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理解这个故事英文:养生主

血河车故事第三部 养生主
(货号:019-08-27)
开&&&&&&本:32开页&&&&&&数:字&&&&&&数:I&&S&&B&&N:1售&&&&&&价:48元
原价:120.00元 原书售价:48.00元品&&&&&&相:运&&&&&&费:广东省东莞市
至快递:6.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告各位书君,鄙店因年关快递原因,1月19号至2月3号暂停发货,2月5号开始正常发货,期间书君们所下订单会自动确认,并保留1个月,望理解支持。祝春节愉快。唯一接受直接转帐帐号中国银行0935299户名胡华辉。其他仼何帐户属诈骗.沟通咨询请电座机1。早8至12点;中午13点30至下午18点30;晚上19点30至21点30;周六、日同步但回应会稍缓,望包涵!特喜!!年底大酬谢活 动,12月16号起几十万册图书进入特价区,便宜到您不相信,且随订单送红包利市封或笔记本!!诚谢读者书君访问孔龙书社A,电脑端:&;手机端:1.转发至三个微信朋友圈;2.转发至三个Q群;3.发微信动态一次;4.发QQ心情一次。烦劳各位书君帮鄙店以上四种方式推荐至朋友圈,敬谢!!4.00元35.00元3.00元3.70元2.00元2.00元10.00元3.00元2.00元2.8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庄子义理》之第三篇《养生主》(郭德茂)  一、《养生主》释名  《养生主》是《庄子》的第三篇,着重谈养生之道。人在世界上要保养生命,要“成性尽命”,保全和完成我们完整的性命。这不仅是要保养我们物质的、肉体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要保养生命的主人——精神。在这之上是保养产生了我们、指使着我们的终极根源,使我们“成性尽命”的“道”。  “养生”就有个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人无时不在现实的矛盾之中,是与现实相冲撞“逆生”,还是顺应现实驾驭生命之舟“顺生”,庄子当然是选择后者。“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养生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生(物质的生命),第二个层次是养生命的主人(精神的生命,我们今人所说的精神健康),第三个层次是养生命的根源(培养我们生命的根本——道)。  庄子义理·养生主·二:生命是一场历险(郭德茂)  生命是一场历险!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危险呀!你的出生,就是第一场危险,你可能在出生中死亡,你可能遇见大麻烦,不顺利,缺氧,窒息,即使活了下来,也会大脑受损,成为智力不健全的人,苦难的人生从此开始。就是在这之前,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也已经遭遇危险,比如母亲用药不当,胎儿就会畸形,残疾。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预示着人的艰难曲折开始了。在这之后,疾病、吃穿困扰、灾难、事故、祸福都在等待着我们,与我们遭遇。你即使顺利度过完整的一生,也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无法逃避!人被抛到这个世界,开始他的一生,他像一件物品被寄放在这个世界,最后造物主把它收回了。这就叫“人生如寄”。  人生的危险千千万万,防不胜防,因此我们要好好保养生命,保养生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金之子不立危墙之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事事留心,注意安全,防范并远离危险。  读书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吧,可是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的生命是有边界的,有个时间的限定,你活个百十年应该知足了,可是知识是无边的,是无穷无尽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本身是危险的,是会像“夸父逐日”一样累死的。  很多人就倒在追求知识的路途上,越是努力追求的人越容易累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讲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难,出乎其外更难!王国维知道这个道理,但他还是没能“出乎其外”,死在了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半道上。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越容易死在追求的当路上。所以就连追求真知,都蕴含着生命的危险,更何况别的事呢!  庄子义理·养生主·三:为恶莫近刑,为善莫近名(郭德茂)  这思想来自《庄子·养生主》,原话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以为这样调整一下更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严格要求自己,但也不要过于苛责自己。