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综合评价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设

欢迎访问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校报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和学院质量工程巡礼之一 特色专业建设 □ 本报记者 林美貌 林 响
作者:林美貌 林 响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我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2010年我院获准以独立学院名义单独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已有《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分别于2010年、2011年成功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3个专业基本上能按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开展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走访调研、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3个专业都能根据海西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专业特色,着力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福建经济发展特点,以服务海西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紧抓住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掀起文化产业发展新高潮的契机,和福州市委将大力加强海西的建设,重点规划建设海峡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基地和海峡影视生产和制作基地在内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机遇。经过对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科学、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根据时代的要求,本专业确定广告人才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的课程设置体系。  本专业努力将科研资源、行业资源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培育师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出广告专业的特色、强化本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努力塑造复合型、应用型文科管理和应用人才,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海西建设服务。学科建设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系广告人才培养的新飞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则洞悉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这一客观事实。经过全面分析认为市场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资金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当前,中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日益提升,对高素质、专业精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需求旺盛,而当前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却是极其匮乏,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业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该专业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实践教育为主线,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海西经济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完善、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特色鲜明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资源管理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较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能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信号和信息处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平台,以通信、网络及多媒体信号处理为应用领域,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实验兼容、核心骨干稳定、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基础实,专业口径宽,知识结构优、工程素质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该专业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培养和锻炼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显的办学优势,在我省同类院校的本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该系制订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培养模式。通过在课程计划中引入设计-实现项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吸引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让学生在进入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充满热情和兴趣。EIP-CDIO培养模式特点就是通过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项目导引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并对本专业有形成较清醒的总体认识。将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2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3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  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为特色专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建设,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建设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过级率逐步提高,人才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过程中,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相关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广告学》专业由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袁勇麟教授领衔,培养建设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支撑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师资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6人、助教11人,12位教师毕业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共有硕士生导师10名、硕士以上(含博士学位)的有31位,占79.49%。有四位老师为双师型教师,富有广告行业经验。还有多名老师具有在广告行业从业的经历。  目前,广告学专业教师中拥有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名,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一名,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会员一名,中国传播学会会员一名,福建省传播学会秘书长1名,福建省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会员一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一名。还有中国广告艾菲奖评委两名,台湾时报金犊奖大陆赛区评委一名,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福建海南赛区评委两名,这些教师在国内广告及相关学科影响广泛,能够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带回学校,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逐步建立起一支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有4名教授、3名副教授、11名讲师、3名助教(均为硕士研究生),负责人为学院副院长王知桂教授。本专业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拥有博士学历的7人、硕士12人。本专业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致力于吸引、培养、打造融科研、教学和实践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现有的21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本专业特聘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宏洛教授为本专业建设导师,其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博导,长期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兼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社会保障教研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季谐社会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人才研究会理事等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聘任福建师范大学高职称教师和自有师资培养等主要途径,着力构建以教学、学术骨干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并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形成梯队,在学缘关系、师资类型上分布合理。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2人,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已达95%。  多年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共承担《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新世纪高师电子信息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通信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等省级教改项目,另有“开放实验室构建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校级教改项目,“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等13项院级教改项目。《信息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获得2009年获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5篇。  学科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课程设置好,人才培养才能落实。