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蜂中蜂怎样寻找老蜂王怎样繁殖

怎样合并蜂群--《新农业》1973年08期
怎样合并蜂群
【摘要】:正 通过早春检查,下述蜂群应当合并:蜂群非常衰弱,不容易繁殖壮大,在蜜源到来的时候,没有采蜜能力;蜂王的繁殖力很差,产卵率很低;蜂群失掉蜂王,而又没有新蜂王和王台接替,以致蜂群衰弱;蜂群在越冬期内损失严重,到了春季,蜂数不足3框。此外,在越冬期前,群势很弱,不能组成越冬群的也应合并。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通过早春检查.下述蜂群应当合并:蜂群非常衰弱,不容易繁殖壮大,在蜜源到来的时候.没有采蜜能力;蜂王的繁殖力很差.产卵率很低;蜂群失掉蜂王,而又没有新蜂王和王台接替,以致蜂群衰弱;蜂群在越冬期内损失严重,到了春季,蜂数不足3框。此外,在越冬期前.群势很弱,不能组成越冬群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纪增;;[J];蜜蜂杂志;2006年06期
朱广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年11期
黄坚;;[J];蜜蜂杂志;2006年10期
吴小富;[J];中国养蜂;2001年04期
纪富文;;[J];中国蜂业;1985年04期
杨文勇;;[J];蜜蜂杂志;1989年06期
杨东清;;[J];蜜蜂杂志;1988年05期
张功勋;[J];养蜂科技;2001年03期
汪福门;[J];养蜂科技;2003年04期
高志鸿;;[J];养蜂科技;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志鸿;;[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孙鄂南;;[A];“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10年
倪宝新;;[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高建村;徐士磊;石丽萍;王小柱;;[A];第三届蜜蜂遗传育种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陈渊;;[A];海峡两岸第六届蜜蜂与蜂产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渊;;[A];2008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郑州)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08年
胡福良;金水华;朱威;郑火青;姜全清;符林杰;R.H;[A];海峡两岸第四届蜜蜂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黄明;;[A];2008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郑州)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渊;;[A];“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10年
张锦艳;文慧鹃;郑宜杉;林洪涛;周冰峰;;[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淑玺;[N];江苏科技报;2003年
邢台县城计头乡政府 任付珍;[N];河北科技报;2009年
李焕如;[N];中国特产报;2000年
汪敬生;[N];四川科技报;2000年
曲成志;[N];陕西科技报;2009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刘茹馥;[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薛志成;[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张洁 丰雪;[N];山东科技报;2008年
本报首席记者 杨素英 通讯员 守义;[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林生;[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周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郑火青;[D];浙江大学;2009年
吴杰;[D];浙江大学;2009年
代平礼;[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范亚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王西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刘方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马金友;[D];厦门大学;2007年
翟丙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安建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王春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代殿鑫;[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廖思米;[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魏红凯;[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吴静;[D];郑州大学;2010年
周淮香;[D];广西工学院;2011年
