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遵义县山盆镇剑坝李子村主任尧书记

遵义县山盆镇志(送审稿)&&内容10
作者:朱存福 日期:
第六节&&农业学大寨&&扶贫开发一、农业学大寨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随即全国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国各地广大农村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造田,兴修水利,以顽强的斗志,改变农村面貌,取得了显著成绩。山盆区也与全国同步,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至1979年止。其间于1973年和1976年在山盆区两次掀起高潮。(一)山盆区1973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记实1973年新年刚过,“农业学大寨”便拉开了序幕。各社、队制定了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计划,向水稻亩产800斤的“农纲”进军,为上“农纲”超“农纲”而奋战,区革委把山盆公社四岩生产队树成“农业学大寨”的示范点。2月28日,区革委办公室在《简报》上刊载了四岩生产队《四定小包工的办法》和《1973年三田安排情况》,把四岩生产队的经验向全区推广。“四定”即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小包工”即对短时间内(10天以下)的某个生产任务进行包工。“三田”即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具体安排为:1.种子地(田)遵照“自繁,自造,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结合本队历年来玉米种植面积,计划配制“新单1号”7亩,玉米自交系(537)0.7亩,其栽培技术是:(1)选自然隔离较好,土壤中等,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土地作为种子地。(2)重施基肥,土杂肥3000斤/亩,清肥30担/亩,磷肥40斤/亩。(3)密植度:2.2×1.7尺(1500窝/亩)(4)中耕追肥3次,第一次清肥,第二、三次各施氮肥10斤/亩。(5)人工辅助授粉两次。2.丰产地,八十个劳动力每人一亩,计划亩产400斤。(1)采用双交玉米良种“诸双一号”(本队育成)。(2)合理密植:每亩3000株,方式为宽窄行。(3)窝区深耕:即大窝包谷的栽法,只是深耕面积小些。(4)重施基肥:每亩施基肥6000斤(土杂肥3000斤,灰肥500斤,清粪30担,磷肥40斤。(5)中耕培土三次,并辅以人工授粉。3.试验地(田)8亩,为探索适合本地稳产、高产良种和增产途径,计划种植玉米品种试验地3亩,高额丰产地5亩(高粱3亩),深耕密植1亩。入春以来,遵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搞好农业,加强农业的指示,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社论“鼓足干劲,搞好春耕”,以批修整风为纲,各公社先后召开了农业学大寨的经验交流会,以革命大批判开路,楠木,丛坝、打鼓、李梓、山盆等公社以及其它部分社队转向中耕管理,坚持为革命种田,实行科学种田。丛坝、山盆、李梓、打鼓公社的一些生产队开始种植双季稻。1973年山盆区大窝苞谷完成情况 6-6-1&&&&&&&&&&&&&&&&&&&&&&&&&&&&&&&&&&&&&&&&&&&&&&&&&&&&&&&&&&&&&& 单位:亩公社名称    区下达计划    公社落实计划    已完成数高雄    768    768    50丁村    948    948    335芝麻    ;   500    283楠木    767    770    470竹园    493    730    470丛坝    ;   606    205打鼓    700    700    300李梓    ;   ;   1504山盆    890    700    233合计    ;   ;   3850省委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五级干部会后,山盆区各公社相继于4月26日至30日召开了三干会,会议传达陈永贵同志的报告,以及省、地、县委的指示,到会858人。“三干会后,以公社、大队、分片召开群众会、党员会、团员会、青年会、民兵会等,贯彻陈永贵的报告和五干会的精神。9个公社35个大队311个生产队,认真落实各项经济政策,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区划为临时作业组245个,实行小包工,制定三基(三田)的有106个队,改变了过去“走路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只要人到地,工分照样记”的现象。1973年经过“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水稻单产超过800斤/亩的有27个生产队,丛坝新前生产队达到1009斤/亩。改良土壤36000亩,建立科研小组91个,“三田”660亩,试验地239亩,推广水稻良种4483亩,玉米良种2567亩,高产玉米2186亩,制种399亩,高产高粱957亩,制种130亩,种双季稻193亩。山盆公社四岩生产队80亩高产玉米地总收28444斤,平均亩产355.5斤,0.05亩深耕(1.2尺)地收玉米70斤,亩产合1400斤。1973年12月,地、县两级分别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会”,山盆区出席地区“农先会”的共13个单位和个人,出席县“农先会”的共50个单位和个人。(二)山盆区1976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记实1.日起,山盆区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各社队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度快,质量好。投入治山,改土,兴修水利,修筑公路的劳力达16000人,占总劳动力的74%。完工的水利工程大小有190多处,可蓄水200万方,增灌面积3500多亩,土变田337亩,坡改梯2000亩,瘦改肥6500亩,新开山改河造田47亩,新开茶园510亩,植树造林1100亩,修公路61千米,社队办企业16处。计划农田基本建设5年内建成丁村头道河、山盆山岔沟、李梓杨福坎、丛坝石窖塘、打鼓落炉等电站。5年内实现丛坝三关楼、高雄大堰岩、后河、碾房沟、桃大沟、楠木太阳山、竹园里头沟、李梓饶教、消水凼、山盆卫公、丁村大竹坪、芝麻团山、洞湾等水利骨干工程。