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到陕西云阳怎么走

重庆市云阳县到西安经典景点的自驾游攻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重庆市云阳县到西安经典景点的自驾游攻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涉案的三个来自德阳中江的95后女孩,家境都不算差。
他们刚执行完任务准备返回,还穿着厚重的消防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略畔山与略畔道
  在今甘肃省天水地区与平凉地区之间,横亘着一座大山,从西北的宁夏境内向东南绵延千里,一直伸入陕西宝鸡地区。这座山其实是六盘山与秦岭之间的过渡山脉,在秦汉时被称为略畔山。唐初的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时说:“略畔山,今在庆州界,其土俗呼曰洛盘,音讹耳。”唐时的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城县,辖今甘肃省庆阳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一带。据《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记载,西汉时曾以山为名,在略畔山东北置略畔道,王莽时改为延年道,隋唐时又改名乐潘县,其故址在今庆阳市合水县西南。
  “略畔”二字在历史上曾被因同音或形近,而讹变为“洛盘”、“乐潘”、“各盘”等。《汉书&地理志》曰:“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有略畔山,俗呼曰各盘,音讹耳”;《十道志》载:“乐蟠县,本汉略畔道也”;《元和郡县志》则指出:“按略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照此推测,今天的六盘山,是不是秦汉时期的“略畔山”地名的同音讹变呢?
二、略畔山之南的略阳川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南水北为阳”就是这一这思想的重要体现。《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在略畔山之南的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秦安县境内,有一条山谷,名为略阳川,沿着略阳川的峡谷有一条河流,名为略阳川水,其发源于大陇山,自西向东,经龙山、陇城、五营、莲花等乡镇汇入葫芦河,即现在清水河。《水经注》云:“(略阳川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其水又西历略阳川……”。《秦安县志》载:“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秦安县,境内有一条河流名叫清水河,古称略阳川水。”
  陇关道
  略阳川是古代关中地区进入陇右(属今天水一带)的要道,即陇关道,它是周秦汉唐时期,关中与天水之间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之前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战略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记&秦本纪》载“秦庄公与西戎战之于西,追之于略”,这里的“略”就是略阳川。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嚣聚众十万反对王莽、东汉时刘秀部将来歙战隗器、三国时著名街亭之战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略阳川的这条古道沿线。唐代杜牧的《樊川文集》记载:“雍郡之仲子,是为吾{祖雍国贞献公,被遇世祖于略畔山之阳,眷遇甚至而恬于进取,足迹不至京师……”,可见,杜牧的先祖就居住在“略畔山之阳”的略阳川中。
三、略阳道与略阳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略阳川一带就因地势开阔,丰地沃野,绿草如茵,引来了大批氐人,在这里建起了家园,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氐族,五胡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古老的民族,《魏书》记载:“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晋书》称其“俗性剽勇,又善歌舞”。氐族与中原的联系也很早,《诗经&商颂》中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的诗句,说明氐族在商朝时便已归顺中原。
  周朝时,略阳川属义渠国辖地。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略阳川属陇西郡。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据后晓荣教授《秦代政区地理》一书考证,陇西郡下辖21个道、县,其中就包含位于略阳川的略阳县。
  秦朝疆域图
  汉朝统一后,为加强对陇右地区的管理,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辖十六县、道。《汉书&百官卿表》载:“有蛮夷曰道”,其中的“道”与“县”平级,是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官府。略阳道是天水郡所辖四道之一,以管理氐族而设道,是在秦朝略阳县的基础上改置,以地处略阳川而得名,治所位于今秦安县城东北部五营乡蔡河村。
  陇西郡管辖区域示意图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汉政府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略阳道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略阳道属之。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嚣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年)亲征陇上,占据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改广魏郡为略阳郡,略阳县属秦州略阳郡。东晋十六国(317―420)时,天下大乱,郡县治地多变,略阳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略阳县属北魏略阳郡。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至此,建于秦朝的略阳县,以及由此建置的略阳郡、略阳道俱废,前后兴废存亡延续约800余年。开皇六年(586年),河阳县改名陇城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将陇城县并入秦安县,一直至今。
  秦安县陇城镇地图
  略阳村
  如今,在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区东部,尚有一个名为“略阳”的行政村,村内有三国街亭古战场遗址、古略阳城、明清一条街等名胜古迹,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当年这里的“略阳”痕迹。
四、“永嘉之乱”与郡县侨置
