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河百合到北京多少公里

(转)《北京导游基础》北京地理概况之北京山水 - 出行经验 - 广场 - 517户外
你可以修改本话题所属的主题分类,方便大家发现和讨论
5917次浏览/14个回复
(转)《北京导游基础》北京地理概况之北京山水
第一章&& 北京地理概况&&& 古人云:“幽州之地,北枕居庸,西拥太行,东临渤海,南俯中原,诚天府之国。”&&& 北京北部的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西山属太行山山脉。太行山与燕山在南口附近的关沟交会,合成了一个向东南方向展开的大山弯,山弯中环抱的就是北京平原。北京平原极像一个半封闭状态的海湾,故历来被称作“北京湾”。北京市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原占1/3,山地占2/3。&&& 北京市简称京,为历史悠久的古都,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自从50多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燃起了人类文明之火,3000多年前燕蓟古城兴建,直至辽、金、元、明、清在北京建都,人类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息,一脉相承。&&&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从地理位置来说,北京南接华北大平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正处于中国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接处。&&& 北京市东西宽160千米,南北长176千米,总面积16807.8平方千米。其中,山区约占62%(10417.5平方千米),平原约占38%(6390.3平方千米)。市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面积1041.0平方千米。&&& 北京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9。28’一1。05’,东经117。30’一115。25,南北跨纬度约1。37’,东西跨经度约2。05’。天安门地理坐标为:北纬39。54,27”,东经116。23’17”,是北京的标准中心坐标点。天安门广场海拔高度为44.4米。&&& 北京市最北端位于怀柔区石洞子村北,最南端在大兴区榆垡镇南永定河畔,最东端位于密云县花园村东大角峪,最西端在门头沟区东灵山顶。北京市的周边是河北省和天津市。
第一节& 山水&&& 北京地貌景观总体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垂直高差大。北京西部、北部及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向渤海缓倾的北京平原,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奠定了“前挹(yi)九河,后拱万山”的地理形胜。&&& 北京西部山地俗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北部和东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峰位于北京西北部边境,第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第二高峰海坨山海拔2241米,第三高峰百花山海拔2218米。&&& 北京平原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等水系形成的冲洪积扇堆积而成,海拔一般不超过100米,大部分在20-60米,最低处海拔仅8米,北京城坐落于永定河冲洪羽扇的脊部。&&&&&北京市地理坐标经度相间2。05’,纬度横跨仅为1。37’,其水平地带性差异不大。但垂直地带性变化十分明显,垂直高差达2295米,在短距离内形成了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低山、中山不同的垂直景观带,加之北京背山面海地形的特殊习响,使北京的气候条件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复杂得多,为北京旅游的立体开发提同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北京主要山峰平均海拔米左右,境内著名的三大高山有东灵山、海坨山和百花山。此外,雾灵山、云蒙山、妙峰山、上方山、鹫峰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一、北京著名的山峰&&&& 1.东灵山 &&& 东灵山位于门头沟区西部,与河北省怀来、涿鹿和涞水县相邻,海拔2303米,为北京第一高峰。&&& 高海拔造就了东灵山特有的山地气候,夏天山顶上最低气温可达零摄氏度。盛夏时东灵山是一派花的海洋,姹紫嫣红,交相辉映。林木分为三层:最高为乔木层,主要由落叶松、青杨、山杨、栎(li)、槭(qi)等抗寒树木构成;中层是灌木层,主要有荆条、毛榛等低矮的灌木;最低层是草本层,有鹿蹄草、舞鹤草等。在海拔1400米左右生长的一棵直径达80多厘米的云杉,在华北地区极为珍稀。 &&& 植物的繁衍为动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里有野山羊、狐狸、獾、狍,松鼠,还有大量松鸡、黄鹂、杜鹃等鸟类。1982年以后,从甘肃、青海、西藏相继引入了几百头牦牛,“牦牛迎客”成为东灵山旅游产品的新亮点。 & &&& 2.海坨山&&& 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国家级松山自然保护区内,与河北怀来、赤城两县交界,海拔2241米,为北京的第二高峰。&&& “海坨飞雨”是著名的延庆八景之一,山地草甸和大片天然黄花菜在华北地区极为少见,山顶石海和桦树林也十分著名。海坨山夏季凉爽,气候宜人是北京著名的避暑胜地。有京郊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垂直带谱十分明显。1000米以下主要是人工林,米为次生油松林,米为栎桦林,18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海坨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植物主要有华北落叶松、胡桃楸、山杨等;药材资源有党参、刺五加等,动物有金钱豹、斑羚、狍、獾等。
&&& 3.百花山&&& 百花山位于门头沟区黄塔乡和房山区史家营乡交界处,海拔2218米,是北京的第三高峰。&&& 山顶130多公顷的草甸上植物繁茂、山花遍地,不同海拔高程分布着多种物种,被誉为北京的天然植物园。高海拔处为山地草甸、华北落叶松林和桦木林,其中的华北落叶松林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华北落叶松群落;低海拔处是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有山杨树和栎树林等。百花山四季景色不同,春天自下而上绿色层层加深、百花点缀,色彩斑斓;夏天绿意浓浓,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秋天叶红霜重色彩缤纷,姹紫嫣红;冬天青松挺拔,傲立白雪之中。&&& &&& 百花山还是一个天然动物园,野生动物有150多种,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羚、褐马鸡,还有野猪、狐狸、野兔等。各种禽类动物有20多种,主要有黄鹂、杜鹃等。百花山八景有“云顶日出”、“晚霞映翠”、“百花瀑布”、“万年冰肌”、“百花草甸”、“古树擎天”、“云海升腾”、“白蟒长啸”。二、北京的水:
&&&& 从东到西:五大水系是泃潮温永拒(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 五大水库是海密怀十官
&&& (一)五大水系
&&& 1.永定河水系&&& 永定河是由洋河、桑干河和妫水河在官厅水库附近汇合而成,汇人海河注入渤海,全长681千米。洋河有三源,东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南洋河发源于山西阳高县。桑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永定河在北京境内流经延庆、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等区县,长约170千米,流域面积3168平方千米。永定河历史上曾称卢沟河、浑河、无定河。因其含沙量大,素有“小黄河”之称。
&&& 2.拒马河水系(大清河水系)&&& 拒马河发源于河北涞源县,在都衙口入房山流经“十渡”风景区,在张坊附近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接纳大石河、小清河,东流至河北涿州市附近汇人白沟河;南拒马河自张坊向南,在河北定兴县接纳易水后与白沟河汇合,始称大清河。最后汇入海河注入渤海。拒马河在北京流域面积为2219平方千米。
&&& 3.温榆河水系(北运河水系)&&& 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源,它发源于昌平,汇军都山南麓及西山诸小河流,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汇合于沙河镇,出沙河水库,称温榆河;河水流经昌平、顺义、朝阳,至通州区北关,始称北运河。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历史上曾是漕运粮食的水道,粮船在通州入通惠河到达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温榆河是发源于本市的惟一的河流,流域面积4423平方千米,是北京市最主要的排水河道。
&&& 4.潮白河水系&&& 潮白河水系由潮河和白河两水系组成,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县,在北京密云古北口入境;白河发源于河北沽源县,在延庆白河堡人本市;两河一南一东注入密云水库,再分别流出,于密云城南河槽村交汇,始称潮白河。至天津称潮白新河,注人渤海。潮河和白河是密云水库的重要水源,是北京主要供水源地,境内流域面积5613平方千米,是本市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
&&& 5.泃(jv)河水系(蓟运河水系)&&& 泃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长城黄崖关北,泃错二河于平谷区西南交汇,在马坊东南出境人河北省三河市,在天津宝坻区九王庄与洲河汇合,称蓟运河,至天津北塘注入渤海。泃河水系在北京境内流域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是本市流积最小的水系,海子水库(金海湖)下游收纳了将军关河、土门河、黄松峪河、北寨河、鱼子山河、豹子峪河、错河及顺义区金鸡河等河流。&(二)五大水库&&
&&& 1.密云水库& &&& 密云水库位于密云县城西北,建于年,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城市用水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库,是京城用水最主要的供水源地。 &&&& 2.官厅水库&&& 官厅水库位于延庆县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建于年。总库容22.70亿立方米,1988年库容扩大到41.6亿立方米,为综合性利用水库。
&&& 3.海子水库(金海湖)&&& 海子水库位于平谷区城东,建于年,1973年扩大库容,总库容1.21亿立方米。供平谷工农业用水及旅游,已改为金海湖公园,1990年亚运会水上项目在此举行。
&&& 4.怀柔水库&&& 怀柔水库位于怀柔区西南,建于1958年。总库容0.98亿立方米。改建后总库容为1.15亿立方米。主要供城市用水及怀柔、顺义农田灌溉,也是京密引水的输、配水枢纽,是京城主要供水源地之一。
&&& 5.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位于昌平区十三陵东南,建于1958年,总库容0.81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为目的的综合性中型水库。水库中央建有九龙宫对游客开放。
