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北街128号至胡家花园如何坐车 w

您的位置: &gt &gt
胡家花园都是新建的?胡家后人带你看“真古董”
龙虎网讯 5月1日,一代金陵名园愚园(民间俗称胡家花园)正式对外开放,迎来了如潮人流。有一些读者在逛过愚园后和“老南京”版的记者交流,他们觉得胡家花园大部分的景观、建筑都是复建的,“古意不足”。真的是这样吗?记者采访了愚园文史专家陶起鸣和胡家后人胡维辛,在一起探访胡家花园的过程中,他们为“老南京”读者指出了这座园林中真正的“老古董”。
有部分是重建的仿古建筑
胡家花园是晚清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其前身是明代初年徐达后裔魏国公徐俌的西园别墅旧址。后来,园主人几次易主,先后为徽州商贾汪氏、兵部尚书吴用光等人。入清以后,此园渐渐败落。同治年间,富商胡恩燮买下西园旧址,构筑愚园,将其营造成南京城南首屈一指的私家名园,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等三十六景。
民国以后,由于战火影响,胡家花园再次衰败,沦为大杂院,“叠石虽存,然久失修葺,已危不可登。”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十年之前,记者首次来到胡家花园时,看到的就是大片民居杂院,园内池子成了臭水塘,周边还有不少菜地。
此次修缮重新开放后的愚园,恢复了历史上的景观,再现了金陵名园的风貌。陶起鸣告诉记者,不可否认,如今愚园中相当一部分建筑都是重建的仿古建筑,景观所在位置,和老地图相比也发生了变化。不过。愚园里还是有一些老建筑、老物件、老古董的。
正厅还是原汁原味老建筑
“老南京”的记者日前和愚园文史专家陶起鸣、胡家后人胡维辛一起探访了愚园。陶起鸣告诉记者,愚园住宅部分的正堂——铭泽堂,在整修前是某厂的宿舍,算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整修后,铭泽堂整个框架、形制保持原样,房屋大架,柱子都是原来的,房梁及其雕刻也基本保持了原貌。铭泽堂门前的院子地面,也保留了许多旧日的砖石。
铭泽堂的后厅,也就是园主居住的两层小楼(民间俗称小姐楼、老爷楼),其房屋大架是原有的,许多木构件都是原物件。西边的楼梯,也只更换了上半截。铭泽堂所在建筑的东山墙上,有一幅“紫气东来”砖雕门罩,雕刻得细致入微,技法高超。陶起鸣介绍,这幅门罩的部分构件也保留了老砖雕,其他则是后来更换的。
陶起鸣说,胡家花园住宅部分在进行维修之前,由于住过很多居民,房屋结构被严重改造过,破烂不堪。和普通的城南大杂院没多大区别。维修中,有一部分房屋进行了落架大修,朽烂的建筑构件不得不被更换下来,换上去的,则尽量使用从其他地方收集来的老构件,做到了“修旧如旧”。
“愚园养生池记”碑保存完好
漫步现在的愚园,很多游客会对园内两座假山产生浓厚的兴趣。陶起鸣告诉记者,愚园在历史上正是以假山取胜,被誉为“南京狮子林”。但有点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愚园假山,都是此次维修中用太湖石重新垒筑的,原有的清代愚园假山,早已经损毁、散落了。
不过,现在的愚园里,还是有一批石质文物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愚园养生池记”碑。
“愚园养生池记”碑,位于愚园水塘——愚湖。胡家后裔胡维辛介绍,“愚园养生池记”碑本来立在园中。胡家花园沦为大杂院后,古碑也同时失踪,后来整修时才被无意发现,只是很可惜已经裂为两块。如今,“愚园养生池记”碑已修复完成,放在湖边,供游人了解愚园历史。
陶起鸣等人仔细辨识过碑文,得知此碑是1924年由愚园主人胡光国(当时80岁)所立,碑文首先提到,清代中期,愚园沦为菜地。胡恩燮的儿子胡光国对愚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24年,高僧印光来到南京,应陶道开居士邀请来愚园说法。印光法师和冯嵩庵等人在南京三汊河设放生池,魏梅荪(即民国南京著名慈善家实业家魏家骅)同时也请胡光国在愚园内设养生池,也就是放生池。胡光国因此写下碑文,请人刻制石碑,要求后代子孙要保护愚园养生池中的鱼,不能随便捞取,“使天地好生之德,如来度生之门,得以大畅”。
郑板桥的石刻已经回归愚园
在愚园衰败后,愚园的一些文物也散落民间。此次重新开园,胡维辛等后代也捐赠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花坛、石桌、石凳等。胡家后裔捐赠的石桌石凳就放置在后厅西侧庭院内。陶起鸣介绍,这组石桌凳是胡昌期(愚园第三代主人)及其子孙所使用的,见证了胡家花园的兴衰。
