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哲学在线阅读城,一天可以活几个世纪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
学习啦【哲学】 坤杰
  艾思奇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篇一
  一直以来的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 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的那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需要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产生不自觉的抵触。而到了大学,由于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不得不与哲学之类的接触更多,上课有老师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对于书名上&大众&两字,还是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便买了本来看了看。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而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 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 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 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 宿命论、 唯物主义、 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 &亡国论&和&持久 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 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 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 顺理成章的。 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 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 而不是深奥晦涩。 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 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很形象、很直观。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信念。
  大众哲学产生在抗日丰火燃烧的时代,它应运而生,脍炙人口,风靡全球。此书是通俗化的成功杰作,它将马克思哲学的普遍真理,密切联系中国的生活实际,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深刻的阐明了深奥的哲理,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破天荒的创举,而艾思奇是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被人们誉为&大众哲人&。《大众哲学》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毛泽东在延安时十分喜欢这本书,称赞它是一本&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成果,融进了他的伟大哲学专著。
  此书通俗易懂, 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 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 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 学习哲学。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篇二
  艾思奇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毛译东同志对艾思奇有过&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评语。。
  然而我们对于艾思奇却知晓得很少。
  年前去了腾冲,到访了和顺小镇上的艾思奇故居,才猛然感觉这需要读的书、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
  那一天在艾思奇故居,我们一行认真地听取讲解,细细地观摩实物,让我们对于艾思奇这位伟人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他那本《大众哲学》,则是洛阳纸贵,当地也是很难买到。
  第二天在腾冲的火山地质公园参观,结束后要乘车返回时,我意外地发现我的一位同伴手里拿着一本《大众哲学》,我有些惊喜若狂,立即追问他在哪儿买到的,当告知就是在出口处的一家书店里时,我立即拔脚往回跑,一气买了三本,自己留下一本,另外两本送给我的同伴。
  艾思奇(1910年~1966年)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艾思奇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并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
  为适应中国革命斗争和群众的需要,艾思奇当年以满腔热情投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作,写下了许多通俗生动的哲学文章。在他24岁时艾思奇就把自己的这一批文章汇编成《哲学讲话》出版,后来改为《大众哲学》的书名再版。正如1935年李公朴为这本书写的编者序中所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李公朴还认为 &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于《大众哲学》深受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仅在全国解放前,就出了32版之多。
  这是&一本改变了无数人命运轨迹的书,一本影响几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书,他告诉人们哲学并不神秘。&早在1936年,毛译东同志就曾让大家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译东曾称赞说,《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这部著作教育和帮助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许多青年在《大众哲学》的启蒙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不少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宋平同志就曾经写道:&我最早接触艾思奇同志的著作,是60年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当时,读了《大众哲学》。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有这种深切的体会。
  《大众哲学》在中国较早地创造性地全面而系统地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给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部著作在中国是第一次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艾思奇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作出了令人敬佩的卓越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以为《大众哲学》依然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在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艾思奇作为党的忠诚而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的高尚品德、革命学风和革命战斗精神的同时,我们都应当静心读一读这本《大众哲学》,正如西方一位先哲说过,&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细细地读过这本书,也许就会发现这是认识你自己的一面最好的镜子。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名高中时读理科、大学读工科的学生来说,哲学似乎很遥远,深不可测。由于本学期选修林老师的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仔细地翻阅了这本书,简洁晓畅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让没有哲学基础的我也能理解。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读全书,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点,但同时又有差异。&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第二部分讲述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四种不同世界观谈起,把世界观归结成两大类:观念论和唯物论。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第三部分讲述&认识论&,论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尤其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大范畴。
  看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这本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热捧,仅在1949年前就印行了32版,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读物,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蒋介石也曾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更有人将其喻为&一卷书雄百万兵&。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其次是因为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学风与文风对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心悦诚服,愿意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本书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很形象、很直观。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而且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受益匪浅。哲学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正确地应用哲学,辩证地看待问题。
  看了&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大学生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哲学】图文推荐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7版:理论周刊
&&&&&&&&&&
