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学前教育考研311,目标学校有指定的参考书,那么,要想复习专业课的重难点,该参照哪本书呢

当前位置: >>
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 育 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 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 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 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 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 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 ,为教育工作者提
供理论上和方法上 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 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 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 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 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 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 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 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 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 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 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 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 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 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 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 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 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 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 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 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 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 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 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 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 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 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 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 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 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 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 ,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 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 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 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 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 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 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但具 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 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 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 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 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 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实验 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 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 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 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 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教育》,是以经验为基 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 义特点。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 教育”从此,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 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 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 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 要缺点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 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 类系统》------看书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看书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 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 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文字史料、 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 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 全面。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 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注意以下几点 :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 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 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 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 骤和方法。 具体方法: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 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2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 分为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 法、循环试验法。 (4)统计法 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 特征和规律。 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 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控制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研究 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 ,“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 馈。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 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 研究。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 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 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 基本理论包括: 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 和 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 能 c.动态观点 d.最佳观点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 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 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 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 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 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 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 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 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 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 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 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 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 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 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 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 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 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 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 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 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 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 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 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 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 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 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 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 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 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 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 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 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 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 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 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 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 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 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 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 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 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 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 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 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 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 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 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 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 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 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 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 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 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 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 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 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 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 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 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 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 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 ,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 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 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 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 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 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 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 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 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 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 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 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 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 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 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 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 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 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4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 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 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 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 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 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 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 ,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 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 。――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 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 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 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 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 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 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 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 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 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 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 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 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 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 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 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 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 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 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 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 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 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 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 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形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 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 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 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 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 心发展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 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 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的发 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 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 发展将因人才欠缺而受到影响。如果 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 ,社会将对教育进行调整,这就是生 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 作用和制约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镇人才 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5、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 改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 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 现实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再生产的重 要手段。 在新的技术革命引起的信息自动化生 产的社会里,知识成了生产发展的强 大的发动机,知识生产的扩大与提高 ,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 增长的关键因素,今天的教育决定着 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已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公认,这 就更加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 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 育。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手段。 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现在很多国 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建立教学科 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 实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发 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 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教育具有生产性。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 限于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经济 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长,未来 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问题。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 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 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 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 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 人才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实 现、巩固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 做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 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当前世界上 出现了“专家政治”的趋向,表明学 校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更为重大 。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 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 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满载政治生活 和社会的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瑞 动政治改革与进步。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 、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 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的舆 论,为一定的象政治、经济服务。 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 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 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 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但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 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看书) 都要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 看书)直接被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看书)也脱离不了政治经济制度 的影响。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 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 ,同时作用于教育的。(看书)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 、艺术以及科学等也发生着密切的联 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 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 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6成一定的教育的内容。教育不仅与生 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其他社会意识 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口、地 理环境发生着联系。