此外,流落在外的两方清代名人碑刻也已经回归愚园,其中一方是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竹子刻石”,另一方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幽兰怀馨”碑刻。这两方碑刻,原先嵌于愚园“觅句廊”内,本世纪初曾经在南京“吴敬梓故居”陈列。陶起鸣介绍,两块珍贵的石刻已经由愚园回收,园方正在拟展示方案。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来源:  编辑:王缘
南京生活圈南京市胡家花园
南京市胡家花园
1、胡家花园编辑说明
2、清朝时期南京市胡家花园平面布置图
3、胡家花园家谱
4、胡家花园简介&
5,第五代胡家花园情况
6,胡家后代第六代现况
7,胡家花园兴衰史
8、扬子晚报记者采访胡肇煌
9、珍藏手绘150年前胡家花园地图
10、清纸本《白下愚园集》记戴胡家花园
11、愚园湖中的石船记
&编辑说明:昨天南京市报社记者向我了解南京市胡家花园情况,电话中无法说得楚,只得发文章自己看吧
&&&父母亲经常讲叙胡家花园旧事,幼小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一串串胡家花园神秘故事,梦幻能到胡园以见神秘奇观,文革中大串联实现梦想。见到是胡家花园一片荒落景象,依稀见到古屋四角翘起的木制飞檐,精巧细腻的雕花门窗,留下残存着古老的迹痕。(见残存的胡家花园照)&南京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历史原貌复建胡家花园的消息。胡家四姊妹从国外、祖国各地集聚南京,与八十岁左右的哥姐触景生情拉起家常话,情趣讲叙着难忘的胡家花园童年生活,我心灵深处再次被击起了胡家花园浪花。从网站上收辑编辑整理胡家花园历史资料,先辈的遗产先辈创业史继续发扬光大。同时南京市民认为胡家后继无人。胡家花园的后裔与南京人一样默默地为自己的祖国做作应有的贡献。
&&&&&&&&&&&&&&&&&&&&&&&&&&&&&&&&&&&&&&&&&&汉田
&&&&&&&&&&&&&&&&&&&&&&&&&&&&&&&&2009.12.1
&清朝时期南京市胡家花园平面布置图:
胡家花园家谱
高祖: 胡恩燮 字(煦斋)曾祖:胡碧澄字(光国)祖父:胡焕文、父亲:胡大农、胡万成自安徽歙县龙潭里迁到南京,清道光年间居住金陵王府巷老宅,因历经战乱,家谱失落,无从稽考,胡恩燮当年就深感遗憾。
第一代,万成不知是名,还是字,只知叫万成公。在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生意。
第二代,胡恩锡(竹书)、胡恩燮(煦斋)、胡恩植都曾跟随父辈经营织锦生意,并继承父辈生意。胡恩锡、胡恩培有无子孙不清楚。胡恩培为台湾巡抚刘铭传延入幕府洊保知县,积劳成疾病逝。胡恩植有子光煜。胡恩泽(筱山)是兄弟最小排行老五,有子光模,夫人去世早,后娶胡许氏(年—年)。胡恩燮(年—年)无子,过继姐夫王一山之子即外甥光国,有一女嫁吴家,后来是“海燕楼”主人。胡恩燮年建成“愚园”以后,几房兄弟就都住在园子里。
第三代,胡光国(碧澂)(年—年)曾任泰州泰坝监,任满后调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中法战争后一度接办利国矿务,与父胡恩燮共同创办了一座现代化煤铁矿。1915年胡光国重整扩建“愚园”。胡光国有子豫昌,有女韵蕖嫁何敬甫(允恕),何敬甫有子何寿崧(怡孙),何寿崧有子何鼎棻。胡光煜(焕文)无子,过继王寿五之子胡大农为孙。
第四代,胡豫昌(定庵)安徽候补同知,早逝;胡光模之子胡昌期(绍五)(1900年-1942年)在胡光国去世后,主事愚园,并在“清远堂”开设茶社,贴补家用,娶妻吴逸仙,生有三女。
胡昌期去世后胡家一度由胡昌义(宜甫)当家。胡宜甫系一胡姓看园人之子,因其文采口才俱佳,胡家就认他作胡绍五之兄弟,人称四少爷。胡宜甫将园内房屋出租,又变卖大量假山石等以维持生计,几年后此人也病逝,未留后人。
第五代,胡大椿(荫伯)1937年日寇侵占南京时,逃难后留四川未回南京,后死于四川江津,没有子女。
胡光煜(焕文)无子,过继王寿五之子胡大农为孙。
胡大农随军到四川云阳任国民党陆军陆军医院院长,大房太太有子胡肇煌、有女胡肇庆,二房太太也有胡育英(女)胡敬良(女)胡虎(男)胡云生(男)汉田(男)。
胡光模之子胡昌期(绍五)生三女
胡素君(1919年—1969年)未婚。
胡媚君(1921年—1943年)患病早逝。
胡君平(丽君)(1925年—)生有二子,长子维辛出生后即随母姓,立为胡昌期之孙。
&胡家花园简介