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吸收用人部门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广告学》《广告学》专业,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双向互动”和开放式教学体系,形成创新型人才“孵化”机制。根据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场景模拟教学法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参与、相互讨论争鸣,使学生在理论基础培养和实际能力形成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改进方面,本专业100%的课程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手段方面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此外,广告学专业开创性地由“广告考察周+创新实践周+广告最前沿系列讲座”组成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广告考察周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通过参观考察中国广告节,使接触广告专业尚不深入的二年级专业学生迅速提升广告视野,促进与其他与会公司、院校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及职业规划打下良好基础。创新实践周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用一周时间让师生集中精力备战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三个广告专业学生重量级比赛,实现“以赛带教、以赛促练”的目标。而“广告最前沿”系列讲座则安排在第四学年上学期,时间一般为10周,由广告教研室邀请广告业界资深人士,于广告策划、创意、服务、媒介、活动、公关等各个领域展开专业讲座。通过讲座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广告专业学生与广告业界的互动沟通,积极学习广告专业各项技能。  学院还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支持教师编写或参编出版特色教材,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目前出版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广告社会学》、《公共关系教程》、《广告文案教程》、《文学艺术产业》,其中《广告社会学》获福建师大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公共关系教程》获福建师大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文学艺术产业》是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之一。优质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本专业教学水平,缩小了与重点大学的教学水平差距。特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高了本专业教材建设能力。  2011年,《广告媒体分析》课程已经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夯实了“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巩固“专业核心课课程”,调整了“专业应用方向课课程群”,增设了“专业实践教育课程群”,体现了实用性、前瞻性、系统性。  本专业调整了专业方向,将目前人才市场比较紧俏的“人才资源管理咨询”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课程建设方向,也加强了相应课课程的设置,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方向增设了《项目管理与管理咨询》、《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增设《商务英语》课程。对目前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HR工作者应具备几种专业能力,比如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进行强化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增设了《员工关系管理》、《人事心理学》等课程,将《劳动法规与劳动争议处理》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文化的认识,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了《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等课程。同时,加强与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联系紧密的业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增设《劳动法规与劳动争议处理》、《企业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专业进阶课程来实现。  改革后课程体系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前瞻性,贴近用人市场需求。  2010年4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荣获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紧紧抓住“精品课程”、“达标课程”这个课程建设的龙头,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以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为契机,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建设,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充分整合和深化,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建设中,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很好的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将教材选用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选用适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优秀教材。截止2010年,该专业组织编写了《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可编程控制实验指导书》等所有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  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中,该专业能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实行课程负责制,按教师的专业方向指定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标准,完成课程设计,创造学习环境,完善网络资源。做到一门一门建设,从合格到重点建设,再到精品课程。  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同时,把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改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各专业都建起了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特色专业建设特别注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广告学》专业已拥有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DV影像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拷贝实验室”、“非编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影视艺术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本专业还整合本部的资源,共同建设广告专业的实践实训校内孵化基地,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米。在现有实验室中,拥有一台教师机,100台学生机;尼康D60照相机10台,松下180-B摄录一体机10台,EPSONPRO9880C高精度写真机,已建成专业摄影棚。在广告专业的实践实训校内孵化基地,将拥有4台教师机,384台学生机。已实现本专业在校生人均2.5台电脑,为今后本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有的电脑均通过服务器连接,采用“远志”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使教师与学生通过电脑更简易地沟通、更快速地进行教和学,突破了传统教学语言、板书以及教室空间的局限,实现了远程的音、视、画、字的多媒体教学与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广告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先后建设了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网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余家广告专业对口实践实习基地,基本上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其他实践基地建设也开始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实践基地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发挥较好作用。目前本专业拥有3个ERP实验室,包括两间机房、一间沙盘实验室。实验室里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169台计算机,5部交换机,5台三洋投影机,用友ERP-U8,整个实验室设备共投入资金100.2510万元。  为了配合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建立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在实践中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目前开辟了6个有合作意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践基地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指导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同时也建立起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直注重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现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约622万元,实验用房面积1500平方米。同时本专业还与本部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签订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协议,共享设备金额累计达到450万元。近3年来共新增设备总值近300万元,目前有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2名。专业实验室可满足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实验需求,三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出实验课程已达22门,共开出实验项目190个,实验项目开出率100%,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实验总数的96%,满足了所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实验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专业在福建星网锐捷软件有限公司等14个单位已建成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签订协议或订立相关实习制度。目前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也开始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特色专业建设中,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逐步加大了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吸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与联合实验室参与前沿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规范的教学管理是特色专业形成的基础,能使专业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特色专业的创建过程中,各专业把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融入到特色专业建设中,加强教学日常管理,从制度层面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使特色专业具有优良的师资基础。  