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 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 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宗转化活动的过程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 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 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 的个性。这一转化过程和应采取的步 骤,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 发展规律的。其自身的许多规律,不 会因为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 而被否定,他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 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 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 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 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的基 础上向前发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 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正 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 特色的教育,不同的民族的教育具有 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 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并非完全同步。两种情况:一种是 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 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 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是由 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到教 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 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来 考察,还应注意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 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 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 位与作用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 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数以千万计 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些 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 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上来。 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 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 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 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 须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位 置,加强智力开发。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 ,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从健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 本任务上看,还是从其内容上看,教 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应置于突出 的战略位置。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 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 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 关系,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 代化建设服务.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 育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改革的方向,邓小平1983年9月给 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7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我国教育 改革的知道思想. &三个方面&是一个同意的整体,面向 现代化是&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我们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 的合格人才.即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未来社会生产的新飞跃和整个社会 生活的变化,知识生产将成为经济发 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 的重要源泉.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求的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首先应改革教育思想,使 教育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要求.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和看法,他存在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头 脑中,孱头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内容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 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 要,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的特点.先进 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沉浮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 革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所说的 改革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那些陈腐 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要以”三个思想 ”为指导,对各种不事业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 的改革.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的发展源源落后与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继续发展教育事 业.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计划按 比例地发展,不能盲目的乱发展,因 而,我们必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 科学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级各 类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看书)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规划出教育事业需要发展的规 模和速度. (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 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 去做。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所谓教育投资,从广义上讲,它是“ 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从 狭义上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 和地方在财政指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 经费。我国以对人才开发的轻视,在 教育投资的比率上存在着偏低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财政总指 出中 所站的碧绿片地,而且在教育 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 象,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1 )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 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 育经费。(2)要根据我国历史经验 和参照外国的经验,我国的教育经费 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小的 ,需要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的 比例。同时,还应参照外国的经验。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同地 确定了大体相近的教育经费在起财政 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 和经济平衡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规 划教育的经费,是有参考价值的。( 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 的增长。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建设 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进行投资与 培养,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的社会里 ,欲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必先 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so,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应膏腴国 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必须切实做到这 “两个增长”。(4)考虑到物价的 浮动。不能但从教育投资的绝对值上 看问题,应该从教育经费的实际效力 来考虑。 5.调整教育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 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 关系。它应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8的需要。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要求,应有步骤地实行9年义务 教育。所谓义务教育,即法律规定适 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 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现9年义务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 事业的基础一环,是关系着提高民族 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也 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一个标志,我们 应尽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 予以实施。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些经济 发达国家获得秤钩的“诀窍”。高等 教育内部层次和各类专业的结构比例 失调,与四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 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包等教育体系。在 调整教育结构时,必须重视师范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 面办学的积极性。 首先,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 分开,简政放权。这样,即能保证整 个教育事业的统一性,又能是教育事 业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教育事 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进取性。 其次,学校的管理一实行校长负责制 。是校长有职有权,便于组织力量, 统一指挥。 第三,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 ,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为了迅速有效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 业,必须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办学。要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官年法发展 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 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速教育事业发 展的进程,增加教育的投资,调整教 育的结构,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 ,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重视教师队伍 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 更加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规定。 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 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 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 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 的。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 上的总体上的目的。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 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 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 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 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 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 的的一部分。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 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 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 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 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 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 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 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 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 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 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 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 ,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 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 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 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 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 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 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9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 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 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 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 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 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 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 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 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 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 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是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 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 、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 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 。 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 ,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 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 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 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 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 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 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 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 象,还是主体。 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 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 内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 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 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 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 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 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 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 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 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 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 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 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 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 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 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 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 ,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 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 能说是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 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 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 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 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 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 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 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 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 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 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 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 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 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 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 ,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 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10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 动历史前进。 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 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 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 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 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 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 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 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 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 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 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 设人才”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 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 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 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 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 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 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 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 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 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 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 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 化、科学化。 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 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 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 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 价值。 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 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 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 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 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 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 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 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 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 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 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 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 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 同向的自由发展。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 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 心、创造性的源泉。