胡家花园又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胡恩燮字煦斋,江宁人,原籍婺源,1874年(同治十三年)胡恩燮购得吴氏废园,1876年(光绪二年)开始建造,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愚园(胡家花园),号称“南京狮子林”。清代胡恩燮于1875年(光绪元年)辞官归乡所建。胡恩燮字煦斋,生于1824年一1892年去世,南京籍的苏州知府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第二年开始建造愚园,两年后大体落成,而“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在世人看来,胡恩燮官至知府正是仕途得意的时候,还有升官晋爵的机会,但是他却辞官归里,可谓“愚”得很。而胡恩燮为了标榜自己清高,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实际上,胡恩燮是寓意“大智若愚”的含义,胡恩燮不但善于造园,还精于兴办实业,1882年10月在徐州设立矿物总局,并帮助徐州度过层层煤铁难关,是徐州近代煤矿的创办者之一。胡恩燮曾任苏州知府。清政府攻打太平天国时,钦差大臣向荣驻军天京东门外孝陵卫,他出城给向荣献策,招募党羽,为向荣侦探太平天国情报,又与天京城内逆反分子张炳垣等谋内应。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他是个“往来清朝江南大营进行活动颠覆太平天国间谍”;而在清史稿的忠义列传中,却对其大加褒奖,称其“出入贼中者三十六次,后以功叙知府。”其子胡光国,字碧澄,号愚园灌叟。曾任泰州泰坝监,任满调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辛亥革命后居上海,著有《愚园诗话》四卷。父子二人同属晚清洋务派官僚,1882年,与曾国潘孙子合力在徐州创办利国驿煤矿。
&胡恩燮十分喜欢“愚园”幽旷,曾作《秋夜》一首:“蟋蟀啼不止,虚斋秋夜长。隔帘见河汉,云影淡微茫。竹树弄疏响,罗衣生嫩凉。流萤解人意,来照读书床”被视为园中亭馆台榭的写真。愚园的山石盛名远在其上。愚园的园主胡煦斋在苏州做了三年知府,自然对精致的苏式园林念念不忘。愚园的设计和布局就是模拟了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技法,古木丛篁,莲池亭榭,极其清雅幽邃。尤其是假山石,堆砌得玲珑精巧,时人赞叹“垒石空灵,曲径宛转”。其中以一块唐张乖崖的醉石和一块有南宋人题名的六朝石最为著名。说起这块六朝石,还有一段趣闻。相传,胡恩燮在构筑愚园时,一次工匠叠石,刚举即断,再举再断,反复三次。胡恩燮感到很惊奇,走过去想看个究竟。他仔细观看此石,发现石上刻有文字,经辨认是“刘季高父徘徊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十六字。他命工匠将有字的一面露在外面,一举而成。第二年愚园竣工,他邀孙文川来考证此石的来历。孙文川认为此石是明代吴用光园中之石,700年后失而复得,一时间被传为奇闻。胡恩燮特地写下《六朝石记》以记其事。孙文川等人也纷纷作记、作诗以示祝贺。张承颐诗云:六朝松石记分明,石上题留季父名。七百年来天作合一墩翻笑古人争。
“胡家花园”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极时取胜。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愚湖、宋人石刻“紫烟”等之外,愚园还有三十六景:水石居、依琴拜石之斋、青山伴读之楼、无隐精舍、鹿坪间、界花桥、渡鹤桥、冷水泉、古井、六朝松石、凤游堂、心远堂、聚季阁、小沧浪、英芙沼、来鹤亭、竹坞轩、柳堤、梅岭、飞虹阁、岩窝、秋水蒹葭之馆、讲课草堂、禺湖、藏书楼、清远堂、春晖堂、柳岸波光、春睡轩、分荫轩、延青阁、茅亭、家祠号称城市山林。园内有一株相传为“宋仁宗手植以赐陶道士”的古桧松柏,“高三丈,径十之一”柏下有三块分别称之为“萦烟”“鸡冠”“铭石”的古峰石,明人朱之蕃曾题为“六朝松石”。假山里有八卦阵、仙人洞,温葆琛、李鸿章、曾国荃、薛时雨、邓嘉辑、张之洞等四方名人为之题写楹联、园记、题咏等。
李鸿章为“愚园”题楹联:天风吹漾黄花酒&&
皓鹤下浴红荷湖&
山椒云气易&&
雨村落人家总入诗
陈三立《咏愚园》: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
碧蕊紫荑春自暖叠岩复径客何之? 闲闲簪履相娱地历历乾嘉最胜时残月栖楹鱼乱影真成醉倒习家池
愚园名噪一时,凡四方宦官游者至,必织观周历而去,士大夫其景咏诗赋咸以风雅相许。在晚清金陵的私人园林中,该园最为著名。
胡家花园兴衰史