《大众哲学》 开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风格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的成名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最早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1936年1月结集出版单行本。同年6月出版第4版时,改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受到普遍欢迎,成为革命青年学习理论、思考人生的指路明灯,引领几代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推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经过8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沉淀,《大众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彰显,它将永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播、发展史。 《大众哲学》开启 创作“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先河 《大众哲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它首创了贴近中国生活和文化实际、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传播的民族形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先河。要理解这种“中国风格”产生的重大意义,首先要从《大众哲学 》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探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高潮,渴望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社会主流。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载体,是《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新哲学大纲》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苏联教科书及模仿苏联教科书撰写的一些介绍性著作。这些书籍的撰写和表达呈现着鲜明的“苏联风格”:史论结合,注重对哲学史的研究和把握;强调哲学的斗争性,注重哲学批判;紧密联系苏联国情,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化最新成果;论证严谨、深入,观点散布。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传播的“苏联风格”,反映了苏联理论研究的特点,总体上与苏联文化传统和人民需求相适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被介绍、传播到中国后,却明显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要求“水土不服”,尤其是不适合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大众的要求:冗长繁琐的哲学史论述,让对西方哲学史了解不多的大众,感到“一头雾水”,抑制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过度地把哲学论述与政治斗争联系,也使不了解苏联政治斗争情况的读者,产生阅读倦意和疲惫;紧密结合苏联国情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学习和阅读完全脱离中国实践和大众的日常生活,学习、掌握变成了一种强制接受和理解,很难调动大众的学习动力和激情;结构臃肿,思想表达散乱,容易造成阅读障碍和疲劳,使读者不能抓住中心内容。“苏联风格”的这些弊端与中国客观需要表达形式更具“中国风格”、更贴近民众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了转折关头,到了从简单翻译、介绍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转变到撰写、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时代。 《大众哲学》开辟 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 时代和人民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传播的“中国风格”。当时很多的研究者虽然认识到了这个迫切要求和任务,但很少有人愿意尝试,甚至不屑尝试。艾思奇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热忱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不顾一切的怀疑,冒着风险,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以神来之笔创作了《大众哲学》,给予了历史很好的回答。《大众哲学》在借鉴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几个特点紧密联系为一体、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传播的新形式。 重论略史,以正面论述为主。艾思奇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出发,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论述,史的部分比较简略。避免论述的泛政治化,选择、论述的基本观点,多是比较成熟的思想和观点,凸显了著作的学术性、研究性。 结合中国实际,将论述表达具体化、现实化。《大众哲学》表达方式与“苏联风格”的最大不同,是结合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例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活泼泼地生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使其变成了人人可见、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的鲜活真理。 语言回归生活,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阐释手法。《大众哲学》一反其他著作表述语言的学术化、欧化,用民间鲜活用语来阐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它还善用大众熟知的实例、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等,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重总体布局,结构紧凑明了。《大众哲学》匠心布局全书,注重总体设计,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结构紧凑,平衡统一,力避臃肿混乱。论述以实当先,拒绝虚论,简明扼要,以便大众掌握。 这一表达、传播的“中国风格”对后来的陈唯实、李达、胡绳、毛泽东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对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的民族形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大众哲学》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任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武装大众、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使命,没有改变。这也是《大众哲学》超越时代、永葆青春的原因所在。新时期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在这关键而伟大的时刻,重温《大众哲学》,将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宣传者和传播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指引。 要亲身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要从宏观上深入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又不能陶醉和满足于抽象的论述和演绎,纸上谈兵。要像艾思奇那样,言行一致,踏踏实实研究具体问题,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和西方文化等的独特把握和内容创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全世界提供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要大力探索表达、传播的“中国风格”。再好的理论创新成果,没有好的表达、传播形式,不能深入大众,那么它的精神力量就会被“束之高阁”,不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要像艾思奇那样,注重表达、传播的“中国风格”探索,去除重内容创新、轻形式表达的痼疾,继承和发扬由艾思奇开创的这一“中国风格”,注重概念、范畴的提炼和体系建立,多出像《大众哲学》这样的著作,构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要把宣传、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人们思想更加多元,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元、掌握话语权。而目前宣传、传播的文风八股化、语言干瘪化、方式抽象化等,与形势要求极其不适应。要学习《大众哲学》,多用鲜活的群众语言,让宣传接地气;要多从生活变化出发,揭示理论的真理性;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让人们看到理论的实用性;要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下的信息条件相结合,利用故事化、艺术化等多样手段,融化理论,“润物细无声”。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本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进行流畅阐述。其写作方法新颖,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成都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 号-2《大众哲学》【最爱18点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贴子:
《大众哲学》
目录第一章绪论2 一哲学并不神秘2 二哲学的真面目8 第二章本体论(世界观)13三两大类的世界观13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21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26六不如意的事31七牛角尖旅行记35第三章认识论40八用照相作比喻40九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46十抬杠的意义52十一由胡桃说起59十二我们所能认识的真理64第四章方法论71十三“天晓得!”71十四不是变戏法77十五追论雷峰塔的倒塌83十六“没有了!”89十七思想的秘密95十八青年就是青年103 十九两种态度111 二十七十二变118 二十一笑里藏刀125 二十二规规矩矩132 二十三在劫者难逃140 二十四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148 关于《哲学讲话》156 著者第十版序164
1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第一章绪论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哲学的踪迹可在哲学对干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很日常生活里找到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假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因为到别处去谋生,或其他原因,与我们离别了五六年,忽然有一天又相见了。那时我们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的不同。或者是更苍老了,或者是在知识上有什么进步了。见面之后,大家自然攀谈攀谈,各人把自己所经过的事件叙述一番,这————* 《哲学讲话》,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连载,1936年1 月出版单行本,同年6 月出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1978年10月三联书店印行新版时,选用的是作者1950年的修改稿。为了使读者了解《大众哲学》的原貌,现在选用的是第一版。解放前出过的三十二版中,作过较大修改的是第四版和第十版,现将这两版的序言附在后面。
2时就更有很多的事情使我们发生感触,我们看见在这五六年的期间,大家周围的人,有的长大了,有的死了,倘若我们的周围是商店,是工厂,我们又看见它们有的已经倒闭,有的繁荣起来,有的不死不活的支持着门面。……此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谈到。但是,事情即使很多,它表现在我们眼中情的形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了,都变了。我们感觉到时间的流去是不可抗的。在时问的过程中,一切事物新生起来,发展起来,一切事物也被摧毁,被消灭。我们看见任何事物都没有永久常住的可能,过去了的,便不能再挽回,于是我们都深深地感动,叹息,在我们的头脑里,很强烈地浮现着一个“一切皆变”的观念。这时,在无意中我们已有了一种哲学的思想,然而,谁能觉察到这就是哲学思想呢?我们只以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觉得在这件事情之下所发生的感想也是极平常的感想,与我们素常想象中的高深玄妙的哲学是离得很远很远的,我们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也许还会惊异:为什么很普通的一件事里也会有哲学呢?但是,只要再稍稍多想一想,就知道这其实也用不着惊异。哲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西,东而是从人类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社会,也决没有哲学。如果哲学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猪狗和蚁群里也应该有哲学了,实际上猪狗和蚁群里决没有哲学,哲学非到人类生活中去找不可,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即使最普通的事件,也与哲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不足为奇的。哲学既然在日常生活里随时可以找到踪迹,那就可以知道它决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了。哲学上告诉我们“万物皆流转”,“一切事物离不了运动“等等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与我们友人久别重逢
