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和如何让小孩分床睡以后小孩就特别爱哭

  一直有看天涯的贴子,但自己从来没有发过,今天真的睡不着,不倾诉,感觉要憋的慌!   我和我老公已经结婚四年了,生小孩前,我们超级恩爱和甜蜜,怀孕的时候我老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我上班比较早来不及吃早点,我老公经常会在家里煮好饺子或面条送到我单位给我吃,同事和朋友们都非常羡慕我。可是一切的转折点都在生小孩的那刻起!我们因为两家人带小孩观念不同方法不同等各种原因,经常闹矛盾,特别是做月子的时候,我经常委屈的流眼泪。  我老公还经常对我说些特别伤人的话。但是我老公绝对是个好老公,他不抽烟,不喝酒,做饭搞卫生样样都很厉害,包括带小孩。我因为上班比较忙,小孩我的时候都是我老公和婆婆带的多。我老公会帮我女儿泡奶粉,做辅食,换尿片,洗衣服,等等,但是他比较完美主义,可能希望每个人都能跟他一样照顾宝宝,我们家人,包括我妈妈都是比较大大咧咧的人,而我老公家的人都是很严谨细心的人,在一起经常发生矛盾。  从小到大,我妈都很喜欢我,我女儿生后也是喜欢的不得了,但是因为带小孩的问题,跟我老公闹过多次不愉快,有一次还被我老公气哭了,为此还跟老公大吵了一架!但是一切随着宝宝慢慢的长大,我们的关系也慢慢的有所缓和,可是每次只要我宝宝生病了,就一定会把责任推到我或者我家人身上,可能也是我老公太在乎宝宝了,简直要把我女儿捧在手心里!  自从我女儿从生后,我和我老公就一直分开睡,以前是他睡地上,我和女儿睡床上,他好晚上照顾宝宝,自从我们去年搬新家后,他就搬客房去睡了,说两个人睡一起反而影响睡眠(备注,搬新家后,我婆婆带我女儿睡,我和我老公一人睡一间房)。我有跟他说过,分开睡不好,有试过几晚上,一起睡,他睡眠不太好,半夜又跑客房睡了,我以后就没再勉强了,我们正常的夫妻生活还是有的,质量也还可以。  只是我老公每天最喜欢抱着手机看各种微信公众号,新闻,杂志之类的,还有喜欢看书,喜欢学习自我充电,但是不是跟别的女人聊天。总之我们一天很少交流,下班回来,他玩手机,看书,看电视,我带小孩,白天大部分都是我老公和我婆婆带小孩。  只是觉得我跟我老公越来越不象夫妻,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陌生人,相互搭伙过日子而已。如果我女儿和我婆婆不跟我们在一起,就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在一起,我觉得可能都会一直不说话,各干各自的,可能我会更发疯,希望群里的姐妹们,老师们能指点迷津!非常感谢!!!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小妮子都爱笑 男人女人对生活的期望不一样吧,不过我很奇怪难道他就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孩子么
  @SD_David
08:52:20.0  @小妮子都爱笑 男人女人对生活的期望不一样吧,不过我很奇怪难道他就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孩子么  —————————————  他非常在乎,简直把女儿宠上了天,什么惯着我女儿,就是因为太在乎了吧,只要我女儿生病了,就非常紧张,而且老是责任周边的人,没带好,搞得家庭关系有时候比较紧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小孩几岁可以分床_百度宝宝知道宝宝白天很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宝宝白天很乖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问答汇总 | 儿童心理学专家王振宇谈婴幼儿行为种种问题:爱哭、抱小熊睡觉、破坏玩具、摸生殖器……
问答汇总 | 儿童心理学专家王振宇谈婴幼儿行为种种问题:爱哭、抱小熊睡觉、破坏玩具、摸生殖器……
问答汇总&| 儿童心理学专家王振宇谈婴幼儿行为种种问题:爱哭、抱小熊睡觉、破坏玩具、摸生殖器……
本周【育儿周周看】小编请来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王振宇,针对家长关心的婴幼儿种种问题行为做了梳理,看看你的疑惑解答了吗?