胡碧澄时年八十余,与话无隐精舍鹿坪间,指点汪悔翁旧日游憩处,未尝不想见当日之盛,匆匆二十年,今园荒已入久,碧澄老人墓木拱矣。清人蒋超的《金陵旧院》绝句:“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大抵也是这番光景吧。!胡家花园一带在古时也是典故出处地,&
西面是著名的凤凰台,其南侧为瓦官寺,北边则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胡家花园”不是单纯地恢复建设古典园林,最终与秦淮风光带融为一体。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愚园被告辫子兵所战占据,园主胡恩燮子胡碧澄字(光国)避上海地,民国初年因张勋复辟遭到战火破坏,1915年,胡煦斋的嗣子胡光国重整家园,虽已不复昔日之胜,毕竟还复幕而新之,且拓园墙,又增建三十四景,建成“白下愚园前后七十景”,
一时通儒硕彦,萃集于金陵达到辉煌顶峰。并撰有《愚园诗话》,其中提到,往往载酒来游,分题选胜,不空北海之樽,高会南皮之侣,或歌或咢,数十年如一日也。”然而从民国文人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出,时间不久,胡氏后裔就已潦落不能守,园子日趋荒废,甚至一度辟为茶点社。
第五代胡家花园情况
胡光国去世前对胡大农说:“你赶快离开胡家花园吧,找个地方谋生去吧”胡大农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小儿科专业,毕业后进入国民党陆军医院在四川省云阳县任陆军医院院长。1937年抗战逃难胡大椿死于四川,胡昌期回宁时园林已受到严重破坏,此时愚园内胡家后人只有胡昌期与胡大农二支。1942年胡昌期去世后胡宜甫变卖大量的假山石、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愚园已是满目创伤但规模尚在。1937年,日本军侵占南京城,才十几岁的他随着家人一同逃往苏北避难,等几年后再回来,园子里已是荒芜一片,蓬蒿满目,就连不少假山石也被拆卖,不知去向。。年前后,一些假山、亭阁被拆,园林荒芜。部分假山石,运到瞻园和白鹭洲公园。许多房屋因无力修缮遂送给租户;部分房产上缴政府。南京市政府曾决定重修胡家花园,由秦淮区副区长何士民代表政府,到胡家花园对胡君平等人说明、动员。后无下文。年文革的时候胡家花园遭毁灭性破坏,已经伤痕累累的花园再次遭劫,砸四旧大锤抡下几座亭子也粉身碎骨。院墙、景点被推倒,书画、古董、细软等在抄家中被洗劫。胡君平自住的两进院落竟也被强行用。
1952年因胡大农不在南京,房产由其生父王寿五(由胡大农妹王璧茹)代管”。年胡君平一家及胡素君下放到江苏宿迁农村。偌大的胡家花园仅有不到平米的厢房让留宁的胡维辛栖身。胡素君到达农村后,因极度恐慌和迷茫,精神病发作,不到九天就离开人世,年仅岁。
1874年胡恩燮购得园址,到1974年胡维辛由厢房搬出。至此胡家花园已无胡氏后人居住,胡氏家族在“白下愚园”整整一百年。
胡大农后代第六代现况
胡肇煌家中老大,在胡家花园住了二十七年。父母去重庆后仍留南京继续求学,随姑姑生活,为早日自立谋生,经姓魏朋友介绍到南京邮电局从事无线电发报,经刻苦学习,考取通讯社工作,国民党调到二处情报局担任发报员,国民党撒退时随军到台湾,临行时要带定了婚的妻子丁兰英同去台湾因丁父母不同意,最终挥泪与妻子告别,这一分别就是五十年,最后与家中失去联系。1972年美国总理尼克松访华,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胡肇煌随军到台湾后,报考录取到巴拿马轮船公司神函户国际远洋轮上,从事无线电发报工作,往返于日本到非洲的航线,有次到非洲的毛里求丝去糖,船停港时同事邀胡肇煌到中国大使馆昊大使那里去玩,与南京人吴大使谈起家常,希望帮忙能在国内找到父亲。吴大使说:“好办”于是发了一封公函到南京市公安局寻找,分别五十多年的父母团聚。2008年底听说丁兰英生病住院,专程从台湾赶回南通来照顾丁兰英,于2013年8月17日在南通去逝终年91
岁,临终留下遗嘱。于8月30日10点30分美籍华人两姐妹按父亲的遗嘱,带着父亲投诉信前往南京市政府信访办投诉:“2009年3月,南京胡家花园拆迁办杨志斌打着南京市政府的以修复南京文化遗产旗号为由,未经胡家家人同意,擅自前住江苏南通,找到刚从台湾回来探亲台湾籍胡肇煌,要求煌支持恢复胡家花园的思想工作,台湾籍胡肇煌不清楚中国的国情情况下,在杨志斌恫吓和威胁之下,胡肇煌签字办了所谓的同意胡家花园一号房拆迁手续(注:实际胡肇煌执有的是3#房产证,汉田是各姊妹真正全权委托人)。从此以后光风建设公司长期以胡肇煌拆迁签字为由,拒不执行对有胡家花园3#房产证胡家后裔进行安置。签字后胡肇煌因得不到安置与赔偿,深感内疚对不起胡家兄妹,积怨成疾,于9月27日在江苏省南通逝世,终年91岁。临终嘱咐叫女儿胡亚男前往秦淮区政府鸣冤叫屈,讨回公道”。南京市政府向美籍华人姐妹表示“光风建设公司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将严肃处理该事件”。