(三)北京历史上著名的河湖&&& 1.莲花池&& &&& 莲花池古称西湖、洗马沟,位于京城西三环中路东侧,是今日北京城内一座典型的城市水系遗址公园。莲花池的古老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与北京城的发展史相辅相成。从北京城之开始的蓟城一直到辽金的都城,都是依于莲花池水而生存发展的。3000多年前的蓟城就是以此处泉水为供水水源而建的城池。莲花池水南流后,注入凉水河,经通州区张家湾,再人北运河。古代莲花池的水源是相当丰沛的,当时的湖面很可观,《水经注》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溶,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声所也。”金中都时代,更加发挥了莲花池的作用,不仅以其为供水水源,还以此为造景建园之基础,如西苑和太液池(中都城内的鱼藻池)均以此湖为水源。
&&& 2.北运河& &&& 京杭大运河从天津到北京通州北关这一段,叫北运河。温榆河为北运河的上源。明王朝在通州城、张家湾两处建造了许多巨型仓库,将运到的漕粮多一半存在这里。明清两代,当通惠河航运段淤塞或枯水时期,南来北往人客与物资多以张家湾码头为转运站,张家湾呈现出千帆汇聚、百货云集的繁华景象。&&& 目前北京城近郊区的河流,大多注入北运河,北运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近年来通州区已在北运河北关至张家湾一带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
&&& 3.通惠河&&&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为解决江南漕粮运抵大都城的问题,命郭守敬为都水监,主持新河工程。至元二十九年(1292),新河工程正式开工。郭守敬首先千方百计地开辟水源,他从昌平县的白浮村起,沿山麓、按地势向南开凿集水渠,汇集白浮泉、双塔河、玉泉等河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瓮山泊以下,利用玉河(南长河)为引水渠道,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入城,注于积水潭。随后郭守敬又主持开凿了积水潭以下的通航河段。通航河段从积水潭向东,然后沿皇城东侧南流,出大都城南城墙,再沿金代的金口河故道向东,至通州接北运河。&&& &&& 这条新河全长82千米,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主体工程建成。忽必烈赐这条新河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建成,使南来的粮船可直接驶进积水潭,大都的粮运问题基本解决。&&&&&& &&& 通惠河航运段于明初淤废,其后虽多次修复,但终因水源不足,功效皆不及元时,水闸数目也大为减少。明清两代,因城内故河道被圈人皇城之内,漕船遂以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故后来的通惠河仅指东便门外水闸至通州这段26千米长的河道。最近,朝阳区高碑店通惠河岸边已修复了一段古运河码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高梁河&&& 高梁河是北京城的又一条重要河流。高梁河与北京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元大都城的建立,是北京城从莲花池水系向高梁河水系的转移。古高梁河有两段河道。西段河道是从永定河出山后在石景山附近分出的一条支流,但由于永定河南移,这一段河道逐渐淤塞了。古高梁河东段的具体位置在今紫竹院处,它从紫竹院出来后过白石桥、高梁桥、西直门,到德胜门处分两支,一支继续东流,沿今北护城河一线向东,经东直门坝河人温榆河。另一支向南,由德胜门南下,过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穿过长安街,经前门、金鱼池、龙潭湖,出左安门,过十里河村东南,经马驹桥人永定河。据近年对地下埋藏的古高梁河道探测,最宽处达600米,曾是史前期的永定河故道。
&&& 5.六海水系&&& 在西城区东部,有六个相互连通的湖泊组成的内城庞大水系。六海指后三海(西海、后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目前北京旅游界又统称后三海为什刹海。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梁河)故道的洼地,后因潴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称白莲潭。&&&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诸水注于积水潭。&&& &&& 元代的积水潭不但涵盖今日之后三海,且水深面广,东西宽达二里,东南面与太液池(今之北海和中海,当时尚无南海)相连,呈现“汪洋如海”、“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时京杭大运河南来的粮船,可经北运河、通惠河驶进元大都的积水潭。积水潭遂成为漕运终点码头,呈现出一派航运繁忙、“舳舻蔽水”的兴旺景象。&&& 明代前期因北京城池的改造,城内部分河道被圈人皇城之内,漕运船只不再进城,加上水源减少,积水潭水面缩减,湖泊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今日的西海当时仍称积水潭;今日的后海和前海当时统称什刹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后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称北海、中海、南海。&&& 清代,前三海分别称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分别称积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刹海(即今日的后海)、前海。现六海水系的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六海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北海公园和什刹海景区已成为北京的重要景点。
&&& 6.长河&&& 历史上长河分北长河与南长河两段。北长河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发源于玉泉山的“天下第一泉”,经青龙闸流人昆明湖。玉泉山泉水断流后,北长河成为排水河道。南长河北起昆明湖的绣绮闸,南至西直门北的三岔河口,与北护城河相连。南长河系古代通惠河的引水河道,全长10.8千米。南长河在清末又称御河和玉河,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去颐和园的交通要道。高梁桥附近的“绮红堂”御码头是当年慈禧太后登船去颐和园的起点。1966年开挖京密引水渠时,使用了南长河从绣绮闸至长春桥的河道,在长春桥处建8米宽的长河分水闸——长河闸,故现在的南长河起点改为长河闸,现河道长5.5千米。从绣绮闸经长春桥至玉渊潭这段京密引水渠河道又称昆玉河,目前在南长河和昆玉河上已开辟了水上旅游项目。
&&& 7.筒子河&&& 筒子河是紫禁城的护城河,全长3.5千米,水面宽52米。以神武门、午门为南北轴线,东西华门为东西轴线,筒子河划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部分。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门前路面下各有涵洞将四部分连通。
附表11&& 北京市河湖水系代码、水体功能代码表
水体名称代码
功能区代码
发表于 14:20
5917次浏览/14个回复 
这是北京西山的剖面图。
北京西山地处北纬 40°和经度 116°的交汇部位, 是太行山脉东北缘的山地, 区域最高峰百花山海拔 1991m。
&下面回复不能传图,就只好在这里了。
有图有真像!!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字儿太多了!!!!!
这还多啊?本来是一本书呢。
再说了,钱不嫌多,字不怕多哦。。。。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感谢分享,非常有用,收藏细读中:)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真的看不过来了.太多了.看了看标题.大概了解一下吧!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先收了。谢谢。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再转)北京水系概况
&& 北京水网,可以分为地上水和地下水,地上水主要有河流以及湖泊,有大小河流约百余条,均属海河流域;地下水有泉体和水井等。在这里,我们将把北京的河道湖泊大体分为天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两个部分,分别加以简要介绍。因为北京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我们的介绍将无法覆盖全部,故在此只将与北京皇家建筑密切相关的以及对城市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水体加以概述。由于文章主题的原因,所讲的水道沿革,下限一般是清朝晚期,至于近代以及建国以后的改造,这里就略去不谈了。
(一)天然水体——北京五大水系
北京的五大河流串联了整个北京的水系,也是大多数发源于北京的水体的归属,此五水系均属海河流域,为: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
1.永定河水系
永定河原为黄河远古故道,上源有南北两支,北支是洋河,南支是桑干河。洋河有三个源头,分别是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东、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南洋河发源于山西省阳高,三条河在河北怀安汇集后成洋河。洋河东流,在张家口南接纳清水河和洪塘河,经宣化盆地,与其他河流汇合,成为永定河。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管涔山北麓桑干泉。自东北流,经大同盆地,汇入了浑河和御河,东流入河北,在怀来于洋河汇合。
洋河、桑干河、妫水汇集后,可以成为永定河,从上源至怀来,为永定河上游,地处山区高原,绝对高度高,相对高度低,加之经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永定河自古就有“小黄河”之称。中游自怀来至三家店,多山谷山峡,河道落差较大,水流急湍,两岸渗水性强,是北京泥石流的多发区。出三家店,进入平原,到河口是永定河的下游,此处河道落差突然减小,造成泥沙淤积,自卢沟桥以下形成地上河,常以“善决、善徙”著称,古有“浑河”、“浑水”、“卢沟水”、“无定河”之称,在北京市范围内,也曾经多次改道。
商代之前,喝水出西山后,经八宝山向西北方向流去,经今昆明湖再流入清河,走北运河一线入海。后约西周时期,永定河驻留从八宝山北摆到今紫竹院一带,经积水潭沿坝河一线及北运河方向入海。春秋至两汉之间,河水自积水潭又摆向南流,经后海、什刹海、三海方向流去,经龙潭湖一带、萧太后河和凉水河入北运河一线入海。自汉至隋,永定河已经移到了今北京城南,即由石景山再东折,经马家堡和南苑之间继续东南流,又经凉水河和北运河入海。唐代以后,卢沟桥下永定河分两支,东南支仍走马家堡南苑之间,南支沿凤河流动,后逐步西摆,后来南支成为主流。自康熙年间筑堤之后,康熙皇帝赐此河“永定河”之名,永定河的河道基本上也没有过大的变动。(以上河道改动主要参考尹钧科《历史上的永定河和北京》)
北京市可以说是永定河的恩赐,北京城就是在它的冲积扇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北京市后来的很多河流,也都是在永定河故道上发育而成的。但是因为地处西南,加之河水泛滥无常,所以自金元以后,定都北京的皇室很少将皇家建筑建设在永定河沿岸,所以我们在此只是对这条北京的“母亲河”略加说明,具体的就不详细介绍了。
2.大清河水系