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田和土在5年内达到旱能灌,涝能排。(三)山盆区1977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记实日至日,区委为了坚决贯彻执行华国锋“今冬明春要大搞一下农田基本建设”的指示和学习习水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在山盆公社四岩生产队办全区农田基本建设练兵场。参加这次练兵场的干部群众共619人。投工21416个,改土40.1亩,砌石干50.5根,总长立方米,打石6340立方米,填石2161平方米,挖填土方5916立方米,打炮眼4736个,放炮4736炮,用炸药1551斤,雷管4736个,火绳2705米,使遍地乱石的坡土变成了平平展展的水平梯土。坎子砌得坚固、整齐、美观,每块土地都有机耕道。二、扶贫开发(一)扶贫开发概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集体时期,国家主要以发放回销粮、救济粮及低息贷款、无息贷款、救济款等形式对境内贫困农民进行扶贫帮助。回销粮、救济粮年年有,就是粮食产量较高的1977年也回销了226.95万斤粮食,平均每人41.83斤。对贫困队常常发放小额耕牛贷款、农具贷款,甚至种子贷款以发展生产。偶尔有大宗贷款发放。1960年开春县里派3人工作组来丛坝大队扶贫,组长乌仕义。当时丛坝大队为三类大队,十分贫穷。市人民委员会拨专款17000元给丛坝大队,办起丛坝综合加工厂。效益很好,丛坝乡当年即脱贫由三类大队升为一类大队。改革开放后,镇人也开始富裕起来,但发展不平衡,少数村寨经济发展缓慢,且全镇整体推进水平与中心地区差距较大。山盆镇仍然是遵义县的贫困镇之一。上级政府仍然大力加以扶持。一般就是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并辅之以科技项目,例如1994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山盆镇扶贫资金2万元,用以发展蚕桑4000亩。其中培训费2000元,有偿3000元,无偿15000元。占本次全县扶贫资金的20%。2000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新阶段的扶贫是一种输血似的扶贫。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各部门专项建设资金为主,辅之以各级机关单位定点帮扶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继续坚持小额信贷扶贫。2001年,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精神,山盆镇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贵州省100个一类扶贫镇之一,镇内16个村被列为扶贫村。其中一类扶贫村5个,即大竹村、长沟村、落炉村、转山村、五七村;二类扶贫村10个,即南山村、石盆村、水口寺村、高峰村、沿河村、蔡家坝村、雨台村、丛坝村、甘家湾村、高炉村;三类扶贫村一个:太坪村。2001年山盆镇投入的主要扶贫项目有新建山盆镇中教学楼、新建落炉大桥、新建落炉敬老院等工程及转山、雨台、李当沟、丛坝村等处人饮工程。其中敬老院和四处人饮工程于2002年完成,镇中教学楼和落炉大桥两处工程于2003年完成。这一年镇政府拟定了《山盆镇以工代赈十年规划建设项目》。2002年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完成了煤管站至尧上和山盆至丛坝共19.5公里的公路初步改造。发放17万元扶贫贷款发展农村种植、养殖和加工业。获准新投入的主要扶贫项目有新建丁村小学教学楼、新建打鼓村王家坪防渗渠道7公里、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此三个项目总投资146.97万元,皆于次年完成。2003年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出台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发布了《关于加大100个一类重点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00个一类重点乡镇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是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进一步完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切实把一类重点乡镇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合力攻坚,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级印发了《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有关文件精神,山盆镇人民政府编制了《2003年至2005年扶贫开发规划》。从此山盆镇的扶贫开发工作,不但着实加大了力度,而且目标明确,措施落实,管理有序。这一年获准投入的扶贫开发项目主要有丁村村70头瘦肉型母猪养殖工程、丁村至高雄公路改造工程、丁村、高雄两村杂交玉米1200亩种植工程、太坪村综合办公楼建设工程、以及96.7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李梓等8个居民点3500人的人饮工程。6个工程共需投资203.48万元。2004年不但获得财政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进行蔡家坝公路改造、外二元母猪养殖、杂交玉米和辣椒种植等工程,还引进社会捐助资金33万元启动了落炉中学、五七小学、高炉小学、雨台小学的教学楼建设工程。2005年山盆镇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发展。自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始至2007年底,全镇基础设施投入扶贫资金153.56万元,改造通村公路48.1公里,新建村级综合办公楼5间1356平方米,新修防渗渠15公里、水池830立方米、PE管11公里。种植业和养殖业投入扶贫资金82万元,实施种植项目22个,养殖项目5个。发放贷款65万元支持2000余户发展种植、养殖业。获得单位部门定点帮扶资金853万元,社会捐资33万元。争取上级对口专项建设资金2500万元。经扶贫开发,山盆镇落后面貌有所改观。