其他人:省约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胡肇煌
本报6月1日A11版报道的胡家花园复建方案公示一文见报后,身在南通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南京
变化的85岁胡肇煌老先生,第一时间联系到记者,哽咽着告诉记者:“我在胡家花园里长大,那里是我的家。”
看到这位带着浓重南京乡音的老人对家乡的眷恋,记者承诺老人亲自陪同老人家“回家看看”。一位老人在去“胡家花园”的路上,85岁的胡肇煌老先生时不时地轻拭眼角,胡老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记忆中的这座不平凡的家园。“胡家花园”本名愚园,它在晚清金陵私家园林中最为著名,号称“金陵狮子林”。愚园在南京城的地位不可小视,造型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相提并论;它的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 。“绣楼、花厅”叫法不准按现在的地图表示,自南向北沿街分布着胡家花园2号和1号,其中,胡家花园2号为胡家花园花厅,胡家花园1号为绣楼和仆人房,都是规划中将完全保留的建筑。对于规划方案中的这一叫法,胡老先生连连摇头反对。“这里不是花厅,是正厅和对厅,是我大伯和大伯母住的房子。”“正厅里只能接待贵客,一般客人来了只能在对厅里接待。”胡家花园2号是胡家花园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站在鸣羊街上自东向西看胡家花园,这里的砖雕的大门很引人瞩目,依稀还能看到门头上有字迹。胡老说,2号是整个胡家花园的正厅和对厅,并不是花厅;1号其实是正厅后面的正楼,并不是绣楼和仆人房。来到老宅,老人似乎一下回到了60年前,他用拐棍指着已经看不出原貌的房子告诉记者“正厅和正楼不是现在这样被分开的,它们都是有走廊连着,家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相通的,只要在园子里,下雨就不会淋湿。”“正楼上下都是五间房,大伯父一家就住在这。”和2号的正厅的结构完全一样,现在被称为胡家花园1号的这处房子也是四面环绕、中间有天井的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被误称为“绣楼”的二层房屋就在此处。1号里被称为“仆人房”的一处就是胡老先生当年和奶奶、妹妹住的地方。走进胡家花园3号,这里是胡家花园最出名的“愚湖”后面的庭院,胡老说,如果说花厅,这里才是真正的荷花厅,胡家花园里开满荷花的时候,也就是全家在这纳凉赏花的时节。胡老先生边走边看,一路上胡老不时地询问居住在这的住户:“王家还在这吗?”“你姓严吗?”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来过很多次,哪的房子住着什么人他都记得。走进胡家花园3号深处的一间院落,胡老轻敲一处房门,正半倚在床上看电视,记者说明来意后,胡老忙问:“你是二叔的孩子吗?”那位老人也问道:“你是胡大农的儿子?”两位老人逐渐认出了对方。这位也已经头发全白的老人正巧是胡老年轻时的伙伴。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屋外,在记者已经看不出任何建筑的迹象的院子里,两位老人比划着当年胡家花园里假山的盛景:“就从这开始,到那头,有四五十米吧”,“我们那时候天天在里面玩,我们家的假山和别家的不一样,人可以登上去,上下自如,可以在里面玩耍。”“那时候山里面有八卦阵、仙人洞呢。”胡老告诉记者,胡家花园的最大特色就是假山,这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山子石堆起来的假山,家里南面的房子都是被山子石围起来的,四五十米长,十几米高呢。”一旁的杨老先生告诉胡老,除了历史原因被破坏的,这里的一部分假山都被拖去了瞻园和白鹭洲,现在还剩下两块,胡老走近那两块剩下的“山子石”,连连摆手,这是最差的,“我去苏州园林看过,想想以前花园里的那么多奇形怪石,现在想收集都很难了。胡老先生说,最早买下宅子的胡恩燮是他的曾祖父。1923年,胡肇煌在门西的胡家花园里出生、成长,一直到26岁时离开这里。谈到自己和胡园的渊源时,老人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上海
的犹太富商哈同曾慕名来访,在园子里看了很久,哈同可是当时上海最富有的人啊。”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经特意来到胡园