大清河水系的北支——拒马河,也称“涞水”、“巨马水”、“巨马河”,金以后使有今名。此河发源于河北涞源涞山,向东北流,在涞山西北入北京房山,经房山西南部,出北京市后在河北涿县接纳大石河和小清河。
大石河和小清河是北拒马河源于北京市境内的较大支流。大石河发源于百花山的南麓,向东流至漫水河出山,折向南流入平原,沿途汇入马刨泉河、周口店河、夹括河,在河北省涿县入北拒马河。
小清河发源于丰台马鞍山东坡,在那流途中接纳了哑叭河和刺猬河,到河北省涿县入北拒马河。
张坊以上称拒马河上游。河水在中山、低山峡谷中流动,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缘,太行山山脉的东麓,土质松软,河床下切作用强烈,是拒马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源地。上游又是暴雨中心,河床比降大,地表产水量较多。张坊以下属于中下游地区,河流流经太行山东侧洪冲积扇及华北大平原上,因河床变缓,泥沙大量沉积,有地上河形成。
拒马河可以说是北京人类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发祥地,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周口店北京猿人及北京最早的建成遗址——西周琉璃河燕国都城都位于拒马河流域。但是后来随着北京城址的变迁,大清河流域逐渐远离了城市中心,尤其是金代北京成为皇家都城之后,拒马河及其沿岸的皇家建筑并不多见,故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3.北运河水系
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游,是源于北京境内的唯一河系。温榆河的上源汇集了昌平境内北山及西山的诸小水流。东沙河上有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北沙河,元代称“双塔河”,古代曾为漕运河道,上有虎峪沟、关沟、兴隆口沟、白羊沟、柏峪沟及高崖口沟;南沙河上有周家巷沟。三条沙河于沙河镇汇合后称温榆河,向东及东南流,先后接纳了蔺沟及清河,至通县称北关入小中河、通惠河和坝河。通县以南为北运河,继续向东流,纳入凉水河和凤河,在天津红桥入海河。
温榆河在沙河镇以上,汇集了发源于北山及西山的诸小河流,出山以后流经在山前的洪冲积扇上,河水渗漏于松散的砂砾石中,变成平谷,在地下水溢出带以下才成为常年有水的河流。北运河可以说是北京最重要的漕运通道和排水系统,具体的河道,将在下面的人工水系中加以介绍。
4.潮白河水系
潮白河自北向南贯穿北京的东部,它的上源是潮河和白河。潮河古称鲍丘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草碾沟南山,向南流,在古北口附近流入密云,在桑园以西汇入安达木河,在高岭以南纳入清水河,向西南流,在阿槽村与白河汇合。
白河发源于河北张家口地区沽源县大马群山东南,经河北省下堡附近入北京延庆,沿途接纳了黑河、天河、菜食河、汤河、玻璃河河白马关河,在阿槽村与潮河汇合,以下称潮白河。汇合后的潮白河流经平原地区,在顺义境内汇入怀河、小东河、箭杆河,在通县大沙务以东出北京。
潮白河上游于密云境内,峡谷众多,水流湍急,河流下切作用为主;至下游河道平缓,地势开阔,于是出现了沙川和叉河,还有广阔的河漫滩,也是水患多发地。
5.蓟运河水系
蓟运河上源有两支,一为川河、一为泃河。泃河发源于河北兴隆县青灰岭,向南流经天津蓟县北部罗庄子,急转西流,在泥河村附近入平谷县境,先后纳入错河和金鸡河,折向南,流出北京市,在河北省九江口附近与州河汇合,始称蓟运河。
蓟运河在北京市的流域面积非常小,而且此地旧时并不属于京城治地(平谷县于1958年划归北京市),所以此流域的皇家建筑也十分罕见,故此略述,不加以详细展开了。
(二)、天然水体——其他重要河流
北京市除了这五大水系,还有很多河流没有纳入到这些水系当中,而且,这些河湖多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对皇家建筑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此简单作简单的介绍。
凉水河发源于卢沟桥乡的水头庄,向东南流经万泉寺,大红门、南苑、在通县张家湾汇入北运河。汇入凉水河的主要河道自北而南主要有莲花河、丰草河、马草河、旱河和小龙河。
凤河发源于团河,清高宗曾在庚子年《团河行宫御制诗》中有“团河本是凤河源,疏浚淤旁筑馆轩。”之句。因其河形状似凤,故名“凤河”。其东南流经青云店、垡上、长子营、朱庄、采育、大皮营、凤河营入河北境内。沿途有旱河、岔河、官沟等小水汇入,境长二十余公里。
3.凉水河与凤河流域的河塘与泡子
在凤河与凉水河的上游形成了很多坑塘和泡子,有地泉涌出,亦有永定河故道的遗迹湖。元代时始称“南海子”,清代有“七十二泉”、“五海”之称(见清高宗御制《海子行》)。汇入泡子的有一亩泉、凉水河、团河等。清后期逐渐枯萎。
此河以水清冽,故名,清代曾名“会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镇、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二十八公里。水源一为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入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清河下游曾为供清河镇驻军军需的漕运河道。
此河源于海淀万泉庄,自南而北入清河,因汇“万泉”之水,所以得名“万泉河”。该河是清代畅春园和圆明园的主要供水河流。
位于广安门西,古称“洗马沟”。源于莲花池水。是古蓟城、辽南京城及金中都的供水河流,明代将其接入南护城河,纳入了通惠河水系。
古莲花池称“太湖”、“西湖”、“南河泊”,位于卢沟桥东北,是金中都的重要水源。《水经注》曾记此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折合现在一平方公里以上。不过元以后湖水逐渐缩小,至清末已经不足原有的二分之一了。
(二)、北京古代人工水道概况
从北方的重要边镇到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自古就是水利建设的重点地区,因此,从古至今,北京留下的人工水道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只能择要介绍几条在历史上比较重要并且与皇家建筑有重要关系的,作个简单的叙述。
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魏国的守官刘靖于250年,在梁山(今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上建戾陵堰,又于这座拦水坝东建车厢渠,使永定河沿八宝山北部东注,于蓟城北导入高梁河。
到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又由樊晨扩建。重修了戾陵堰,“更制水门”,使车厢渠的流量加大。同时又在高梁河上游向东开了一条水道,过今和平里东入温榆河,再东注潞水(今潮白河),从而沟通了蓟城东西两大水系。
高梁河本为自然河流,但其也可以算北京历史上经过人工改造次数较多,规模较大的河流。关于原始高梁河的上源《水经注》记为“源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今紫竹院湖附近),在车厢渠修成后,便又有一“源出漯水”(《水经注》卷十三)。高梁东注,经蓟城北,下游分两支:一支转东南流,西距蓟城十里,下注漯水;(具体考证参加侯仁之《踪迹高梁河》北京日报日、10月19日)另一支东流至潞县,北注鲍丘水(今潮河)。金代人挖通了西北海淀地区的台地,引玉泉水注入紫竹院湖一带,扩大了高梁河的上源。元代建都北京以后,郭守敬开浚通惠河时,引白浮泉入瓮山泊,使高梁河水上溯至白浮泉,而其下游引入积水潭,转而入通惠河。元末明初,白浮泉日益干涸,只有西山之水济之。清朝乾隆年整理高梁河水系时,又将香山诸水引入其上源,并疏浚了玉泉山到昆明湖(即元、明瓮山泊,乾隆时改)一段,(即现在北长河一段)使其成为皇家游览西郊的御用水道。
辽以后高梁河名称多有变化,所指的河段也不同,大致的情况如下:自辽以前,这条源起现在紫竹院公园,注入现在积水潭一带的河流,都称作高梁河。金代挖通海淀台地,南开河道将西山诸水注入,此河名为“皂河”(《大清一统志》),也叫高良河(《金史》),名字一直是比较统一的。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渠入瓮山泊,使之于高梁河沟通,于是有了“通惠河”的名字。
所以说在元代,“通惠河”是由白浮村到汇入白河的这一段,“高梁河”是它的上游。但是元代也有人将“通惠河”与“高梁河”分为两河,如《析津志》中就有“(高梁河)入海子,下万宁闸,与通惠合流”之语,显然将海子作为了通惠河的起点。到了明代,高梁河的名字已经成为故名,而“玉河”指的便是这条水道。《明史》中有“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南,注大通河。”以及“东南有大通河,亦日通惠河,水自玉河出,绕都城东南,下流至高丽庄,入白河,即元运河也。” 此时玉河的起点在西山,止点在大内,是“通惠河”——也就是大通河的上源,而和通惠河没有水道上的重合。此说可以同时见于《长安客话》和《宛署杂记》。
到了清代,不但出现了“长河”一词,而且“玉河”的范围也扩大了,尤其在乾隆疏浚了西山诸水之后,名字用的比较混乱。在《光绪顺天府志》中,玉河的起止点和明代相同,在昆明湖流出后,“有长河之目”。也就是“长河”,指的其实就是现在“南长河”的水道(这在诸史籍中未见不同),而“玉河”,是南北长河之和,而在紫竹院到高梁桥的一段,叫作“高梁河”。《日下旧闻考》中也有“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自高梁桥以上,亦谓之长河。”。
另外,高宗的御制诗、《宸垣识略》等史料中也是此种说法。但是同样在《大清一统制》中,“(高梁河)今为玉河上流”,这里“高梁河”“自昌平沙涧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它既然是“玉河”上游,那么所以这里的“玉河”指的就应该是“通惠河”了。也就是说“玉河”这个词在清代的史籍中,有的指的是从玉泉山到积水潭的这一段,有的就是“通惠河”了。
辽代将北京定为“南京”以后,北京的水利工程打开了新的一页。因为此时对宋战事连连,东北海上运来的粮草经北运河至通州后,需快速运入南京。于是辽圣宗时在萧太后的命令下,将通州至旧蓟城的一段旧河道加宽,然后与城墙壕相连,形成了萧太后运粮河。
金定都中都以后,依然依莲花河水系而建,但此时萧太后运粮河日益枯竭,已经很难满足中都的物资供给,于是金世宗就下令开凿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以济漕运。
金口河西接永定河东岸,利用高梁河的西段故道东行,至八宝山入车厢渠,到西郊半壁店附近转西南,入中都北护城河,后出东郊,与萧太后河相连。但此河因引永定河之水,水灾成患,河道常年淤积,于是在金后期就废置不用了。当时还在金口河下游开凿了闸河,它便是通惠河的前身。
同时,金政府还开设河槽,(又名“西沟”、“大明壕”)引积水潭(当时叫作“白莲潭”)水以济闸河漕运。此河明清时期成为北京内城西部的泄洪通道。北起西直门内横桥,南接北京内城南护城河。清前期所绘的北京地图,尚可见由西直门内斜向东北,与积水潭连通的一段河道。
元朝建立大度以后,激增的人口增加了的城市用水的要求。于是建国初年,政府曾重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入大都。但是后来同样因为永定河泛滥无定,此工程完成三十年后被迫废止,不得不另寻水源。于是郭守敬四处勘测,将北京用水向高梁河水系做了战略性转移,开通了通惠河。
通惠河,源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此河“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后来“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元史·河渠志》)
明代时城内段因城墙所阻,不能通航,城外大通桥至通州一段仍在使有(当时称“大通河”)。直至清末,因铁路兴起和实行漕折银政策,该河的漕运功能逐渐消失。
通惠河的上源主要为白浮瓮山河,该河河起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下汇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泉、玉泉诸水,毕于瓮山泊。元末明初,白浮瓮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上源,永乐五年曾经重修此河,因不彻底而未成。