时所得到的人世变迁的感想是具有着同样的来源,同样的性质的。但是,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既有着这样大的共通点,两者难道没有分别了么?如果没有分别,那么,日常生活的感想已经等于哲学,何必还要多事研究哲学,何必还需要哲学家?日常的感想这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哲学与日常生活是混杂的的感想虽然有共通点,但同时也有差异。我们的感想,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交互错杂的事件反映在我们意识之中所形成的观念。我们所见的人,长大的长大了,我们周围的商店工场,发达的发达了,倒闭的倒闭了。这一切事件虽然是千差万别,然而综合起来,同样都具有着一个发达和没落的过程,于是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了变动的观念,这就是感想。哲学也和我们的感一想样,从千差万别的事物过程中,看出那共通的综合的形态,因此日常生活里到处有哲学的踪迹。然这“哲学的踪迹”,这感想,是与随时随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结合着,它的表现是零碎的,是比较混杂的。单单这些,还不能构成哲学,只能算哲学的萌芽,或哲学的发端。哲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物中的零碎的混杂的认识,它要求知道更普遍的,更有系统的,更一般的道理。因为这样,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在哲学里就似乎成了不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的感想,都是被临时事件所引起的,临时的个别事件对于我们的感想是很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事件,也许我们始终不会有“一切皆变“的感想。但在哲学里,临时发生的事故就不会那么重要,哲学的系统不是因偶然的机会突然发现于我们的头脑中,而是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所得的结果。虽然这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口常生活的基础,但这已经不象感想似的只具有着暂时的,混杂的,零碎的性质,而排除了混杂的性质,向着
事物的真理有系统地深入进去的认识。这是哲学和日常的感想不同的地方。这样,我们已知道哲学和日常的感想是哲学比感想更有系统一方面有差异,而同时又是有共通点的。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一方面是对立的,而同时又是统一的。因为两者的统一,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两者的差别,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不仅仅是零碎混杂的感想,而是更有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同时我们才了解,若要能够深刻地一贯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就必须有哲学的根本知识,使思想不至于混乱,不至于因偶然的事件之发生而紊乱了思想的系统。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有很多人以为哲学太神秘,也有人说哲哲学更神秘呢学是太空洞的学问,这原因,就由于他们不了解前面所说的对立的统一。他们只看见哲学和日常生活感想的对立和差异,却看不见两者的统一和共通的地方。他们以为只有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才是最平凡而不神秘,最切实而不空洞。他们不知道哲学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生起来,而人们日常生活的感想日常感想也正有着丰富的哲学的萌芽,要说切实,也有神秘的则哲学也许会更切实,要说神秘,则日常的感想中也有很多神秘的要素。例如今年天气不好,各处农村里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当遭受到这些严重的灾难,有许多农人会认为这是命运不好,这是天意。农人自己这样想,一点也不觉得他们心中的“命运”和“天意”等有什么奇怪,然而只要稍稍认真地一加思索,便知道他们认为平淡无奇的这日常感想,才是最神秘,最空洞的。现实世界里的天灾人祸,本应该就在现实世界里迫求它的因,原现在的农人却不向现实世界里去找原因,却把一切都归诸于想象的
冥冥中的主宰,这不是神秘和空洞还是什么?这一种神秘而空洞的日常生活的观念,要说起来,真是多得很!但我们平日不但不觉其空洞神秘,反而以为这是最平凡,最切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日常感想所欺骗了!为什么我们不觉得把神秘的东西看做不神秘,当然是有原因日常的感想神秘?的。这原因,就是因为日常观念对于我们很熟习,由于熟习,便不再惊异。“少见多怪”,是人之常情,见得多,就不怪了。“运气好”,“命运不好”等类的话,我们天天说着,听着,便不再有什么希奇,但研究哲学,在普通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很少有,甚至于全然没有机会的,我们看见庞大的哲学系统,便感到内容的神秘,也不外是“少见多怪”的心理之一种罢了。但虽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一切日常的一部分的哲学——观念论见解都是神秘而空洞,一切哲学都是切实而确是神秘的真确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切实很真确的见解,例如前面说的久别重逢的事件,大家都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练,发生了一切都已变动的感想,这是很真确的。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已经变动,而大家的感想都很正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来的原故。我们的观念之所以有时会错误而不正确,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地位限制着的缘故。在生活中有奋斗经历的人,很容易了解世界是变动,他们会叹息着:“一切都变了”。但在生活安稳而平淡的人,他的叹息又不同了,他会说:“一切老是这样,一切都没有变动,真无聊极了!“好象连他自己会变老的事也不知道似的。由于生活地位的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感想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同样,由于哲学家的地位的不同,哲学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哲学教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理,有的哲学却把人们引导到神秘的宗教的迷雾,哲学上有什么唯物论和观念论的分别,就在这种情形里表现出来的。服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有一次在宴会里,当他们的朋友谈起了无神论的问题时,他马上把仆人叫到外面去,然后私下对朋友说:“在仆人前面切不可主张无神论,否则他就要反叛了!“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大哲学家尚不能为了真理,而使自己的地位关系稍微受到影响,恐怕自己的仆人打开眼睛。这是一种有意的举动,在观念论哲学家中何虽然不是普遍的现象,但一切观念论哲学家都为了地位及传统思想的限制,而在无意中走向神秘的道路上去,则是无可疑义的事。我们平常以为哲学非常神秘,一方面固然由于我们亲近哲学的机会太少,同时,观念论哲学者的混乱,也不能不负一大部分责任。一般人明明看见世界上有的是物质,而有的哲学者的结论偏说世界是精神构成的,这怎能不使我们惊怪,怎能不使我们大叫哲学太神秘吗?哲学神秘的这样,哲学之所以神秘,主要的还是因为它被观念论主要原因。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雾。因为它们站在压迫者的地位上,要用神秘的思想来蒙蔽和麻醉被压迫者。如果我们只知道老看着这迷雾发呆,那么,这神秘永远还是神秘,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哲学!倘若我们知道了神秘的原因,并进一步起来冲破这神秘,则这神秘就决不会长久。我们中国的广大民族是被压迫者,压迫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常要用种种神秘观点来蒙蔽我们。(如日本人鼓吹的“王道”,以及东方精神文明等,都是这一类东西。)打破神秘,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利益。打破神秘的打破神秘的方法,第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前。法方面已说过,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哲学思想的萌芽,同时,也包含着许多神秘的观念,所以就要打破这日常生活中的神秘。譬如商店的倒闭,本来有它自己要倒闭的原因,我们本来应该去找出它的这些真正原因才对;但日常的思想有时会使我们不知道去分析这原因,却说这是“命运”,“天意”,于是就陷入神秘的迷阵中去了。
一面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清除神秘的要素,同时对于最进步最正确的哲学系统也得加以研究。单靠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是太迟缓,太困难,也许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最进步的哲学系统是全人类历史的最优良的成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速,更正确地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里我们仍不能忘记,哲学本身也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里发生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所研究的看做凝固了的死的规范,还应该随时随地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与生活中的一切互相印证。也许我们可以由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新发见,能促进已知道的哲学系统,而使之发展,进步。要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哲学中,愈更深刻地认识到最切实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二哲学的真面目——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现在就得要将它看个明白。我们已知道哲学并不神秘难测,它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有踪迹,所以,方便得很,仍然只要从周围随便拾一个例子来,解释解释,就可以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了。临到同一事件现在是经济恐慌的时代,我们所最苦恼之前,人的感想的是失业和生活难的问题。失业和生活难是却不会相同大家都看得见,大家都容易明白的事,所以最好就把它拿来当做说明的例子。人遇到失业或生活难的时候,当然都要觉得失望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必然要有的感情,用不着我们多说,但除了失望之外,同时还有许多的感想,这感想,可就是人各不同了,有的人失望到了极点,会感到人生没有意味,以为世界无可留恋,于是就自杀,这是第一。有的人相信命运观念,遇到困难的时候,只埋怨自己的命苦,既然是命定了,当然只好忍受着,忍受着牛马的生活,不敢希望抬头;这是第二。又有的人认为生活难并不是生前命运注定,而是事实上有许多原因造成,如果能看清楚这原因,努力从事实上去求解决,终有一天可以将我们的生活提高,于是他临到困难的当前,就不屈服忍受,更不会自杀,他只是认真地去研究事实,研究所以造成困难的种种原因,并且根据所研究所知道的去决定奋斗的方法,这是第三种。这三种感想,只是最常见的,并不能概括一切。还有极少数地位优越,生活舒服的人,纵然遇到失业,也并不着急的,那他们的感想当然又不同了。例如一部分的少爷小开之流,有时他们也希望找个把职业做做,表示他并不是过的白相生活。然而职业在他们只是虚荣而已,有了,不过更好玩些,没有,打麻将进舞场的钱也不怕没有着落,随事都可以用游戏的态度一笑置之,“生活不过是梦罢了,游戏罢了。”这种感想,和我们的真正感到生活难的人所想的,是有天和地的差别的!
各种感想扯了一大篇,似乎与哲学漠不相关,其实代表各种哲学我们无意之间已说到本题来了。前面说了四种人,对于失业问题也有四种感想。而每一种感想里,就都潜伏着一种哲学的根底。第一种人感到人生无聊,世界值不得留恋,这根底里就有着“厌世主义”的哲学思想;第二种人以为困难是命中注定的,主张忍受,这里就有宿命论的哲学思想,第三种人认为人们只要看清楚客观事实,就可以努力克服前面的困难,这里就有了现实主义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唯物论的哲学思想,第四种人把人生看做游戏,把职业看做享受虚荣的手段,这是享受主义,或享乐主义也是与一种哲学思想有关系的。这种种的感想,我们都加上了什么什么主义的名目,说它是哲学思想,那些专门在书斋和大学教室里过惯了生活的人,是难免要笑我们“浅薄”的。浅薄也吧,但我们所说的总是很真实的道理。你们许多砖一样厚的哲学书其实也不比我们所说的高明,它不过是把这些浅薄的道理说得更有系统一点吧了。不管书本上的哲学也好,浅薄的感想也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好,我们已知道哲学是有种种形相的,或和根本态度是享乐主义,或是厌世主义,或是现实主义……