珍藏手绘150年前胡家花园地图
在城南诸女士家记者看到了她多年的胡家花园。这幅老地图已有150多年历史了,它的现身诉说了众多尘封的往事。
&“这就是胡家花园的地图,它有150多年了,是我外婆的外公亲自画的,他是当时胡家的后人之一!”今年已经56岁的诸女士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着画框的白布,指着框中的画告诉记者。这幅画长约1米、宽约30厘米,整个地图画在一张云布上,边框为杉木,保存基本完好。虽然历经百年,但是依然颜色鲜艳,黑、青、蓝、褐四色清晰可辨,所绘亭台楼阁全都用蝇头小楷标明了名称。柴扉、芍药台、三山、香雪海、水西亭、山半亭、渡鹤桥、回波闸、永庆寺、白鹭洲。记者顺着诸女士的指引,在图画的右上角找到了柴扉,跨过柴扉,推开厚重的大门,从门房拾级而上,经过长长的回廊进入内室,数进的房宅排列有序,分工明确。“这个‘诗世界’是当时吟诗作对的场所,这个‘小楼霞’是当年织锦的房间……”有意思的是,在图中,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标着“夏凉冬暖所”的房子,据诸女士介绍,这个就相当于现在的空调房。“这里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会从园子的水塘内引水到房顶降温,冬天则生起旺旺的炉灶,就像现在的空调房,因此这里一般都是家族内的老人或者长辈居住的地方。”
据诸女士介绍,当时大宅子里种有大片的牡丹,还有许多白果树,而硕大的荷塘内,一到夏天便遍布荷花,景色相当宜人。“在‘文革’以前,胡家花园还有这么大,现在的胡家花园只剩这么一小块了,在画中占了十分之一都不到。”诸女士指着图中间核心的几进房子告诉记者,而外围的亭台楼阁、廊桥石山等早已湮没在都市中。
是先祖临终遗作,已历经5代
整幅画面让记者惊叹不已,但是遗憾的是画上没有落款,也没有题名。“我外婆的外公画这幅画大概有七八年时间。当时他得了肺痨,也就是现在的肺结核,不久就咳血而亡了,所以没有落款留下。这也算先祖的遗作了。”诸女士表示,当时因为其外婆的兄弟还没有成家,外婆的父亲便把这幅画传给了外婆。“外婆只有我妈一个女儿,这幅画就传给了我妈,然后到了我手上,已经5代人了。”
而到了诸女士这一代,这幅古画还经历了一次大冒险。“我们家当年成分不太好,‘文革’开始后,我怕这幅画落到红卫兵的手中,1967年,我就把它藏到了一口井里。因为一旦被红卫兵拿到,这幅画肯定就没了。”而对于一个14岁的女孩子来说,要想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宝贝着实不易。
“我家有一个砖砌的水井,我就每天趁家人都去上班的时候,偷偷溜到井中凿井壁。我每天凿一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凿出一个能放画的地方。然后把画用塑料纸裹了十几层,塞进去后又用砖封好。”这幅画就这样开始了长达6年的避难生涯。直到1973年的时候,诸女士才将画取了出来,又把它藏到了自己的枕头底下,没人的时候就偷偷拿到院子里晒一会儿。
“文革”结束后,终于可以把这幅家传的画正大光明地挂在正屋的墙上了,这一挂就挂到了现在。但是最近因为连日的阴雨,画有些受潮,诸女士又将其取下来,小心保管。
这幅地图被诸女士当作至宝收藏着,平时很少有人知道古画的存在,更别提看上一眼了。但是最近因为她家的老宅涉及动迁,而且随着年代的久远,对古画的保存也越来越不容易,因此她也与多家博物馆联系过,南博、市博等多家博物馆的相关人员也来看过这幅古画。
据江南贡院的周馆长介绍,他也亲自看过这幅古画,虽然没有落款和题字,但是画作确实很久远了。“其实我觉得蛮遗憾的,因为现在胡家花园正在进行复建,如果诸女士能早点拿出这幅地图,肯定会对胡家花园的复建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复建方案已经完成,虽然这幅地图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要重新规划设计却非常困难了。”周馆长表示,如果等胡家花园复建完成时,将这幅地图置于其中,让后人知道历史上胡家花园的状况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记者刘磊□新闻链接胡家花园
胡家花园在南京城南,清末叫愚园,是当时南京有名的私家花园。该园原为明初大臣徐达家的西花园(东花园是位于夫子庙的瞻园)。几经易手,后为清末江宁知府胡煦斋所得,百姓俗称胡家花园至今。据记载,园中泉石之胜不让苏州狮子林,曾有宋人石刻“紫烟”等,并有水石居、竹坞、柳堤、梅岭、飞虹阁等共三十一景,号称城市山林。几经兴废后,今尚存轮廓。如今,胡家花园正在进行复建工程。
