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繁殖方式是有什么特点

细菌病毒_百度百科
细菌病毒(bacterial virus)是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又称(Phage),由F·W·特沃特于1915年和F· H·德埃雷尔于1917年分别发现。噬菌体一名是由后者确定的,Phage意为细菌的噬食者。这与动物或植物病毒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分为10科,其中肌病毒科,如T2、等;病毒科,如λ、T5噬菌体等;短尾病毒科,如T7、P22噬菌体等。
细菌病毒物种分类
细菌病毒概述
细菌病毒的种类很多,但始终没有可以普遍应用的分类标准来确定细菌病毒的科、属界限和命名规则。197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发表“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第二次报告,才将细菌病毒分为8科,1979年的第三次报告和1982年第四次报告改分为10科,各科名称和特点如下
细菌病毒肌病毒科
具有正多面体或长的头和尾以及可收缩尾鞘的复合形态的细菌病毒,核酸为线型双链DNA(dsDNA)。T2、(参见彩图插页第7页)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长尾病毒科
具有正多面体的头和,但无可收缩的尾鞘,核酸为线型dsDNA,λ、T5噬菌体为代表种。
短尾病毒科 具有的头和长约20纳米的短尾,核酸为线型 dsDNA,T7、P22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被脂病毒科
毒粒直径约60纳米的正二十面体,多角顶有刷状刺突,无尾,衣壳分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脂质,核酸为环型 dsDNA,PM2噬菌体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覆盖病毒科
直径约65纳米的正二十面体,各角顶有一长20纳米的刺突,衣壳有内外二层,内层含脂质,在其射出核酸时出现一长约60纳米类似尾的结构,核酸为线型 dsDNA,PRD1噬菌体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微病毒科
直径约 27纳米的正二十面体,各角顶有类似结节状的刺突,核酸为环型单链 DNA(ssDNA),ΦX174噬菌体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丝状病毒科
长丝或短杆状,核酸为环型 ssDNA,fd噬菌体为长丝状代表种,MVL51噬菌体为短杆状代表种。
细菌病毒光滑病毒科
直径约23纳米的正二十面体,核酸为线型正链的ssRNA,只感染雄株细菌,MS2噬菌体为代表种。
以上8科的病毒粒外面都不具,以下两科则均有包膜。
细菌病毒原质病毒科
病毒粒直径50~120纳米,呈多形性的球形,有柔韧的包膜而没有衣壳,核酸为环型dsDNA,MV-L2噬菌体为代表种。
细菌病毒囊病毒科
病毒粒为正多面体,直径约75纳米,外为柔韧的含脂质的包膜,内为直径约60纳米的衣壳,核酸为分成 3个片段的线型 dsRNA,Φ6噬菌体为代表种。
肌病毒科、长尾病毒科和短尾病毒科是目前最常见的细菌病毒,其中T系是最广泛研究的的代表,λ大肠杆菌噬菌体是中研究得最深入的代表,对它们的研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MS2和同科的 R17、 Qβ、 f2等,ΦX174和同科的S13、G4、ΦR等,以及fd和同科的f1、M13等大肠杆菌噬菌体分别为研究ssRNA、ssDNA噬菌体最为深入的代表。其他各科细菌病毒均较少见。各科细菌病毒的形态与核酸类型。
细菌病毒形态特征
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大多数细菌病毒与动植物病毒不同,它们具有头和尾结构的复合形态。按照尾部,又可分为长、短和具有能收缩的尾鞘3种类型。另外,
有两类小二十面体型细菌病毒没有尾,一类在12个角顶上各有1个结节,外观呈状,一类没有这种结构。少数细菌病毒为760 ×6~1950×6纳米的长丝或等轴的多面体,各角顶有刺突或刷状刺突。
复合形态的细菌病毒头部为1个立体对称的多面体,一般直径 50~60纳米,有的达 130纳米以上。这病毒的结构比较复杂,如收缩尾鞘类的长尾大肠杆菌T偶数,它具有约110×80纳米的多面体的头和约113 ×16纳米的管状的尾,头尾相接连的部位有颈部结构,并有1个颈圈和6根颈项。尾部中心为中空的尾轴,外面包以可收缩的尾鞘。尾末端连接1个六角形的尾板,尾板的每个顶均附有1根与尾轴略呈平行的短的尾针,另外还附有6根长的中间可折曲的尾丝。头壳和尾鞘均由一定数目的有规律地顺序排列,构成细菌病毒颗粒的一定的几何形体。头壳对包在其中的核酸起保护作用。尾部为感染时的呼吸器官。
细菌病毒化学组成
细菌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少数细菌病毒含有少量的非核酸糖或类脂质。蛋白质主要构成细菌病毒外壳或复合形态的头壳、尾部及其附件。蛋白质部分具有抗原性。因此,把它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其中的中和抗体能阻止细菌病毒吸附于细菌外壁,从而阻止感染的发生,但又不使细菌病毒失活。可以根据抗原特异性区分不同的细菌病毒。
核酸组成细菌病毒的基因组。细菌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为DNA,或为RNA,或为双链或为单链,或为线型或为环型。大多数细菌病毒含dsDNA。细菌病毒的DNA与其他生物相同,是由聚合而成的。大多数细菌病毒DNA与一般DNA相同,含4个——腺嘌呤(A)、(G)、(T)、(C),并遵守华生-克里克的A=T、G≡C的原则。但有些细菌病毒含有与正常碱基不同的异常碱基,如T偶数或其他一些细菌病毒,以羟甲基胞嘧啶代替胞嘧啶,还有的细菌病毒以羟甲基尿嘧啶或尿嘧啶代替胸腺嘧啶,或以甲基胞嘧啶代替胞嘧啶。这种不同碱基的功能还不了解,但由于有这3个自然标记,给研究细菌病毒DNA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有的细菌病毒的羟甲基胞嘧啶的羟甲基还连接葡萄糖残基。
细菌病毒感染增殖
细菌病毒可以结构和功能均不相同的3种状态存在:①细菌细胞外成熟的感染性或自由噬菌体;②细菌细胞内的营养型或生长型噬菌体;③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形成的前噬菌体。自由细菌病毒遇到敏感的宿主细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即发生感染,细菌病毒首先吸附于细菌,有尾细菌病毒以其尾丝附着于细菌表面一定的受点部位,由于尾丝折曲,尾针和尾板固着于细菌上,随后,细菌病毒尾鞘收缩,裸露出的尾轴穿入细菌外壁,DNA经由尾轴注入细菌内,而将蛋白质的外壳留在细菌外。雄株特异的细菌病毒则吸附于细菌的上,核酸可能经此注入。
