糖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好在我们还有其它角度。 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你是否真的需要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如果你是肥胖症或糖尿病患者,有减重或维持血糖的需求,那代糖确实有可能成为你保持健康的助手。不过,研究显示某些特定的代糖,比如三氯蔗糖,可能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在摄入代糖食物之前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而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正常人,事实就是你无需特意避开代糖食物,但也无需特意将其引入你的日常饮食。如果说对于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来说,代糖是潜在的助力,那对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来说,代糖就是潜在的风险了。▲ 图片来源:Jonathan Borba@Unsplash当然,除了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生活中也不乏其他需要控糖的人群,比如健身爱好者,比如有皮肤抗糖化需求或对自己体重不满意的爱美人士。对于这群人,代糖也可以成为他们控糖的助力。不过我们都知道想要保持良好的皮肤和身材状态,秘诀永远在于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所以,正确的心态是把代糖看成是让自律更容易的辅助,而不是减肥或变美的关键。▲ 图片来源:Jannis Brandt@Unsplash另一个角度就是你是否真的想要吃得健康。关于代糖的研究也许还不够充足,但全球在健康饮食方面却早就达成了不少共识。而共识之一就是没有必要谈糖色变。特别像水果这样的天然且完整的食物,虽然糖分较高但也同样富含其它营养元素,适量食用不仅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反而是我们实现均衡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之下,需要尽量避开的其实是添加糖。简单来说,除了食物本身所含的糖,制作和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或甜味剂都属于添加糖。我们常用的蔗糖,比如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等,以及上面提到的天然甜味剂,比如蜂蜜、糖蜜、糖浆等都可以划入这个概念。而哪些食物中添加糖含量最多呢?▲ 图片来源:Viktor Talashuk@Unsplash你可能猜到了,就是糖果、饼干、蛋糕、冰激淋和含糖饮料这些加工食品。所以,如何对待代糖最终也可以看成是如何对待糖的问题——如果你能避开添加糖,并且懂得节制,吃不吃代糖都问题不大。·
The End
·撰文 高明媚设计
哪呢哪呢文首图片 Unsp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的替代品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