200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小学五年巩固率99.5%,初中三年巩固率95%;人均年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人,683~958元的低收入人口人,镇人均年纯收入3120元。镇有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接收点14个。农户通电率10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皆为100%,通组路为95%。镇有卫生院1所,有卫生室的村14个,有文化活动室的村9个。尚有17822人未解决饮水困难。(二)主要扶贫开发项目统计(列表)2001年至2007年山盆镇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情况(不完全统计)6-6-2项目名称    实施地点    工程内容    资金来源    投入资金(万元)    项目启动时间    完成时间镇中教学楼    社区    新建镇中教学楼4760平方米    县教育局、财政局    269    ;   2003落炉大桥    落炉村    新建径桁式钢筋混泥土拱桥    县发改局    300    ;   2003落炉村敬老院    落炉村    新建落炉敬老院    县民政局    4    ;   2002人饮工程    转山、雨台、李当沟、丛坝村    新建人饮工程解决1078人用水    县水利局    22.02    0;   2002.8教学楼    丁村村    新建丁村小学教学楼1634平方米    县教育局、财政局    42.8    ;   2003防渗渠道    打鼓村    新建王家坪防渗渠道7公里    县发改局(以工代赈)    12    ;   2003农网改造    —    10KV/37.9855公里低压线路400V/4.117公里    县供电局    92.17    ;   2003农网改造    —    220V/40.9656公里,新配变压器7台,改造6台    县供电局    96.7    ;   2004人饮工程    李梓等8处    修建水池8个,安装管道5公里,解决饮水困难3500多人。    县财政局    51    ;   2004新华村公路改造    山盆村新华村    改造通村公路10公里    县交通局    30    ;   2005人饮工程    山盆社区    由南山引水至山盆解决集镇人口生活用水    县水利局    176.2    ;   2006落炉小学教学楼    落炉村    修建落炉小学教学楼780平方米    县教育局    45    ;   2005镇中学生宿舍楼    山盆镇中    修建山盆镇中学生寄宿制工程1680平方米    县教育局    60    ;   2006大山公路改造    茶厂、丁村、山盆    大山公路油化改造19公里    县交通局    570    ;   2006通村公路改造    丛坝村    蔡家坝公路桥两座    县交通局    50    ;   2007通村公路改造    茶厂村    改造茶厂村分水岭至丁家山公路7公里    县交通局    42    ;   2007通村公路改造    丛坝村    改造山盆至丛坝公路14公里    县交通局    84    ;   20072001年至2007年山盆镇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情况 (不完全统计)6-6-3项目名称    实施地点    工程内容    资金来源    投入资金(万元)    项目启动时间    完成时间瘦肉猪养殖    丁村村    养殖70头瘦肉型母猪    县财政局    7    ;   2003.12公路改造    丁村、高雄    改造丁高公路10公里    县财政局    35.5    ;   2004.9杂交玉米种植    高雄、石盆    400户种植杂交玉米1200亩    县财政局    4.28    ;   2004.6建综合服务室    太坪村    建270平方米办公楼一栋    县财政局    9    ;   2004.6公路改造    山盆、太坪、新华    改造山盆至蔡家坝公路10公里    县财政局    21    ;   2005.6外二元母猪养殖    落炉村    30户养外二元母猪60头    县财政局    5.25    ;       转山、大坪、雨台    发展70户养外二元母猪160头    县财政局    16    ;   2004.12杂交玉米种植    李梓等12个村    400户种植杂交玉米1200亩    县财政局    9.5    ;   2005.6辣椒种植    丁村    种植辣椒400亩    县财政局    4    ;   2005.6落炉村整村推进    落炉村    种植杂交玉米400亩        2    ;   2006.6        种植花椒200亩        4    ;   2005.12        修建人饮工程一处        4    ;   2005.3        修落炉至后头公路2千米        4.3    ;   2006.10        修大营滩防渗渠4.5公里        5    ;   2006.12        推广应用遵丰营养液600亩    财政资金    0.7    ;   2005.12转山村整村推进    转山村    种杂交玉米1500亩高粱200亩    财政资金    4.3    ;   2006        建防渗渠3000米,断面30×30    财政资金    6                建30立方米人饮水池40口管道5公里    财政资金    9                推广遵丰营养液600亩    财政资金    0.7        长沟村整村推进    长沟村    种杂交玉米200亩    财政资金    1    ;   2006        扶持30户养外2元母猪50头    财政资金    2    ;   2005.12        新修防渗渠3000米断面30×30    财政资金    6.3    ;   2006.3        改造石板塘公路3.5公里    财政资金    10    ;   2006.6        推广遵丰营养液600亩    财政资金    0.7    ;   2006.6五七村整体推进    五七村    30户养外二元母猪50头    财政资金    2    ;   2005.12        扶持100户种杂交玉米200亩    财政资金    1    ;   2006.6        新修五七村综合服务室200平方米    财政资金    7.3    ;   2006.9        改造剑坝至五七公路5公里    财政资金    9    ;   2006.12        推广遵丰营养液600亩    财政资金    