种类多得很。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情,都能有一些感,想而由他的感想里,就可以表现出这人的思想根底里是有着一种什么主义,象前所说的失业问题,本来只是一件事。然而因为各人的思想根底不同,所以对于这同一件事情各人的感想也就不同,也可以说,各人的思想根底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事情所能认识了解的情形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我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凡是我们所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经验到的,都有相当的认识,但不一定是根本最一般的。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态度,但不一定是根本态度。例如学生意:看行情,打算盘,是生意经中的一部分,学会了看行情,打算盘,就可以说对于生意是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是限于在生意范围以内的认识,一离开生意,就用不着这些了,所以这种认识不能成为一切事物的认识的根底,也就不是哲学的认识。交际拉拢,招揽顾客,这是生意上不可少的方法和态度,然而也是不能超出生意范围以外的态度,所以也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态度。象在前面说的享乐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同。一个生意人如果根本以为世界就是梦,那么他不但对于生意可以如此看,对于生意以外的一切也可以如此看了。如果他以游戏的态度对生意,对于做生意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要赚几个钱享乐,那么他对于世界上其他一切,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付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的,最有一般性的。所谓根本认识和态度,就是最能够普遍地应用于一般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哲学研究在今日,是科学极发达的时候,有自然科最一般的法则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等,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认识了。于是就有人主张要消灭哲学,单用科学来代替,这是一种错误。科学的研究,是各部分分门别类地实行的,所以每种科学的认识,也各有一定的范围,至于包含一切范围的普遍的认识,仍是哲学的任务。科学认识各种有限的范围内的事物法则,而哲学则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则。普通人的哲学思想不过,我们要认清楚一点,世界上的人是自然发生的只有少数人是专门哲学家,完全不懂得哲学的人,倒占大多数。所以,普通人临到失业苦恼的当前而有自杀或奋斗的念头,完全是因为他的环境地位以及平常的思想等种种条件自然促成的,并不是先看了某种哲学书,又才由书中的理论引起了他这些念头。虽然我们说他的态度是由一种哲学的思想根底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他曾经有意地研究过哲学,只是说他的思想与某一种哲学一致罢了。因为他这思想是环境等等所自然地促成的,所以如果要把它称做哲学时,只能说那是自然发生的哲学思想,并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哲学研究的结果。自然发生的哲学想,思完全是各人的环境地位的产物,例如前面就说过,享乐主义的思想是只有生活优裕的少爷小姐之流才能够想望的,如果地位不好,生活不优裕,那么,失业问题逼来时,就只有自杀,忍苦,或奋斗的路子,再不能妄想其他了。
自然发生的哲学思人的思想行为的态度是这样和他的生活想有什么害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但有时也会受别种地位上的人们的影响,例如生活困苦的人,如果奋斗有希望,当然是奋斗的好;然而有时常会受到命运思想的影响,结果不肯前进,老是守着自己穷苦的命运,这种影响,也常是不知不觉中自然发生的事情。受到这种影响的人,当觉悟而不知道觉悟,结果把自己的前途也错过了,这是常有的事。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各种人因地位不同而有各种的哲学,但各获得正确的哲学种哲学中,那一种才是正确的呢?这是我们不能不认清楚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顺从着自然发生的思想去事,做自然发生的思想常常会将我们引入迷途,因为它常常不是正确的哲学,不是事实的真理,它使我们看错了事物的真相,为要防止这种危险,我们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懂得正确的哲学,由正确的哲学里获得稳固的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认识我们周围的一切。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为,才可以解决当前的困难。哲学的主要任务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间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我们说哲学是人类对于事物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其意义也就在此,哲学不能单只是说得好听的东西,还要能指导我们做事。它的“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要改变世界“!什么是正确的哲学?为什么它比别的哲学更正确,更能与事实真理一致,这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讨论了。但我们要分做三步讲。来第一步要先讲世界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物质吗?是精神吗?这一步的讨论,叫做本体论,第二步讲我们是怎样能认识世界上的一切?这一步的讨论叫做认识论;第三步讲世界的一切以及我们人类的思想等等是怎样变化运动,是依着什么法则变化运动的?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变化法则是什么?这一步的讨论叫做方法论。
第二章本体论(世界观)三两大类的世界观——哲学的两大阵营现在还要讲一次生活难的问题。人对于生活的见解不同,行为同是一个生活难的问题,人们对于它所抱。异有也就的见解却有种种。见解不同,结果也就有异。有的逼得自杀了,有的倒能够努力在困难中奋斗,有的象牛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只想活得一天算一天,……,我们可以把第一种人叫做厌世主义者,把第二种人叫做现实主义者,把第三种人叫做宿命论者。还有一种悠哉游哉的人,口袋里装满了金钱,在失业恐慌闹得愈是天翻地覆的时候,他愈更在那里花天酒地地拚命寻快乐,我们又把他叫做享乐主义者。我们把这种种的人称做什么什么主义者,好象他们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似的,其实读者诸君也已经知道他们并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乃是社会上极普通的人,例如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正是报纸上几乎每天可以看见的那些投黄浦江的老少男女。但是因为这些人太普遍了,我们便能看轻他们么?这就要慢点来!要从这些人中找出个把读饱了死书的学者,自然是办不到,也许有的还连字也不识得半个,但他们各人也有各人的世界观呀,他们对于世界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呀,也就是各有各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呀。若要问证据,那么他们的自杀,忍受或奋斗等等的一切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明白地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他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呀。
各种见解,成为照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的“见解”来各种的世界观。看,世界是讨厌的,是没希望的,是充满了苦恼的,这也就是厌世主义的世界观。这种见解使他们觉得生活在世界上只有痛苦,还不如死去的好,于是就实行自杀,照现实主义的见解来看,这世界的一切常常对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加以阻碍,使我们觉得困难,使我们发生苦恼,但如果我们能够斗争,起来打破了前面的阻碍,仍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得到胜利的欢喜,所以世界不仅是只充满了苦恼的东西,而是我们斗争的对象。又照那宿命论者的见解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冥冥中都有一个神灵支配着,一切事物都是这神灵安排决定好了的,所以我们不能妄想,不能反抗,就是苦到比牛马不如也好,仍只能忍受!再讲一讲那位享乐主义者的见解吧,他会说,人生只是梦,世界只是幻影,可以享乐的时候就享乐,犯不着为了这些幻影而发生苦恼……。上面这四种什么什么主义者,其实也是普通常见的几种人。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世界在他们的眼睛中也各有不同的形象,他们的行为也就依着世界观的差异而成为各色各样。他们不但有什么什么的主义,而且亲身实行了。听说从前人们常为自己的世界观而牺牲自己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主张而勇敢地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就以为这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大事体。其实,若要到普通的世俗人中找一找,那么与苏格拉底类似的事情正不知道有若干千万,不过那些普通人并不是专门的哲学家,他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分子,人们只看见他们在生活中牺牲了,而不知道(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有着某种的世界观,在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世界观,同时又依着这一定的世界观而发生种种的行为,以至于因此牺牲了自己呢。普通人的世界观是现在我们得要睁开怀疑的眼睛来看地位环境所造成看前面说过的一切了。我们举出了四种什么什么主义,四种主义中就有四种的世界观或四种对于世界的见解,因此,世界就有了四个样子,这个人说它是一团苦恼,那个人说它是可以被人克服的外界障碍物,又一个人说它是神灵手中的玩意儿,再一个人又说是一场梦幻,也许还有人把它看做其他的东西,不过我们现在举不出来,那么世界就变成四种以上的样子了。难道这世界的本身是有四种以上的么?这一定没有人相信,因为我们大家所生活的这世界,明明只有这一个,万不会再有其他。同一个世界,在种种人的眼睛里,会看成种种不同的样子,这并不能怪世界的本身,应该怪各种人眼睛上戴着的那种着色眼镜,把世界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但要记清楚,我们说人有着色眼镜,仅是一个比喻,并不真的指有一个人到什么地方去买了那么一种眼镜来戴上,才把世界看成那种样子的。普通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见解,前面也说过,是在生活中获得的,所以,他这着色眼镜根本上还是由他的生活地位和环境造成。比方这儿有一个小乞丐,在小乞丐的母亲看来,他还不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儿么?然而遇到高贵的太太小姐们,就会使他们感到龌龊,卑贱,不要说把他当做人看待,连狗都恐怕不如,因为如果是她们家里的那只看门狗,她们有时还肯去摸摸它的毛呢!再举一个譬喻,我们不是还记得有一句“井底之蛙”的古话么?普通我们所看见的天空,是茫无际限非常广大的,但那在井底生活着的青蛙,只看见井口圆圆的一小块天空,就以为天空只是那么一点儿,这也是生活地位限制着,使它不能放大了眼光看的缘故。世界对于一个人,就好象这里所说的小观界世的人的变会是乞丐和天空一样,生活地位不同,所感觉到的样子也就两样。种种的什么什么主义或世界观就是这样成功了。生活是会变动的,所以人的世界观也不是永远死死地刻在一个人身上,有时也会变动。有钱的小开们很容易成为享乐主义者,但如果他老子的公司忽然破了产,接着那舞场里的情妇也因为缺少了钱而另换上一副脸孔时,那时梦幻的世界就会一变而成苦恼的世界,享乐主义就要变成厌世主义者了。所以,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会变动的。确正是么什热心的读者诸君到这里也许会忍不住要观界世的问:我们已知道世界观有许多种了。但世界只是一个,而映在人的眼睛中的样子,竟有这么多的差异,到底那一种样子是世界的真面目呢?换一句活说,那一种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呢?