通惠河上一个重要的水库性湖泊就是瓮山泊——也就是后来的昆明湖。此湖位于现在的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初为自然湖泊,水源于玉泉诸水,古称“七里泊”、“大泊湖”、“西湖”。金、元、明之时,湖如半月,西北岸呈半圆,以青龙桥,功德寺为界;东北岸为西堤,位于瓮山西至南湖岛一线。元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引白浮渠入之,加以疏浚,后浮白渠断流,湖面缩小。清乾隆十四年,将湖向东、南两面拓展,东移至今知春桥以东,西仿杭州西湖建西堤,上建六桥,使东西湖水相通。南由南湖岛推至今秀漪桥,余一孤岛以十七孔桥连于东岸。扩建后“廓于深两倍于旧”。十六年又铺总长七公里的引水槽,引香山诸水汇入。
除了通惠河外,元代为了保持宫廷用水的清洁,特开金水河特供皇家用水。金水河将玉泉之水单独引入大都。《元史·河渠志》载“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之南水关入京城,故得金水河名。”至元十五年十二月下令“禁玉泉樵采鱼弋”、“金水河濯手有禁”。此水载与其他和流交汇时有跨河槽。元末明初时下游淤塞,上游并入南长河,称金河。
元代在凿挖通惠河前,还曾经开掘过坝河漕运水道,因河中筑了七道拦水坝,故又称“阜通七坝”。坝河利用了高梁河一条故道之水作为上源,西起光熙门,往东经今太阳宫、酒仙桥、东坝、楼梓庄等地,在沙窝村南入温榆河。
明代对城外水系的改造不大,但是对护城河及城内水系做了一番改动。首先,1368年徐达占领大都城后,以其北部难防为由,将大都城城垣南推5里。因此,原有的北护城河被废,而于新城墙北另掘一河。而其又将皇城南墙南推两里,在今前门外东,沿西河沿一带重开护城河。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备修外城,而工料不足草草收工,北京城的南护城河又开凿到了外七门一带。
此外,明迁都北京、建设紫禁城以后,又开挖南海,并将六海之水凿通,又将太液池水与紫禁城筒子河水连成一体,同时将外金水河水泄入皇城南护城河,联通了南北水道。
同时,因为城址南移,将原通惠河东不压桥到东长安街一段全包入皇城之中,所以由通州开来的船只便无法进城,只能停在东护城河上。
明初浮白渠干涸,高梁河上流水源匮乏,于是明政府又重新疏浚了西山入瓮山泊的水道,通西山、玉泉诸水以济高梁。同时,由于明代水利工程修缮不利,经常会出现暴雨时城内河沟暴雨泛滥的场面,所以明政府又挖掘了大量的排水沟、减水河,以保证城内的水质、水量。
清代对北京的水道改造不大,主要是治理了长年泛滥的永定河,以及疏浚了西山水源,修整西郊园林,这点在昆明湖处已经叙述过了,在此就不作赘述了。
(转)风景山 1.山景的观赏层次
山这个字从广义上讲是指与平地有一定高差的土石地貌。按地学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山因有较大的高度而与平原、丘陵相区分;因山顶面积小而与高原相区别。从景观角度来说:山是构成景观画卷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构图的基础。 作为风景实体,山大体拥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观赏类型:一种是构成一个区域总体骨架的山系、山脉,如北京地区的燕山、西山,它往往因有着共同的地质、地理条件而具有一个总体风景特征,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各中、小尺度风景山的状态和形象。 但除非是在太空中或在地形沙盘上,山脉是看不见的,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山往往指的是一小片山或一座山峰。它们因为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军事、科学等等的关联而被人们推崇,它们的景观因此被人类了解、利用。这些具体的山才是我们观赏的直接对象。
2.北京山地的特色
北京是个多山的地方。全市16800平方千米的土地,山地占10418平方千米,约为全市面积的2/3。大面积的山地,给风景旅游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的山地地貌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脉络清晰,山势雄险
北京的自然文脉呈半圈状结构,西山和北山两条山脉在北京西北部交汇,形成东北、北、西、西南半包围型山地空间格局。 北、北东山地称北山,又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范畴,境内主要由镶嵌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组成。 西、西南山地称西山,属太行山脉范畴,境内由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岭谷相间排列的褶皱山组成,因绵延100千米,素有“西山二百里”之称。 西山大体可以划出南西—北东向的四列山,由北向南的顺序依次是:第一列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第二列白草畔—百花山—髫髻山—庙安岭—青水尖—妙峰山;第三列九龙山—香山;第四列大洼尖—猫耳山。其中第二列山及第一列的东灵山,第三列的九龙山,第四列的猫耳山山体核部在中侏罗纪均有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岩覆盖了大片的台地。在后来的剥蚀中,因火山岩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其它岩石强,故而形成了山顶为年轻的地层,山下为早期含煤地层的地形倒置现象。山峰高峻,山势连绵,构成明显的分水岭。在大石河和拒马河之间的中低山地带,山地主要由元古界的硅质灰岩构成,在低山区,由于岩层倾角小,或接近水平状态,发育了大面积整套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在中、低山区蕴藏着成片的溶洞群;低山区发育为以十渡地区为代表的峰林地貌。而在门头沟与昌平交界的石灰岩中山地区则发育为岩溶高原。 北山基本上可归为两列走向近东西向的山体(也有南北走向的山,如云蒙山),北面一列是海坨山—佛爷岭—猴顶山;南面一列是八达岭—燕羽山—凤驼梁—黑坨山—云蒙山。 北山山体以中生代的侵入岩即花岗岩为主,其次是喷出岩。在地壳抬升作用较弱的低山地带,花岗岩地貌发育成了混圆形的山丘;在抬升较剧烈的中山地带,花岗岩受断块掀升的影响,节理发育,由于海拔较高,冻融作用加剧,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产生机械崩解,发育为峰柱状、球状的地貌景观。南列的云蒙山花岗岩体和北列的猴顶山花岗岩体构成了这两列山脉的核心地貌。 密云南部和平谷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与中部由石英砂岩构成峻峭的中、低山;而南部和东部多为硅质白云岩构成的低山;中部尚有一片由片麻岩构成的低山和丘陵。山区内由于断裂构造发育而形成沟谷平直且多直角转弯的地貌,平谷之名由此而来。
北山和西山,两大地貌单元相围合构成了面积达5000多平方千米的半封闭“海湾”,人称“北京湾”。而古老的北京城就坐落在这一“海湾”经冲积而形成的北京小平原西南部。这种地貌分布空间格局,给古代风水研究家提供了京都选址的重要依据。诚若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北京凭借这两条“龙脉”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北有天险可守,南有水陆出入之便的龙蟠虎踞之地,被古人称为“天府”、“神京”。 北京的山地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具有较大的起伏优势,使许多山峰呈现出雄峻的气势,特别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河谷切割幽深,岭谷相间错列,在河谷两侧形成了众多高达数百米的雄险崖壁,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的西北部环京线上,分布着一系列海拔接近和超过2000米的山脊和山峰,如海拔高达1991米的百花山,2035米的白草畔,2303米的东灵山,2234米的海坨山等。这些山峰都是北京地区体现风景雄伟美的系列名山,对本市山地观景旅游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近年来已有许多山峰成为北京市民光顾赏景的热点目标。 (2)地势呈阶梯状上升,构成几级观景台面
北京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若画一个横剖面,可以看到西山有两级明显的阶梯面,地学上称夷平面。这种层状地形是地壳活动与外力作用相互配合的典型产物,它表明北京自中生代以来地壳呈间歇性上升,具有隆起阶段与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活动特征。
(转者注:下面两段夷平面表述疑有误)第一级夷平面是第三纪早、中期的北台期夷平面,它形成了西山山地的主体顶峰,根据其表面高度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海拔2000米左右,如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平台;第二层海拔米,主要分布在黄草梁、南山鞍一线和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的山顶台面;第三层海拔米,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猫耳山、上寺岭、大洼尖等山顶面。 第二级夷平面是第三纪中晚期唐县期夷平面。它们海拔较低,多分布于河谷两侧的低山一带,其台顶可见有河流遗存的砾石层和黄土层等。地学家根据其地貌部位,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海拔150~200米的低层次夷平面和海拔260~300米的高层次夷平面。前者如周口店龙骨山顶的砾石顶面;后者如太平山和上平山的山顶平台。北京北山夷平面不像西山那样完整和明显,这是由于受断裂盆地和断块山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许多夷平面或阶地存在着不同的高度之故,如青龙桥山顶普遍存在1070米夷平面,而关沟两侧则以920米或830米呈现于地表。 上述西山和北山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因而构成许多不同特色的观景层面。人们可以登上这些平台,观日出日落、观云雾升腾,观草甸花海,观山下旷景,许多平台还可以作为山景开发的基地。可见,北京山地的多层性,也是观赏大尺度山景的主体内容之一。 (3)地质构造及岩性差异大,地貌丰富多彩 地球表面上千姿百态的山都是几千万年甚至几十亿年中在地球内部的内营力和地球表面的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每一座山的成因和内部的差异也像每一座城市一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大体上说,地壳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地震等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地表地质现象,诸如地面局部的隆起或陷落、褶皱与断层、滑坡及山崩、火山喷发及熔岩溢出等等造就了大地貌的基础。在这之后,风力、流水、冰川、风化、海流等外动力又经年累月地对露出地表的岩石进行剥蚀、搬运最终堆积到低处。这些外力就好比大自然雕刻师手中的刻刀,将山峰雕刻得出神入画,奇妙天成。一座险峻的山峰可以是构造运动形成的;可以是火山锥造成的;也可以是冰川或风化等外力雕刻的产物。地质学家通过对山石的研究,可以说出山的成因。
当地壳只出现水平升降运动时,断层之处出现的是平顶山。地壳褶皱运动时,断裂之处就会出现倾斜山。倾斜山由于各层岩性的不同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形成单面山、锯齿山、叠状山。褶皱运动强烈并伴随有断裂时,断层甚至会直立起来形成直立壁状山。地壳运动越复杂多样的地带不仅断裂的方向多,而且岩石的组成也复杂多样,因而形成的山形地貌也千变万化。特别是一个地段聚集着几种不同岩性的山,或同一座山由几种不同成分的岩石构成时,景观才更耐人寻味。因此,专门寻找不同构造的山,也是看山景的一项基本功。 北京地区山地,由于成因和岩性等差异,所造成的地貌类型非常丰富多彩、千妩百媚。从成因来看,虽然西山和北山均属燕山构造运动隆起的,但隆升的时间、幅度以及在隆升过程中遭受的断裂、剥蚀等强度的差异,造成了地貌形态的千差万别。