睡眠问题——难入睡、睡眠浅、夜间哭闹、昼夜颠倒
?睡眠对于婴儿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人体的大部分生长荷尔蒙是在夜间睡眠时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荷尔蒙能激发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对婴儿的身体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睡眠良好的婴儿不仅身体生长良好,免疫机能强,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情绪也比较正向,还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对周边环境充满好奇,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夜里睡眠较差的婴儿较多负面情绪,如易怒、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注意力易分散、忍耐性较差、对周边环境缺乏好奇心,而且,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培养婴儿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
?1周岁以内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作息习惯,而且睡眠也较浅,对外部环境中的物理刺激(如声音、光线、温度的变化等)比较敏感,尤其是睡眠中途被吵醒,往往难以重新入睡,需要成人在旁边加以抚慰,耐心哄他们重新入睡。这一段时间,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来说比较辛苦。
?有些妈妈在孩子夜间醒来后就主动喂奶,试图用喂奶的方法把孩子重新哄睡。这样做往往导致过量吸奶,加重婴儿肠胃负担,反而不利于睡眠。通常情况下,夜间尽量少喂奶,采用轻拍的单调刺激,让婴儿在感知妈妈就在身边的情况下,安心重新入睡。
?孩子难以入睡的原因是很多的。除了气质的原因之外,有的是由于睡前活动太多,高度兴奋一时难以抑制;有的是担心睡着后看不到妈妈,属于分离焦虑;有的是白天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精力过于旺盛;有些是家长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时间过长(权且称为“电生活”过度),家庭缺乏睡眠气氛;有时可能是孩子身体不适。总之,家长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为孩子正常睡眠创造条件。对于36个月之前的婴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入睡前陪伴、守护在身边是婴儿安全感的直接来源。有些年轻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睡眠的能力,在孩子1周岁前就分床,或者但孩子害怕哭泣时故意长时间不予理睬的做法是不妥的。这样会加深孩子对睡眠的焦虑,造成不良后果。
?婴儿夜间有时事先没有呜咽,没有缓慢抽泣,会突然放声大哭,扯大嗓门连续大哭数秒,可能是肠胃不适,如肚子疼。待疼痛缓解后,他们又恢复平静呼吸和睡眠。家长要学会分辨婴儿的哭声并及时判断原因。
?由于婴儿出生后带有自己的生理节律时间表,和可能与成人的时间表不一致,就会产生昼夜颠倒的现象。这需要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节律慢慢调整。一般说来,2个月的婴儿就开始能区分白昼和黑夜。只要家长对孩子别训斥、少抱怨,多关爱、多安抚,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一矛盾会逐步克服。
排便训练——抗拒把尿、拒绝坐便盆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排便训练,学会控制大小便是一件具有重大心理价值的事件。排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成熟,本体感受能力增强,也与某些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关。一般说来,排便训练在2周岁左右开始较为适宜,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总的原则是家长要耐心、和善、巧妙,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当的排便训练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
?开始排便训练时,家长要善于观察并掌握孩子的排便规律,在他们有便意时及时引导他们坐上便盆,并发出“嘘嘘”(小便)或“嗯嗯”(大便)的声音,并做出使劲的样子。这种声音与孩子排便的多次结合,便能形成条件反射,有利于孩子学习在便盆上排便。有些家长将婴儿便器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婴儿熟悉它,接受它,是的好办法。但如果婴儿便盆过于花俏,被婴儿当作玩具,反而达不到训练目的。因为,哪个婴儿也不乐意在自己心爱的玩具上排便!
?有些家长采用图画让孩子观看坐便盆排便的场景,有些家长用自己坐在便盆上陪同孩子排便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心理学称为“观察学习”)。有些家长对使用便盆排便的孩子施加一点肯定、赞扬甚至奖励,是一种有效教育手段(心理学称之为“强化”)。
?婴幼儿学习有控制的排便,是一个学习过程,家长要树立“肯定能学会”的信心和“肯定没这么快”的准备,无论如何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强制,不要打骂。而且,家长还要了解,即使孩子学会了排便,也还会有反复。这些都是正常行为。而且,这种反复往往具有心理上的信号意义,如孩子发现家庭气氛异常、孩子认为父母对他的态度有变、孩子为了抗议父母对他的过分严厉或疏远等等,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注意和及时调整。
?大小便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有些婴儿先学会控制小便,有些则先学会控制大便。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如果有孩子同时学会了控制大小便,就是学习标兵!