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但我们有时也可能会做一点错事、坏事,比如开车偶然超速了,某次不慎违反了公德。再说社会太复杂,生活太复杂,有时小小的“恶”中可能蕴含着“善”的大道理。比如给他说正面的道理说不通,倒不如给一点反面的教训更能让他理解得明白深刻,像“一鞭一血痕”地鞭挞我们自身的劣根性,就是这样。  一般来说好人也会做一点错事、坏事的。社会有一根“高压线”,那就是“为恶莫近刑”。触犯了刑律,触犯了当时的“体制规定”——尽管可能是强制制定的社会约定——就会受制裁,从而失去人类乃至动物界最可宝贵的——自由。现在,人们常用“底线”来表达,无论生存艰难,穷途潦倒,还是要路津上,炙手可热,都要有一个操守和行为的底线,否则“近刑”,失去了,还要失去更多,更宝贵的。  那么“为善莫近名”呢?名似乎是个好东西,很多人都求之不得。但是暴得大名的人知道,他们也会失去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行为的自由,言说的自由,乃至思想的自由。这时“近名”几近“近刑”,自我的囚牢,心灵的囚牢,社会的囚牢。这时“近名”和“近刑”殊途同归。  要“名”的得意,就当承受因“名”产生的尴尬烦恼,不必哭哭啼啼。干吗密室数钱时不哭哭啼啼,挥霍享受时不哭哭啼啼?  “立足平凡,追求卓越”这意涵很好。但卓越不等同于暴得大名。孔子名很大,但当时“累累若丧家之犬”。孟子没做什么大官,不过一读书人。老子庄子都是伟大的普通人,庄子还经常为日常生活困窘。释迦牟尼本是王子,却抛弃了荣华。他们都不可谓不卓越。孙中山说,做大事不做大官,看来这大事和大官有区别,大事和大名也不同。追求卓越,不追求大名,让生命充实有光辉,是我们平凡人的价值所在,幸福所在。  不近刑者得自由,不近名者得自由。  人体有督脉,在人的脊背中央贯穿上下。抓住这一条经络,可以很好地保养身体,那么“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就是我们人生道路的中轴线,顺着这条道,就能保护好身体,保全生命,养活自家的老人,也完成人的自然寿命,安全无虞地度过一生。  庄子义理·养生主·四:庖丁解牛(郭德茂)  于是庄子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这一段,那时老师告诉我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我们就能掌握规律,把事情做得漂亮。这对不对呢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的确包含着这样的道理,但庄子的目的显然并不是讲这个道理。从文惠君听了庖丁的故事后感慨地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看得分明。可是对尚未涉事的中学生,还是给他们讲浅显的他们能接受的对他们有益的道理好,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要针对对象因人施治,佛教所说的要有僧讲俗讲的区别。对一般的俗众用俗讲,对有慧根追求佛道的用僧讲。那么“庖丁解牛”的故事,对大学生,对成年人,就不仅仅是“掌握规律”的意义了。  庖丁的解牛“进乎技”,超过了技艺精湛的层次,进入了道的境界。你看他,手所触,肩所倚,脚所踏,膝所抵,刀方运,肉已离。如舞蹈,如音乐,“莫不中音,合于桑林(舞曲)之舞,乃中经首(乐曲)之会(会通)”。庖丁对文惠君讲了他的成长过程,开始解牛的时候,和我们任何人一样,眼中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哪里下刀。三年之后,长了一双透视眼,牛的骨骼、肌理看得一清二楚。而现在更上层楼,已经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已经不靠经验,不靠知识,出神入化,“官知止而神欲行”了。他运刀,合乎天理,顺乎自然,用刀敲击骨缝间的穴窍,穿过那稀稀松松的骨骼间的大缝隙,顺着它本来的结构,连骨骼经络强硬之处都不碰,更不会去硬碰那些会损坏刀的大骨头了。但即使是这样,在关键处,在难处理的地方,还是要小心谨慎,集中精力,慢慢运刀,使牛肉霍然分离,如土委地。  庖丁接着讲,好的职业宰牛师傅一年要换一把刀,他是用割的方法。差的呢,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他是用砍的方法。而我的刀用了19年了,还像是新开刃。我善用刀,那牛的骨节间是有缝隙的,而我的刀很锋利,很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是宽宽松松,绰绰有余的,根本不会让骨头碰到我的刀,不会让我的刀受损伤。我珍惜刀,每次宰完牛都带着胜利的喜悦把刀擦拭好,收藏好。  所以,文惠君听了庖丁的故事,大受启发,感慨地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那么我们从庖丁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呢?庖丁的故事其实说的是人生的道理,人在世界上的处世方式。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它就像这头牛,有大骨头,有经络,有肉,很庞大,很难对付。我们该怎么样面对它处理它?我们的生命之刀是要去硬碰硬吗?那么你这把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报废。庄子告诉我们,处理人生问题,就应该像庖丁解牛,顺其结构,因其道理,自然无为,巧妙解决。矛盾再错综复杂,它也有头绪,也有间隙,我们要了解和掌握,这是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我们要培养自己如刀的“无厚”,让自己锐利,有经验,然后“以无厚入有间”。