(原先的客厅,现在的公用厨房)&(1号的通道) 而这里原有通道可直接通往北侧现在的胡家花园1号,后来考虑到1号、2号住了30多住户,总不太方便,就封了。 惊喜最大的,就是1号了。也就是丁老现在住的院子。四周墙壁上有多凹糟,丁老说,那是过年的时候,挂灯笼、放鞭炮用的。对于这样的老宅,我更喜欢秀气些的细节。1号没有2号的大气,但是1号里二层小楼,格子窗、雕花门,图案多为寒梅报春和花开富贵。这样的闲情足以让我倾心。正看着,有人从楼上下来,这才看到西侧还有一个木质的楼梯,丁老说,这里的柱子、房梁全是用的整根整根的楠木,外面用桐油和石灰裹了一层后才刷了漆,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地方虽然脱落露出原木,但一点也没有虫蛀,木质的楼梯走上去也稳稳当当,连一声吱呀也听不见。
&清纸本《白下愚园集》记戴胡家花园
南京正大拍卖公司首届专场拍卖会将于6月15日盛大开槌!首场便汇集各门类古籍善本近6000余册,包涵文学、艺术、医学、碑帖等各专业门类;、拓本、刻本、活字本、排印本等多类书籍以飨不同爱好者。目前令人关注的亮点之一为第1号拍品:清纸本《白下愚园集》,此套书共为6册,作者为胡光国,该书具有重要的历化价值。愚园又名胡家花园,晚清金陵名园之一,位于南京城内西南隅。清同治年间任苏州知府的南京人胡恩燮辞官回到故里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建成的,是一座文化名园。它不仅有三十六景,而且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政要中、、、传、等;名士中有、薛时雨、、赵烈文、深、诸辈在游园赏景、举杯捧茗之际留下不少诗词文赋以及门额楹联。作者把这些作品辑为《白下愚园集》。此套书展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魅力,也是对古籍善本收藏文化的良好延伸。zx.据悉,现南京政府规划重修愚园。胡家花园地块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案开始对外进行公示,规划提出对胡家花园绣楼、仆人房、茶馆、花厅4类建筑完留,对胡家花园后门等15座老宅进行保留修缮,力争昔日愚园36景一一再现,恢复其原有风貌。
愚园湖中的石船记
今年80岁的鲁家财老人带着几分神秘告诉记者,在城南的胡家花园里有条石船,经历颇为曲折。昨天上午,记者跟随老人来到胡家花园,这个颇有苏州园林风味的老宅院已经住进了30多户人家,处处都有门,但似乎处处又都是独门独户的人家,如果是第一次来,走进去后很难找到进去的路。老人显然对这里熟门熟路。他带着记者走进了一道低矮的门,里面弯弯绕绕,通道很窄,两边都住着人家。七拐八绕,总算来到一堆杂草旁。杂草已经长了半人高,一条破烂的石船被掩盖在里面,上面堆满了烂木桩子和石头。老人上前去将石头挪开,石船的真面目露了出来,青灰色的石船,长约2米宽40厘米,船头有些磨痕,两头呈圆形,中间是个方形。老人说,这条石船原是摆放在胡家花园水池旁的。1951年,中华门长干桥开始动工,因为没有石料,有人提议,将胡家花园里的假山假石敲碎成石子拿去修桥,石船也面临着“因公殉职”的命运。那时,鲁家财家住在胡家花园对面的学智坊。民国时期胡家花园曾作为花园开放,老人对这条石船很有印象。为了避免石船遭遇“粉身碎骨”的命运,鲁家财出资把这条石船买了下来。别看这条石船体积不大,可是却很重。当年,老人请了4位壮年男子才把它抬回家,还挑坏了一根扁担。买石船花了老人一大笔钱,但家里还得要吃要穿,为了让石船发挥作用,老人用石船养了几头猪,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光阴似箭,石船在老人家待了十几年,可石船毕竟是胡家花园的,鲁家财的老伴是党员,上世纪60年代,她执意要将石船送还。鲁家财老人说,当时真的很舍不得但又拗不过老伴,只得把石船送回胡家花园,换回几棵泡桐树。2007年的夏天,这条上了岁数的石船孤零零地躺在胡家花园一角。一般人都不知道,只有上了年纪老住户才有印象。
  前几天,爱溜达的鲁家财老人听胡家花园里的人说,有人要花2000元买走石船。老人着了急,虽然他并不知道这条石船最初的来历,但在他看来,石船既然一直都在胡家花园里,就应该有它的意义。老人担心,石船被不识货的人买走,所以他希望有关部门能调查一下这条石船来历,让他也好放心。经过很多努力,记者在胡家花园没有找到相关工作人员,更多的情况也不得而知。如果您知道这条石船的故事或来历,不妨通过新闻热线告诉我们。
  一棵老银杏一口桂香泉胡家花园的园林气派好足