攻击性行为——打人、咬人、掐人
?许多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喜欢打人、咬人、掐人等。打人等行为是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约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于3周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在情绪平和时打人、咬人、掐人等动作,也许只是一种很低级的交往形式。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交往能力的提高,这种低级的交往形式会逐渐减少。但在不满、愤怒状态下的打人等动作,就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引发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其中,成人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满足,万事以孩子为中心,是引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成人对孩子的教养标准不连贯,有时对打人的行为管的很严,有时有不予管教,或成人对孩子管教的态度不一致,一方严厉一方纵容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庭中的体罚或媒体中的暴力形象,也是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因素(即前面提到的观察学习)。此外,儿童的身心状态,如疲惫、焦虑、恐惧也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对于孩子打人、咬人、掐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态度一致,及时予以纠正。如用力控制住孩子的胳膊、双腿或整个身体,阻止行为的发生,并严肃的表示“不可以!”如果孩子不接受劝诫,可以将他放置的小椅子上反省几分钟。家长要耐性等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交谈,不要见到孩子大哭就去主动搭讪。对于被打的人,要坚持让肇事者赔礼道歉。在批评孩子攻击性行为时,家长的态度要一致,脸部表情和语气要严肃、统一,不要笑嘻嘻地训诫,给孩子发出难于确定是非的错误信号。
?游戏是防止和克服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抛球、击打充气玩具、搭积木、追逐奔跑等游戏。
注意力不集中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因为成人不了解婴幼儿注意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成人所说的“注意”通常指的是有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法的注意。而婴幼儿主要运用无意注意,即没有明确的目的、不使用特定的方法的注意。整个婴幼儿时期,无意注意都占优势地位,其强度和效果都要比有意注意来的好。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注意保持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注意的标准来要求婴幼儿。
?婴幼儿的无意注意受外界环境中的刺激的强度、新异性、变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的身体状态、内在需要和兴趣、经验的影响。如果外部刺激过于强烈、瞬息万变,或疲劳、困乏、饥饿、厌倦,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下降或转移。其中,家长的过高的要求或喋喋不休的训诫、呵斥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为了维持和发展孩子的注意力,家庭的布置要井井有条,提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注意力的玩具和游戏,如搭积木、拼图、配对、玩娃娃家、纸工、泥塑等。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有难度梯度,由简到繁。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但不要频繁干预孩子的活动,牢记任何时候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体。与孩子说话时保持中等强度的语音,不要一惊一咋。只要孩子能专注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就没有所谓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有不少家长听说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多动症”,十分惶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刚才说过,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需要发展。我们不能认为孩子好动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多动症。所谓多动症(ADHD),是一种脑部前额叶及皮层下脑区功能异常,属儿童精神医学范畴的疾病,通常表现为注意力缺失和多动、冲动且有明显的人际关系问题,需要由儿科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家长不要武断结论和贸然给孩子服药。
各类行为表现
家长对的孩子的某些行为难以理解,我整理了一下称之为“行为表现”,不称之为“行为问题”。主要是:
?爱哭。孩子都会哭,哭是人的本能行为。尤其是弱小的婴儿,哭是他们表达体验、需求的主要手段。有些孩子特别爱哭,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还有后天习得的因素,比如,哭可以立刻得到成人的关心和援助、哭可以感化父母的决心使自己得到份外的照顾和满足、哭可以减少甚至免除自己的责任等,都会加剧哭的强度和次数,使孩子越来越爱哭。对于特别爱哭的孩子,可以适度地延迟他们的满足,使他们学会等待、学会忍让、学会坚持,逐步减少对爱哭行为的依赖。对于任性的哭泣,可以不做直接回应,对于他们表现出来一定的坚忍行为则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孩子慢慢地可能会适度减少哭泣。家长对爱哭的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动辄骂詈、威胁甚至体罚。恐惧和羞辱只会使他们哭得更凶更深更持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哭泣行为通常会相应减少。