同时,人生的关键处,重要节点,重要的事,逆境之时,不可马虎,“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小心谨慎,慎重而为。行车的路虽长,但关键也就是几处,关键处顺利通过,便是一马平川。我们要珍惜自己,善用自己,到时候回望一生,是否能做到像庖丁一样,解牛无数,而“宝刀未老”?  庄子义理·养生主·五:身体-精神-灵魂(郭德茂)  养生养什么?首先是养我们的身体,身体不存,谈何精神和灵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养生并不仅仅是养身体,不仅仅是养我们的肉体生命,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人行走在世上,他不过是行尸走肉。精神是附着于肉体的,但精神又与肉体有区别,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是健康的,但他的精神不健康,有精神疾患。很多人肉体是健全的,也没有精神病,但他的精神依然不健全,有残缺,他精神的残缺表现为思想的残缺,他对世界缺乏完整的正确的认识。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可能因为主客观的原因,昨天兴高采烈,今天萎靡不振,这就是俗话说的有精神和没精神,可见精神和肉体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灵魂和精神又不同,灵魂是天赋的,先天的,精神是人为的,后天的。精神是附着于肉体的,而灵魂是可以游离开肉体的。人死后,人的精神活动随着停止,可他活着的时候的精神产品客观存在,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而灵魂就难说了,灵魂来自于主宰我们肉体和精神的终极根源,那就是道。精神是可以认识的,灵魂是难以认识的,所以鲁迅说,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而庄子认为,灵魂是有的,前面用“丽姬婚嫁”的故事论死亡就表明庄子认为灵魂会转移,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丽姬婚嫁一样,也许是一件美事。  否则庄子写下面几个故事做什么?庄子《养生主》在写完“庖丁解牛”后写下面几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很多人读《养生主》没有读通、没有重视的地方。  公文轩见到右师之后十分吃惊,他说:“这是个什么人呢?怎么会只有一只脚?你是先天的天生就这样的?还是后天,后天由于某种人为而造成这样的呢?”这里的右师就是上师,就是夔。夔一足,舜帝曾命他掌管音乐教化,来教育皇家贵族子弟,所以他是右师。这在《尚书·尧典》中有记述。听了公文轩的问话,右师夔说:“我这是先天的,天生的,不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天把我生成这样,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形体也是天赋予的,让他们有两只脚。”由此我们知道夔是天生的一只脚,他的一只脚不是后天形成的。——这寓言故事表明,形体天生会不同,形体残缺但精神可以齐全。形体健全的人和形体不健全的人养生,都要知天而处顺,善养我们的身体,善养我们的精神。  怎样养我们的精神呢?庄子讲了下面的寓言:生活在水泽中的野鸡,它“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虽然生存有些艰难,但是它依然不希望被人关在樊笼里喂养。被人喂养即使不愁吃喝,但它被关着不自由,无快乐,并不好,并不是它所希望的。庄子认为养生,与形体的吃饱喝足比起来,培养精神的自由更重要。  接着庄子讲了下一个寓言故事:老子(老聃)死了,老子的朋友秦失去吊唁他,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不理解,怎么好朋友死了,只哭了三声就这样走了?太不郑重太不厚道了吧?他们问秦失。秦失回答说:“是这样的,以前我也和你们一样的认识,把他当俗人看,礼节当然也和你们想的一样,该大哭一场。现在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你看,刚才我进去哀悼,看见年老的人哭他,像是哭自己的儿子死了,年少的人哭他,像是哭自己的母亲死了。他们聚集在这里一起哭,一定有超出了真实,不希望说的话而要说,不希望哭的而要哭。这就是‘遁天倍情’,既是逃离自然的安排,又违背了真实的情感。人的生死是自然的授予,如果不是自然地接受,那就是古人说的‘遁天之刑’,想要逃遁自然的裁判。老子的生,是他应时而生;老子的死,是他顺时而死,老子‘安时而处顺’,他已经超越了生死的欢乐和哀伤,哀乐不能进入他对生命的理解。古代把这种情况,把对死亡的理解认为是彻底得到了解脱,彻底解除了他倒挂着捆绑在他身上的绳索。”秦失是出于对朋友去世的人间的情感,哭三声。出于对得道之人的理解,他认为老子的死是自然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不值得喜,也不值得悲,因此不再多哭。他不愿意继续悲悲切切,出演人间的俗戏!  人的死亡,是“悬解”。是解除了倒悬着的身上的绳索,这是庄子对死亡的认识。然后庄子写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指,通假字,同油脂的脂。脂肪作为薪火,它烧尽了。可是火依然传递下去,火不灭。这就是人们由此而概括的“薪尽火传”。庄子用油脂、柴薪比喻人的身体,用火比喻人的灵魂。庄子认为灵魂是天赋的,人死了,天收回,但灵魂是不死的,至于到哪里去了,后来怎样了,那是“不知其尽”,谁说的清呢?  所以庄子认为,养生,一要养身体(肉体),二要养精神(思想),三要养灵魂(道)。养灵魂,就是要与天相通,天人合一,就是要修道。  (《养生主》述完,时在日——郭德茂识)  前有刘文典,后有郭德茂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周总理与霉干菜的故事