细菌病毒DNA注入细菌后,即进入营养状态,进行增殖。例如T偶数感染后,大肠杆菌本身立即中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接受细菌病毒的,并合成细菌病毒所需的产物。感染后1分钟内即合成细菌病毒的一些mRNA(信使核糖核酸)分子,随即合成细菌病毒编码的各种蛋白,其中大部分与细菌病毒DNA及其前体的合成有关。几分钟后,早期基因的转录变慢,开始表达,合成基因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及与装配等有关的非结构蛋白。感染后约6分钟,病毒DNA的复制开始。再过几分钟,复制的DNA分子库和结构蛋白已经积累,并开始病毒粒结构的装配。把入头壳内,就形成完整的头部,与此同时,尾和尾丝的结构也分别产生。这时,已经形成的完整的头部与尾部连接,尾丝则连接到尾板上,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感染性颗粒。这种颗粒在感染后 12分钟左右即可看到,并继续积蓄25~30分钟。这个周期终结时,合成一种溶菌酶,使细菌裂解,而将成熟的细菌病毒释放。整个过程约需30分钟。
至于RNA和ssDNA的细菌病毒,各有其独特的复制过程,线状噬菌体增殖的子代可不裂解宿主细菌而游离出来。
噬菌体DNA注入宿主细菌后,即进入营养状态,完成细菌病毒的增殖周期,这病毒称为。还有一类细菌病毒,在感染细菌后也可不选择上述增殖的途径,而以其DNA整合到中,成为状态。这时也不能用任何方法在细菌内检出细菌病毒颗粒的存在,细菌继续生存并进行分裂繁殖,前噬菌体则随着细菌染色体复制而传递给它的后代。如此衍生的的每个细菌染色体都带有这种前噬菌体结构,称为性菌,这类细菌病毒则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因此,温和性噬菌体感染后可出现两种反应,即裂解性反应和溶原性反应。温和性噬菌体形成的总是长有一薄层菌而呈半透明状,这是由于在被感染的细菌中,总有一部分被裂解,另一部分被,而溶原化的细菌会存活下来并继续生长。温和性噬菌体种类极多,同一菌株也可由多种不同的噬菌体溶原化。温和性噬菌体与在遗传上是不同的,温和性噬菌体具有能编码合成一种称为阻遏体蛋白的,这种阻遏体蛋白能阻止细菌病毒所有有关增殖基因的表达,使其不能进入上述的营养状态;在细菌的染色体上不能增殖,细菌也不发生裂解,而成为。另外还有一些控制阻遏性的合成,以维持稳定的状态。如果阻遏体活性的水平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溶原状态的程度,前噬菌体又可离开染色体进入增殖周期,这个细菌又可产生细菌病毒。这种现象在溶原菌培养物中是以较低的频率自发产生的,如果加以人工诱导,可使大多数溶产生细菌病毒而裂解。起的有紫外线和多种以及致突变、致畸、致癌或抗癌的化学药物。阻遏体蛋白除阻遏前噬菌体的基因组外,同样能阻遏进入溶原性菌的其他同型细菌病毒的基因组,使其不能在该菌内增殖。因此,溶原性菌对同型细菌病毒呈现一种特异的免疫现象。
性菌除具有产生细菌病毒的潜力和对相关细菌病毒的免疫性之外,有时还伴有其他性状的改变。称为。现在知道很多菌类的不同性状受到溶原性的影响。例如,白喉杆菌产生毒素是由于其带有毒素蛋白的;某些溶血素的产生与溶原性有关;、痢疾杆菌等抗原结构也与溶原性有关。
由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如果在细胞内未能进入营养状态,从而本身未能增殖,细菌仍继续生存和繁殖,这样衍生的菌株就失去了前噬菌体和溶原性,称为复疗菌株。因而改变的某些性状也会随着溶原性复疗而恢复。
细菌病毒转导
当溶原性菌中的前噬菌体因某种已知(如诱导)或未知(自发的)原因离开宿主染色体并进行增殖时,有少数细菌病毒基因组将邻近宿主的基因带下(而噬菌体DNA的另一端则失去一个片段),当其感染另一菌株时,可将宿主基因导入并发生重组而表现出这个基因的性状的现象。
细菌病毒研究意义
细菌病毒研究工具
细菌病毒因其所具有的特性而成为探讨核酸(DNA和RNA)的复制、转录、重组,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病毒与宿主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对象,促进了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作为基因的载体,在基因工程的研究中也成为有用的工具。细菌病毒依靠特异性的裂解作用,可极其精细地将致病菌分为不同型,这对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的传染源追踪是极为有用的。在临床医学中,曾试用细菌病毒诊治某些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可利用对溶性菌的诱导现象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致癌物质的检查。细菌病毒的污染可能给发酵工业(如食品工业、等)造成很大损失,因此,防治这种污染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细菌病毒治疗疾病
一些细菌性病毒例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可以治疗相关疾病。烧伤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引起化脓性感染,不容易控制,科学家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却可以有效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因为绿脓杆菌噬菌体是细菌性病毒,在绿脓杆菌的体内生活繁殖,使绿脓杆菌无法生活。  属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的是什么_病毒知识
属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的是什么
【病毒知识】 学习啦编辑:俭聪
本文已影响 人
  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以下是学习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属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性(可执行性)
  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
  因此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在病毒运行时,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计算机病毒只有当它在计算机
  内得以运行时,才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等活性。也就是说计算机CPU的控制权是关键问题。 若计算机在正常程序控制