  自汉末中原丧乱以来,到隋朝统一,其间全国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统一,然而好景不长,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晋王室因争权夺利而发生内讧-史称“八王之乱”,致使国力衰微,虚弱不堪,居于中华大地周围的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丁零、铁弗、卢水胡等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这些来自蛮荒之域的野蛮胡族,以其原始的食人兽性,血腥屠杀和残酷压迫大汉民族,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史书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为了躲避战乱,大量汉人弃家南逃,晋王朝迁都南方,北方郡县随着王室和流民也一同南迁。为了加强对这些逃到南方的官吏和流民的管理,缓和南北士族矛盾,出于政治、军事考虑,东晋南朝政府在其管辖地区内,继续使用原北方地名设立司州、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这就是“侨置郡县”,人们籍此以传承文脉,寄托乡愁与故国之思,表达维护华夏正统,伺机收复失地的决心。如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又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晋书&地理志上》载:“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於徐,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司、冀、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宋书&州郡志》扬州刺史“淮南太守”叙云:“……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至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宋书&州郡志》“雍州刺史”总叙云:“胡亡氐乱,雍州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
  据考证,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曾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天水略阳郡,就是在这一时期侨置武兴的。
  元嘉十八年(441年)十一月,氐王杨难当倾其众攻宋,谋取蜀地。十二月,宋文帝刘义隆为讨伐杨难当,命裴方明等率甲士3000人进击。元嘉十九年(442年)五月,裴方明率军进至汉中与刘真道等分兵先后攻克武兴(今陕西略阳)、下辩(今甘肃成县西)、白水(今成县西南)等地。在这次裴方明征仇池攻伐杨难当的战争中,氐人数千家随居襄阳,并在今湖北宜城东一带侨立天水郡、略阳县。《宋书》卷三七《州郡志》雍州刺史“南天水太守”条:“元嘉中,裴方明平仇池,氐人数千家随居襄阳,侨立天水郡、略阳县。”《南齐书&焦度传》载:“焦度,字文续,南安氐人也。祖文圭,避难至襄阳。宋元嘉中,侨立天水郡略阳县,乃属焉。”另外《南齐书&州郡志》亦载:“武兴县侨置略阳县。”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中后期,天水郡略阳县曾先后侨置过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和武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略阳县)。
五、天水“略阳”侨置“武兴”
  今陕西略阳县,本为汉时的沮县,三国时蜀将陈式在今县城置武兴督并筑城设守。西晋元康年间(291―299),氐族首领杨茂搜占据沮县,并在仇池(故址在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建立仇池国,沮县属仇池国辖地。义熙五年(409年),沮县更名武兴县,属后秦南梁州武兴郡,州、郡、县治在今略阳县城。473年,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遣使降北魏,魏以文度为武兴镇将。478年2月,杨文弘(清水氐人)继承王兄杨文度王位,迁都武兴(今陕西略阳县),向北魏称臣,史称武兴国,成为后仇池国武兴政权的第一任君主。正始三年(506年)北魏攻克武兴城,设东益州武兴郡,并设武兴县。正光年间(520―524),杨绍先复立武兴国。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属东益州武兴郡,置武兴县。废帝二年(553年)魏平其地,改称兴州,设顺政郡,改武兴县为汉曲县。以后的郡县名称多有废置变迁,但再也没有使用过“武兴”这个地名了。
  略阳置所变迁
  按照《南齐书&州郡志》所载:“武兴县侨置略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亦载:“后魏太和中,置南梁州于此,寻改为东益州,治武兴郡,又侨置略阳县。”即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年间(477―499),陇之秦安略阳郡、略阳县曾侨置于武兴郡。
  关于秦安略阳侨置武兴的时间,一般都以《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述为依据,认定在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对此,笔者以为,当在此之前的477年,即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征战北魏仇池的时候。杨文度本为仇池氐人,武都王杨僧嗣之从弟。473年,杨僧嗣在葭芦(今甘肃武都县东南)去世,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遣使降北魏,魏以文度为武兴镇将。477年十月,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陷北魏所占的仇池;十一月魏将皮欢喜等领军四万人攻杨文弘。477年十二月,魏将皮欢喜攻陷葭芦,斩杨文度,武都国灭亡。杨文弘奉表向魏谢罪,魏以文弘为南秦州刺史、武都王。478年2月,杨文弘(清水氐人)继承王兄杨文度王位,迁都武兴(今陕西略阳县),向北魏称臣,史称武兴国,成为后仇池国武兴政权的第一任君主。自此以后,直至公元530年陇右各族人民起义,杨绍先再次建立武兴国,这中间尽管也发生了武兴国与南齐、与北魏的局部战争,但都围绕武兴治所所在地进行,陇右地区基本稳定,没有大的战事,因此,秦安略阳郡侨置于武兴,不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杨文弘本身就是清水氐人,因此,在477年,征战仇池时,他极有可能会利用其氐酋的身份,聚集带领居于秦安的氐众,征战北魏所占的仇池,兵败后,悉迁清水氐、略阳氐于武兴,并在武兴侨置略阳郡、略阳县。478年二月,杨文弘在武兴建立武兴国,向北魏称臣,自此以后,陇右形势趋于稳定。《南齐书&氐杨氏传》载:“(永明)五年,有司奏集始驱狐剪棘,仰化边服。”另外,北魏太和十年,孝文帝颁诏施行以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为主要内容的三长制,以代替宗主督护制。为落实这一政策,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和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行动,北方很多原来侨置的郡县都重新恢复原籍。由此推测,秦安略阳,应当也是这段时间结束在武兴侨置的。
六、700年后兴州顺政县
改为沔州略阳县
  废帝二年(553年),西魏平定武兴国,在其国都所在地武兴郡改置兴州,设顺政郡,改武兴县为汉曲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汉曲名顺政县。宋时顺政县仍属兴州,初归利州路,绍兴十四年(1144年),属利州西路(治在今县城区)。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叛宋降金,据兴州称王,将兴州僭改为兴德府。40多天后,吴曦被诛,原兴州改曰沔州,顺政县改为略阳县,该县名一直使用至今。
  从公元前207年秦朝统一,置陇西郡略阳县开始,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略阳县,“略阳”作为郡县名称,在天水秦安前后断断续续延续了790年。其间,曾先后短期侨置襄阳郡和武兴郡,此后该郡县名称彻底消失,直至723年后的南宋,重新又被作为县名,在其曾经的侨置地武兴,再次被冠以沔州顺政县,一直使用到现在,又计700余年矣!