0.7    ;   2005.12大竹村整体推进    大竹村    新修防渗渠道3000米,断面30×30    财政资金    6.3    ;   2006.6        大竹公路改造4公里        11    ;   2006.12        扶持100户种反季节蔬菜80亩        1    ;   2005.10        扶持100户种脱毒红薯150亩        1    ;   2006.6        扶持100户推广遵丰营养液600亩        0.7    ;   2005.12外二元母猪养殖    丁村村    扶持5户外二元母猪养殖50头    财政资金    2    ;   2005.12村综合服务室    丁村村    新修丁村村综合服务室300平方米    财政资金    7    ;   2006.12村综合服务室    石盆村    新建石盆村综合服务室320平方米    财政资金    7    ;   2005.12村综合服务室    雨台村    新建雨台村综合服务室220平方米    财政资金    7    ;   2005.12仙人山公路    高雄村    改造仙人山公路5公里    财政资金    13    ;   2006.12反季节蔬菜基地    石盆村    扶持50户种100亩反季节蔬菜推广遵丰营养液100亩    财政资金    2    ;   2006.12村信息网    丁村、太坪    丁村、太坪两村建信息网站2个    财政资金    3    ;   2006.12南山防渗渠    南山村    新建防渗渠道2公里    财政资金    5    ;   2006.4山东大枣种植    高峰村    扶持40户种植山东大枣80亩    财政资金    4    ;   2005.12山丛公路改造    丛坝村    改造丛坝村公路4公里    财政资金    40.9    ;   2007.12太坪公路改造    太坪村    阁教至太坪小学3公里公路改造    财政资金    3    ;   2006.12坪天子公路    蔡家坝村    新建蔡家坝至平天子公路4公里    财政资金    3.5    ;   2007.6脱毒红薯种植    高峰村    扶持100户种脱毒红薯200亩    财政资金    3.1    ;   2006.122001年至2007年山盆镇社会捐助资金项目实施情况6-6-4项目名称    实施地点    项目内容    资金来源    投入资金(万元)    项目投入时间    项目完成时间落炉中学教学楼    落炉村    助建落炉中学楼建设500平方米    香港人士方铿    15    ;   2005高炉小学教学楼    高炉村    助建高炉小学楼250平方米    香港慈恩基金会麦庆忠、简耀光    6    ;   2005五七小学教学楼    五七村    助建五七小学教学楼    深圳金鹏公司    10    ;   2005雨台小学教学楼    雨台村    助建雨台小学教学楼    美国燃灯基金会    2    ;   2005(三)扶贫组织机构山盆镇2003年度财政扶贫项目实施指挥部指 挥 长:汪启家(镇长)副指挥长:陈应康(副镇长) 向家强(县财政局科长)刘永涛(副镇长) 萧长彬(县扶贫办科长)成&&&&员:张孟志 万兴盛 陈安定 鄢福兴 姚仕华 翁光会 殷元锡 杨登发 孙伟 邓仕虎 赵以慧 翁宗富山盆镇扶贫开发工作站山盆镇扶贫开发工作站成立于2004年7月,定编3人。站长1人,副站长1人,工作员1人。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镇分管领导陈应康,副站长张孟志,工作员鄢福新。2005年4月至2007年镇分管领导熊维栩,副站长邓仕虎,工作员李显富。扶贫开发工作站职责:主要负责扶贫项目申报,并组织实施;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追踪管理。第七节&& 农作物种植与产值结构一、粮食作物种植与产值结构(一)粮食作物种植结构1949年,山盆、丁村、李梓3个乡粮食种植面积为68400亩,其中夏粮面积28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9%,秋粮面积656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5.91%。夏粮面积中小麦面积400亩,占其中14.29%,其余85.71%的面积则种植大麦、老麦、油麦、豌豆、胡豆、洋芋等。秋粮种植面积中水稻20300亩,占秋粮种植面积的30.10%;玉米37600亩,占秋粮面积的57.31%,其它秋粮面积粮作物如高粱、小米、大豆等7700亩,占秋粮面积的11.74%。1950年至1957年,山盆区粮食播种面积95000亩,其中夏粮面积187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9.68%,秋粮面积763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32%。夏粮面积中小麦面积14700亩,是1949年小麦种植面积的36.75倍,占当年夏粮面积的78.61%。其它夏粮作物如大麦,胡豆、洋芋只占21.39%。秋粮面积中水稻24200亩,占粮食面积的31.72%。玉米36500亩,占秋粮面积的47.84%;其它高粱、小米、大豆等15595亩,占秋粮面积的20.44%,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16.42%。1962年,粮食种植面积是1950年的1.65倍,达到112300亩,超过以往的任何一年。其中夏粮面积332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9.56%,秋粮面积791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8.80%,其余大麦、米大麦、老麦、油麦、洋芋、胡豆、豌豆等作物占夏粮面积的51.20%。秋粮作物中水稻20100亩,比1949年少200亩,占秋粮面积的25.41%,占粮食面积的17.90%;玉米40000亩,占秋粮面积的50.57%,占粮食面积的35.62%;小米6000亩,高粱4500亩,分别占秋粮面积的7.56%和5.69%;大豆4000亩,吊线米、红苕、荞籽等4500亩。1967年,粮食种植面积114203亩,其中夏粮面积35314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0.92%,秋粮面积78889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9.08%。夏粮种植面积中小麦24097亩,占夏粮面积的68.24%,占粮食面积的21.10%;其余洋芋316亩,大麦、胡豆、豌豆10901亩,占夏粮面积的31.76%。