这是当然的要求。已知道了种种的世界观以后,接着就应该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高贵的小姐和乞丐的母亲,对于乞丐各有各的见解,到底那一种见解是真的呢?但对于读者诸君的要求,我们并不能轻率地马上答复,答复得太快,就没有好处。现在还得要更进一步,再研究一下这多种的什么什么主义的内容。把内容充分看清楚了,才能认识那一种是正确的世界观,那一种是歪曲不正的,才能够分清楚高贵的小姐对于小乞丐的感觉,和小乞丐的母亲眼中所见的小乞丐比较起来,究竟那一方面更真实些。“为什么还要研究内容呢?”也许有人就各种世界观的内容,在外表上(现象)要这样间。“前面不是已经研究过了吗?前是千种万样的面说世界是幻梦的,不正是享乐主义世界观的内容么?说世界上有神灵支配的,不正是宿命论世界观的内容么?……除此而外,难道还有另外的内容?“不错,这问题问得很要紧,世界观的内容,前面已经多少指出一些来了。我们所指出的四种人眼中的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观的内容,正是世界观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但是,我们所指出来的也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还没有讲到它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用哲学上的名辞来说,就是我们才只看见了“现象”,还没有把握到“本质”。我们所以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就为着想认清楚这本质。内容还是那同样的内容,不过要想能够知道得更深刻一点罢了。我们所指出来的世界观的现象只是四种,但现象的形态是非常多的,我们已经说过有四种以上,其实若把全部哲学史上所记载的一切都列举下来时,就说一千种以上,恐怕也不算过分的。什么功利主义哪,唯情主义哪,直觉主义哪,虚无主义哪……单记一记这些什么什么主义的名字,也就够你费些工夫,我们忙于生活的读者,也没有闲心来记这些无聊名词,其实记了也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顾虑它。我们正经的事情还是要看一看这千种万样的现象形态里,包藏着什么本质。一从本质上看,那千种以上的现象形态但从根本性质(本质)上看,却可便没有了。世界观的内容虽然表现出这么多以分做两大类。的形象,但从它的根本性质上来看时,就可以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要答复这个问题。世界上的万物,都我们天天睁着眼睛看我们的世界,就知可以分做两大类道这里的事物真是多到计算不清。从天空到地上,从周围的一切到我们自己,这形形色色的许多事物,就是用“万花撩乱”这句话怕也不够形容它的繁多。但事物虽然这样繁多,我们却并不全被它弄得头昏眼花仍能够清清醒醒地照常生活下去。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自己有分辨能力,从零乱不堪的宇宙万物中看出种种的秩序,我们能分清楚某些东西是动物,某些又是植…物…,最后,我们还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属于外界的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观客和观主然而世界上这两大类的事物,虽然被系关的我们分开了,实际上它们中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它们互相间还是常常发生关系。例如这里有一把椅子,我们认为它是客观的事物,但它映到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心中引起了椅子的感觉,所以又和主观发生关系了。又如我们想拖开那把椅子,这是主观的思想,但这思想就引起了我们的动作,我们就把椅子拖开去,这又和客观的事物发生关系了。主观与客观的这种关系,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但为什么会发生关系呢?无形的主观思想怎样能与有形的客观事物互相影响呢?这是哲学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因为主观与客观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所以只要解决了这问题,就对于世界得到了一种根本的见解,也就是有了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对于世界有了一种根本的态度和方法。现在就要回到我们本来的题目了。我们不是要研究那千种以上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质么?我们说,这么多的世界观,从根本性质上看来,只有两大类,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可以解决了。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如刚才所说,就是主观与客观怎样发生关系的问题,世界观的根本性质,也只要看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决定了。试把前面享乐主义的世界观拿来看吧,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当做梦,当做人们心中的幻影,这是怎样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呢?它是完全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了,它把客观事物都当做主观中的幻影,以为世界上除了主观的东西以外,什么也不存在。它过分夸大了主观,以至于否定了客观事物,我们就把它称做观世的类一第界观,观念论念论。再拿那宿命论者的世界观来看吧,它把世界当做神灵手中的玩意儿,世界的一切都受着神的心意的支配。这种世界观,虽然并不完全否认了客观事物,但它把一切客观事物都当做神灵的心意所产生的,仿佛一切都是由一种神化了的主观心意创造出来,并且服从着这种主观心意。这仍是把主观的事物当做最先的存在和最高的存在,把客观的事物当做附属品,所以还是一种观念论的世界观。此外如把世界当做一团苦恼的,或是如中国儒家哲学一样,认为世界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灵之气变化而成;这一类的世界观,都是把客观的世界当做主观的东西去看待,也是一种观念论。这观念论,正是我们所说的两大类世界观中之一类。
第二类的世界其次,还有另一大类的世界观,它对于主物唯,观论观客观的问题的解决是:认为客观的世界是在主观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不是幻影;客观事物的种种变化,也是依照着它自己的性质变化的,并不是神灵的心意要它这样它才这样。它的变化有一定的方式,这方式,科学家称为“法则”,一种事物的变化有一种的法则,我们不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意妄想将法则更动,我们若要改变事物,只能利用这法则,随着这法则去推动事物,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市面上流通货币(或称通货)太多的时候,物价就会高涨,这是一种法则,(即通货膨胀的法则)我们决不能违反这法则,所以不能在通货太多的时候还希望物价能够跌落,要想使物价跌落,只能依照着这法则,将通货的数量减少。所以我们的主观并不能自由改变客观事物,只能利用客观事物本身的法则去推动它。还有,这种世界观不但承认客观事物有独立的存在和独立的法则,并且认为,就是主观,也只是从客观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客观世界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一个人,他的身体,他的脑髓,都是客观事物之一,但因为有了脑髓,才有他的思想等等,失去了脑髓,他便不会思想了,所以他的主观思想是以脑髓为基础的,也就是在客观事物的一部分上产生出来的。这样,承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独立法则,又承认主观是由客观中派生出来,这一大类的世界观,我们就叫做唯物论的世界观。前面说的现实主义者的世界观,正是一种唯物论的世界观。观念论和唯物论,是一切哲学上的两大有只学哲垒营个两类;这是哲学史上互相斗争的两大阵营。无论那一种哲学,不管他标榜着什么招牌,总可以归入任何一类,会倾向于两类中的一类。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这叫做二元论,关于这些,我们以后又再说,现在篇幅已经不容我们多讲了。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观念论和二元论从小就听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一条路上,有两个人碰在一起,同时看见路旁挂着的一块招牌。招牌的正面涂着金色,背面涂着红色。甲从正面来,看见了金色,说招牌是金子做的。乙从背面来,看见招牌的背面,一口咬定是红色。两个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相让,于是争执,吵斗,以至于打起架来。后来是一个和尚出来调解,提醒了两人的偏见,大家才明白刚才的争执,都是毫无意味。原来招牌的本身兼有两面,而每人只看见一面。所有的争执,其实都是各人眼光狭隘的结果。故事就只这一点。大约因为和尚一经指点,两人并不再争执,于是故事也就完结了。但我们若能再深深地一想,就可以知道这还不能算完全没有问题。两个人中如果有一个肯用一点思想,马上就会追问:“是的,招牌两面的颜色果然不同。但仅只知道这一点,还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要再问,招牌的本身是什么造成的?是木头么?金属吗?抑或其他的东西?“这问题似乎很容易解答,因为木头或金属等等东西是很容易辨别的,掂一掂重量,敲一敲声音,不必怎样麻烦,就可以看出它是用什么造成。但是,这只能就普通的解答来说。若站在哲学的观点上来谈这问题,那么,花样就多起来了。那时人们就要依照着自己的世界观来解决这个问题。主张“人生若梦”的观念论者,会告诉我们说:“你说是一块招牌,在我看来却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团感觉,一团幻影罢了。有时感觉到它是金色,有时又是红色,什么木头金属等,也都离不了感觉。没有感觉,根本这些东西都不会存在。“另外一个宿命论者,我们已说过,他是相信冥冥中有神灵主宰一切的,发表他的意见道:“世界是神们随自己的高兴安排成功的,前面这块招牌,也不外是神的心意的表现,并不全是我的感觉。“唯物论者意见却直截了当得很:“招牌就是挂在那儿的招牌,它挂在那儿,它的本身也就在那儿。它并不是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招牌触及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来的,它也不是神意的表现,它只是自己存在那儿的物质。