  今略阳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那么,一个被停用了700多年的县名,为何又在异地重新使用了呢?
  秦汉时期,略阳本为氐羌故地,白马氐、沮水氐等氐族部落,定居在今略阳境内。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拓西南境和三国时期,蜀魏征伐中,陇右的氐人曾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迁徙,其中部分就徙迁于沮县(今略阳)境内。魏晋南北朝时,居于天水的清水氐、略阳氐,为躲避战乱,又迁徙至氐人所建的武兴国,并于此侨置略阳郡、略阳县。
  这些来自天水的氐人和当地的氐人同根同族,和睦相处,尽管他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但他们及其后世子孙对于先祖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停止。据《略阳县志》记载,在略阳灵峻山上,有一个武都王庙,当地人称土主庙,其供奉的就是十六国时期秦安略阳氐王杨盛(364―425)。嘉靖《略阳县志》载:“武都王庙,在河西灵峻山下。王姓杨名盛,略阳人,宋封王,爵历代,因之邑民,俗曰:土主庙。前代莫盛于此,今废祀事。”“杨盛,略阳人,初闻晋亡,不改义熙年号,谓世子玄曰:吾老矣,当终为晋臣,汝善事宋帝。及卒,告丧于宋,始用元嘉年号,宋因而封武都王。卒后为神,宋复封灵峻昭应溥济忠顺王。略民俗称曰:土主庙,祀于灵峻山下,即今雨号山是也。”这种不忘故土、怀念先祖的寻根情结,通过“土主庙”的祭祀活动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清朝时期。
  南宋末期,金兵大举南侵,大宋王朝危在旦夕,吴d、吴U、吴挺等吴家军三代人,拒敌于兴州长举县(今陕西略阳)仙人关,前后近80年,确保了南宋王朝的西部防线。在此番宋金攻防战中,兴州是宋军的首脑机关和大本营所在地,也是宋军的前哨阵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当地百姓的功劳自然不可小觑。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叛宋降金,将兴州改为兴德府,被诛后,其三代盘踞的兴州被改为沔州,顺政县亦被改为略阳县。应该说,这既顺应了民意,也是对当地氐人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的嘉奖。直至现在,在陕西略阳县,当地山民还有居住扳屋、饮食罐罐茶的习俗,而江神庙、紫云宫里的浮雕,既可见当年氐羌民族的生活印迹,也印证了氐羌民族对守望历史的执著。
七、对“略阳”县名的误解
  由以上分析可见,今陕西略阳是从甘肃秦安略阳侨置而来,与一般侨置情况不同,他是南北朝时,曾经短期侨置后,时隔700多年后,于南宋末期,再次沿用了原秦安略阳的旧县名,因此,从实质上看,仍属“侨置”。
  关于天水秦安略阳曾侨置陕西略阳一事,在《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和《雍胜略》中都有记载,后世的史料和许多学者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如道光《略阳县志》载:“略阳,汉县也,在今巩昌界。后魏侨置略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旧也。”1984年史念海先生《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也认为:“略阳,也是西汉所置县,本来设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也是后来移到现在的地方,仍称略阳县……略阳的县名中间却隔了一段时期才又复用旧称。”民国20年(1931年),柯昌泗先生编撰的《今县释名》“略阳”条载:“汉置略阳道,属天水郡,有略畔山,当以在此山之阳而名。晋武帝分天水郡,置略阳郡。后魏以氐帅杨氏,本出略阳,又侨置略阳县于此,本汉沮县地也。《省志》谓‘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疑非是。”
  略阳地图
  柯先生所说的“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最早记载于雍正末年,略阳知县范P主修的《略阳县志》中,以后的《汉中府志》、道光《略阳县志》、《陕西省通志》和92年版的《略阳县志》也都有记载,这就是略阳地名解释中的“要隘说”。然而,查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等工具书,都没有把“略”解释为“用武之区”的。“略”字的本意是“经略土地”,以后又由经略土地的方法引申为谋略、策略;由抢占所经略的土地,引申为侵略、攻城略地等。即使是与“用武之区”意义相近的“战略要地”一词,其中的“略”,其本意也是“策略”或“谋略”,也与“用武之地”不沾边。另外,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文字搭配(词汇),这些搭配既符合传统文化,又让人一看便略知其意,尤其是地名,更是如此。如“略阳”作为一个词汇,没有上下文,无法解释其意。而作为一个地名,肯定是“某山之南或某河之北”,因为“山南水北为阳”是中国几千年阴阳学说的基本认知,几乎所有以“阴”、“阳”作为后缀地名的,都符合这一文化传统和地名命名原则(据网友统计,全国县名中,带“阳”字的共有80多个,分布在23个省),这其中的“略阳”也不例外,其原本的意思就是“略畔山”之南,只是后来人不知其原委,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才产生了曲解。
  对“略阳”这一地名的曲解,还不仅此一俐。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任汉中府同知的张良知,因编写《汉中府志》需要,来到略阳,闲暇之余,游览了略阳灵崖寺,并撰写了一篇游记文章《游寺记》,其曰:“时过午,即不见天日,盖山高西障,此略阳之得名。”于是,有人即依次为依据,诌出了“略阳”地名解释的“日照说”――即此地“略有阳光”,因此称为“略阳”。这一说法在道光《略阳县志》和1992年新版《略阳县志》中都有记载。
  首先,这一解释同样不符合上述中国词汇望文知意的词汇组成习俗,有主观臆断和胡乱联系之嫌。再者,纵观全文,由“手循@o,拉吏侧足而过”、“爰扶吏,剔藓认读”句看,张良知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而从“水山相映,苍玉交辉,乃知山灵有觉,欲壮其观”、“天之即雨、即雾,若或助其精爽矣”句看,他还是一个心态阳光、乐观向上,十分善于调侃的人。“盖山高西障,此略阳之得名”句,更是充满了戏谑和调侃的语气,决不可信以为真。
  其实,仔细推敲上述的“要隘说”和“日照说”,你会发现,这两者本身就是矛盾的。“要隘说”将“略”解释为“用武之区”,将“阳”解释为“象山之南”;而“日照说”将“略”解释为“略有”,即“少”的意思,将“阳”解释为“太阳”或“阳光”。正是由于这些解释望文生义,漏洞百出,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将信将疑甚至不以为然。如对于“要隘说”,清代道光年间的略阳知县谭r也并没有完全采信,他在其编撰的《略阳县志》中,既言“以其地用武之区曰略,象山之南曰阳”,又对此进行了考察纠正,其言“按:略阳,汉县也,在今巩昌界,后魏侨置略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旧也。”冯贤才先生在其《略阳县名的由来》一文中,既肯定了“要隘说”,同时又指出:“略阳在北魏太和年的‘侨置’,为南宋开禧三年改‘顺政”为‘略阳’县名提供了基础,也应当正确估价。”而对于“日照说”,冯先生则认为“实不足训”;惠庭祜先生评价说“牵强附会,站不住脚”;张梁先生批评其“犯了常识性错误”;王自立老师在《略阳得名第三说置谬误》一文中指出,对此应当“不予理睬”……
  略阳本土作家周吉灵先生,曾经多次到甘肃天水访问古时候的秦安略阳,并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其《访问古略阳》一文中,基本上肯定了今陕西略阳,是原天水秦安略阳侨置而来的。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推荐阅读】