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 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 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 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 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 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 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 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 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 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 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 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 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 设的成败。11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 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 、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 看书) (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 教育。要求:(看书)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 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 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 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要求:(看书 )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 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 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 质的教育。要求:(看书)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 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 (看书) 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 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 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 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 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 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 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 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 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 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 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 )最后,(看书) 第二.流生增长倾向。 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 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 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 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 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 ,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 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 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 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 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 质量。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 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 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 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 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 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 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 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 打好了基础。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 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 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 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 要求。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为了把他们 的子弟培养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者。 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 社会,也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和经济 剥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 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 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生产力 ,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人 口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 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 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 人口问题都十分不开的。 3.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12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儿童和青少 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和他们智力和 体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 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 验。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 ,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 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 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 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得不正确的观点 。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 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 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 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 、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 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 同时,提早了入学年龄,并随着社会 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延长了义务教 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 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一些发 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无不得益于 职业教育。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欧同教 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接近乃至和为一体 。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 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 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 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 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 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 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 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 题。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 的。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上贫困 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 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斑痣民 对半封建的特点。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看书),信血脂的颁布,标志着我 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 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 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优 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看书)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教育系 统中的地位 1.铺一九年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 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 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2.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明显改 善,不仅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 ,而且也提供了基本条件。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小学做起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 教育,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 ,不能操之过急。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 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 二.教学的意义 作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 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 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保证人才质量;只有以教学为主才 能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可以轻视其 他的教育活动。13三.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 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 其具体指标是:(1)(2)(3)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 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新人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 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青少年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 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席勒( Ziller)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上述 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 注意运用 重视系统知识与的传授,发挥教师在 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使教学得到改进 ,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 严重的弊病。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 重要作用,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 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 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教 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 ,主张儿童活动中心。 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 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 学法。 这就是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 现代教育”派在教学过程理论上的对 立。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 的教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 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 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 循的原则。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 的一些弊病。 三.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 个流派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他主张教学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 的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 》,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 。发现法 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 因素,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他 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 挥教师的作用。 他依据皮亚杰的学说,把儿童智力发 展分为三个阶段。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上,布鲁纳认 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 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 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 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 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他的理论很 难被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 巴班斯基以系统研究教学过程,较全 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 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 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 ,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繁琐,要 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 的改进。 四.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 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14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 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 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 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 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 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 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知 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 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 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 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 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 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 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1 )(2)(3) 3.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 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 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 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 质问题。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环节。 在理解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 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的认 识,由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 发展到认识个别。用归纳、用演绎 4.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 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始终应 注意的一个因素。(1)(2)(3)( 4)(5) 5.运用知识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 础。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 解决实际的问题。故教学要重视运用 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 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 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 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 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 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运 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 经验 仅仅依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愈来愈 不可能。要适应生来就遇上的高度发 展的社会,便必须掌握人类积累起来 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必须以学习间 接经验为主。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这是学校教学为青少年学生精心设计 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 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 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 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 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经验, 才能认识尚未知晓的知识。 可见,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 生个人认识赶上人类认识、获得自身15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便捷而高效地 掌握书本知识,则必须根据教学的需 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必然 联系。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 验积累的偏向 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 下产生的偏向。搞书本至上。其结果 必将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 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 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 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 。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化知识。这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 ,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 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 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 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 、学习效率才高。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 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 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 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 难度、份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 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 造态度紧密相关。 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 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 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 问题 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自觉积 极地进行学习,正确理解知识,掌握 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地 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 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 学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 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 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 想。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 ,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 (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 地学习知识 教学是有教育性的 。但在引导学生 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 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 使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点,促 进他们思想的提高;学生思想提高了 又必将积极推动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 ,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之间的必 然联系。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性,使两 者互相促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 量。 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 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 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 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 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 活动 在教学中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 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 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 学任务 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学,引发、干扰16按教学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 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另 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配合 一致是成功的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 件。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 联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 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 件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得 好坏决定的。 