“这就是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每种花样表现着一种世界观。世界观是有千种以上的,那么花样也当然可以翻出千种以上,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工夫,所以只举了三种。但世界观种类虽多,从根本性质上看来,却只有唯物论和观念论两大类,因此,在招牌上所翻出来的花样,自然也只有两大类了。虽然我们也承认还有一种二元论,但它只是把观念论和难物论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唯物论,一半是观念论,不文又不武,并不能算是纯粹新的第三种花样。我们现在暂且把它放下不提,等到后面再说。主观的观念论现在要详细地说一说的,是那把世界和招牌当做一团感觉的观念论。它完全否认了客观东西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只是主观的东西,所以,除了观念论这一个总名称以外,它还私自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主观的观念论“。它的拥护者很多,单就西洋来说:二千年前希腊的诡辩哲学家,就有一大部分赞美过它。其次,在十七世纪时候,英国的大哲学家勃克来和休谟两人更把它捧到天上去。二十世纪以来,更有(以德国为首的)经验批判论者把它传播到了全欧洲,这是它最出风头的时候。在中国的哲学者中,它并没有完全的信奉者,诗人李白虽然高呼过“浮世若梦”的话,但他并不是哲学家,只有那佛学中的一部分的道理,还比较与它近似。但这主观的观念论,实在有很多的使我们不能佩服的地方;我们很容易看出它的马脚。拥护它的人说世界只有感觉,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感觉是从那里来的呢?这万花撩乱的感觉现象,总应该有一个来源。“对于这问题,主观的观念论者很难答复。因为如果要使他的主张彻底,他应该念观的观主说:“世界就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所以也就只之论谬误是我自己内部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来源。”
这样一来,我们马上就可以指出它的荒谬:“世界既然都只是我的感觉,那么,整个的世界就只是我一个人了。除了我一个人之外,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了。“这就成了独在论,任怎样狂妄的哲学家,也不至于会主张独在论罢。有谁敢于说:“我不是我父母生的,恰恰相反,我的父母才是我的感觉所生出来的?“有谁敢说:“并不是我生存在世界上,恰恰相反,整个的世界才是在我的感觉中生存着的“呢?主观的观念论者为要避免这种不通的地方,所以,并不敢彻底地主张独在论。他不得不给感觉找一个另外的来源。从那里去找呢?他本来可以说,感觉的来源就是外界的物质,但他不能承认物质,一承认有物质,就不成其为主观的观念论了。结果,他就不得不向神灵求救说:“感觉是神的心中发生的,我们的感觉,就是神的感觉的一小部分。“于是这主观的观念论,最后也主观的观念论最后和前面的宿命论一样,只有走到宗教的怀中去只好向宗教求救了。我们说主观的观念论会走向宗教的怀中去,其实这不单是主观的观念论,凡是一切的观念论者,直接间接地都和宗教有点缘法。因为,一切观念论的根本性质,就是在于夸大了主观的东西,换一句话说,它夸大了感觉,思想,心灵等一等切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结果才以为只有精神,没有物质,至少也主张物质完全受精神配。支而宗教的世界里,最高的支配者是神,是神的心意,或精神支配物质,这一点,不是很和观念论相同的吗?自然,宗教也有宗教独自的特点,不能与观念论完全混为一谈。宗教的世界观是用迷信和神话来表现的,宗教里还有种种规定的仪式,用仪式来坚强人们主观论是走向的信心。这一切特点,都不是哲学的观念论所有宗教的桥梁的。但是,观念论虽然没有迷信和仪式,它的根本思想却与宗教一致,它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和巧妙的言论来说服你,使你信服那与宗教一致的根本思想,无意中把你拖到宗教的庙子里去。观念论本身虽然不是宗教,但它却是走向宗教去的一条坚硬的桥梁,迷信和仪式只能使无知的人去烧香拜佛,但有了观念论的帮助,就是学者思想家也会去念经敲木鱼。它的力量其实是不小的。二论元明白了观念论的底细,我们得要谈谈二元论的花样了。已经说过,二元论不是一件特别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观念论和唯物论拉连一下,一样给它站一半的地位。在十八世纪末叶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最大的二元论者。由他这里来看二元论的真面目,有许多地方是很24有趣的。如果他的前面有一块招牌,他一定承认它是客观的东西,承认它在外界独立存在着,并且承认那是物质。但他又说,这物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却不能够认识。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世界,这招牌,只有我们的感觉,只是一个“现象世界”,而那物质的本来面目(他称为“物自体”),却与这现象世界完全不同。我们看见这块招牌,看见它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看见它在时间里是连系地存在着,我们还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性质等等,而这空间,时间,重量,性质等等,康德以为也不是物自体上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主观内容。你如果问他:你的一切感觉是那里来的?他可以答复你,感觉是物自体触动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这一点可以算是唯物论了,但回过头来他又会说,感觉世界与物自体完全不同,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主观的幻影;于是又成为主观的观念论了。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成了康德的二元论。二元论,结果还但二元论的脚根是站不稳的。这就好象一是要成为观念论个人要骑著两匹马跑,非常不便而又危险!结果,只有随便丢弃了一匹,才能解决这危机。康德的哲学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地位上,它一脚骑着观念论,一脚骑着唯物论,两匹马冲突起来,就使他驾驭不了。这是早已有人指出过的。人们问康德道:“物自体既然认识不到,那为什么能武断它是存在的呢?譬如,你前面有一问屋,当你还没有方法认识它的内部的时候,你怎能断定里面有人呢?“实际上,康德就是这样;他还没有认识到屋子的内部,就想断定屋子里有人,他不能认识物自体,却偏要说物自体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后来他的学生费希特(Fechte)看清楚了这是缺点,索性就把物自体取消,否认了物质的存在,于是二元论终于骑到观念论的马上去了即使退一步,对于他那善于害羞的物自体不加以责难,就算她真的躲藏在那儿罢。即使承认是这样,康德仍然会走到观念论的。去因为他要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世界的本身既然就是物自体的世界,那么我们也当然是在物自体的内部生存着的。我们在物自体中生存着,而我们都看不见它!原来我们的生括就象瞎子走路一样,不,我们还比瞎子坏,瞎子虽然没有眼睛,还可以借触觉来辨别他的道路,我们却根本触不到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好象梦游者,只看见自己的梦,前面有危险的悬崖,一点也不会察觉。然而世界上这样多的梦游者为什么都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呢?为什么他在生活中竟不会落进物自体的悬崖里去?这一个间题,康德就没有办法作合理的解答,他只好说:“这是幸运。”这样一来,命运之神的心意又支配起世界来了,又丢了唯物论的马,一直冲到宗教的殿堂里去。——这是二元论的必然的命运。总之,二元论是容易摇身一变成观念论的。这两种花样,结局还是会合并成一种花样。但我们已经说得够了,以后再谈唯物论的花样罢。
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唯物论论物唯这一次讲的是唯物论。说到唯物论,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承认客观的东西。主观的观念论把世界全当做我们的感觉思想,说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说“人生如梦”。但唯物论决不这样,它相信世界不是幻影,而是真实地在外界存在着的东西。这是唯物论的根本的思想,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资格算做唯物论。假的唯物论但是,单单有这一点,也不见得马上就成唯物论。因为我们还要问:“这里所承认的客观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若解答得不对,还是会变成观念论。例如,有的人就会这样答复:“我们承认客观的东西就是物质,但物质是死的,僵固的,若没有另外的力量推动它,它决不会自己运动变化。一块石头自己会飞起来吗?不会的,要用手将它拿起来,抛它,它才会飞。由此类推,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形形色色的运动。必有一种另外的力量推动它。“这一种见解,是在日常普通人中最容易发生的,因为它和世俗的常识很接近。但这能算唯物论吗?这里说物质的运动变化必须有另外的力量推动。所谓另外的力量,当然不能再是物质。物质自己尚且不能运动,怎能推动其他的物质呢?于是乎就不能不说这是心灵,是精神,这样一来,精神就是世界万物的推动力,支配者,心灵的力量便高坐在物质之上,就是主观的东西高坐在客观物质之上,这不是观念论还是什么?这至多只能算假的唯物论。这里所谓的客观的东西,是物质和精神两样都有的。并且,就象耍木头人戏一样,物质是永远被精神拿着任意地戏耍。这样见解,马上就被宗教家所利用说:“那精神的东西,就是神,神支配一切,安排一切,物质世界的任何事件都是受神的力量左右的。“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宿命论的世界观。也有的人,说精神就是指灵魂而言,万物都各有它自已的灵魂,灵魂推动着它,它就活动,失去了灵魂,活动便停止。人的死,据说就是灵魂脱离躯壳的结果。这灵魂,也有的人叫做“生气”或“活力”。万物都有灵魂的主张,在哲学上也叫做“万物有生论”或“物活论”。它与宗教的关系,当然也是很密切的,和尚尼姑不是常常替死人超渡灵魂么?