即使是在同一片山区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也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地貌景观。如同处密云县东北角的燕山地区的司马台长城、云岫谷、雾灵山三处景点,司马台长城所依建的山地为白云质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火山岩受强烈挤压后形成的逆断层,其山形如刀削斧劈拔地而起,险峻异常,令人望而心跳。云岫谷中花岗岩的冰川漂砾散布在红色安山岩基底的山谷中,配以白色的溪瀑、缤纷的野花一幅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景象。而雾灵山山体主要由正长岩组成。正长岩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岩浆岩,因受地壳上升的内力作用产生各种挤压断裂,才形成了今天从主峰向四周辐射出的五条山脊。正长岩石质坚硬却较易接受化学风化,因此,在外力的剥蚀下,出现了众多的沟谷和各种形态的孤峰怪石。雾灵山山顶还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满坡碎石,这些碎石并不是人力炸山所为,而是第四季冰期形成的冻蚀景观。
地处昌平、延庆、怀柔三县交界处的黄花城长城一带为沉积岩与侵入岩交错分布的断层区,这里不仅山势险峻,而且由于岩性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景观,长城南部的黑熊山与长城北部的莲花山山体由肉红色或褐红色的花岗侵入岩构成,其山峰岩石色彩与北山的其它花岗岩山体完全不同,附近地区盛产有色金属矿藏。 小西山地区的鹫峰、妙峰山等山体,主要由以碎屑岩为主的火山灰岩构成,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土质较肥沃,因而妙峰山盛产玫瑰。鹫峰东侧山坡的岩石成分以长石为主,其硬度较低,易于风化,形成了山前较低的台地。而与其相隔不远的凤凰岭一带,因接近阳坊花岗岩体的中心部位,岩石成分中石英含量较多。其南坡多为巨大的整块花岗岩山体,北侧山谷妙峰沟中则保留着海水侵蚀的痕迹,留下不少混圆的石块及水蚀洞穴。真可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总之,北京山地在地貌类型上表现得十分繁杂,有褶皱山,也有断块山;有向斜山,也有背斜谷;有台岗地和丘陵,也有低山和中山;有雄伟的山峰,也有平坦的夷平面,幽邃的峡谷,还有狭长的盆地等等。这些不同造型的地貌类型,给北京的风景山涂上了层层美丽的轮廓线和色相。
我国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一书中精辟地指出:看山要面面看,“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面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并说这样面面看,一山可得数百山的形状。可见观赏山景要掌握观察的位置。此外,观赏山景也要注意观赏角度,仰视可以显示山之雄伟和高峻;平视可以展现山之开阔和辽远;俯视可以窥见山之纵深和层次。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三远”观赏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巅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南宋的韩拙则说:“在近岸、广水、旷阔而远山者,谓之阔远;在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致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总之,看山,要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抓住不同气候的特色来观赏,这样才能真正地领略山的精髓,从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 (4)中、低山地带风景名山多,知名度高 风景名山包括了前人从各种不同价值角度鳞选出来的观赏类型。如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有古代皇帝封点的历史名山、有古代文人墨客推崇而知名的文化名山、有宗教僧侣看好的宗教名山、有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政治名山、有处于战略要地的军事名山等等。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说,有地理名山,如:地理界山、分水岭、大河发源地、最高峰等;有地质名山,如:构造上的断块山、穹窿山、丹霞山等,岩性不同而成的花岗岩山、火山锥、石灰岩山、玄武岩山等;气候名山如:以云雨为特色、天文奇观为特色的山;还有以生物、植被而著名的山如:松山、百花山等等。有时,同一座山同时蕴含着数种不同类型的观赏旅游价值。 在北京山地和平原接触带,分布着许多海拔较低的风景名山,如西山前缘的上方山、龙骨山、猫耳山、马鞍山、潭柘山、石景山、香山、玉泉山、妙峰山、万寿山、望儿山、妙高峰、阳台山、凤凰岭等;北山前缘的九龙山、天寿山、银山、大羊山、莲花山、红螺山、密云山、长山、小汤山、丫髻山、牛栏山等。这些山峰,海拔最高1000米出头,最低只有几百米、几十米。但是它们均很出名,是首都周边风景旅游点最密集的圈带。它们所以能够形成风景名山,主要原因是: 第一,距京都城区最近,在历史上受人文氛围影响最深刻、最强烈,许多山上都建有宗教寺庙、皇家宫殿、行宫、陵寝等名胜古迹。特别是宗教型风景名山可以吸引众多朝山香客,甚至皇亲国戚,经过长时期的渲染,必然使它涂上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名声远扬国内外。如妙峰山,在明清时期,朝山进香者不仅有京城及周围信徒,远者可达江南和两广地区。清代慈禧等,也曾数次到妙峰山朝拜,无形中对该山起了扬名加冕作用。
第二,上述山峰区位条件好,交通相对便捷,给山地文化传播者和开发者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北京在历史经济活动中,一般都经历了先平原后山地的开发过程。而上述山峰均处于人们向山区开发经济、文化的前沿地带,它们的山水大观很容易被风水认知者所注目。因此,它们的开发必然比深山区要快、要丰富多彩。 第三,上述山地大都具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和风景资源,最易被人们所赏识和占有。如玉泉山因有被称为“天下五大名泉之首”的清泉,从辽金起就被皇家所圈占,以后历代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形成了皇家苑林。海淀区阳台山和凤凰岭,过去曾是风景佳地,许多贵族、僧侣在此修建私人花园、别墅和寺庙,成为北京西北郊有名的风景胜地。其内妙高峰因被清代醇亲王视为风水宝地而辟为自己的陵墓。 第四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山地。如周口店龙骨山,因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而成为名闻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现被联合国接纳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3.北京周边著名风景山简介
北京地区较高的风景山从成因上来看,主要有断裂隆起和火山喷发两大类型。北山所盘踞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一带,属于刚性且自下古生代以来长期抬升,往往缺乏后期岩石沉积的凸起部分,境内褶皱比较缓和,断裂比较发育,山地多以断块形式出现。凸起部分构成明显的地垒,断陷部分构成山间狭长盆地。山地和盆地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山麓线比较平直,与平原有明显的分界线。由于断块在抬升幅度方面略有差别,故各地山地的剥蚀面也有起伏变化。这就给北山地区增添了许多观赏景象。如八达岭、燕羽山、凤驮梁、大羊山、黑坨山、云蒙山、桃山、雾灵山、四座楼山以及最北端的海坨山、佛爷顶、卯镇山、云雾山等,均有不同的剥蚀面和峰顶状态。 西山山地属柔性的古生界、中生界拗陷部分,遭受褶皱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在造山运动作用下,岩层多褶皱成许多条状排列的背向斜。现在的山脉就是沿着这些北东—西南向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由于在宽浅的向斜构造内沉积了大量中生界坚硬的火山岩。这些坚硬的火山岩在后期抬升中对剥蚀的抵抗力较强,在地貌上多发育为特别突出的高峰。其中最突出的两条向斜是九龙山向斜和髫髻山—庙安岭向斜,向西延伸为百花山向斜。北京西山范围内许多著名的高峰就分布在这两条向斜构造轴线上。如香山、九龙山属九龙山向斜构造;妙峰山、清水尖、髫髻山、庙安岭、百花山属髫髻山—庙安岭—百花山向斜构造。均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典型地貌。这些山峰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起伏悬殊的态势,从而形成众多幽深的峡谷、雄险的岭脊、耸峙的山峦和大量的造型峰石及洞穴。 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所构成的低山地带,则多发育有桌状山、塔状峰林、岩溶漏斗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北京风景山的分布及详细情况见表1。 从表1所列风景山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山的构景类型主要有自然风景型、自然—长城型、自然—文化型、自然—宗教型、自然—园林型、自然—陵寝型6大类。除了大约占一少半的纯自然风景型山体外,其他各类则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然后再溶入文化性景观。自然和人文两种因素的结合,大体可看到如下四个基本规律: 第一,风景山海拔越高,以自然风景为内涵的数量越来越多;海拔越低,以人文风景为内涵的比重相对增加。 第二,在人文风景山内,大多数山顶或山麓都建有宗教寺观,说明宗教文化对京郊山地影响颇大。这些宗教庙宇既受民间善男信女青睐,同时又受皇家所推崇,表现出宗教和政治两大势力的合流趋势。 第三,在北京西山和北山两大山地空间内,风景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北山多断块山,西山多褶皱山;北山多泉瀑,西山多溶洞;北山多宽谷和山间盆地,西山多幽深峡谷;北山地势较缓坦,西山地势较陡峻。 第四,北京北山因有长城横亘,大量风景山多与长城内容相关,形成了以自然—长城型文化风景形态。而西山除沿河城有长城敌台外,大部都无长城文化景观。 & 风景谷 1.山谷的景观特色 相对于风景山的一种深而狭的地貌称为风景谷。它包括许多类型,如峡谷、嶂谷、“一线天”等。 山谷有些是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形成的,有的是褶皱形成的,有的是流水切割或冰川侵蚀形成的,或者是褶皱加流水切割形成的。地质学家们将在造山的褶皱运动中向上隆起的一段岩层叫做背斜,向下凹陷的一段岩层叫做向斜。大多数情况下,背斜部分形成山峰,向斜部分将会形成山谷。但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地貌可以发生变化,山峰、山谷可能均被夷为平地。或当凸起部分的岩石较软,较易被侵蚀时,也会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相反情况。