学院在三个层面推进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在队伍层面以院系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体,在规章制度层面制定了40余项有关质量标准和监控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运行机制上,长期坚持执行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度、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教学工作专题研究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教学考核激励制度、教学考核一票否定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从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严格,教学运行规范有序,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把特色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以赛带动实践动手能力,特色专业毕业生知识全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广告学》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屡获佳绩,共计有114人,20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奖项。本专业学生于学年共获得“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25人次。四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福建省艺术院校大学生文艺调演、“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等专业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0多人次。该专业还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安排专门活动室作为学生创业的工作室,先后有11个项目入选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如今的协和广告人已分布在广告、新闻媒体、文化创意等各条战线上,并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各种实践教学,以及通过组织各种校内比赛,或者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全国性、地方性的专业赛事,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目前,已经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资格证书的13人。本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力强、能较好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开展工作,这反映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申报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创新性实验项目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每届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程序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并在院内、系内也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装机大赛、数字媒体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电子产品制作竞赛、网络构建竞赛等,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深化了学风建设。近四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计有34人,77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项。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全院3个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以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高,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下一步,一是要提高认识水平,明确内涵,进一步搞清特色专业标准,真正体现我院特色专业应有的特色。二是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三是继续加强教材建设。优秀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依靠,利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高水平教材,积极参加精品教材申报。四是继续加强课程建设。采取措施,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已经是院级精品课程的要进一步努力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或国家级精品课程。五是将专业建设系统化,成为教学成果。  当前,学院正在努力建设好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积极申报新的特色专业,并以此带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程,努力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IP:123.23.43.9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合肥学院“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合肥学院人事处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合肥学院 “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思路,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现状,特制定我校“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发展概况
(一)围绕办学定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合肥学院成立以后,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十一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补充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主线,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使师资数量快速增加,结构明显改善,层次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数量可观,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评估的基本要求。重点优势学科和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4年我校制定了《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津贴的直接费用2100多万元。新进人员320人,引进博士、教授68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校的师资结构,充实了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提升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目前,系正副主任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引进的人才,大大加强了教学单位的管理力量。
2、着力培养师资队伍
在引进的同时,学校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相继制定了《教师国内外攻读学位的实施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给予资助。十一五期间有210多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110人,取得博士学位的22人。目前,学校已支付教师进修培养费用210多万元。
针对年青教师比例大实践经历少的特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继续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制定《合肥学院教师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分批选调工科和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到市内大中型企业挂职或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毕业生与工商业界的距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901人,其中:专任教师708人,教授47人、副教授20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35%。博士73人、硕士42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十一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按照“十二五”16360人的在校生规划规模,加上艺术、外语及中外合作专业和留学生、专业硕士点建设对师资的要求较高,以16:1生师比的指标测算,无论从现有状况还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态势来看,学校编制职数以及师资数量还有较大缺口。
2、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现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比例偏低,且工、经、管理学科专业副高以上教师数低于文、理、教育和公共课教师的副高以上数,体现不出我校以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需亟待加强。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缺乏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3、青年教师比例大,培养培训任务艰巨。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46%,加强培养、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4、经费短缺,高层次人才待遇有待提高。学校虽已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经费不足,我校教职工的总体收入尤其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待遇仍然偏低。
5、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验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多以兼职为主,且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6、师资队伍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缺少刚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绩效考评、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缺少刚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紧扣“三建一改”,即:本科为主、发展专业硕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条主线,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位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进修并进的原则。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引导、激励、竞争、约束、淘汰”的师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向合肥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