?摸生殖器。性器官是人体的敏感部位,触摸和暴露性器官会产生愉悦的感受,男孩和女孩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出生6个月以后的婴儿就可能开始抚摸自己的性器官,最初是好奇,后来变成一种游戏。男孩表现为摸“小鸡鸡”,女孩表现为刻意并腿夹紧的动作。到3、4岁时会主动引发性刺激的行为。从发展上讲,这属正常现象,任何生物对于引发愉悦的刺激都会无限地主动追求。儿童对自身性器官的认识和体验,是性别认同的重要过程。只有对自身性别有正确认同的人,才会进一步学习性别角色,最终形成适合自己性别的性取向。儿童玩弄自己性器官的公开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社会规范的接受,会逐渐停止。但这一正常的发展现象常常引发成人的尴尬和厌恶,受到成人的讥笑、呵斥、威胁甚至打骂,使得儿童产生一种耻辱感和罪恶感。这对儿童的性心理发展是有害的。当孩子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时,应该温柔地用其他的玩具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平时要多关爱孩子的内心需要,经常给他们一些身体接触,使他们得到接触安慰。对于幼儿来说,当他们抚摸生殖器时,也是适时进行性教育的好时机,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要随便玩,也不要给别人随便看。如果孩子把玩弄生殖器当作主要乐趣,应该检查家庭关系和看护条件是否出现异常或危机,要及时调整孩子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减少儿童的心理焦虑,避免引发更大的危机。必要时,可以请儿童心理医生帮助。
?抱小熊睡觉。在通常情况下,儿童会依恋自己的看护人,主要是自己的妈妈。但当出现与依恋对象暂时分离时,儿童会出现分离焦虑,一度失去安全感。这时,一个替代物就尤为重要。孩子抱着小熊睡觉、带着玩具上幼儿园,诸如此类,都是属于缓解分离焦虑的办法,家长应该给予理解。由于这类行为没有什么危害性,家长不要强行干涉,肆意剥夺替代物。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儿童的焦虑。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给予身体的接触,平抚孩子的情绪,让她多感受关爱。过一段时间,孩子可能会不用再抱着小熊睡觉。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长心理焦虑的影子。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摆脱家长的心里的那只小熊。当家长不在意心里的小熊后,孩子也很快就不在意手中的小熊了。这里顺带说另一位家长关于“害怕”的问题。这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很害怕自己,连摔到了都不敢哭给妈妈看,于是担心将来孩子会不会“不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又担心孩子的学习,学早了怕孩子累,学晚了又怕孩子跟不上。这位家长自己处于严重的焦虑之中,孩子能不害怕吗?所以,调整家长自身的心态至关重要!
?破坏玩具。所谓“破坏玩具”是我们成人的定性,其中有各种情况。有的是玩具质量不高,一玩就破,一摔就坏,这不能责怪孩子搞破坏。有的是孩子为了探究玩具内部的奥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应该鼓励孩子重新恢复玩具的完整,在探索中体验乐趣,增长知识。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宣告一段游戏的结束,如推倒堆积起来的积木、拆散连接起来的轨道等。儿童与成人对于游戏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成人比较注重游戏的结果,如对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积木十分赞赏和珍惜,而孩子喜欢的是游戏的过程,在堆砌积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而并不太在意结果怎样。只有推倒结果才能重新开始新的过程。而我们成人则认为他们是在搞“破坏”了。可见,儿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游戏观”,我们不要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至于儿童糟蹋性地破坏玩具,本质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这就需要分析原因了。有时,某种身心的不适可能会引发孩子破坏玩具、家具的不当行为。家长要及时帮助他们度过这种不适期,也就及时制止了对物体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不接受安慰和教育,可以适当地中止游戏,让他们坐上椅子,等待心情平静下来再作处理。
?不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有规则,不守规则就无法进行游戏,这本身就是一条规则。从小遵守游戏规则,长大才会遵守社会规则,这本身也是一条规则。因此,培养孩子从小遵守游戏规则是一种人格教育,十分重要。如果孩子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家长应该及时制止,甚至不惜中止游戏。否则,孩子就会养成不重视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习惯。不仅游戏规则要这样培养,生活起居的规则也需要这样培养。比如吃饭,必须坐在饭桌旁才能吃,离开饭桌就不得吃饭。这需要从小培养。这有这样,就不会孩子吃饭满地跑,家长喂饭满地追的不良习惯。还有就是游戏结束后收拾玩具,也是一条游戏规则。以游戏的方式培养游戏规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收拾玩具,家长可以在孩子游戏结束前提前介入,与他们一起玩一会儿,然后建议“布娃娃、小熊、小马都该睡觉了,我们把它们送到‘床上’去,好不好?”接着,让孩子把各种玩具一个一个地送到该放的地方去——“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达到收拾的目的。数量较大的雪花片、纸牌、拼版之类的小玩意,家长可以准备不同的容器与孩子一道收拾,同时让孩子学会分类,把相同的东西放进同一个盒子,把不同的东西放进不同的盒子里。事毕应对孩子的表现夸奖和鼓励一下。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应该及时提出收拾玩具的要求,只要你持之以恒,3岁的孩子都能学会收拾玩具。如果孩子拒绝收拾玩具,可以适度惩罚,将玩具收起来,3-7天之内不得再玩(时间不易过短),让孩子懂得违反规则所产生的后果是需要自己承担的。
“育儿周周看”彩信是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公益性服务项目,针对0-3岁家庭,每周一条免费育儿彩信内容。(回复 育儿周周看 看订阅方法)
同时,针对家长个性化需求,“育儿周周看”每周将会邀约教育·心理·医学专家进行专家问答,你也有育儿问题或疑惑吗?即刻行动吧!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分床睡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