  来源:汉中资讯网,图片据网络
  作者:岭南芦苇
  编辑:华夏地名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的位置:
& 西安到云阳汽车时刻表
陕西省西安汽车站
陕西省汽车客运站
携程火车票官网
为您提供汽车票预订、汽车票时刻表等查询服务:
上海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北京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重庆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南京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苏州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郑州热门汽车票时刻表:
正在验证是否可预订,请稍候...
该车次已无票,请选择其它车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预订汽车票位置境域& & &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属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西距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2010年)。地形&&&& & & & & 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张家川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气候 & & & &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张家川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水文& & & & 张家川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公里,总流域面积1311.8平方公里(2010年),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张家川都市导航(ZJ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ZJC宣传张家川,展示张家川,我来为您做张家川都市导航热门文章最新文章ZJC宣传张家川,展示张家川,我来为您做张家川都市导航开放分类: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摘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成立于1953年,以原清水县、秦安县、庄浪县、华亭县和陕西省陇县管辖的回族聚居区为行政区域。自治县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秦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之要道。全县现辖3镇12个乡,269个村委会,1296个村民小组。止2007年底,总人口32.15万,其中回族22.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52万人,占总人口的94.9%。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东南部。总面积1311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张家川镇,邮编:741500。代码:620525。区号:0938。拼音:ZhangjiachuanHuizuZizhixian。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基本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北部,成立于1953年,以原、、、和陕西省管辖的回族聚居区为行政区域。自治县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秦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之要道。全县现辖3镇12个乡,269个村委会,1296个村民小组。止2007年底,总人口32.15万,其中回族22.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52万人,占总人口的94.9%。全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耕地面积56.44万亩,粮田面积45.94万亩。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条,水资源总蕴藏量为2.1125亿立方米,属,年平均气温5.6—8.3℃。限163天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内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59.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6%,野生植物600余种,有草地面积59.14万亩。药材资源分布广、品种多,共有各类中药村154种。属国家级二、三类保护动物10余种。主要矿产资源8种,矿点18处,探明铁矿石储量3111.93万吨,平均品位35.4%;铜矿石储量1367.4万吨,铜金属储量10.51万吨,平均品位0.73%;储量175万吨,、、及非金属、、也有一定的储量。境内旅游资源也别具特色。自然景观有关山云凤风景区、东峡水库、石峡水库、白石嘴牧场、五星牧场,特别是关山云凤风景区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历史人文景观有(马家塬战国墓地)、、、、、、等10处。在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遗址向东、西各延伸200米的地形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遗址内已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甘肃尚属首次发现的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张家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张家川“花儿”尤其别具特风格,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按照“狠抓项目、开发资源、调整结构、活跃商贸、依靠科教、党建保障”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足用活民族政策,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8亿元,增长17.8%;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809元,增长20.3%;财政支出完成4.26亿元,增长3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6亿元,增长10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360元,增长3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增长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行政区划