曹义锋;[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郭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丁武龙;[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蜂王不繁殖 蜜蜂产蜜少_新闻_电子报_惠州_惠州日报_东江时报_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蜂王不繁殖 蜜蜂产蜜少
博罗县麻陂镇八旬养蜂人养蜂40载遇难题
  黄亦传拿起一片蜂格,里面几乎没有蜜蜂。
在我市有不少养蜂人,不少地方还组建起养蜂专业合作社。日前,博罗县麻陂镇一名养蜂40载的老人却向《惠州日报》记者感叹道:如今养蜂越来越难。今年他买了两只意大利蜂王却繁殖不起来。
卖耕牛养蜜蜂,盖起“蜜蜂楼”
12月27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麻陂镇。沿着一条新拓建尚未铺设水泥路面的黄土路,记者来到养蜂40载的八旬老人黄亦传家中。
黄亦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养蜂,起初是自己喜好,偷偷养着。直到1979年,孩子外出工作,家里只剩下他和妻子温桂兰,两人不再耕田,他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把耕牛和母牛、牛仔卖了,拿到400元用于养蜂。“当时买了18箱意大利蜜蜂(以下简称意蜂),钱不够,还问别人借了些。”黄亦传说,跟中华蜜蜂不同,意蜂蜂蜜产量大,一箱意蜂蜂蜜产量相当于5箱的中华蜜蜂。
黄亦传很了解蜜蜂的习性,蜜蜂被他养得好好的,头年就产下不少蜂蜜,也卖得好价钱。受他的影响,他的女婿也跟着学养蜂。“养蜂一年赚个十万八万块钱不成问题。如今蜜糖的价格也很高,最便宜的秋糖每斤卖20元左右,最贵的冬糖每斤卖35元。”黄亦传说,他家的两层小洋楼,就是他养蜂建起来的,还供儿子上了大学。
蜜源环境改变,养蜂越来越难
过去,为了采更多的蜜,黄亦传会去深圳、河源、东莞、增城等地去追蜜源。但近5年,他基本不外出了,就在村里的鸡笼山定点放养。“现在很多蜜源都被破坏了,许多蜜蜂喜欢的树种也没有了。”黄亦传说,去年他在家周围的果园放置了数箱蜜蜂,蜜蜂竟一夜死光了。最后了解到,原来果园旁边有间煤厂,煤灰污染了整片果园树木,遭殃的自然是蜜蜂。
除了蜜源环境改变,许多原来蜜蜂钟爱的种树也没有了,养蜂越来越难。今年,黄亦传买了两只意蜂王,一只意蜂王就要200元。“原来我希望用意蜂王繁殖出更多蜜蜂,但没想到还是养不到。最后,我只好改养中华蜜蜂了。”
文/图 本报记者黄秀霞 通讯员李智敬
相关阅读:
已有条评论您现在的位置: >
> 人工培育优质中蜂蜂王
人工培育优质中蜂蜂王
时间: 08:13 来源:蜜蜂屋 阅读:
蜂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发展和蜂产品的产量。目前,多数蜂农饲养中蜂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使用自然王台育王。由于工蜂建造自然王台育王受气候、蜜源、群势、群内条件、分蜂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育出来的蜂王质量差异大,从而导致中蜂的生产力不高。以下介绍中蜂蜂王发育的最佳群内条件,复式移虫方法,以便蜂友采用人工培育出优质蜂王方法,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中蜂在我国分布广泛,目前我国的中蜂处于人工饲养或半人工饲养状态。土法饲养的中蜂群毁脾取蜜,只能在蜂群分蜂期或自然交替蜂王的情况下,由工蜂建造自然王台培育蜂王。土法饲养的中蜂在分蜂、取蜜、繁殖等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蜂活框饲养后,可以人工培育蜂王、人工分蜂、适时取蜜和提高蜂群的繁殖率,大大提高了中蜂的经济效益。
蜂王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繁殖和产蜜量。活框饲养的中蜂群,人工培育优质蜂王显得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工作多年,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优质蜂王具有良好的遗传性状,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工蜂采集力强,蜂群抗病力强
一、培育优质蜂王蜂群的条件
中蜂在自然界群体性能差异较大,有的蜂群存在分蜂性强、喜迁飞、性情暴烈等缺点,这些不良特性对于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是有利的,但却不符合人类生产的要求。
1、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蜂群培育蜂王
蜂群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分蜂性弱,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在我国南北中蜂群势差异大。在华南,能维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强群;而在长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势;在华中地区,能维持8-10框蜂(中蜂标准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强大的群势。
工蜂个体大,群体采集力强,在同等蜜源条件、气候条件下,工作蜂出勤早,归巢晚,蜂群进蜜快,取蜜时产蜜量明显高于其他群,这样的蜂群采集力强。