  下运行,而不运行带病毒的程序,则这台计算机总是可靠的。在这台计算机上可以查看病毒文件的名字,查看计算机
  病毒的代码,打印病毒的代码,甚至拷贝病毒程序,却都不会感染上病毒。反病毒技术人员整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工作。他们的计算机虽也存有各种计算机病毒的代码,但己置这些病毒于控制之下,计算机不会运行病毒程序,整个
  系统是安全的。相反,计算机病毒一经在计算机上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内病毒程序与正常系统程序,或某种病毒与
  其他病毒程序争夺系统控制权时往往会造成系统崩溃,导致计算机瘫痪。反病毒技术就是要提前取得计算机系统的控
  制权,识别出计算机病毒的代码和行为,阻止其取得系统控制权。反病毒技术的优劣就是体现在这一点上。一个好的
  抗病毒系统应该不仅能可靠地识别出已知计算机病毒的代码,阻止其运行或旁路掉其对系统的控制权(实现安全带毒
  运行被感染程序),还应该识别出未知计算机病毒在系统内的行为,阻止其传染和破坏系统的行动。
  2.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
  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
  得到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
  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
  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井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
  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
  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
  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
  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
  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
  计算机。当您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
  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被嵌入的程序叫
  做宿主程序。
  3.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
  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
  就会愈大。
  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
  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
  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
  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
  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
  4.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
  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
  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
  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
  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5.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一种可执行程序,而这一可执行程序又必然要运行,所以对系统来讲,所有的计算机病毒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危害,即降低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其具体情况取决于入侵系统的病毒程序。
  同时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如果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在于彻底破坏系统的正常
  运行的话,那么这种病毒对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造成的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它可以毁掉系统的部分数据,也可以破
  坏全部数据并使之无法恢复。
  但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对系统产生极其恶劣的破坏作用。有时几种本没有多大破坏作用的病毒交叉感染,也会导致系统
  崩溃等重大恶果。
  6.攻击的主动性
  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从一定的程度上讲,计算机系统无论采取多
  么严密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彻底地排除病毒对系统的攻击,而保护措施充其量是一种预防的手段而已。
  7.病毒的针对性
  计算机病毒是针对特定的计算机和特定的操作系统的。例如,有针对1BM PC机及其兼容机的,有针对App1e公司
  的Macintosh的,还有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例如小球病毒是针对IBM PC机及其兼容机上的DOS操作系统的。
  8.病毒的非授权性
  病毒未经授权而执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
  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
  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是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9.病毒的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较隐蔽的地方,也有个别的以隐含