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清水县北部的张家川、木河、宣化、恭门4区的1镇25乡,秦安县龙山区的龙山、北河、连五、高庙、天宁、赵坡乡,陇城区的五方乡,庄浪县金锁区的清真乡和新陇区石桥乡的张棉驿等村以及陕西省陇县马鹿区的马鹿、长宁驿、宝坪乡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时,自治区设6区1镇37乡。7月20日又增设17个乡,全区共辖6区1镇54乡。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5年12月缩区并乡,撤销张川、木河两区。经调整,全区设4区1镇29乡,即县直属3乡1镇、龙山区10乡、宣化区7乡、恭门区5乡、马鹿区4乡。1956年8月至9月,将清水县白驼区松树乡的高家、刘山、刘坡、郭湾、杨坡、候吴6个自然村,秦安县连柯乡的榆树、高庄、大阳家、中庄、小阳家、洼子、南山、河李家、阎家、那坡里、梁家堡子、梁家湾12个自然村,华亭县店子峡乡的上堡子、石窑子、赵银子3个自然村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0月,撤销龙山、恭门、宣化3个区,增设龙山镇,并将大麻、峡里两乡合并。撤并后全县设1区2镇27乡,即县直属2镇23乡,马鹿区4乡。1958年8月撤销马鹿区,合并部分乡,全县缩编为2镇12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经调整,全县辖张川镇、龙山、马关、大阳、恭门、峡里、马鹿7个人民公社,28个管理区。12月20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辖13个人民公社、55个管理区,331个生产队。1959年5月改管理区为生产大队。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时,将原属清水县傅堡、朝阳、后川3个生产大队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将原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盘龙、蒲魏等14个生产大队划归清水县。时,全县政区设张川、马鹿、恭门、龙山、马关、刘堡6区、32个人民公社、34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1965年3月调整社队规模,撤销6个区工委,全县缩编为张川镇、马关、梁山、连五、龙山、大阳、木河、川王、张良、胡川、张棉驿、刘堡、恭门、平安、马鹿、闫家16个人民公社、191个生产大队、1090个生产队。1980年6月,增设渠子人民公社。时,全县共设17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2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改张川镇人民公社为张川镇。时,全县政区辖1镇、16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3个居民委员会。1983年1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下设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全县设1镇、16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1984年2月,析张川镇为张家川镇、上磨乡,析龙山乡为龙山镇、四方乡,龙山镇增设南街居民委员会。全县设2镇、17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12月,将大阳乡太原村委会分设为太原和阳湾村委会。1996年8月,将木河乡店子村分设为店子、毛家、水沟三个村委会。时,全县辖2镇、17乡、269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四方乡,将该乡的马堡、韦沟、东山3个行政村并入马关乡,将榆树、马河、连柯、四方、韩川、李山6个行政村并入龙山镇;撤销上磨乡并入张川镇;撤销张良乡,将该乡的纳沟、上沟、大堡、杨店4个行政村并入张川镇,将阴山、袁家、张巴、海河、毛山、袁河、仁湾7个行政村并入恭门镇;撤销渠子乡,将该乡的水滩、下渠、东沟、双庙、吴家、高沟、寨子、陈阳8个行政村并入大阳乡,将大地、圆树2个行政村并入张川镇,将上渠、八卜子2个行政村并入木河乡,将深坷、后湾2个行政村并入胡川乡。经撤并,全县设3镇、12乡、269个村民委员会、12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至2006年底行政区划未变。注:按周分封制,领地方圆不足50里,不直接通达天子,依附于诸侯,谓之附庸。当时的刺史部依然是监察区,而州刺史在州内有固定治所,不再赴京奏事。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人口民族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南部惟一的回族聚居区,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主要还是清穆宗同治年间(年)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后,形成了回族聚居区。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从元明开始,已有少量回族居住。依据一些零星史料推断,其一部分是1225年成吉思汗在结束第一次西征时,将被征服国家的“回回”群众编成卫军、亲军、“探马赤军”等,协助蒙古军队作战。或派遣到各地驻防,或在中国的西北部屯兵垦田,日久便散居各地,这些人在内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其中有一批“回回”便进入张家川定居屯垦。据记载,元朝因多次移军屯田和军队的不断转移,众多的“回回”军散布西北各地,他们就地驻扎屯垦,亦兵亦农,垦田备战,后因军队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与当地汉族联姻结亲,有一部分定居生活在张家川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第二部分是据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年),成祖朱隶对海外边远诸国招徕怀柔,使西域贡使、商人由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进入河西走廊直至关中,岁岁不绝,且有留居中国的,不仅经商,还定居为农。张家川位居关陇交通过往要道,是农商具茂的地方,一部分商人在经商往来中留居,使张家川逐渐形成了回汉民族杂居的情况。到清代中期,由于一部分回族后裔,先后以投亲靠友、经商开店、做皮毛生意等方式,选择有回民居住的村落和集镇定居,境内汉多回少,有“汉七回三”之说,当时,境内大部分为荒山大林,耕地少、居民稀。群众多以一姓一族为聚居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回族村庄,回族人数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关、西关、上磨、刘堡、梁山一带。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同治年间(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伟部。清政府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风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川镇、。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三是毕大才部。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至此,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此后,陆续又有回族后裔、亲戚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龙山镇、胡川乡、木河乡一带。