  鲁家财说,他曾看过很多关于胡家花园的报道。据说它是原苏州知府胡恩燮的私家花园,颇有苏州园林的风采。鲁家财老人还记得,在胡家花园紧邻现代楼房的那个通道里有株老银杏,三人合抱都抱不过来,但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掉了。说起这一切,比老人小上7岁的王师傅也唏嘘不已。记者昨天在胡家花园看见,王师傅所在的院落里还有一株银杏,个头瘦小的鲁家财老人伸出双臂也抱不拢,对于这株银杏的年头,鲁家财和王师傅说至少200年。盛夏,缕缕阳光透过叶片,上面还挂满了果实。不过王师傅说,这株银杏的长势已经大不如前,因为小院修起了水泥地,将银杏箍在了里面,雨水很难渗进土里滋润银杏的根部。在胡家花园一户住户家里,还有一口被杂物盖满的水井,井沿上刻了几个字,记者和老人辨认了半天,依稀是“桂香泉”的字样。让人兴奋的是,这座历史名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胡家花园复建已纳入秦淮风光带总体规划,列入市政府老城改造项目,并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规划中的胡家花园(愚园)占地1.2公顷(相当于原胡家花园面积一半),具有园林艺术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属旅游、文化复建项目,复建以原貌为基础进行。像神秘石船一样,花园里的很多不解之谜继续在寻找着答案。
悬念1神秘石船是何来头?
  在记者连续几天的采访中,接触到的能说清楚石船故事的人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无论是鲁家财还是叶成以及住在胡家花园边上的老人,都肯定地说,从民国时开始,这条石船就待在胡家花园的水塘边上,成为胡家花园一景。昨天,文史学者胡季华受记者邀请到胡家花园看到了鲁家财老人提到的那条石船。胡老肯定地告诉记者,这条石船是1982年他们进行文物普查时就在胡家花园里的。胡家花园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代,时名凤台园。明初时更名为魏公园,几经转手到太平天国后为胡煦斋所得,煦斋是园主胡恩燮的字,他原是苏州知府,胡家花园那时叫愚园,胡恩燮号愚园老人。胡季华说,根据记载,愚园虽占地不多,但小中见大,采取紧凑的庭院连接布置手法,平直与曲折交替,开阔与幽深相间,非常引人入胜。但在抗战时期大部分被毁,规模轮廓就是现在的模样。胡家花园历史悠久,这条不起眼的石船可以确认民国时期就已经落户胡家花园,至于其“年龄”是否可以追溯到宋代,仍然还是个谜。
  悬念2石船的个头小了点?
  胡家花园一向被称为“南京的狮子林”,颇有苏州园林的风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来说苏州园林风格的园里都会有石舫或不系舟,胡家花园里为什么有这么一条不起眼的扁担版石船?胡家家大业大,为什么不选择更为大气的石舫来彰显气派呢? 向记者报料的鲁家财老人带着记者等人来到胡家花园水塘边上,在靠向胡家祠堂的水塘一角,鲁家财老人说,那时石船就一直摆放在水塘岸边上。胡季华分析,私家园林里总有石舫、画船等装饰,但因为胡家花园紧靠水塘前原来有个河厅,有一半是延伸到水塘中的,亭台楼阁已经颇有石舫风采,因此不再用石舫而是用一条简单的石头船来点缀,只是为了景点更为丰富。
  悬念3神秘石船的未来会怎样?
  带着石船的照片,记者找到了秦淮区文化局局长高安宁、副局长戴定平。提到有人要出售石船,高局长表示请鲁家财老人放心,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文化局方面会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高局长还介绍,他们将通过夫子庙历史街区、中华门历史街区和门西历史街区把整个十里秦淮串起来。其中,门西历史街区将以胡家花园为核心,目前他们已经邀请专家在做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重现胡家花园历史的辉煌。两位局长表示,石船应是胡家花园装饰景点之用,最近一次区级文物普查即将开展,相信关于石船的来历会更加清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神秘石船从民国时就在胡家花园中,但这之前的故事呢?如果你知道胡家花园神秘石船的“前传”吗?
  (石锁) 旧时祠堂里,现在住着四五户人家。低头便见当年用过的门锁、石砚和印着官文的石砖。就那样散落着。叹现在住家的不爱惜。不过,不爱惜也有不爱惜的好,要不我今日到访啥也看不着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城花园 340w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