秋粮面积中水稻23097亩,占秋粮面积的29.28%;玉米34386亩,占43.59%;大豆10492亩,红苕3997亩,秋洋芋150亩,高粱、小米6767亩,共占秋粮面积的27.13%。1978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98962亩,其中夏粮面积27895亩,占粮食面积的28.19%,秋粮面积71067亩,占粮食面积的71.81%。夏粮面积中小麦21856亩,占夏粮面积的78.35%,占粮食面积的22.09%,洋芋1101亩,胡豆,豌豆4938亩,共占夏粮面积的21.16%。秋粮面积中水稻22577亩,占秋粮面积的31.71%,占粮食面积的22.81%;玉米33276亩,占秋粮面积的46.82%,占粮食面积的33.63%;大豆6948亩,小米1712亩,高粱826亩,共占秋粮面积的13.35%;红苕,秋洋芋5728亩,占秋粮面积的8.06%。1986年,全区粮食作物面积78916亩,其中夏粮面积12354亩,占15.65%,秋粮66562亩,占84.35%。夏粮面积中小麦6754亩,占夏粮面积的54.67%,占粮食总面积的8.56%;洋芋3072亩,占夏粮面积的24.87%;大麦641亩,占5.19%;其它杂粮2528亩,占夏粮面积的20.46%。秋粮面积中水稻20696亩,占秋粮面积的31.09%,占粮食总面积的26.23%;玉米31585亩,占秋粮面积的47.45%,占粮食总面积的40.02%;红苕2080亩,秋洋芋1260亩,占秋粮面积的5.02%;高粱1603亩,占秋粮面积的3.13%;其它杂粮1490亩,占秋粮面积的2.24%。1993年,山盆镇粮食种植面积66285亩,其中夏粮26490亩,秋粮39795亩,各占粮食总面积的39.96%和60.04%。夏粮面积中小麦21459亩,占夏粮面积的81.14%,占粮食总面积的32.43%;洋芋 2550亩,杂粮2445亩。秋粮作物中水稻9060亩,占秋粮面积的22.777%,点粮食总面积的13.67%;玉米17475亩,占秋粮面积的43.91%,占粮食总面积的26.36%;红苕4800亩,秋洋芋2295亩,共占秋粮面积的17.83%;高粱945亩,大豆4020亩,其它杂粮1200亩,分别占秋粮面积的2.34%、10.10%和3.02%。2000年,种植粮食93735亩,其中夏粮31800亩,秋粮61935亩,各占粮食总面积的33.93%和66.07%。夏粮作物中小麦16050亩,占夏粮面积的50.47%,占粮食总面积的17.12%;洋芋12750亩,杂粮3000亩,共占49.53%。秋粮作物中水稻17580亩,占秋粮面积的28.38%,占粮食总面积的18.76%;玉米,占秋粮面积的37.47%,占粮食总面积的24.75%;高粱105亩,杂粮2895亩,共占秋粮面积的4.84%;大豆4500亩,杂豆1050亩,占秋粮面积的8.96%;红苕洋芋共8595亩,占秋粮面积的13.88%。2006年,种粮食作物106005亩,其中夏粮37800亩,秋粮面积68205亩,各占粮食总面积的35.66%和64.34%。夏粮作物中小麦9750亩,占夏粮作物的25.79%,占粮食总面积的9.20%;豆类4800亩,占夏粮面积的12.70%;薯类21000亩,占55.56%;其它杂粮2250亩,占5.95。秋粮作物中稻谷18225亩,玉米24315亩,分别占秋粮面积的26.72%和35.65%,占粮食总面积的17.20%和22.94%;高粱2790亩,占4.09%;豆类11775亩,占17.26%;红苕11100亩,占16.27%。(二)粮食作物产值结构境内的粮食历来就以玉米、水稻为主,温饱未解决的年代,夏秋粮食的种多种少,取决于上年秋粮的欠收与丰收。“小季是救命粮”。玉米、稻谷在粮食产值中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呈上升趋势。稻谷的比重1978年为42.3%,1986年为33.29%。90年代稻谷的比重开始下降,1998年降到32.07%,2006年再降到25.60%。产值比重保持在20~30%之间。红苕、洋芋的产值比重直线上升。1978年为2.10%,1986年升至4.28%,1998年再升至15.42%,2006年跃居粮食产值比重第一,达35.21%。1978年至2006年山盆区、镇部分年度粮食总产值构成6-7-1&&&&&&&&&&&&&&&&&&&&&&&&&&&&&&&&&&&&&&&&&&&&&&&&&&&&&&&&&&&& 单位:元、%品名    1978年(1980年不变价)    1986年(1980年不变价)    1998年(1980年不变价)    2006年(1990年不变价)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稻谷    0;   42.30    0;   44.56    0;   32.07    0;   25.60小麦    0;   17.16    0;   6.62    0;   15.44    0;   4.77大麦    —    —    ;   0.15    —    —    —    —玉米    0;   25.16    0;   33.29    0;   22.31    0;   28.98小米    0;   3.73    1;   0.33    —    —    —    —高粱    1;   0.38    5;   1.51    —    —    —    —薯类    6;   2.10    0;   4.28    0;   15.42    0;   35.21杂粮    5;   1.74    5;   1.59    0;   4.39    —    —大豆    0;   7.43    0;   7.68    0;   10.38    0;   5.44合计    0;   100    0;   100    0;   100    0;   100二、经济作物种植与产值结构1962年,全区种植经济作物8812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7.16%。其中棉花1230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3.96%,花生712亩,占1.36%;油菜1500亩,占17.02%;麻类712亩,占8.08%;烟叶5250亩,占59.58%。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这一年经济作物总产值为239922元,其中棉花11640元,占5.86%;花生7892元,占3.98%;油菜35089元,占17.86%;麻类36403元,占18.34%;烟叶107455元,占54.14%。1968年,经济作物面积增至10295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0%。其中棉花75亩,花生92亩,油菜6569亩,麻类5亩,烤烟2169亩,土烟1385亩。与1962年相比,种植结构变化较大,油菜的比重由1962年的17.68%增至63.81%,其它经济作物都大幅度下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68年经济作物总产值为468520元,是1962年的2.36倍。