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河南的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还有因逃荒、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清政府把这几部分回族群众安置到张家川地区后,便计口授田,督其耕种,由官府出资配给农具、耕牛、籽种。耕牛一般是三家或五家一头。同时,清政府还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这些新被安插的回族群众。他们曾普遍设立十家长、百家长,由官府直接统辖。并给各户发给良民牌,以备随时检验。当地回族群众不能擅离居处,有事外出者,须经十家长、百家长许可,并由他们上报官府备案。有人擅自外出,十家长、百家长须上报稽查,并予处分;如知情不举,则重加惩处。被安插的回族群众亦不能擅自接纳外来回族群众,有要求前来定居者,即当上报官府,由官府询问后再行决定。在贫瘠、偏僻、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息于此的张家川回汉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息发展了起来,他们征山治水、战天斗地,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至1953年7月全县共有人口134645人,其中,回族107716人,占人口总数的80%;汉族26919人,占19.99%;其他民族10人,占0.01%。1964年5月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人口131762人,其中,回族89186人,占人口总数的67.7%;汉族42576人,占32.3%,与1953年相比减少了2883人。1982年后,回族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5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县总人口数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八年增加了39692人,增长18.49%,平均每年增加4962人。至2006年,全县共有人口321513人,其中,222746人,占人口总数的69.28%;98767人,占人口总数的30.7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经向构造与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张家川县属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地貌与气候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土地总面积19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4﹪。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资源与物产张家川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公里,总流域面积1311.8平方公里,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亿立方米,但总经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水质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立方米,是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境内关山林区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有林地59.14万亩,森林覆盖率20.8﹪,占全县面积的30﹪。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生长着杨、椴、松、桦、栎等128种木本植物。林区有、、、、、、、、、等珍禽异兽57种,其中10余种为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38科、154种,主要有、、、、、、、、、、、等植物药材以及少量的、、等名贵药材。经济林木以、、、为主,尤以、、品种质量上乘,产量最高,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林区有野生植物600余种,其中东部林沿地带盛产蕨菜,经盐渍加工,色味鲜美,远销日本。县境东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场,放牧草地面积达54.10万亩,其中成片草地18.77万亩。野生牧草有154种,均属灌木草丛类,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饲草年产量达1.4亿公斤,载畜量折羊单位9.17万只。富有科学营养价值的蚕豆、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在全县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8个品种、18个矿点,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铁、锌、银等6种,非金属矿有花岗岩、石灰岩、石英石、长石等7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尤其花岗岩以其色泽好、质地硬、品位高而成为上乘的建筑、装璜、雕素材料。境内物产丰富,土特产品种较多,、、药材、山货、、皮毛产品等名优产品久享盛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成为张家川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全县有耕地56.45万亩,人均1.87亩。粮食作物有、、(洋芋)、、、、等,经济作物有、、等,种植业在全县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历史沿革
夏商时境内为西戎地。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周封在渭之间养马有功的赢非子为附庸①,在秦建邑,号赢秦(邑在今张家川镇瓦泉村)。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今张家川县属陇西郡。西汉沿袭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天水郡,辖16县,其中陇县(治今张家川县城)在今县境。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监察性质的刺史部13州,陇县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改王莽所置州牧为刺史,凉州部②驻陇县(今张家川县城)。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称汉阳郡,辖13县,撤清水、戎邑道并入陇县。灵帝中平五年(188),凉州刺史部由陇县迁冀县(今甘谷)。 三国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撤陇县并入清水县。属广魏郡。之后张家川再未置县,今县大部属清水县、秦安县辖。天会八年(1130),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冶坊(治今清水县黄门乡)、陇城(治今秦安县陇城乡)二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撤陇城县并入秦安县,撤冶坊并入清水县。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清水、秦安两县辖。明清时,今张家川大部仍属秦州之清水县、秦安县辖。民国2年(1913)3月,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今张家川县大部分属甘肃省陇南道之清水、秦安两县辖。24年(1935),甘肃省设立行政督察区,今张家川县大部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张家川县分属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1951年4月,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陕西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属天水区。1958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1961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1969年10月至2006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先后属天水专区、天水地区、天水市管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节庆活动