  霉干菜是浙江绍兴的一种特产,清朝时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进贡朝廷,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制成。它香气浓郁,味美质嫩,能开胃口,增进食欲,且久贮不变,是一种常年食用的大众食品,又因与周总理的密切渊源而广为人知。& “养生主”网站
  周总理祖籍绍兴,对于从小吃惯了的霉干菜,始终念念不忘。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重温一下家乡菜那熟悉的味道,并把这道美食推荐给身边的所有人。& 来自“养生主”
  有一次,周总理与贺龙元帅在杭州的楼外楼饭店用餐,周总理指着饭店厨师特意为他们烹制的干菜蒸肉和虾仁干菜汤对贺龙说:&这是我的家乡口味,你尝尝看,比你喜欢的酸辣汤如何?&贺龙尝后大加赞赏,周总理也欢喜得眉开眼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到杭州,晚宴时周总理也为外宾点了一道自己的家乡菜&&霉干菜焖肉,并请尼克松细细品尝。尼克松吃后果然连声叫好。事实上,周总理每次招待客人都不忘把霉干菜推荐给大家。在上海宴请文艺界知名人士时,京剧大师周信芳等人也在总理的盛情下品尝到了&干菜蒸肉&的美味。&
  对于饮食清淡的周总理来说,霉干菜不但味道可口,还有很强的吸附油脂的作用,所以他非常乐于让更多的人能吃到这道有益身体的菜肴。&
  有一次去南方视察工作,为了让随行人员都能尝尝绍兴的传统菜,周总理提议晚餐大家一起加一道&干菜蒸肉&。不过吃晚饭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桌上的&干菜蒸肉&肉多菜少,而其他人面前的&干菜蒸肉&却是菜多肉少。周总理见状一面&批评&服务员没有一视同仁,一面把自己桌上的&干菜蒸肉&端到随行人员的桌上,和大家一起香喷喷地吃了起来。
更多关于“周总理与霉干菜的故事”的资讯
更多文章推荐排行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文化春秋]
今日养生推荐
本栏热门文章
Copyright &
养生主 版权所有┊读《养生主》2
  读《养生主》2
  田永明
  庖丁解牛
  《养生主》中最精彩的故事,当属“庖丁解牛”,说其精彩,一是选材很精彩,二是故事很精彩,三是内容很精彩,四是描绘很精彩,五是人物很精彩,六是寓意更精彩。正因为如此精彩,此一段文字,古今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巨大。庖丁解牛,也凝固为一个成语。其实,在这则寓言中还有很多句子都成为成语,如“游刃有余”、“进乎技矣”、“新发于硎”、“踌躇满志”等。也由于影响大,所以这段文字一直被中学课本选作教材。
  这则寓言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下面只是简单概括一下其中的故事:
  庖丁给文惠君宰牛,手触牛角,肩倚牛身,足踩牛体,膝顶牛肋。整个宰杀过程庖丁神采自然,刀声伴着身体的动作,好像和着音乐的节奏,犹如随着《桑林》的音乐而舞蹈,演奏着咸池《经首》之乐章。
  文惠君看了庖丁解牛的全过程后,十分感叹的说:你解牛的技艺实在是太精湛了。
  庖丁放下宰牛刀后对文惠君说:我所喜欢的是宰牛之道,远远的超出了技艺的层面。我开始杀牛时,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体的牛,三年之后,我看到的便不是整体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宰牛时,已经用神会而不用眼看,凭着感觉便知道应该行还是应该止,凭借的就是自然之理,无论是割实处,还是导空处,都顺着本来的样子而决定。即使在复杂细微之处,也能自然用刀,何况那些简单而大处呢?有点技术的庖人每年会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会用刀割,一般的庖人每月都要换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已经过了数千头,但刀仍像刚磨过一样。原因是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并不厚,以并不厚的宰牛刀,进入有空间的牛骨节,那可是十分宽松,使宰牛刀游动而大有空间,因此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至今仍像刚磨过一样。即使是这样,我每到关节纠结的地方,我知道这里很难用刀,也多了小心,集中目光,动作缓下来,慢慢用刀。之后顺利用刀,牛肉便掉落下来。这时,我提刀站起,看看四周,志得意满,收刀而藏。
  文惠君听后,十分感慨地说:真的了不起,我听了庖丁的话,知道怎样养生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它选材精彩,主要突出一个“奇”字,本来要说的是养生,而所选的材料却用杀生;说它故事很精彩,主要突出一个“聚”字,只说一个杀牛的事,故事非常集中;说它内容很精彩,主要突出一个“解”字,全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解字展开;说它描绘很精彩,主要突出一个“肖”字,把解牛这件小事写得如在目前,绘声绘色;说它人物很精彩,主要突出一个“神”字,故事中把一个善于解牛的庖丁的气色形态、踌躇满志,刻画得形神毕肖;说它寓意很精彩,主要突出一个“深”字,这则寓言中寄托了太多的人生道理,让人味之不尽,求之弥深。