1、总量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总量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规划规模和教育部的生师比要求展开,积极稳妥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根据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提出如下方案:
表1 &&&师生比和教师总量表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708人,到2015年尚有28名教师退休,按16360人的规模,生师比16:1计算,到2015年我校应有专任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与聘请校外教师数的一半之和)为1020人左右。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每年需净增专任教师 70人左右,适当聘请部分外聘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基本满足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表2&&& 师资队伍建设分年进度表
2、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我校目前师资结构的特点和现状,要切实加强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教师能力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按照省市主管部门关于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规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强化岗位意识,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逐步实行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全员聘用的新型教师管理方式,优化教师的学科分布。力争到2015年高级职称教师达到 400人左右,占教师总数40 %左右,正高100人左右,占教师总数10%左右,且学科分布合理。尤其要提高工、经、管和外语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
3、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目标
通过大力培养和重点引进,到“十二五”末,努力培养和造就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6支左右;培养5—10名教授成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省高校学术带头人及培养对象20名左右;培养遴选校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0名左右;培养省级以上教学名师8—10名;遴选校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培养能够胜任“双语教学”教师50名左右;培养选拔一批硕士生导师;形成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4、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力争在五年内建设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主要举措
1、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大业、人才为本,“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人才是兴校强校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是合并新建本科院校,更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
2、提升师资层次,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在政策上,要体现教师优先,重点优先,要选拔和重用优秀年轻教师,为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制定和实施《合肥学院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意见》、《合肥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和培养办法》和《合肥学院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实施方案》等;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遴选培养校级教学名师,培养推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提升师资层次,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3、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教师岗位聘用和考核机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逐步实行教师考核由重身份、重资历向重岗位、重业绩的转变。在全校范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师资动态管理体制。深化学校的内部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切实提高优秀人才待遇,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适当拉开收入档次,让高层次人才真正享受到高待遇,以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
4、加大引进力度,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在充分发挥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作用的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继续实施《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实施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继续建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确保引进人才的经费支出。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稳得住、用得好”。
5、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通过“访名校、拜大师、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办法和途径对教师培训。在鼓励教师攻读硕博学位的同时,也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进行单科进修。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尤其是工、经、管等专业教师)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缩短毕业生与工商业界的距离。争取5年内使80%的工、经、管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对新进硕士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并让其从事“三助”( 辅助科研、辅助实验、辅助管理)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其尽快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历练能力和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继续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出国培训深造,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打造一支与我校的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6、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在今后5年内,将继续挑选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去。在各工科系部和校实验中心建立一支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实验员和实验技工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确保我校“应用型”办学理念的落实。实验教学人员要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随学生到企业做实习指导教师,切实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继续聘请企业的高管、高工到我校做兼职教授,帮助其从学校申报评审教授,发挥校内外“两种资源”,发挥校内外“两个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7、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塑造良好教风。在抓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有满意的投入,更要有满意的师德。通过争先创优、名师讲学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摆在首要地位,认真组织实施。建立一支热爱教育,治学严谨,教风端正,师德高尚,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8、充分利用社会和国外智力资源,加大柔性引智的力度。要转变人才引进的传统思维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聘邀属于“智力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继续大力聘请德、韩、美等外国友好学校的专家教授来我校兼职,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智力资源,实现国内教学国际化,国际教学本土化,增强国际化办学实力。通过兼职教授开设讲座,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我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管理队伍的人才建设,党政管理队伍、学工队伍、后勤保障队伍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管理水平上不去,就会严重制约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选拔懂业务、会管理、肯奉献、愿服务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一所好学校,除了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以外,还要有一支好的管理队伍,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有目的地选派中层管理干部到名校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外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加强学工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逐年充实党政管理队伍和学工队伍,提升党政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有爱心、懂管理的专兼结合的学工队伍,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提供人才保证。
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进修和业务培训,改善管理队伍的学识结构,提高管理队伍的执政能力。
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奋斗,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全面推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师资保证,为实现合肥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Copyright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 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院系推荐意见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