山谷给人以幽和奥的审美感,所谓幽美即幽深、幽邃、幽静的感受。所谓奥美则是指在四面高峻、中间拗陷的盆地、井状地形中所获得的深奥、奇奥、奥秘等美感。这两种美感结构,都建立在视野窄小、光量幽暗,给人一种局促、压抑的环境氛围之中,人处其内,深感幽深和静谧。深藏于幽邃而深奥的峡谷和山间盆地中的山林古寺,被人们形容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养在闺中人未知”的佳景是因为这种景物的最大特点是“藏”,构成藏而不露、一鸣惊人的美的意境。风景不能都是敞亮的,有的要敞,使人获得敞旷美;有的要藏,使人获得幽深美。设计在这种风景谷中的具有幽深特质的度假山庄、度假村镇,能使游人在奇特的环境中捕捉到山谷各种美的感受。
&2.北京地区山谷景观概述 (1)峡谷景观扫描
峡谷指两坡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的谷地。它是地表暂时性线状水流或常年充水的河流强烈下切的产物,是山谷的中年期景观,河谷两侧坡面与嶂谷那种直起直落的垂直特性不同,变成上宽下窄的“V”字形剖面结构与形态。这类风景谷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大者可以纵穿或横贯一座山地,长达数十千米,小者仅几千米。其中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或近乎一致的称为纵谷,包括向斜谷、背斜谷、单斜谷、次成谷等类型;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走向不一致或近乎正交的称为横谷,它包括顺向谷、逆向谷、先成谷、后成谷等。北京地区大体量“V”形谷在北山和西山各有特点,西山的山脉走向是东北—西南向,因此由西北向东南横穿的“V”形谷大部分都属于横谷,主要河谷有永定河谷、大石河谷和拒马河谷。而由这三大河谷的支流下蚀形成的河谷,如永定河流域的湫水、清水涧、清水河、下马岭河、苇甸沟、樱桃沟、刘家峪沟;大石河流域的白石口沟、南窖沟及大石河山川村至霞云岭段;拒马河水系的千河口东沟、河口北沟等其走向因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而属于纵谷,而且这类纵谷大部又属背斜谷,它们多发育于背斜的轴部,河口延伸方向与背斜构造轴走向相平行。 永定河谷是北京西山规模最大的风景谷。它两岸山势雄伟,山坡陡峭,谷深岸窄,水在峡谷中迂回前进,天然落差340米,平均坡降0.31%。从官厅进入西山,到三家店流出山地,长约100千米,这段横穿西山的河谷属永定河中游地段,山峡大部分地段为横谷,但某些河段也有纵谷性质,如落坡岭至三家店一段,河道在上苇甸穹窿和九龙山向斜之间。组成山体的岩性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岩层碎破,节理发育,多溶洞景观。从整体走向看,永定河谷的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线是相悖的。这一发育特点决定了永定河谷主要为“V”字形峡谷,但在横切向斜山地部分,也常形成狭窄的嶂谷地形。永定河峡谷目前开发的风景点有官厅之下的水上漂流旅游和55公里处的珍珠湖度假地等,支谷风景点有妙峰山、斋堂水库、龙门涧等。 大石河谷是拒马河在北京的最大支流下蚀所形成的谷地。它从百花山南麓至漫水河出山进入平原,全长近120千米。整个峡谷曲折幽深,除有小段表现为嶂谷外,大部都属V形谷。两岸山高坡陡,谷深而幽。由于主要地段切蚀于寒武、奥陶系灰岩内,故多发育了喀斯特溶洞。主要风景点有清水涧、莲花山、银狐洞、石花洞、孔水洞等。据新近勘探,大石河下面有一系列溶洞群,其中500米以上的溶洞就有10个。这些溶洞首尾相接,若经过系统的开发,将会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溶洞风景走廊。 拒马河谷是北京仅次于永定河峡谷的大型风景谷地。它是由大清河水系中的拒马河切穿西山后所形成的峡谷,全长约46千米。两岸主要发育了震旦纪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节理特别发育,岩层产状平缓,经流水切割,形成许多V字形和嶂谷型峡谷互相交错的谷地形态。河谷比较宽阔,岸壁十分陡峻,造型千姿百态,是河北涞水野三坡和北京十渡风景区的主要载体。 北京北山山地走向已接近纬向,属阴山—燕山纬向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北京地段多呈相间排列的断块山和山间盆地。因此北山的风景谷,较大者多表现为宽阔的山间盆地,如怀沙盆地、十三陵盆地、燕落盆地等。它们基本上属纵谷,沟道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相一致;较小者多呈切割雄险的横向嶂谷,沟道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不一致。北山V型风景谷主要有位于昌平县境的狻猊沟、关沟、虎峪沟、德胜沟、碓石口沟、老君堂沟、八家沟、钻子岭沟、桃峪口沟、白浪沟;位于怀柔县境的怀九河谷、沙河河谷、雁栖河谷、大水峪;位于密云县境的对家河、古楼峪、京都第一瀑、仙天瀑、白马关河谷、牤牛河谷、潮河河谷、安达木河谷、清水河河谷;位于平谷县境内的镇罗营石河、熊耳寨石河、鱼子山石河、北寨石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位于延庆县境内的佛峪口沟、古城河河谷、新华营河谷、菜食河谷、黑河河谷、黄花城西沟和鹞子峪等。 (2)著名的嶂谷 嶂谷是向V字形谷发展的早期谷地。其造型特点是谷地狭窄、两岸山崖陡起陡落,构成谷地上下一般宽的形态。这种谷地山体相对切割深度大,许多嶂谷两岸发育有高达数十米乃至几百米的悬崖,如同刀切斧劈一样,十分雄险壮观。嶂谷的走向一般是曲折多变的,它可受断层方向控制,延伸达数千米或数十千米;也可沿节理下蚀,形成几种不同的转折方向。 嶂谷地貌的形成大都是以垂直下蚀占主要优势,侧蚀和坡蚀尚不发育,表明该地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当这种垂直下蚀达到一定的阶段或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时,嶂谷两岸的陡崖就会被坡面侧流所侵蚀,形成缓坡或冲沟,于是嶂谷就会向V字形峡谷逐渐转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嶂谷是峡谷的早期发育地貌形态,V字形谷是嶂谷进一步发展的后期产物。 北京周边的嶂谷有不少是十分壮观的。著名的有门头沟区灵山脚下的东、西龙门涧、房山区十渡的局部地段与河北涞水县野三坡的百里峡(蝎子沟、海棠峪、十悬峡3条嶂谷,总长50余千米)、延庆县的龙庆峡、平谷县的熊耳寨沟、湖洞水等。 东、西龙门涧是北京周边地区最长、最壮丽的嶂谷型风景谷。它是由从灵山东南麓发源的两条山溪侵蚀下切形成的峡谷,两岸岩体为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灰岩,产状近于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后经地表流水对急剧抬升的岩层侵蚀,形成了两侧直起直落的崖壁,宛如刀切一样,十分雄险,下切深度达百米以上。整个嶂谷随节理延伸方向而转折,但主体走向是北西—东南,总长度达数千米。其中东龙门涧以水景取胜,有黑龙潭、龙泉水和小瀑布等;西龙门涧以险峻著称,山峰多向涧内倾斜,涧内有青龙潭、塔园峰、北西天等胜景。
龙庆峡是北京北山地区最壮观的一条嶂谷型峡谷。它由发源于海坨山南麓的古城河切蚀而成,全长约15千米。其中三盆河至古城水库7千米段,两岸崖壁耸峙,高达百米以上,谷底湖水清澈,群峰倒映,风景极为优美,被人们称为“塞外小漓江”。该峡两岸山体也属于中、上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后经流水下蚀而形成了这条雄险的嶂谷。 熊耳寨石河下切形成的风景嶂谷,在北山地区也是很雄壮和典型的。其长度有8千米,走向为东北—西南,是一条沿地质构造线发育的纵谷型嶂谷,两岸岩壁耸起,高达百米。岩体与龙门涧、龙庆峡不同,它由古老的石英岩构成,岩性坚硬致密,色泽黄白。嶂谷发育可能与断层有关。 平谷东北部的湖洞水也是一条典型的嶂谷。该谷长5千米,完全由长城系底部常州沟组红色厚层石英砂岩组成,岩层平缓,垂直节理发育,沟谷形同“胡同”。两岸高崖壁立,四顾阴森,仰望上空,有“天开一线”之感。 (3)“一线天” 所谓“一线天”是人们对山崖裂缝的一种形象称呼。意思是人在其中只能看到一条窄狭的天缝。这类景观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大者可接近嶂谷,小者就像一道岩缝,仅能容一身穿行。如涞水野三坡蝎子沟最窄处仅有0.5米宽。长度可达数十米甚至几百米。各处“一线天”的形成原因与岩层产状可能有所差别,但其美学形象特征和观赏效果却是一致的,它给人们一种险峻感、深邃感和奇趣感。在北京周边地区,已发现多条“一线天”景观,如门头沟区龙门涧内的“石围屏”、密云京都第一瀑景区的“幽燕古道”、云蒙山莲花瓣“一线天”、平谷湖洞水的“一线天”、延庆东北部“一线天”风景区、房山十渡风景区四渡“千尺窗”、昌平虎峪“一线天”和碓臼峪“洞天峡”等。 & 石围屏的最窄处,两侧石崖高达300余米、相隔仅2.5米,人置其间只能看到蜿蜒曲折的一线青天。该一线天是北东向节理发育规模最大的一条,长达千余米,张裂最大宽度数米至十几米。 幽燕古道是穿行于岩层中的一段步道,峡谷天成,窄如门户。 莲花瓣一线天将一小山整整劈为两半,中间形成长达数十米的石缝景观。
平谷湖洞水风景区“一线天”位于罗汉洞附近,两边山峰高耸入云,峭壁间距狭窄,站在谷中仰望上空,天开一线,故名。 位于延庆珍珠泉乡的“一线天”风景区,有一峡谷,两侧为悬崖峭壁,摩天对峙,宽不足20米。人在谷中,仰面而视,唯见一线蓝天。 房山十渡风景区内四渡“千尺窗”,因断层形成巨大裂缝,长达300多米。齐刷刷的峰林巍然矗立,每当阳光从裂缝中移过,巨大的光柱投向河面,匆匆一闪,实为壮观。六渡弧山寨景区中的一线天,其规模堪称北京之最。 昌平虎峪“一线天”,两山石壁夹持,中通一谷,宽仅4米。山体石壁越向上越相互贴近,站在谷地仰视,只能望到蓝天一线。 碓臼峪洞天峡中“一线天”,位于该峡谷西侧,为一因断裂而形成的2米裂缝,上面还夹有一块石头,如同从一道蓝天坠下,卡在这里。 3.北京郊区主要风景谷简介 风景石 1.风景山石的成因及观赏价值 岩石是构成山体的地质基础,同时也是构成风景山的重要观赏实体。
地球上的岩石,从成因上分大致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火成岩,也就是在地壳活动时期,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地壳的断裂处上升到地球表面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火成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伟晶岩等等,它们都属于地球表面最初的岩石。 这些岩石,由于冰冻、日晒、风吹、流水、风化等各种外营力的作用,逐渐开裂、被粉碎变成石块、砾石、卵石,进而变成砂粒、粘土等,再被风和水搬运到低洼处沉积起来。这样一层一层越积越厚,最后在地下又变成了岩石。这种因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沉积岩都是在海底或湖底形成的。沉积岩形成的时间非常之长,不是几千几万年而是几百万年。在不同时期的岩层中,往往保留着那个时期生活着的各种生物的遗体,所以生物化石是沉积岩地区所特有的珍宝。当这些层状的岩石在以后的地壳运动中再一次升出地面,并被披露时我们就看到了有着一层层不同构造的断层山。一般来说,这个层状的岩石序列中最下面的是最早形成的,最上面的是最后沉积的。一个地区的岩层如没有沉积岩,表明这里一直是陆地,即古大陆的陆台。沉积岩层越多则表明这里被海水或湖水浸没的时间越长。如果沉积岩层在年代上出现时断时续的缺失现象,则表明这里出现过海陆变迁,缺失沉积岩层的年代里,这里是陆地。如果某层沉积岩上覆盖着火山岩,则表明这里曾有火山活动。古生物学家总是到地质学家所标明的某一个时代的地层中去寻找当时曾生活着的古生物的化石。比如在中生代的地层中可能会找到恐龙的化石。 如果火成岩和沉积岩在地壳运动中再一次被陷入地层深处或受到横向褶皱的剧烈挤压时,由于压力和温度的作用,它们将在构造上发生新的变化,变成与从前结构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通常比前面两种岩石密度更高,更坚硬。此外,由于变质岩常常是由几类不同的岩石融合形成的,所以有的会具有色彩相间的花纹,成为美丽的观赏石。 很多风景山地,都是由于存在着大量造型石景和特殊的岩石观赏体,才成为吸引游客的观光游览胜地的。
