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型自制茯苓饼怎样制种

茯苓栽培技术
核心提示: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出自《神农本草经》,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出自《神农本草经》,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可达数十斤,表面粗糙,呈瘤状皱缩,灰褐色或黑褐色。子实体伞形,生于菌核表面,幼时白色,成熟后变为浅褐色,孔管单层,控管内壁卓盛棍棒状的担子,担孢子长椭圆形,壁表光滑,透明无色。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也可作为食材用,有茯苓饼,茯苓粥,很有营养,口味平和。与琼珍灵芝配合煮水可以治疗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1]&
土茯苓为攀援灌木,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茎长1-4米,枝条光滑,无刺。叶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厘米,宽1-4(-7)厘米,先端渐尖,下面通常绿色,有时带苍白色;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
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7-10mm,熟时紫黑色,具粉霜。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茯苓药材[3]
产自:甘肃(南部)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直到台湾、海南岛和云南。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中、灌丛下、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1]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树的根部,其土质为砂质适宜。[3] 孢子22-28℃萌发,菌丝18-35℃生长,于25-30℃生长迅速,子实体18-26℃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获等的生长。[4]
茯苓栽培方式较多,用木段、树根及松针(松叶加上短枝条)均可。目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到松木上,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便结成菌核。
选苓场和备料
(1)选苓场宜选海拔600-900米的山坡,坡高15-30度,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一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
(2)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俗称&剥皮留筋&。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菌种也叫引子,分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
(1)菌丝引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方法是应用8-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此时即可无菌操作。切取干实体1厘米2,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24小时后,孢子萌发为白菌丝,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母种可用PDA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25-28℃条件下培养1月后,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松木屑76∶麸夫22∶石膏粉1∶蔗糖1,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左右。拌匀后装人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常规灭菌后接入原种。
(2)肉引为新鲜茯苓的切片。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3)水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千克。用头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厘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1)菌丝引接种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2)肉引接种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l000千克种苓。
(3)木引接种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一般窖用水引l-2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一6月接种。接菌后3-5天菌丝萌发生长,蔓延开要10天。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为害。接种后3-4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
病虫害防治
黑翅大白蚁:蛀食松木段,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选冬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树根;冬地周围挖1道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人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死。
采收与加工
多于7~9月采挖,当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茯苓个多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茯苓栽培菌种培养基的配制研究
目的:用松木屑培养基代替松木条培养基,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方法:以松木屑、麸皮、蔗糖为处理因素,菌种感观质量为标准,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栽培菌种生长期和感观质量为指标,进行对照组验证试验.结果:松木屑45%,麸皮23%,蔗糖10%为最佳组合,松木屑培养基的菌种生长周期比松木条培养基缩短3~5 d,且感观质量也较好.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可以用松木屑培养基代替松木条培养基培养茯苓栽培种.
作者单位: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清远市农业局,广东清远,511518
清远市新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广东清远,511520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不断根松树蔸培殖茯苓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茯苓栽培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茯苓栽培技术
上传于||文档简介
&&C​C​T​V​-农​广​天​地​视​频​-​-​-​-​茯​苓​栽​培​技​术​文​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自制茯苓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