天水小曲 小曲和历史上的汉大曲、唐宋大曲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唐代大曲《濮阳女》就是天水地方的民间歌舞节目,唐诗人岑参诗云:“秦州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濮阳女……”即为其证。小曲在民间流传非常久远,在我国,从元、明以来甚为流行。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地区各县流行十分广泛,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即碰铃)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现存传统曲目有、、《白猿盗桃》等60多个。1979年,秦安县秦剧团根据越剧移植的秦安小曲中的一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天水市戏剧调演中,秦安县秦剧团曾将传统剧目再次移植成秦安小曲搬上舞台,深受戏剧工作者的赞扬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概况 县内名胜古迹较多,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燧台多处,有秦防西戎的堡寨遗迹,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位于县城北3.5公里处的宣化岗拱北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圣地,与佛、道教正觉寺、老庵寺共同构成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特别是以横亘县境东北部的关山风景区为主体,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险、峻”特点的七大旅游景点,其中“白岩劲松”、“九龙朝凤”、“峻岭奇葩”麦垛山、“”等最为秀美险峻。
景点介绍: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西北10华里许的北山查湾村,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北山门宦的纪念地。“哲赫忍耶”是阿拉伯语,为公开、高声的意思,又可译为高念派或高赞派,意为高声赞颂真主、纪念圣人之意。 关山牧场内埋有“哲赫忍耶”门宦四位教主的遗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辈教主马元章及其三弟马元超复兴教门的根据地。马元章是哲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四世孙,在同治年间,“哲赫忍耶”门宦惨遭清政府血腥镇压,几乎灭绝,马元章兄弟二人由云南逃出,隐居张家川北山,后来他们购得刘姓的少量土地,以耕作为主,并秘密进行“哲赫忍耶”的复兴活动,此地即为根据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马元章派人用重金买回马化龙等四人的头骨埋在这里,这里又成为马元超看守马化龙坟墓的住所。后来逐渐成为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公开讲经、传道静修的道堂,教徒称为“北山拱北”。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先在马化龙的坟墓上修起了八卦圆顶(阿拉伯语称这种圆项屋建筑为拱北),群众开始称其为“拱北”。拱北的大规模兴建工程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宣化冈的名称也从此流传开了。经过三代相继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占地达到13200平方米。冈内相继建有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四位教主的八卦墓庐,所以宣化冈拱北便成了全国“哲赫忍耶”教众景仰的中心地。宣化冈的建筑倚山就势展开,规模宏伟可观。其建筑精工细琢,宽敞明洁,分客人、眷属住地以及讲经传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坟冢拱北。自民国以来,安维峻、袁世凯、于右任、冯玉祥、吉鸿昌、白崇禧、段祺瑞等众多社会名流、军政要人或涉足来此,或慕名景仰,纷纷赠送匾对,赋诗题词。文革中,宣化冈的建筑和文化遗存毁坏殆尽,近年来,张川县多方筹集资金250多万元,对部分主要建筑进行了复原。张家川宣化冈拱北是西北地区很有影响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每年要举行多次大型宗教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涉及全国13个省区,人数多则上万人,少则数千人。位于张家川县马鹿林场辖区,占地约18.1平方公里,西接该县马鹿镇,东接陕西陇县,南邻清水县,北连关山林场林区。景区属六盘山南延余脉,属温带湿润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春秋期短,植被完整。年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秋季,年平均气温5.7℃。景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马鹿河、三股水、乱木场沟以及各谷沟中的溪水,长年不断,清澈见底。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乐园。据统计,植物有36科102种,其中乔木78种,灌木22种,藤本2种。同时,还有木本、草本、动物类药材20多种。林中的动物,兽类有林麝、白臀鹿、金钱豹、黄鼬、水獭、狗獾、狼、野猪、草兔等;禽鸟类有鹊鹞、锦鸡、野鸡、灰喜鹊等;鱼类主要有秦岭细鳞鲑。该景区山峦叠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态,构成了“清、幽、秀、雅、雄、奇、险、峻”的山水风貌。主要自然景观有:、、、、、、等。人文景现有:、、二朗神脚石印、等。另外,这里原是古丝绸之路由陕西进入甘肃的必经之地,旧称关山古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陇通道。巍巍关山,古木参天,怪石林立,峰耸仞立,高入云表,道路险峻,九折盘旋,山水潺潺,千年遗响。唐人沈俭期有诗描述道:“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颇使人发古之幽思。现天宝公路横穿而过,与陕西陇县大自然公园,清水县金凳山石城庙等景点毗邻。 五龙山风景区 景区景点介绍:五龙山风景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林场辖区,座落在马鹿乡花园村和寺湾村之间,占地约18.1平方公里,属六盘山南延余脉高原地貌,植被完整,地质构造为花岗岩母质岩,土壤为棕红色和褐色森林土,腐殖质中等,有机质含量较高。