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 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 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 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 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 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 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 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 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主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 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 师生两个积极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 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 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 主导作用的偏向。传统教育派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现代教育派 主张进行重心转换的革命,把儿童变 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第八章 教学(中)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 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 个方面和始终。 尽管现代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教学原则 的阐述存在着一些分歧。不过,确实 有被公认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应当讲 授这些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 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 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 观教育。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也是 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 反映。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 科学性的灵魂 基本要求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 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 2.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 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 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 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 、学以致用。 由于教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 经验,故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 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 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自觉地 掌握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1)联系,已有;(2)联系,运用 实际;(3)联系最新科学成就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这是在教学 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17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 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 系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能为地区的 经济建设服务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 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 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 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 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 展认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 段 (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 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能为直观而直观,而要根据教学需 要来直观。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并 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设备和条件的 限制。但是,它必须借助于有关经验 和知识 四.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 活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 。 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 才智把学习搞 好。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 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具有 持久的学习热情。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 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首先,教师 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 维,使茅塞顿开。然后,教师因势利 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 新知。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 导他们动手。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 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 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 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 问质疑等。 五.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 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学 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 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 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 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 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 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 科。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 教学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18地教学。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 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 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知 规律,不可违反。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 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 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 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 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 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在传授 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 象。强调理解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创造力。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手段。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复习是通过反复学习领悟已学知识来 防止遗忘和进行巩固的。它是巩固的 主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通过 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 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 固知识。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 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 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 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 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们从经验中懂得,教学中传授的知 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 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 富。 近年来,对这个原则的解释有新的重 大进展,不是单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 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重视教学要适当 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发展的 一面。 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 进行教学 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 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 估计过低,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 。这个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 定的难度,但 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 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故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 停止在过去几代人曾确定的水平上, 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要 适当增加教学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实 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 知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 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 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只有因 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 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 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 基础。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 充分的发展 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 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 人才。19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 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 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 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 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 作活动。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 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 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成教学 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 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教育 学主要研究教学方法,只是在研究如 何运用方法时才具体考虑应采用什么 样的方式为好。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 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 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 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 2.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日益提高 ,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 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 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5 )(6)(7)(8)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 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 ,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 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 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 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 格。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 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 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 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亦叫回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 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 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 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复习谈话 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 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 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 识的方法。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 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 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 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 (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 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 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的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 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 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20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 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 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 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 法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教学需要创造和 控制一定的条件,引起事物的发生和 变化,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 可分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使学生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 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 结 7.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 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 作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作好 实习作业的动员(3)作好实习作业过 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8.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 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 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 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 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 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 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优点,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 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掌 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 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一种,按双边活动中以谁的活动为 主划分,一类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 主,另一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第二种是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来 划分,有三类,语言、直观、实际操 作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1.传授――接受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 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 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有下述特 点 任务、活动、方法、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 学方法组合形式 今天,仍具有许多优点;能 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 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 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 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在 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 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 知识。 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易正确地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 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 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 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 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 ;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 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 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 下,学生通过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 、获取知识的教学。 如下特点 任务上、活动上、方法上、过程上 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 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 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 计划和探索 ,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 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 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 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 便于因材施教。缺点:主要是因重视 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21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 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 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 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 动性、积极性。 3.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 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有以下几种 ;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称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线式程序(2)分支式程序 一般来说,分支式程序教学更有利于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力强的学生 进度快,能力差的学习进度慢。 优点:目的要求明确,学生通过小步 子的循序学习能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 与技能;便于学生个人学习,能适应 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能 迅速呈现反馈信息,使学生明了自己 的学习效果,强化学习的动机。缺点 :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步子,不利 于增大的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因为 创造性学习是不能运用固定的程序来 教学的;在程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关系都不密切,削弱了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只 能起辅助作用。 第九章 教学(下)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 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 进行活动的结构。 1.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 用个别教学形式。 2.班级上课制 在西方中世纪末起,工商业的逐步发 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使 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 加;另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 才。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 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 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 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 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 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3.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 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 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 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完成一定阶段 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 接受考查,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 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 就不同,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 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 作业,曾得到杜威的赞赏,但是,大 多数青少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 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 解,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 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4.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 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 学。 