  文件形式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如果不经过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一
  般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取得系统控制权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传染大量程序。而且受到传染
  后,计算机系统通常仍能正常运行,使用户不会感到任何异常,好像不曾在计算机内发生过什么。试想,如果病毒在
  传染到计算机上之后,机器马上无法正常运行,那么它本身便无法继续进行传染了。正是由于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得
  以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扩散并游荡于世界上百万台计算机中。
  大部分的病毒的代码之所以设计得非常短小,也是为了隐藏。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 PC机对DOS文件的
  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察觉。
  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染的隐蔽性,大多数病毒在进行传染时速度是极快的,一般不具有外部表现,不易被人发现。让我们设想,
  如果计算机病毒每当感染一个新的程序时都在屏幕上显示一条信息&我是病毒程序,我要干坏事了&,那么计算机病
  毒早就被控制住了。确实有些病毒非常&勇于暴露自己&,时不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图案或信息,或演奏一段乐曲。
  往往此时那台计算机内已有许多病毒的拷贝了。许多计算机用户对计算机病毒没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说心理上的警惕
  了。他们见到这些新奇的屏幕显示和音响效果,还以为是来自计算机系统,而没有意识到这些病毒正在损害计算机系
  统,正在制造灾难。
  二是病毒程序存在的隐蔽性,一般的病毒程序都夹在正常程序之中,很难被发现,而一旦病毒发作出来,往往已
  经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被病毒感染的计算机在多数情况下仍能维持其部分功能,不会由于一感染上
  病毒,整台计算机就不能启动了,或者某个程序一旦被病毒所感染,就被损坏得不能运行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病
  毒也就不能流传于世了。计算机病毒设计的精巧之处也在这里。正常程序被计算机病毒感染后,其原有功能基本上不
  受影响,病毒代码附于其上而得以存活,得以不断地得到运行的机会,去传染出更多的复制体,与正常程序争夺系统
  的控制权和磁盘空间,不断地破坏系统,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病毒的代码设计得非常精巧而又短小。
  10.病毒的衍生性
  这种特性为一些好事者提供了一种创造新病毒的捷径。
  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可知,传染的破坏部分反映了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目的。但是,这可以被其他掌握原
  理的人以其个人的企图进行任意改动,从而又衍生出一种不同于原版本的新的计算机病毒(又称为变种)。这就是计
  算机病毒的衍生性。这种变种病毒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原版病毒严重得多。
  11.病毒的寄生性(依附性)
  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存,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性。病毒程序在侵入到宿
  主程序中后,一般对宿主程序进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执行,病毒程序就被激活,从而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繁
  12.病毒的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
  (如驻内存,改中断)。有些人利用病毒的这种共性,制作了声称可查所有病毒的程序。这种程序的确可查出一些新
  病毒,但由于目前的软件种类极其丰富,且某些正常程序也使用了类似病毒的操作甚至借鉴了某些病毒的技术。使用
  这种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势必会造成较多的误报情况。而且病毒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病毒对反病毒软件永远
  是超前的。新一代计算机病毒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特征都隐藏了,有时可通过观察文件长度的变化来判别。然而,更新
  的病毒也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蒙蔽用户,它们利用文件中的空隙来存放自身代码,使文件长度不变。许多新病毒则采用
  变形来逃避检查,这也成为新一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13.计算机病毒的欺骗性
  计算机病毒行动诡秘,计算机对其反应迟钝,往往把病毒造成的错误当成事实接受下来,故它很容易获得成功。
  14.计算机病毒的持久性
  即使在病毒程序被发现以后,数据和程序以至操作系统的恢复都非常困难。特别是在网络操作情况下,由于病毒
  程序由一个受感染的拷贝通过网络系统反复传播,使得病毒程序的清除非常复杂。
[属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的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693人看了觉得好
701人看了觉得好
3482人看了觉得好
【病毒知识】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1.病毒区别其他生物特点是什么?2.病毒繁殖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过程如何?3.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类型?
区别: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毒以什么方式繁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