风景石包括造型峰石、冰川漂砾、太湖石、化石、矿石、玩石等。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通过内、外营力作用而形成的,其物理、化学乃至生物的特性,对每一种风景石都不同,所以它们的观赏效应也各有差别。一般而言,除造型山峰为大、中尺度景观外,绝大多数都属小尺度风景。由于造型、色彩、线条、结构等美学元素组合体比较精粹、华丽、玲珑,故其观赏和审美价值特别大。有些玩石、化石、宝石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收藏品和价值连城的财富象征。北京的广大山区,由于地质构造和组成岩性的复杂性,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景石。 2.主要风景石类型 (1)神奇的造型石峰 北京周边地区已发现不少大、中、小尺度的造型石峰,它们酷像一些人物和动物,形象逼真,生动可爱。根据其造型特点,可以分为如下诸类: ①似人物类。著名的有丫髻山、将军石、怀胎顶、五指山、妈妈山、石人梁、石人峰、髽鬏山等(见表3)。 ②似动物类。这类造型地貌数量最多,形态万千。主要动物造型见表4。
③似植物类。这类造型石峰不如动物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延庆东南部大庄科乡莲花山。该山系花岗岩构成,呈孤峰出现。海拔1005米。远望它很像巨大的染着粉红色彩晕的莲苞,故名莲花山。 ④拟物类。这类造型地貌数量也比较多,它们常以某种物体形象加以命名。由于岩性不同,其拟物形态也各有特色。在自然风景观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周边地区典型的拟物类造型石峰有马鞍山、笔架山、官帽山、茶壶山、半块豆腐山、酒漏子山、降蓬山、四杆顶、锥峰山、蜡扦山、棋盘山、覆钟山、三柱香等(见表5)。 ⑤柱状类。柱状造型石峰是最引人注目的石景,它以细而高的柱体,把人引向高高 的云表和蓝天,使人感到雄险美、耸峙美、神奇美。北京周边可看到五大柱峰:一是密云大城子乡遥桥峪附近的棒棰峰;二是云岫谷中的“南天一柱”;三是延庆龙庆峡的双金刚山;四是房山上方山的天柱峰;五是圣米石堂的莲花山。这五大柱峰除前两个外,均是石灰岩、白云岩残留的柱峰。 上列各类造型地貌——像形石,均分布于北京周边地区的山岳中,岩性多种多样,海拔有高有低。它们成为人们追逐的形象性目标,一般以背景出现于游者眼帘。然而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造型石峰,密集地分布在一些风景区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这些风景区的总体景观特色。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对游人欣赏石景造型,提供了地域方便条件。据笔者考察,北京像形石主要集中发育于花岗岩、石灰岩构成的山岳中。 花岗岩由于三维节理特别丰富,在内外力作用下,最易产生球状风化,形成许多圆浑的具有曲线美的石蛋或球状造型体。它们突兀于山脊、山坡,或滚落于山沟、山麓,组成了千姿百态的拟人、拟物、拟鸟、拟兽等像形石群。 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地层,在产状接近水平、节理发育丰富的条件下,经过地表、地下水的冲蚀、溶蚀,产生了众多岩溶地貌形态,如石芽、溶沟、石峰、石柱、石林、溶洞等。它们中许多石体,均富有像形石的神韵,人们在特定的观赏位置,就可观察到其拟人物、拟鸟兽的美学特征。北京周边地区,像形石地貌发育最集中的地方有8个,即以花岗岩为基础的云蒙山、凤凰岭、云峰山、莲花山、碓臼峪和以石灰岩、白云岩为基础的十渡、上方山、龙庆峡等,它们各自发育了数量众多的造型石景(见表6)。 (2)冰川搬来的奇石——冰川漂砾 漂砾有泥石流和冰川两种。前者搬运的漂砾重量有一定限度,一般较冰川漂砾重量轻、体积小;而后者可搬运很大的砾块,粒径可达数米、数十米。搬运距离远近以冰川规模大小而定。由于它是冰川从远方搬来,故又称冰漂砾。这种冰漂砾可随冰川翻山越海,散布于冰川所及之处。当冰川消融后,它便停积在平原,也可鹄立于山丘之巅。北京地区有无第四纪冰川,一直是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最早发现西山冰川擦痕的是我国地质学家李捷先生,他于1954年在永定河引水渠北侧山坡上发现一块出露的辉绿岩,上有明显的第四纪时期冰川擦痕,后经李四光先生鉴定确认是冰川擦痕。此处多见钉子痕迹,所指的方向大部和山坡倾斜方向一致。冰川擦痕清晰,集中而成片,保存较完整,这在我国北方还是首次发现。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它列为重点文物,并将这块第四纪冰川擦痕石用围墙圈起来。1989年,又在该点东侧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近年一些学者又在关沟三堡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一块直径达3米的硅质灰岩巨砾;在居庸关内东园与臭泥坑间、南口河左岸河漫滩上,发现一块长5米、宽3米的流纹岩巨砾。这两块石头是否冰川漂砾,至今尚未作出定论。 80年代末,我们在考察密云县云岫谷风景区时,发现沟内散列着许多与当地安山岩不同的花岗岩块,其中三块巨砾分别矗立于沟口和沟间,最大的一块长、宽、高分别为8.5米、8.2米和6.5米,占地65平方米,体积384立方米。后经中国地质学家孙殿卿等鉴定,认为是冰川漂砾,并信手题了“冰川飞砾”四字。这些漂砾,是迄今北京地区发现的最大冰川遗物,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现被密云县列为十大旅游景观之一。
(3)建造王宫的基石——汉白玉石 汉白玉石是沉积变质型大理岩中最优良的品种,是一种美观而适用的观赏建筑材料和雕刻艺术珍品。北京明清两代皇宫用的主要石料,就来自京郊房山南尚乐乡的高庄和石窝。这里地处房山低山丘陵带,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西山拗陷中的褶皱隆起带,地层产状平缓,矿层位于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第二段下部,共有两个含矿层,7个矿体,长约790~1190米,平均厚度0.7~1.63米。矿石为白云石大理岩,即真正的汉白玉品种,质地优良,颜色较浅,色调和谐,块度适宜,用途十分广泛。此外,还有成分为灰质白云石大理岩的“艾叶青”和含藻类化石灰质白云石大理岩“螺丝转”两个品种。此二石在品质上虽比不上白云石大理岩,但也具有洁如流云、润如羊脂等观赏特性。由它们加工成的薄板,裂隙少,矿石出材率高。据有关技术鉴定,高庄—石窝汉白玉抗拉耐腐,色泽纯正,疲劳强度每平方厘米为130千克,抗压强度超过200千克,抛光度超过国际标准要求(95度)达到102度。高庄—石窝汉白玉矿,开采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目前保有储量已经不多。但是这个矿给京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故宫中保和殿最下层靠近地面的那块云龙石雕,长16.45米,宽3.06米,厚1.7米,重约200吨,就是用一块完整的艾叶青雕成的;十三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是一组大型石雕,也是用石窝—高庄的汉白玉雕成;闻名于世的云居寺石经山的石经板,共14277块也取自这里;1958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为满足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用料,把这里建成了国矿,年开采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
全市现有大理岩产地十余处,如密云县银冶岭、白河涧,房山十渡前十门,昌平县崖村—香堂一带,均是贮量颇丰的各色大理岩产地。 (4)苍海桑田的见证——太湖石
太湖石简称湖石,为古代园林中的假山叠石,因最初多取之于太湖水底,故名。这种岩石乃是浸没于水中的石灰岩,经漫长波浪冲击和溶蚀,被雕刻成的嵌空的石块。它一般具有玲珑多姿、瘦骨突兀、涡洞透穴等特点,有人曾用“瘦、透、漏、皱”四字来形容它:所谓瘦,指山石形态苗条,呈迎风玉立之势;所谓透,指石的纹理贯通,笼络起皱;所谓漏,指石上有大孔小孔,漏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所谓皱,指石的表面有凸凹之褶皱。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中曾记载了它的生成和采集情形:“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也写道:“太湖石,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可见太湖石的生成除波浪冲击作用外,还有水的溶蚀作用。太湖石表面润滑,显示了水的化学溶蚀特性,同时在两个溶蚀面之间,还保留了棱角残余,而有些弯曲的凹痕,则是流水沿岩石裂隙慢慢溶蚀所成。石中空穴是冲击的机械磨蚀作用与化学的溶蚀作用两种力量的联合“进攻”所形成。我国北方也有这种观赏石出产。如北京房山区就蕴藏着丰富的太湖石,被人们称为“北方太湖石”。最近,地质部门又在房山发现了一处埋藏型太湖石,面积达几平方千米。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太湖石在现代园林中的使用量将大大增加。太湖石作为一种风景石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欣赏景物。事实上,许多园林、展馆、家庭摆设的玩石中,有不少都是太湖石造型。 (5)无价之宝——生物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和遗物。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变化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等类型。这些化石既具有指示古代生物生存及环境演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又有旅游观赏功能,是一种珍贵的风景石。北京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生物化石资源。 ①微古植物及藻类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存在于北京十三陵地区中、上元古界地层中。该地层的研究最早始于1869年F·V·李希霍芬在南口等地的调查。至1922年A·W·葛利普在南口灰岩中首次采到ColleniaCylindrica和Csinensis叠层石化石。1923年地质学家田其■进一步研究了南口关沟剖面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和藻类化石。以后又通过大量调查,分别在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和杨庄组地层中发现了含沥青质密波纹藻叠层云岩和柱状藻叠层云岩,其中有以假裸枝叠层石—杯叠层石—锥叠层石为代表的巨厚藻礁系和主要由球形、椭球及丝状的单细胞藻类组成的藻席微生物化石群。这些多种形状的化石,均是古代藻类活动的遗迹。此外,在龙门涧张公洞附近厚层白云质灰岩的光滑表面上,也找到了大量藻类叠层石化石,它们不仅结构清晰,而且非常美丽。如果切开其石头,纵切面上便呈现出筒状、横剖面上呈现出规则的同心圆状图案。据研究,它们是生长在距今10亿年以前浅海中的群体生物遗迹。 ②大灰厂一带化石群。大灰厂地处丰台区山前带,其内分布有奥陶系灰岩、白垩系东狼沟组和大灰厂组地层以及第三系长辛店砾岩等岩层。地质学家曾在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几个化石群:一是白垩系东狼沟组层中的小型腹足类、双壳类、微体化石介形虫、鱼类鳞片和骨板以及孢粉等化石;二是大灰厂组地层中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鱼类等化石,其中包括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典型化石——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等;三是老第三系地层中的淡水腹足类、哺乳类、鱼类等。这些化石对研究各地层特征和地质时期的古气候、河湖相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③下苇甸—丁家滩地层三叶虫化石。为了解决北京西山寒武纪地层的划分问题,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特别重视对门头沟区下苇甸—丁家滩地层剖面的研究。