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 业分组。 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 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 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 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 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 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 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 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 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慢班积极性普遍 降低。 5.特朗普制 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试图把大班、小 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 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22别教学占40%。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 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 为基本组织形式 特点与功能 首先,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 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使教 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保证 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正常运转并获得 一定质量。 其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每节课45分钟左右,教学工作便能 连续地、有节奏地进行下去,符合学 生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 其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周 课表方式 其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大限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 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而形成起来, 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的。不仅能够 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 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加强因材施教。 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 另一种是 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 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 教学中的作用。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创造性 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 简单化。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特点: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 课外进行 时间可长可短,对学生的要求因人而 异、因材施教;不一定要面向全班, 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形式进 行。 (1)作业 是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复习 、巩固和运用。形式上看,它是教学 的辅助形式。 意义:首先,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 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 化、掌握和巩固。其次,能够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 造性。其三,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要有目的、要有重点 其次,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难度要 依次增加。其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其四,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2)参观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一是准备性参 观,二是并行性参观,也称为现场教 学;三是总结性参观 要做好下述工作 首先,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其次,注 意参观中的指导。其三,及时做好参 观总结。 (3)讲座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要求:首先、其二、其三、其四 (4)辅导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要求:首先、其次、其三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1.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 )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备好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 生(3)考试做法 2.上课 (1)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 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的。 知识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目的,有启 智与审美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 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 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工作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 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23①②③④⑤。二是帮好对学生学习的 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七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 量、分析和评定。 2.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简介 美国教育史称的“八年研究”。这是 现代教育评价的开始 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它是以 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 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 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 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 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出评价 ,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 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 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3.教学评价的意义 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领导、 对家长。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 息反馈机制 4.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 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 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 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 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 质量。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 、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 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 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 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 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才能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 客观性,除了与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是 否科学有关外,还与评价者的心理因 素密切相关。 (2)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初步, 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提高教 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 2.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2)测验法①测验的质 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 区分度。(3)调查法(4)自我评价 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 作用 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 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成在何种程度 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 教学目标。 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1)考查(2) 考试 3.编制试题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意义 2.评教的要求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 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 学质量。 (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1)记忆水平(2 )理解水平(3)探索水平 4.评教的方法(1)分析法(2)记分 法 十一 德 育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24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 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 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 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 是教师有目的地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 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 美育来划分品质。道德教育的概念实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校德育包括三 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 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是基础。德 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 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 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 观问题。德育不能停止在一般的道德 认识上,它应当着重去解决学生的道 德价值观,即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 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才能有 效地培养他们的品德。教育的性质, 是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具 有历史性学校的德育必须是社会主义 性质的德育,要反对和抵制封建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的 社会主义品德,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 设和时候发展服务 二,德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 方向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 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 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尤其重要。学校德育不仅按说话要求 有目的地给学生以系统的强有力的影 响,而且能通过有效措施改变和抵制 外界不良思想习气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看书) 3影响社会的稳定于发展 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设置和社会 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我 们的德育性质与作用,与资产阶级的 德育比较,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的德 育是社会化作用的德育,是社会主义 精神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青少年许是细想的特点 对学生的一般思想特点要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以作为我们了解和教育学生 的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学 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 特点,一是时代特点。 1。青少年学生思想到年龄特征 (1)迅速过渡。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 展的时期,品德具有过渡性。一方面 ,他们还带有儿童的特点;另一方面 ,他们有渴望向成人看齐。 (2)逐步涉世。身心的急剧发展,趋 向成熟,交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 加速,逐步涉猎人世。 (3)易于冲动。青少年精力旺盛,认 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 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 冲动性。 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会形成 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 (1)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 (2)愿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但不善于 作符合手机的选择。要帮助他们全面 了解社会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 伏击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正确处理个 人要求与特点,正确处理个人要求与 国家需要的关系。 (3)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 (4)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 组织纪律观念。 (5)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 精神。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 和德育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自 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 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德育的具体任 务如下. 一。德育的任务25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 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 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 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二是我们 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市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 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 德。 要点如下:(1)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 深厚感情(2)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3)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 斗。(4)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 平 2,革命思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要点如下:(1)激励学生有个人的思 想和追求。(2)进行正确诱导,提高 学生分辨正确思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 (3)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要点如下:(1)关心热爱集体,成为 集体的积极一员(2)用集体主义精神 来调节言行(3)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4.劳动教育 要点如下:(1)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2)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3 )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 准备 (4)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要点如下:(1)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 意识(2)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 律性(3)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 法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要点如下:(1)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精神(2)培养文明行为(3)养成 良好的品质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点如下:(1)提高理论修养,为形 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2) 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3)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方法看问题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 一种是阶段编排,另一种是系统的编 排。 十二 德育 (下) 第三节 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 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 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 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 的联系。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 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 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 实现的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 ,主要通过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潜移默化 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 学生的品德发展中其主导作用,决定 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学生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 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 主体。这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 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 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 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2.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 活动 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活动。二是心理 活动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 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他们 思想认识到提高和品德的发展。 其次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可以 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 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26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 ,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 展。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 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 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 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 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 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 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 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 能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 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 展。因此,进行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 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其次,德 育要有针对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 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 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 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 生品德的成长。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即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 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 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 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 积 极转化 需解决三种矛盾:一是认识性质的矛 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认识,经验 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 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有错 不知错;二是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 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 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犯 错不自觉;三是思想的矛盾,是由于 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 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 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知 错也犯错。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 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 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两 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 同学校教育队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 生的矛盾。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 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的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 教育的主导作用。(看书)还有一种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这就是学 校员工之间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一致 或不连贯,不衔接二产生的矛盾。解 决这种矛盾,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形 成教师集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大家 协调一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始 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 力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方面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 一方面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 要标志。 2。自我教育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