属高寒湿润性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春秋期短。年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年平均气温5.7℃,无霜期148天。五龙山风景区地处我县东部的马鹿乡,东邻陕西陇县大自然公园,东距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分别为80公里和260公里;向南70公里即可到达天水麦积山和天水市,向西75公里就可到达秦安大地湾遗址,向北200公里同平凉崆峒山相接。该区交通便利,原天水至宝鸡公路横贯景区。风景区占地约18.1平方公里,属关山高原地貌,关山美景全部集于此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源,可使游客领略到回归自然的美好景色。 五龙山风景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动物资源有:林麝、白臀鹿、金钱豹、黄鼬、水獭、、、野猪、等兽类和、、野鸡、等鸟类。鱼类主要有秦岭细鳞鲑。主要植物有36科102种,其中乔木78种,灌木22种,藤本2种。天然次生林以栎林为主,其次为杂木林、混交林、桦木林。人工林以落叶松为主。有华山松、油松、云杉、白花珍珠梅、美丽蓄薇、陇东海棠、野樱桃、小檗、山杏、忍冬、野葡萄、金银花、沙棘、五味子等观叶、观花、观果的观赏植物。有可食用的乌龙头和丰富的蕨菜资源。主要药材资源有:五倍子、金樱子、五味子、祖师麻、李仁、土山楂、三棵针(黄柏)等木本药材和细辛、芍药、野党参、菖莆、天南星、升麻、鹿含草、淫阳霍、防风等草木药材,珍稀动物类药材有、麝香、、、等。有天然林28万亩,天然草原18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6%和80%以上。水资源也很丰富,、、乱木场沟及各谷沟中的溪水长年流淌,清澈见底,景色美不胜收。  五龙山景区山峦迭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态。这里蓝天纯净,空气清新,春来满胜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天遍山红叶,严冬玉林琼枝,构成了景区清、幽、秀、雅、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主要景观有:五龙山、老龙潭、斩蛇崖、小麦积、五指山、青石崖、石人峰等;人文景观有五龙山云凤寺遗址、佛爷崖太极八卦图、二郎神脚印石、拴马桩等.佛爷崖太极八卦图景区 景点介绍:五龙山左山脚下的仙女洗澡池相传过去云凤山仙女经常下山来到这里洗澡)旁,有一高20米,宽13米的巨石突悬,据考证这是开凿于北魏的佛爷崖。石造佛像已被毁坏,现窟顶仅遗存着明代壁画太极八卦图,约10平方米,至今色泽绚丽,耀眼夺目,故又名八卦崖。它的年代久远,壁画的颜色集佛、道合一,均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1.5公里处,有一深潭,潭水泛蓝,深不见底。飞瀑急流而下溅起浪花,在潭中形成很大的漩涡,人称老龙潭。潭对面悬崖上,怪石倒挂,有丛林掩映下,显露出三处似蛇头的大青石。相传远古时期,这里经常有大蟒蛇出入伤人,云凤山仙女知道后,手执利刃,连斩毒蛇三条,并取出蛇胆为人疗伤。后来人们为怀念仙女,称此处为斩蛇崖。在其旁有一山峰形如人手竖起的五指,山上青苔裹缝,杂灌丛生,名曰五指山。 小麦积景区 小麦积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2公里,这里众峰竞秀,万壑藏云。三股水汇流齐下,水石相击,浪若奔雷。青龙峰巅,巍然屹立孤峰,高约100米,远眺似农家麦垛,人称麦垛山,又称小麦积。二郎神脚印石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西1公里大庄庄头处有一巨石,上面很清晰地留着一个深深的脚印。相传二郎杨戬经过这里时,听说山中妖魔鬼怪残害生灵,在追杀时留下的脚印。传说他一步能跨10公里,山的那边还能找到他的另一个脚印。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地方特产
武山三编 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时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个。 天水肉夹馍 是用软馍夹熟肉的一种快餐。软馍以精制面粉发酵后烙制而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灌注少许卤汤,柔软可口,肥而不腻,味美醇香,老少皆宜。
张川锅盔 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面食,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有干面锅盔和鸡蛋两种。锅盔呈园形,极厚且大,口感细腻,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馈赠友人的佳品。 张家川风味小吃多为回族群众制作的清真食品,作工精细,以其色鲜味美而著称,吃后令人久久回味.成为到此一游的游客的必尝之物.细分小吃类别,有馍饼类.饭食类.凉食类.肉食类等.馍饼类有馓子.干面锅盔.油锅盔.油托.葱花饼.
是回民群众用食用油炸成的风味食品,其特点是长久耐藏,即使在一个月后,仍不失其色香味。故受到回汉群众的喜爱。 制作方法是:将一定比例的烫水,熟油混合,调入胡椒水。汁和成面团.搓成均匀柔软的细长条,然后平行列摆开.呈环状,缓放入油锅,炸熟后并上色后捞出。它以股细条匀,色美酥脆闻名.
醪糟 在张家川风味小吃中久负盛名,老幼皆宜,品尝者络绎不绝。其做法是:将大米洗净蒸熟,拌上酒曲,于湿度适宜的地方,待发酵后,成为坯子。再将坯子入在铁碗里,加入凉水,于火上煮。水开后,打进两个鸡蛋,按客人需要放进揉碎的麻花.其湿润滋补,酸甜可口。尤其在清晨食之最佳,食后有神清气爽。畅快淋漓之感。 凉食有、、等。
它是张家川回族妇女的拿手项,其制作工艺简单。将莜麦淘洗后,蒸熟倒进大盆,加入适量的酒曲,均匀搅拌,而后盛入盆内严实包裹,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经过一昼夜发酵后,香喷喷的便出来了。它色泽呈浅黄色,汁浓,味道甜美,略显酒味,其味甜爽,沁人心脾。每逢集日,妇女们有的担着,在集市上叫卖,有的走街串巷,沿门叫卖,老人、儿童,无一不爱.大街小巷飘满香味。 肉食类主要有、、、等。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参考资料
1.行政区划网2.政府网3.资源网4.旅游家天堂
注释与参考:
行政区划网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中山区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心。此区因孙中山曾于中正区梅屋敷休憩,为纪念之因而得名,梅屋敷即今日国父史迹纪念馆。中山区邻近台北车站,是较早开发的...
卓尼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境内海拔在米之间,年均气温4.6℃,年降水量584毫米。全县辖1镇16乡,98个行政村,有藏、汉、土、...
左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7°06′-98°36′、北纬28°30′-30°28′。东与芒康县接壤,南与林芝地区察隅县相连,西与八...
张家港市地处北纬31°43′12″~32°02′,东经120°21′57″~120°52′,位于长江下游西南岸,江苏省东南部,东、北滨长江,与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
这里介绍三个张店镇,分别位于唐河县、金安区、灌南县。唐河县张店镇位于唐河、新野、宛城三县区结合部,河南油田腹地。全镇总面积162.4平方公里,耕...
共有两个张湾镇,分别位于襄阳区和定陶县。襄阳区张湾镇,距襄樊市中心4公里,地处交界。共辖6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97万户,6.8万人口,土地总面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