这种见解很幼稚,而且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最重要的一两点来说,它认为精神能够在物质之外独立存在,能自由地离开物质,而这事实上却不能够直接证明。我们所见的一切精神的东西,都是附属在一定的物体上表现出来的。例如说到感情和思想,我们只有张三或李四的某种感情思想,决不会在天空里也看见有什么感情思想。迷信的人会说梦中的鬼怪神灵就是独立存在的精神,殊不知那只是他自己的梦,只是他自己的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东西,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头脑,怎能算独立存在的东西?再说,就算退一步,承认精神能够离开物质的存在,那又有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无形无体的精神,为什么能推动有形体的物质呢?譬如我们前面有一块石头,单单用思想要它飞起,石头就会飞起来么?不能的,要用抛。手但手是物质,所以物质还是要由物质来推动。单单的精神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世界的木头人戏不是精神能够耍得起来的。真的唯物论,承认现在可以说到唯物论了。照例先要答复物质自身会运动这一个问题:客观的东西是些什么,唯物论的答复是:“客观的东西就只有物质,不是死的物质,物质本身会自己运动,用不着其他的力量来推它,宇宙间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是物质自己运动的过程。“唯物论的答案,和观念论是势不两立的。机械的唯物论,只承认数量和它将一切的精神,心灵,神怪,迷信等统统打动变的置位倒。在社会政治上有激烈的变动的时候,它代表着前进者的思想。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论,就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子。但唯物论也有种种,象法国十八世纪的那种唯物论,我们叫做“机械论的唯物论”,它主张一切物质的变化运功,都是机械的变化和运动。所谓机械的运动,简单地说来,就是单单位置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上的变化。机械论者以为,世界上的物质性质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所看见的事物的种种样样的性质,都可以用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来解释。那时的法国唯物论者拉美特里曾著过一本书,题名:《人——机械》,也可以翻译作《人就是机械》,就是把人类当做机械来解释的。
这机械论的唯物论,在十八世纪的时机械唯物论,被客观的观念论推翻候,曾经代表着法国的新兴资本主义势力,与旧的封建势力打过一次战,在哲学上尽了一番革命的任务。不过,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不论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有了无数新的发见和新的进步,于是在现在看起来,那机械论的唯物论就不免有点老朽的样子,最大的,例如它不承认性质的变化,这一点就很说不过去。象人类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这种见解来说明,就很困难了。我们固然可以说,思想是头脑中的物质分子的一种运动,但要知道机械论只承认位置上的移动。既然只是位置上的移动,那为什么又会另外发生思想呢?思想并不就等于位置的移动呀。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不能解释这一个问题,结果,就被后来的观念论打败。这些胜利的观念论者,就是十九世纪的几个德国大哲学家,我们听得很熟的黑格尔,是他们中间最后的而又最伟大的一个。他们把客观世界里的物质压根儿扫去了,他们说:“客观的东西根本就只有精神,一切的运动变化,就只是精神在那儿变化,物质不过是精神运动的一种表现罢了,它不是独立的东西。用手抛石头,并不是精神推动物质,也不是物质推动物质,还是精神自己在运动,飞起来的不是石头,而是精神自己。“这一种念论,和主观的观念论又有点不同。主观的观念论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主观内容,和我们的主观分不开,而这种观念论却认为可以分开,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只不过它本身的性质和我们的主观是同样的东西,换一句话说,世界的本身也只是一种思想的运动。在哲学上,这就叫做“客观的观念论”。客观的观念论使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同一化,于是乎它就很容易解释人类的头脑中为什么会发生思想。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大思想,而人又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思想在人类的头脑中又重现出来,这当然不能算怪事了。客观的观念论能够解释清楚这一点,所以它就战胜了机械的唯物论。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唯物论,却不象机械新唯物论不只承认数量的变化,也承的唯物论那么软弱。这一种唯物论不但承认物认性质的变化质的数量和位置的变动,同时更看重性质的变化。不但看重性质的变化,并且认为性质能够发展,能够进化。因为性质的发展和进化,所以物质又能够从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变化成高级的状态,高级的物质就具有着高级的性质。人类是世界上的最高级的物质,人类的思想就是一种高级的物质性质。因为,思想或精神只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由物质中派生出来的。这一种唯物论,是最近七八十年来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的新唯物论,它能合理地解释思想和精神发生的原因。所以不再会被客观的观念论打败。
不,客观的观念论才是被新唯物论打败新唯物论,打败了客观的观念论了的。还在一百年前,最伟大的客观的观念论者黑格尔已经渐渐站不住脚。他把世界看做思想的运动,这思想,他称为“世界理性”。但我们明明看见客观世界上全是物质,至少,最主要的东西都是物质,难道这可以一笔抹杀的吗?黑格尔也知道不能抹杀,他不能不加以相当的解释,说物质是梢神的“他在“,这就是说,物质只是精神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形态上是物质,而根底里还是精神,还是思想或理性。他相信世界上物质的变化和我们头脑中的思想的变化,在性质上完全是一样的,因此,当他研究一切的事物时,他总是用思想的形式做标准,也就是用他的“论理学“做标准。他要将世界万物都嵌进他的一部论理学里面,用论理学中的规则来解释一切。结果,因为物质究竟是物质有时虽然也解释得通,有时却常常碰钉子。这是客观的观念论的弱点。黑格尔遇到他的论理学不能解释事物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是碰钉子了。但他固执着的观念论,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不承认错误,并且还要咒骂那给他吃钉子的事物说“:这是物质在捣乱!”然而,骂是不中用的,谩骂决不会使人心服;他碰钉子总不是假事,既然碰钉子,所以就站不住脚了。于是,新唯物论就起来打败了它。六不如意的事
际的情势又证明了,战争的风云并不因为有人的祈祷而缓和下去,反而一天比一天更紧张起来,这又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独立地在那儿运动,在那儿变化,既不受人的心意支配,神的支配也未见得可靠。和平与祈祷,更是天和一地样的没有关联,要和平,应该走另外的道路。年龄大一点老人们,也许还亲眼见过前清时候义和团的乱事。他可以告诉我们,义和团在当时曾想用符咒抵御外人的枪弹。结果不但抵御不了,反而惹得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惨杀了多少无辜人。的这历史的实践对于中国人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使中国人知道迷信符咒也不是万能的,枪弹有枪弹的实在的力量,这东西也不是人的心意或什么神秘的方法可以左右的。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在实践中,几乎免不了总要有一些痛苦的失败,一些血腥的牺牲,但也只有实践,才能够给我们许多丰富而真实的教训,矫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丰富的真实的知识。实践证明我们的周围是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世界,它独立地变化,运动,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力支配着它。这样的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我们对于这物质的世界,由实践的种种证明,更可以相信它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我们要说,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的人在立独独立的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客观就是指我意心之外的们自己的心意以外的一切东西。物质是在我们的心意之外存在着,所以是客观的。现在我们不再相信主观的观念论者的呻吟了。他说世界只是梦幻,只是感觉。但我们的实践能够证明并不如此。我们的梦幻和感觉并不就是世界,只是由世界的物质引起来的东西。我们觉得冷,这不单只是我们的感觉,也因为周围真的有这样的气候,这气候触动了我们皮肤上的感官,所以才觉得冷。如果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那么,它应该服从我们的心意的命令,为什么我们希望它不要冷,它却偏会冷得不得了呢?物质,是能自己其次,实践为我们证明,一切物质都会运动变化的自己变化,自己运动,不能自己运动的物质,是不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说物质自己不会变化,那么,世界上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是从那儿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另外假定一种东西,作为物质的推动者。于是我们就和万物有生论一者样。至少说物质是被一种心灵的力量推动着,这心灵的力量就是灵魂或神。但是,我们的实践已证明过,神灵的支不能运动变化的物质,简直配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看见过物质世界在那象想可不儿独立地运动,变化,神灵的影子半点也没有。