1934年张文佑、李唐泌等首次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前寒武纪初期出现的一种节肢动物,至晚寒武纪它已进入鼎盛阶段,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到二迭纪末完全绝灭。其种类全世界达1万种,在我国也有1000种以上。这种动物化石,对划分早古生代地层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同时又有观赏和珍存价值。 ④灰峪石炭—二迭系地层化石群。灰峪位于门头沟区东部,军庄之北,这里因发育有典型的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剖面,为许多著名的中外地质学家所注目。他们经过多次考察,先后在灰峪采石场及东山梁的中上石炭系泥质灰岩中,发现了含有丰富的方格长身贝、石燕、海百合茎、珊瑚及舌形贝(海豆芽)的化石群。在石炭系、二迭系砂页中,找到了距今2~3亿年前的大量上古生代陆生植物化石,如脉羊齿、楔羊齿、科达树和鳞木等。此外,在灰峪村北属裂隙堆积的红粘土中,还发现了众多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啮齿动物化石,如贾式獾、次兔等,共有20种。这些化石保存很好,既有区域地层对比意义,又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⑤周口店太平山北坡珍贵的啮齿类化石。在房山区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曹伯勋等科学工作者在考察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啮齿类化石,其种属包括艾克氏变异仓鼠、拟变异仓鼠、翁氏野兔和姬鼠等。艾克氏变异仓鼠化石过去在陕西洛川黄土底部曾发现过,古地磁年龄为240万年B.P.。而周口店太平山的同一鼠类化石则产于第12地点和18地点,按华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历史推算,它应属更新世晚期地层(距今73~92万年),从而建立了太平山组下更新统标准剖面。 ⑥延庆下德龙湾木化石。在延庆县千家店乡下德龙湾侏罗系后城组砂页岩地层中,发现了北京地区唯一的硅化木化石群。所谓木化石,乃指已被石化了的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其物质成分多为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鳞灰石、褐铁矿等。这些木化石大多垂直地面出露,在方圆几平方千米范围内,约有40多株,最大的直径2.5米,小的有几十厘米,一般为0.5~1.0米。木化石露出地表的高度和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高出地表近2米,有的则刚刚露出地面;有的颜色为灰白色,有的则呈现灰色和褐色。在木化石的横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一圈圈规则美丽,疏密相间的年轮;在纵断面上,又可看到细微的纵向纹理和凹凸不平、厚约1厘米左右的化石树皮。经专家鉴定,这些木化石大多是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至今已有1亿3千万年历史了。那时,由于燕山运动,火山喷发,成片的森林被埋入地下,在缺氧高压环境中,含有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慢慢渗透到树木的内部,二氧化硅的分子置换了树木的有机质成分,树木的结构保存下来,有机质消失了,变成了木化石。随着地表抬升,木化石露出地表,形成了今天的出露状况。下德龙湾木化石,出露面积之大、数量之丰富、树木直径之粗在全国都是少见的,现在这里已开辟为旅游点。 ⑦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化石。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及其生活遗址。以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断续发掘,先后出土了距今10万年的“新洞人”和距今1~2万年的“山顶洞人”头骨及牙齿化石。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10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周口店猿人遗址无疑是一处丰富的世界早期人类文化宝库,它证明40~50万年前,人类已发展了狩猎大动物的行为,并把人类控制用火记录推到了40~50万年以前,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周口店猿人遗址现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6)旅游寻宝的对象——玩石
玩石又称观赏石。它是从自然界中采集的各种天然晶石、纹石、造像石、像形石等石质艺术品的总称。它们因有奇特的造型、美丽的纹理、鲜艳的色彩、产出稀少而又各不雷同的特点深受人民喜爱。人们可以根据其形状、纹理、色彩和质地等美学元素的组合,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命名。有的玩石根本无需人力加工即可展出;有的经人工稍加点缀,便构成生动有趣的造型或造像。还有的玩石是高品位的质料,如雨花石、寿山石、玛瑙、翡翠、宝石等,它们无须特殊加工,就已达到身价百倍的境界。总之,观赏石可以按特点加以分类和造景、陈列、收藏。但基本类型不外乎造型岩石、纹理岩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纪念石、盆景岩石、工艺岩矿等。
北京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岩性种类颇多,它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下,可形成许多具有不同造型、纹理、色泽、质料的天然观赏石类。红柱石和页蜡石是两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变质岩。红柱石产于石炭—二迭系炭质页岩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带上,西山地区所产的红柱石不仅质地很好,而且具有放射状形如菊花的花纹,故又称菊花石,奇特别致。页蜡石是红庙岭组页岩变质而成的,以产于门头沟潭拓寺赵家台的最为著名。在怀柔县黄花城南约2千米处的石湖峪有色金属矿周围可找到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榴子石、石英二长岩等岩石标本。长哨营乡兰营村的矿山则以出产萤石闻名。密云县是北京郊区金属矿藏较丰富的一个区,尤其盛产铁矿,其中又以沙厂乡的北京铁矿为首。在沙厂村周围,小清河流过的河床就是闻名中外的沙厂斜长球斑状花岗岩。这种岩石在浅灰色的斜长石或暗色矿物石质的核心部位有一个或多个钾长石晶体组成的近球形的斑晶,从横切面上看,好像一朵朵球形的小花,十分有趣。昌平县西湖村的铁壁银山,以银和铁命名。至今虽尚未发现银矿或铁矿,但这里出产一种粉红色的玉石(京翡翠),矿物名为蔷薇辉石,是雕刻工艺品的好材料。 大家都知道南京有个雨花台,雨花台地区历史时期曾是长江的冲积物堆聚的河滩,因而堆积有自上游搬运而来的各种成分岩石的砾石。在北京最长的河流是永定河,永定河在三家店出山后,也有一条古河道,在八宝山后面,从老山的北坡下面,一直到田村一带有一片方圆好几千米的砾石场。那里就是北京的“雨花台”。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展出的大量观赏石,其中不少都是北京周边地区的产品。 (7)各种岩石标本
在地质史上的不同时期,由于各种构造运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所形成的各种矿石,或特殊构造的岩石,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很好的科普教材。 采集岩石标本是某些旅游爱好者的另一种兴趣。初学者在采集标本之前最好准备一张附有详细的地质说明书的当地的地质图。在地质图上你可以发现石场、岩石露头以及用符号标出的重要的岩石露头。另外,你需要从教科书中获得一些有关岩石的基础知识。如果能找到一本这方面比较通俗的指南读物,将会使你事半功倍地加入采集者的行列,不过采集什么类型的岩石标本,以及成功的机率则取决于你的兴趣,你较易接近的地区的地质特征,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能否持之以恒。 地质学或多或少可以说是一部极其巨大的侦探小说。我们看到小说中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鲍罗等常常是从观赏到的一些小小迹象入手,再用每一条线索来侦破重大的案件。地质学家则试图从岩石标本上推论出这块岩石是在什么地方,在何种环境下形成的。 风景洞 1.北京地区风景洞简介 北京地区的风景洞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岩溶发育为基础的溶洞,又称喀斯特洞穴;二是各类岩体崩塌洞,即在节理、裂隙、断层和重力控制下的侵蚀崩塌洞穴;三是各种崩塌的岩块,搬运到一定地段所构成的堆积型支架洞。这三种洞穴在北京地区发育的规模、特色和利用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般而言,喀斯特溶洞的洞穴规模发育比较雄伟,如石花洞上下共有7层,总长度超过3000米;银狐洞上下三层,洞道总长度也有2000多米;至于云水洞、黄院白塔林等洞,长度均在几百米以上。洞内因岩溶作用形成的侵蚀和溶蚀景观类型比较丰富,如石花洞,不仅化学堆积物种类齐全,而且岩溶景观造型十分奇特,成为集我国南北方溶洞景观之大成的洞穴风景博物馆,被人们誉为全国四大岩溶洞穴系统之一。据专家研究,该洞穴沉积物有5种类型、33种形态,其中常见的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塔、石盾、石瀑、石帘、石幔、石梯田、石边坝、石花等;较少的形态有鹅管、穴珠、卷曲石、月奶石、石菊花、石枝、晶花等,特别是稀有的月奶石、五彩石旗、雪白的石花、奇特的石盾、珍贵的石莲、石枝等,在石花洞尤为典型。目前石花洞仅开发一、二层洞,长1362.25米,面积达13668.6平方米。上方山云水洞也是北京地区难得的一处石灰岩溶洞,洞口标高530米,洞向呈南北延伸,洞长为613米,内有7个高大的厅堂,最大者顶底高差超过60米,底面积越过2000平方米。在第二个洞厅中央耸立的一根石笋,高达38米,是国内目前发现石笋中最大者,在世界也属前列。除石笋外,还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幔、石旗、石盾等。下英水村的银狐洞,目前不仅开发了两层旱洞,而且还有一层800米长的水洞,成为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条水洞。此洞也发育了大量盘状石葡萄、球状倒挂钟乳石及石乳景观等,其中似倒挂狐狸的方解石结晶体——“银狐”,全身透明洁白,披着密集的针状晶花,十分特殊,被专家鉴定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国宝”。位于周口店龙骨山东北部的黄院白塔林溶洞,主洞长250米,加上支洞总长达400米。其中最大洞厅,长约40米,宽10~20米,内存大量石笋、石钟乳、石帘、石柱等化学堆积形态。 这些著名的喀斯特溶洞,表明北京地区石灰岩溶洞是洞穴景观的主要类型。至于崩塌侵蚀洞和崩塌—堆积支架洞,在北京则多属小型洞类型,前者如怀柔县朝阳洞、鬼谷子洞;密云县云蒙山的爱国洞、黑山寺广惠洞、云峰山仙人洞等;后者如密云黑龙潭风景区的通幽洞、香山樱桃沟的白鹿洞、双石洞等。它们多发育于花岗岩和火山岩区,规模很小,为风景区的匹配景点。 除了上述天然洞穴外,北京还有不少人工开凿的洞体,大部都是历史上少数民族作为住宅或宗教界开辟的洞室。前者如延庆的古崖居,它系隋唐时期奚族人所凿,分布于两道山沟花岗岩崖壁上,共117穴,分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室内有石坑、火灶、水槽、窗口、灯台、瞭望孔等。洞室和洞室之间有石阶相连。现在已开辟为“古崖居”旅游点;后者如房山云居寺石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漫水河余学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