其中棉花852元,花生3029元,油菜183763元,麻类60元,烤烟147564元,土烟133252元,油菜和烟叶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9.22%和59.94%。20世纪70年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几乎就停留在60年代后期的水平。1978年全区种植经济作物13217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1.07%,约高于1968年一个百分点。其中花生598亩,油菜8486亩,芝麻12亩,麻类88亩,烤烟3480亩,土烟553亩。该区从1978年开始不再种植棉花。花生的面积逐年增加,1978年为1968年的6.5倍,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52%,油菜和烟叶分别占64.21%和30.61%。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的经济作物总产值为728180元,其中花生36176元,占4.97%;油菜237913元,占32.67%,芝麻360元,麻类3430元,烟叶450301元,占61.84%。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结构不断变化,产值迅速增长。1986年,全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5619亩,是当年播种面积的23.62%,约高于1978年12个百分点。其中花生2300亩,占8.98%;油菜17865亩,占69.73%;向日葵640亩,占2.50%;麻类93亩;烤烟3509亩,占13.70%;土烟1212亩,占4.72%。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这年经济作物总产值为2732139元,是1978年的3.75倍。其中花生186851元,占6.84%;油菜1923711元,占70.41%;向日葵14944元,麻类5776元,共占0.76%;烤烟474807元,占17.38%;土烟126050元,占4.61%。与1978年相比,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油菜,为1978年的8.09倍。建镇撤区后,山盆镇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播种面积的比率常年保持在17%左右。1998年,该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9815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7.23%。其中花生1005亩,占5.07%;油菜13005亩,占65.63%;向日葵705亩,占3.56%;烟叶5100亩,占25.74%。按1990不变价计算,1998年的经济作物总产值为4689054元,其中花生225807元,占4.82%;油菜2452712元,占52.31%;向日葵59231元,占12.63%;烟叶1951304元,占41.61%。平均亩产值最高是烟叶,382.61元,其次是花生,224.68元,第三是油菜,188.60元。2006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6475亩,是全镇播种面积的17.09%。其中花生1350亩,占5.10%;油菜20250亩,占76.49%;向日葵750亩,占2.83%;烟叶4125亩,占15.58%。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经济作物总产值为559万元。其中花生28万元,占5.01%;油菜402万元,占71.91%;向日葵11万元,占1.97%;烟叶118万元,占21.11%。平均亩产值为:烟叶286.06元,花生207.40元,油菜198.50元,向日葵146.67元。三、果蔬作物种植与产值结构(一)蔬菜有史以来山盆农户就普遍种植蔬菜,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商品蔬菜。全区蔬菜种植面积50年代平均约1600亩,60年代年均约1900亩,70年代年均约2100亩,80年代年均约4700亩。建镇撤区后的1993年,山盆镇蔬菜面积3030亩,总产量1970吨。其中辣椒1335亩,产量121吨;大蒜495亩,产量42吨;生姜300亩,产量125吨;西红柿405亩,产量192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蔬菜总产值60.43万元。1998年全镇蔬菜面积1005亩,产量2311吨,总产值70.8万元(按90价计算)。2006年全镇蔬菜面积14790亩,总产量15550吨,产值477万元 (按90价计算)。(二)果类山盆的果类作物约有20多种,培植较多的有梨、李子、桃子、柿子、花红、柑、桔、橙、核桃、杨梅、板栗、葡萄、红枣子(2003年引进山东大枣)、梅子、樱桃等;培植较少的有柚、枇杷、石榴、苹果等;无花果和银杏就更少。猕猴桃山盆称洋桃,高山区野生很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人工培植。山盆的果树,多习惯植于房前屋后和田边土角,很少有单纯的果园。2000年,贵阳张春绿在茶厂村大竹农场建小规模的果园。有桃园75亩,种桃3000株,梨园30亩,种梨1200株,按现价计算,年产值40万以上。在张春绿的带动下,大竹坪许多农户都种植了一亩以上的果园,主要是桃子、李子和梨,但管理差,效益不很好。20世纪50年代山盆较有经济价值的水果有广柑、橙子、板栗、核桃和白果等。1958年放“钢铁卫星”砍伐一空,所剩无几。以后农户又竭力栽培。1962年,全区果类总产1887担,其中柑桔900担,梨子250担,核桃304担,板栗433担,其它水果未曾统计。按1990不变价计算,这些果类总产值49272元。1962年政策放宽,果树得到大发展,1964年的果园面积是1962年的20多倍。1965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开始,为了提高粮食总产,大量砍伐果树。1969年至1976年,全区每年统计的果园面积为10~15亩。1972年,果类产量为899担,其中核桃15担,板栗24担,分别是1962年的二十分之一和十八分之一;柑桔827担,略少于1962年;梨子33担,少于1962年的七分之一。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果类产值为13714元。1977年农业政策有所变化,全区果园面积大幅度增加。