  其实,前面在对故事概括时,并不能完全将这段文字的神韵表达出来,在语言表达方面,这段文字让人不能不叹服,如开头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前四句中的“手、肩、足、膝”说的是庖丁解牛时都用了肢体的哪些部分,而“触、倚、履、踦”说的是动作,是如何来处置要被宰杀的牛。两者配合,可以看到如何将牛抓住,放倒,然后动刀宰杀。而“砉然向然,奏刀騞然”,是具体的宰杀过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用比喻来说明庖丁在解牛时给人的感觉。这段文字的描绘,文采斐然,生动淋漓。其实,这则寓言的文字都充满了这种神韵。这里我们仅以此段对其文字表达稍做说明,其实,后面在写庖丁描绘解牛时的神态,也能从他的语气及表达中出这种神韵,为了节省篇幅,在此不赘。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这则寓言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技盖至此乎”与“进乎技矣”。当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如此精湛时,他说你的技艺如此精湛,但庖丁的回答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说,我所喜欢的是道,远远超越了技艺的层面。就是说,文惠君只是从技艺的层面来看待庖丁精湛的解牛水平,换句话说,文惠君认为只要有了精湛的技艺,便能达到庖丁解牛的水平。但庖丁告诉他,他所以能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并不是从技艺出发的,而是超越了技艺这个层面,主导他解牛且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他所遵从的是“道”。在庄子看来,道即自然,也就是说,在庖丁看来,他所以能达到高超的境界,是因为他遵从了解牛所需要的自然之道才实现的。可见,庄子用文惠君和庖丁两个人物,意在说明技艺是一个比较低的层面,真正要达到某种常人难以期及的境界,必须遵从自然之道,这是这段寓言庄子要阐述的主要思想,也是他一贯的思想。
  二是“所见无非全牛”与“未尝见全牛”。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所见无非全牛”,另一种境界是“未尝见全牛”。就是说,作为一个解牛的庖丁,如果眼前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肯定在解牛时不能达到庖丁那样的境界。而眼前未尝见全牛,所见的是什么呢?虽然庄子没有说出来,想必这时庖丁眼中的牛是由许多结构组成的,他知道牛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什么,那里是骨节,那里是筋肉,知道了这些,当然就知道在解牛时从什么地方下手了。正因为庖丁能“未尝见全牛”,才懂得了解牛之自然之道。
  三是“以无厚入有间”与“游刃必有余地”。无厚,是说锋利的刀刃很薄,有间,是说牛的肌体有间隙。由于庖丁知道解牛之自然之道,所以,他能用无厚的解牛刀,进入牛体的间隙,所以整个解牛过程不会有什么滞碍,即使是最难解的地方,刀刃在牛体内也能游动,甚至有余地。能做到游刃有余,就是因为庖丁懂得了解牛的自然之道,他是按照解牛之道来下刀,故而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四是“解牛”与“得养生”。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席话后,知道了解牛所遵从的是道,而非技,他突然明白如何养生的道理了。文惠君通过庖丁言说解牛而明白了养生之道,当然是庄子要宣扬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只要能遵从自然之道,不惟是解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达到至高的境界。而要养生,就应该如庖丁解牛那样,遵从的自然之道,就一定达到无以期及的境界。前面我们说过,庄子在选材时,突出一个“奇”字。这“奇”就表现在他要说的养生,所用的材料却是杀生。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正反映了庄子的辩证法思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事物有相辅相成,也有相反相成。给我们的启示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哪怕是相反的事物,也都有可以联系之处。我们如果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便能从中得道,从而在做人时也学会循道而行。养生必须遵从自然之道,这是这则寓言要说明的;其实,在庄子看来,无论做什么都必须遵从自然之道,惟有如此,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附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解这个故事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