——物质的特点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有很多事情不能如意。简单点说,例如天气冷了,决不因为我们怕冷,气候就会缓和一点。走出屋子外去,北风就象刀一样的刺着我们的肌肤,这时我们也许会有一种希望,希望北风不要吹得这样利害,但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希望,北风仍是北风。北风的冷酷决不因为我们心中的希望而减少下去。这样简单的生活事实,这样简单的实践,就足以证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独立在外的东西,它不受我们的心意的配,支不但不受心意的支配,还常常是违反着我们的心意,在外界独立地运动,独立地变化,甚至于会妨害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减少它的妨害,空空的用希望去希望它,是不行的,只有设法用物质的力量和它抗争。要阻止北风的淫威,就得加添点衣服或是烧起火炉来,或是多多的运动运动,借此增加身体内部的热力。不这样做,就难以保全我们的生命,北风是不懂得体贴人的苦痛的!再说一说社会上的事情,这两年来,世界各国间的空气非常不安,一场大战看起来是不能免了,于是就有人来做“祈祷和平”的大会。和平可以祈祷得来的么?宗教家说:“是的!因为世界是在神的支配势力之下,向神祈祷,神就可以给我们和平。“但是,实我们看见许多人在求神拜佛,而求神拜佛的结果并不见得就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我们看见义和团想用符咒抵抗枪炮,结果这符咒的力量,是等于乌有,还是一二八时候的民众,用自己的血和肉去抵抗,更有效得多。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实践中证明是独立的,那么,除了承认物质自己能变化运动之外,我们能解释这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吗?如果不承认,一切变化现象的来源不是就不可以想象了么?所以说,不会自己变化的物质,是不可以想象的。人的生活与物质客观的存在,和自己的运动变化,是物质系关的界世的两大根本特点。物质的变化是无穷的,一块铁,放在湿的空气里,会生锈,变成黄红色的粉末,放在溶炉里,就成液体。太阳内部的铁,大部分却是气体。我们的血液里,也有铁质,如果铁质减少,就会生贫血病。菠菜里面也有铁质,吃了菠菜,里面的铁质,就补充到血液里去,使贫血病缓和下去。同是一种铁,会有这样多的形态。我们再看物质的运动,一块块的煤,烧起来,变成灰,并且发生很大的热,这热可以烧水,使水变成蒸气。这蒸气在工厂的锅炉里,就能够成为很大的力,推动蒸气机关,蒸气机关使发电机的摩托转动起来,于是发生了电,全市就可以点电灯,驶电车。用电机推动种种的机器,做种种的工作。这种种的运动变化,可以联系到无穷无尽,整个的世界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中联系成一个统一体。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生活着,行动着,我们自身也就是物质之一。因此我们的生活受着这世界上无穷无尽的物质所影响,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和这世界的物质冲击,物质对于我们常常表现着一种反抗的力,妨害的力,使我们感觉到种种的不如意。而我们的生话也就不得不是一种挣扎的生活,斗争的生活。
物质的运动有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并不是绝对的混乱。一定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规则,水到冰点的气候就结冰,到百度的热度就沸腾。铁经过适当的锻炼就可以制钢,可以制造机器。就人类自己来说,每天做十小时的工作,总得要摄一定的饮食,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天气冷,穿厚点衣服,是可以抵御的。物质变化的这一定的规则,精密地规定起来,就成为种种的科学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法则,也是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证明了的。人类因为生活常常不如意,常常要挣扎,斗争,所以就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运动的法则,利用这些法则,才能够作有效的斗争和挣扎,才能够使不如意的事转为变如意的事。祈祷,求神,一切都是无益。现在我们已说到认识世界的问题了,这等以后讲吧。七牛角尖旅行记——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自从《人间世》把小品文大吹大擂以后,“牛角尖”这名词就在文坛上非常流行了。所谓“躲在牛角尖里”
,意思大概是讽刺那做小品文,谈苍蝇,专门向小处钻的幽默家罢?这是我的猜测,如果不对,请考据家原谅,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学过考证的玩意儿。总之,我们现在也想向牛角尖去钻一次,目的也是要去找一点小品文的材料。不过我们不是雅人,不懂得“性灵”,除了一点生硬的科学常识以外,不懂得其他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幽默,不敢摹仿林大师的“文言之白”的那一手好自话文,只愿做一篇科学小品。在我们看来,牛角尖里也有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途,要想走到它最尖的地方,必须作一次长途旅行。世人以为谈苍蝇就算在牛角尖里了,其实牛角里能够容纳苍蝇的地方,空隙还很大,离那最微最尖处还远得很呢。我们的旅行要更彻底些,走到那不但苍蝇不能住,连蚤虱蚂蚁也容不下的尖处去。同时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自然要跟着缩小,眼睛也要跟着放敏锐,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旅行中,观光到一切很微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比蚂蚁还小到不知若干万倍,普通人的眼睛是完全看不见的。好,现在就从牛角口钻进去罢!从这里一直走到苍蝇所在的地方,周围的情形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异,牛角的洞壁始终是牛角的角质,洞壁的中间自然是一个洞儿,充满了空气。这空气也始终是普通的空气:看不见,捉不到,嗅不出任何气味来,用手使劲地拂一拂,才可以感觉到微微的有点风。不过我们愈走进去,洞儿就愈更狭窄,牛角口最初有碗口大,现在却只能容纳一个苍蝇了。
从苍蝇的身旁通过,愈前进,我们的身体也就要愈缩小。到了极狭窄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缩小得象一粒灰尘一样,才能够自由地前进。这时虽然没有到最尖的地方,却已经开始看见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这微尘的身体,正在飘飘地走着的时候,忽然觉得好象走进了沙漠地带,无数的飞沙扑打到身上来,弄得摇摇幌幌地简直走不稳。幸而这种飞沙不是从一面吹来,而是从四面八方扑来的,所以虽有点摇幌,却并没有跌倒。牛角尖里也有沙漠吗?起初自己还有点不明了,接着才想起,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空气,原来是由无数极细极小,眼睛全然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这无数的分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没有一刻停息,不过平常我们不觉得,现在我们的身体已经缩小得和一粒灰尘一样大了,分子虽小,打击到微尘上来,也能够发生了影响,因此我们就以为是在沙漠中了。
这时我们的眼睛也变得非常敏锐,一粒空气的分子,在我们看来就好象一粒细砂。再看一看牛角的洞壁,原先不是只见一片平平坦坦的角质吗?现在是变得多么异样了!
洞壁的全部象蜂窝一样,全是由一间一间式样相同的小屋子凑集成的!每一间小屋子又是由各式各样的砖瓦所砌成。这些小屋子,就是生物学书上所说的细胞。一切的动物植物的身体,都是一种细胞的集团,牛角的这种细胞,叫做角质细胞。
细胞的本身,又是无数的分子合成的,砌成这些牛角小屋的砖瓦,大多数就是所谓的蛋白分子,蛋白分子比空气的分子大,所以空气分子看起来象细砂,而蛋白分子却有点象砖瓦。
我们再向前去,又过了一段路程,便有更新的发现。那扑打我们的飞砂,给我们的眼睛看得更明了了。在先我们只觉得是一粒粒的分子,现在我们就看见,这无数的分子,大多数总是两个小圆粒合成的,也有一小部分是三粒合成的。这些两个或三个的小圆粒紧紧地互相结合着,打到我们的身上来,又打到牛角洞壁的蛋白分子上去,决不会破裂或分离了。蛋白的分子更复杂得很,恐怕会包着几十或几百个小圆粒罢?这些小圆粒,叫做原子,我们再考查一下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罢。空气分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两粒原子合成的,而这些两粒合成的分子,很显明地又可以分为两种,有一种只占全部的五分之一,它的性质非常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譬如这里有一块炭,如果把炭燃烧了,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空气分子就和炭的一个原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三粒合成的气体分子,这种分子所组成的气体就叫炭气。空气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炭气。能够和炭结合的这一部分空气分子,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养气(或者写作氧气)分子。另外还有五分之四的空气分子,是不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的,叫做淡气(或写氮气)分子。已经说过,养气的分子是由两个原子合成的,这两个原子都叫做氧原子,淡气分子中的原子却叫做氮原子。再类推一下,炭的原子,就称为炭原子。炭气的分子是由一个炭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的,它的内容有点复杂,化学上就把它称做化合物。养气和淡气的分子由完全同样的两个原子组成,内容是单纯的,化学上称为元素。
我们不要再卖弄化学知识了,还是继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哲学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