1977年至1985年,全区果园面积年均200多亩。1986年引进温州蜜桔栽培2422亩,果园面积达2616亩。1982年,全区产柑桔3045担,梨子306担,核桃32担,板栗11担,共计3394担,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果类产值68065元,为1972年的4.96倍。1986年山盆区水果产量统计6-7-2&&&&&&&&&&&&&&&&&&&&&&&&&&&&&&&&&&&&&&&&&&&&&&&&&&&&&&&&&&单位:吨乡镇名称    合计    苹果    柑桔    梨子    葡萄    柿子    其它总计    766.96    0.05    288.05    36.65    0.1    8.9    133.21高雄    28.45    —    —    6.45    —    5    17丁村    30.9    —    —    0.9    —    —    30芝麻    47.8    —    16    3.6    —    0.7    27.5桔香    312    —    221.5    0.5    —    —    90竹园    1.5    —    1    —    —    —    0.15打鼓    61    0.05    4.75    4.9    0.1    2.2    49李梓    109.6    —    6.3    12.8    —    1    89.5山盆    69.46    —    11    —    —    —    58.46丛坝    106.25    —    27.5    7.5    —    —    71.251993年,山盆镇水果总产量49162担,其中柑桔15168担,梨子316担,葡萄125.2担,鲜红枣23.8担,鲜柿子85担,其它水果3344担。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水果总产值365478元,其中柑桔307607元,占84.17%。2000年,山盆镇水果总产量15980担,其中杨梅1040担,桃子1000担,其它水果13940担。其它水果中柑桔约占70%,李子约占25%。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总产值297381元,其中柑桔产值约占66.54%,李子约占15.82%,杨梅占9.44%。2006年,山盆镇果园面积由2000年的1140亩增至1740亩,水果总产量49180担。其中梨子400担,桔子34500担,桃子400担,杨梅360担,猕猴桃60担,葡萄320担,其它水果13140担。其它水果其中李子约占90%。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水果总产值823485元,是1993年的2.25倍,2002年的2.77倍。其中桔子产值占75.32%,李子产值约占20%。四、其它作物种植与产值结构其它作物主要是茶、桑、中药材、青饲料、绿肥等农作物,20世纪50年代全区茶园面积每年30~40亩,年均产茶叶约80担。1957年至1960年每年的桑园面积约60亩,年产蚕茧约800担(包括柞蚕茧)。50年代至60年代中药材没有成块成片的种植,只有个别从事医护的人员在房前屋后微量种植。青饲料从1964年农村社教工作队入村以后集体才开始专门种植。1961年至1970年,年均茶园面积47.11亩,年均桑园面积37.22亩,平均每年产茶叶和蚕茧136.3担和213.78担。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总产值为48911元。年,平均每年种绿肥1587亩,年产值约28万元。1971年至1980年,其中8年种植药材,平均每年种药材61.5亩。年年种植绿肥,平均每年种绿肥1737亩。1971年开始大力开辟茶园,1979年达到5420亩,平均每年种茶3115亩,桑园面积时涨时消,1976年最高,达2822亩,平均每年有桑园398亩。1979年至1980年,平均每年产绿肥52110担,产茶叶439担,产蚕茧21.8担。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上述三项平均年产值为380507元,其中绿肥312660元,茶叶64914.9元,蚕茧2932元。20世纪80年代,土地下户,没有成块的药材种植,茶园面积逐年减少,桑园面积也大幅度下降,青饲料和绿肥种植已溶为一体。1982年有茶园2283亩,桑园25亩,绿肥664.1亩;当年产茶叶755担,产蚕茧35担,产绿肥19923担。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三项产值为235888元,其中茶叶111642元,蚕茧4708元,绿肥119538元。建镇撒区后的1993年,山盆镇桑园面积未统计,产蚕茧247.18担;有茶园1500亩,当年采摘615亩,产绿毛茶560担,其它茶557.06担;种青饲料和绿肥6690亩,总产20万担。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该年三项产值为140.35万元,其中蚕茧3.83万元,茶叶16.52万元,绿肥120万元。1998年,全镇有桑园1020亩、绿肥600亩、茶园1635亩。当年茶叶产量1400担。按80价计算,产值为207018元。绿肥,蚕茧产量未见统计数字。2006年,全镇有桑园2040亩,种植青饲料3750亩、绿肥3900亩,有茶园5775亩。当年采茶3750亩,生产茶叶1400担。按80价计算,2006年茶叶产值为207018元。按当年价计算为34万元。第八节&&农技管理机构山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始建于1955年,统管全区农林水牧工作。1976年4月,水利、林业、畜牧等人员分出去另行建站,农技站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992年9月撤区建镇,建立山盆镇农牧站。1998年4月,农牧分家,建立山盆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站。其职能是:1.宣传贯彻中央涉农政策法律法规;2.试验示范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做好农资销售服务,无偿提供农技咨询;4.农业技术培训;5.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6.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及农村经济调查;7.全心全意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增效服务;8.