抗巢虫和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能力较强,在蜂场有的蜂群对巢虫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强,遇上中囊病发生却安然无恙。这样的蜂群就可以作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性情温和,抗逆性较强,性情温和的蜂群便于检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遇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不飞逃,抗寒能力较强等。
2、培育优质蜂王的群内条件,蜂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幼虫期得到蜂乳的数量和稳定的巢温。构造良好的群内环境是培育优质蜂王的先决条件。
有足够的哺育蜂工作蜂羽化第4日龄后,工蜂位于头部前额和两侧的王浆腺开始发育,并分泌王浆,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4-18日龄的年轻工作蜂。群内哺育蜂多能够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虫发育需要的蜂乳。
稳定的巢温蜂王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是33℃-35℃,哺育群的温度要保持在33℃-35℃,才能使幼虫健康成长群内刚出现雄蜂蛹这时期蜂王的产卵量开始下降,也是群内积累青年蜂最多的时候。此时蜂群对王台的接受率比较高。
二、培育中蜂王的操作技术
人工培育出体格健壮、产卵力强的蜂王,利用优质雄蜂,选择强壮健康的哺育群育王。移虫、分配王台等方面的正确的操作技术很重要。
1、提前培育种用雄蜂  蜂王与雄蜂的发育期不同,为了使雄蜂与蜂王的性成熟期相吻合,需要提前培育种用雄蜂。做法是选择经济性状优良的蜂群培育种用雄蜂,在春季蜂群进入快速增殖期,加人雄蜂房多的巢脾扩大蜂巢,促使蜂王产下未受精卵,同时加强饲喂。如果蜂巢内贮蜜不足,孵化的雄蜂幼虫可能被工蜂拖掉。春季外界气温较低,要适当给蜂群保温。待雄蜂幼虫封盖后,子脾两面的蜂路保持在12-14mm,避免挤伤雄蜂蛹。在培育种用雄蜂期间,非种用的雄蜂蛹要及时割除。
2、选择哺育群  蜂王在幼虫期得到蜂乳的多少决定蜂王质量的优劣。因此,选择哺育群特别重要。在移虫前一个星期,在蜂场挑选性状优良的蜂群作为哺育群。
移虫前一天,对哺育群进行调整。要求8框蜂以上的群势,巢内有大量的哺育蜂,保留封盖子脾和少量的幼虫脾,抽出空脾使蜂数密集。
中蜂在无王的状态下情绪低落,工蜂泌乳减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间哺育群不能无王或靠临时抽出蜂王来提高接受率。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当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划分为繁殖区和育王区。繁殖区留成熟子脾,育王区留卵虫脾和蜜粉脾。这样哺育群很容易接受王台。
3、制作人工王台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台刚产卵时的台基深度约6-9mm。随着台基内幼虫发育工蜂逐渐加高台壁,封盖的自然王台高度在15-20mm。根据工蜂在建造王台时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台基以高9mm,直径8-lOmm为宜。
4、移虫  把经济性状优良蜂群中的幼虫移入人工王台内生长。
第一次移虫  工蜂饲喂蜂王幼虫是随着幼虫生长逐渐增加泌乳量。根据这一特点,第一次移虫的虫龄可适当大一点。这样的幼虫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虫时动作要轻,不能擦伤幼虫。
复式移虫  第一次移虫24小时后进行复式移虫。复移前最好饲喂蜂群,剌激工作蜂多吐浆,便于挑虫。然后从种群寻找不超过24小时虫龄的幼虫移人王台内。为保证幼虫有足够的蜂乳,8框蜂的群势移人20-25个幼虫较合适。移完后迅速把育王框放进哺育群。
复移后幼虫发育特点  当育王框重新放进哺育群后,哺育蜂对台基内的幼虫进行认真地检查,在复移后的2-10小时内决定取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接受率。复移36小时后幼虫发育很快,进食量增大。这时哺育蜂饲喂的蜂乳随之增多,幼虫呈乳白色漂浮在蜂乳上面。本人观察到,复移72小时后,哺育蜂对蜂王幼虫饲喂的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有10-15只工蜂把头伸进王台内饲喂或探视。这时王台加高到17-19mm;王台周围的哺育蜂既繁忙又紧张,台内积累的蜂乳达到高峰期。到了复移后90小时,工蜂将台口缩小,整个王台呈宝塔状,过不多久工蜂逐渐把台口封住
三、组织交尾群和提高交尾率
王台封盖后的第7天组织交尾群。组织交尾群方法有两种:
1、原群交尾好
在蜂巢中间加隔离板,把蜂群分为有王区和无王区,两个区各开巢门。分区第二天在无王区介绍成熟王台。
2、多区组织交尾群
把标准蜂箱分隔成三个小区,巢门开在不同的方向。每个小区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张,小区内要蜂多于脾。三个小区四周要隔严,防止区间的工蜂和蜂王串通。组织交尾群的第二天介绍王台。
介绍王台一天后处女王出房,处女王出房的第一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二和第三天处女王特别畏光,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匍匍在巢脾上。处女王在出房后6-9天交尾。根据处女王的特点,提高交尾成功率,在介绍王台后尽量不要检查交尾群。在交尾群巢门前帖上标记,提高处女王交尾归巢辨认力。交尾群要离蜂场采蜜群远一些,同时要防止盗蜂发生。
养蜂交流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诱捕石洞蜜蜂蜂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