协助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山盆区、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站领导人名录6-8-1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董世涛    站&&长    .8、62.10李廷祥    副站长    65.3(主持工作)李福举        75.7(主持工作)周大安    站&&长    77.5王裕太        84.11罗昭明    副站长    87.4(主持工作)黄光明    站&&长    89.5黄光祥    副站长    91.5(主持工作)康邦福    站&&长    92.9康邦福    站&&长    95.9朱国友        98.4夏芝平    站&&长    07.12附:一、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根据基层人民公社章程,全体农业人口均在公共食堂用膳的规定,1958年11月山盆基层人民公社各管理区的生产队(按军队建制编为团、营、连、排、班)办起集体食堂。自队人口和外来人口在集体食堂吃饭不开钱不记账。农村大办集体食堂分三个阶段。1958年至1959年夏,集体食堂规模较小,食堂数约与现在的村民组数相当,全社361间。人们走到那里都可以吃饭,所谓“敲钟吃饭,盖章领钱”就是这个时期。1959年秋至1960年春,将原有的多个食堂合为一个,大的食堂多达数百人吃饭,如打鼓管理区10个一类食堂平均每个食堂260人。1960年4月全社有食堂169个(未统计李梓和丁村管理区)。平均每食堂22.76户88.33人用膳。这一时期按人定量,凭饭票吃饭。1960年夏季开始,食堂又恢复到1958年的规模,定人定量每人每天三两粮,按时开饭,多数食堂只蒸饭,不供菜,直至1961年6月才解散。二、 “大兵团”作战夺高产大跃进时期,一切军事化,组织大兵团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生产作战,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随时都要打好背包收拾好行李,一有命令马上出发,“突击战”,“歼灭战”随时都有。1958年11月翻深耕,全公社劳力只集中到丁村南山,丛坝崩土坎,李梓高峰等地。春耕的时候几百人集中在一起,前面是犁土的,随后是洒豆子,挖窝的,随后又是施肥丢籽的,殿后是欠土掩窝的。兵团走到哪里,哪里便是热火朝天,刚才还是一大坡荒土,眨眼间就种上了庄稼。“战斗”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行动路线事先安排。有时候前面四只脚的牛不如两只脚的人走得快,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战斗任务,就干脆挖毛窝。这种“鸭子翻田坎”式的兵团作战,确实功效不凡,常年10天的活路(工程),往往五六天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立即去帮助兄弟单位搞突击。庄稼种完了,兵团又开向钢铁战场,白天完不成任务,晚上打着灯笼火把也要完成。口号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兵团作战的目的是夺高产,大放“高产卫星”,当然要讲究科学种田,翻深耕,包谷籽用桐油拌,稻谷种泥水选,细窝密植,大窝包谷,人工辅助授粉等普遍推行。1959年秋收时节,“卫星”也该上天了。上级要来验收,兵团作战的优势更能显示。晚上,将验收丘块的谷子大部分割倒,再从远处将其他丘块的谷子割倒运至验收丘块,密密扎扎的放好。验收团、参观团到来,只见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田里的社员挥动着刚刚割下来的谷子,一齐高呼口号。验收开始,10多张挞斗一齐响起来,10多位验收员认真地过秤,记帐,丈量亩分,再经几架算盘噼哩啪啦响过,结果出来了,亩产竟达到3000多斤。有的地方的“卫星”放得更高,听说有亩产上万斤的。三、“反瞒产”与“斗争富裕农民”1959年包谷谷子刚收完,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就派人来山盆公社检查粮食入仓情况,为保证放“卫星”的成果,下边想尽种种办法,瞒天过海,检查人员带着虚夸的粮食数字满意地回去了。下面以虚代实,层层作假;上面不知情,以虚为实,国家按大队、管理区、公社虚报浮夸的粮食产量下达征购任务。农村公共食堂已经断绝农民的生活口粮,国家的征购任务还完不成。 11月12日至15日,遵义市委在松林公社召开全市管理区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反瞒产现场会”时认为是“农村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斗争的反映”,是“富裕农民”在“搞鬼”,把粮食藏起来了或隐瞒私分了,农村“反瞒产”和“划富裕农民”的运动很快开展起来。山盆公社集中全社生产队以上领导开展“反瞒产”、“捉鬼拿粮”。首先针对管理区干部,其次是大队干部,再到生产队长。作法是:首先在会上自己坦白,必须承认自己“瞒了产”并埋藏在什么地方,才能免遭吊打、整猴子搬桩、吊半边猪、坐土飞机、打乱棒等,那时的干部一听开会心里就发毛。在“反瞒产”斗争中山盆公社有被打残的,有被当场打死的,有回家自杀的。有些生产队秋收刚过,食堂就无米下锅,少数人没吃还无所谓,多数人没吃就是大问题。由生产队开始逐层向上反映,上边也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反瞒产”找漏洞,划“富裕农民”。普遍开展清乡缴粮,以管理区为单位组成一个队伍,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挨家挨户搜查,十分仔细,除查房内,还查房外,粮食(包括红苕、洋芋),现金、存折、油料都属所查之列,不论多少都得搜走,把所搜的东西登记造册,交给食堂作为大家的口粮。同时把搜有较多东西的农家户,通通划为富裕农民。平时对运动有抵触、说怪话的,也以“富裕农民”看待,一律不给口粮。典型的富裕农民必须迁移住所,而且要受到严密的监视,随时都可能受到斗争。日《山盆公社基本情况统计》,“通过贯彻分配斗争富裕农民”一栏记载,全区搜富裕农民粮食94370斤,桐籽5700斤,棬子9305斤,菜籽2424斤,菜油410.8斤,其他油料642斤,棉花640斤,烤烟1606斤,土烟658斤,辣椒715斤,其他经济作物225.8斤,毛猪68头折价435元,牛54头折价636元,现金7988元。
| 查看次数: 2064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禁止表情转换
禁止自动转换链接
禁止自动转换关键字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遵义县山盆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