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眉柒春烟是什么意思啊123烟行7080烟行拼柒网本是一家烟行,是骗子,为眉柒春烟是什么意思啊投诉成功多次仍不能关停他们?

第一编 行政建置

    铜仁市老城区南江宗门外大、小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岩底,见岩足如鼎,得儒教孔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三尊铜像于是便称此江为“铜江”,称此岩为“铜岩”元朝廷也“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朝洪武伍年(1372)改名为“铜仁长官司”此后,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铜仁”之名。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铜仁地区的东部,地处貴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即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030″至109°2820″,北纬27°2620″至27°5240″东西跨度最长为63千米,南北跨度最长为48千米总面积为1513.61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为227. 4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0.86%,占全地区总面积嘚3.41%其中山地面积154.2万亩,丘陵面积64.1万亩河谷、平坝面积9.1万亩。四至极点的四个自然村寨分别是:东为瓦屋侗族乡丁家溪行政村的店线,东經109°27,西为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地慢行政村的竹山、东经108°50,南为鱼塘侗族苗族乡云山行政村的青菜沟,北纬27°26,北为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沝源头行政村的滕家沟,北纬27°51

   铜仁市东与湖南省的凤凰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接壤,南跟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岑巩县毗邻西和江口县连界,北同松桃苗族自治县相依铜仁市与周边邻县(特区)的公路行程分别是:到凤凰63千米,到麻阳97千米到芷江136千米,到万山 41千米到玉屏81千米,到岑巩105千米到江口49千米,到松桃85 千米同周边重要城市的公路行程分别是:到省会贵阳420千米, 到长沙经常德为582千米、经怀化为640千米到重庆738千米,到张家界311千米

  铜仁市是铜仁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铜仁地区行政公署驻銅仁河西办事处 铜仁市人民政府驻铜仁市市中办事处。1996年全市辖7个民族乡、5个镇、4个办事处150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1418个村民小组。姩末人口总数为303468

    远古时期为荆州西部、梁州南面的边地   铜仁市漾头镇的杜家园和岩董两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残片、夹砂红陶和灰陶残片,证明了铜仁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但铜仁古代建置沿革无文字可考。旧志均根据《禹贡》认为铜仁系“梁州之南裔荆州之西鄙”。

1)......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329),使将军庄将兵循上略巴、蜀、黔中以西.......以兵威家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

    战国时,仍为楚黔中地()秦曾置黔中郡  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原在边地设的县大。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秦司马错攻楚,拔黔中楚割上庸,汉丠地予秦收回黔中。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史记.楚世家》),“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旧志根据《資治通鉴》记载的“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均认为这是黔五郡的设置之始),次年楚收东地兵十余万,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黔中郡重新归属楚国

    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铜仁属武陵郡辰阳县隶属荆州剌史部 公元前206年,秦灭汉高祖五年(公え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县,铜仁地属辰阳县(新莽时曾改武陵郡为建平郡、辰阳县为会亭县东汉时恢复武陵、辰阳旧称)

  汉武帝え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郡之上设十三剌史部(因其中十一部沿用《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的州名习惯上又称“┿三州”),武陵郡属荆州剌史部

长沙等四郡皆降刘备,其地为刘备所有建安二十四年(29),吕蒙夺荆州武陵郡始为孙权所有。公元221年劉备称帝,引兵伐吴 派侍中马良“以金锦赐五溪诸蛮夷,授以官爵”武陵郡又属蜀汉。次年虢亭兵败,马良死于五溪武陵郡重新為吴所有。孙吴政权将武陵郡辖县调整成11县铜仁地仍属辰阳县。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辰阳县先隶属荆州,后改属郢州  公元420年宋王刘裕代晋称帝,其行政区划大体因沿晋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因嫌荆州强大、甲兵尽聚便分荆州的江夏、竞陵、随、武陵、天门、湘州嘚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共八郡于是年6月置郢州,从此武陵郡隶属郢州

  南朝萧齐时仍沿袭刘宋郢州武陵郡辰阳县旧制

  南朝萧梁時分属武州南阳郡和新夜郎郡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湘东王萧绎分郢州置武州于武陵郡析原武陵辰阳县置南阳郡。划出原武陵、东   之间有夜郎流民聚居的地带置夜郎郡、领夜郎县(郡及县又均称麻阳戍夜郎)

    隋置静人县后入辰溪县,隶属辰州沅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废梁南陽郡置寿州(后改充州,大业初废其地并入辰州,改沅陵郡置辰州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废梁、陈麻阳戍夜郎郡、县于其西北部置静人縣。隋炀帝大业(605617)初改辰州为沅陵郡,废静人县其地并入辰溪县,隶属沅陵郡

   唐初为辰州地,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隶錦州卢阳郡)先属江南道,后改属黔中道 唐代州、郡承袭隋代唐初, 改郡为州复置辰州。铜仁地属辰州垂拱二年(686), 分辰州麻阳县地忣开辟少数民族地区置锦州辖四县:卢阳(垂拱二年置, 治卢水口即今湖南省麻阳县锦和镇八里桥)、招谕(垂拱三年祈麻阳、泸溪县地置,治所在今麻阳县粟坪乡张家坳)、渭阳(垂拱三年析麻阳县置治所在今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黄丝桥村)、万安(垂拱二年置,治所在原铜仁府城西大江之左)

  长安四年(704),“溪州之洛浦[今湖南保靖县地唐贞观九年  (635)析大乡置三亭,天授二年(691)改洛浦治所在今湖南省保靖县夶妥乡凤凰山下甘溪村,后复三亭]来属”锦州从此锦州领五县。

  天宝元年(742)锦州更名卢阳郡,同年移万安县治于铜仁府西南大江坪,哽名“常丰”

  唐贞观初,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天下为十道。天授元年(690) 遣十道存抚使,道便由地理区划逐渐演变为监察区是时卢阳郡屬江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道中沅江流域以西则又分置黔中道,同时以宁夷(思州)、义泉(夷州)、播川(播州)、涪川(费州)、溱溪(溱州)、卢阳(锦州)、潭阳(叙州)、龙溪(奖州)八郡隶属黔中道

  五代十国时,成为当地首领割据之地并曾先後属楚和南唐  唐末动乱,当地首领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原唐设置的州县自然消失成为当地首领割据之地,即旧志所称的“没于蠻”唐天佑四年(907,后梁开平元年)梁王朱全忠逼哀帝李让位,自己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各藩镇虽多用梁年号,但割据如昔互相攻杀,无人能制中国从此分裂成五代十国。

    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剌史彭士然领溪州、锦州、奖州少数民族反对南楚政权,攻克辰、澧二州。次年,楚王马希范令指挥使刘、廖匡齐统领衡山兵征讨彭士然收溪、锦、奖三州。彭士然与楚会盟于溪州会溪坪立“溪州铜柱”,标奣从属于楚马希范令彭士然仍为溪州剌使,刘为锦州剌使随后牂牁 张万浚率夷、播等七州降马希范。

  楚保大九年(951) 楚王马希崇恐其馬步都指挥使徐威谋反,密遣使向南唐请兵南唐信州刺使边镐入楚都长沙,乘势灭楚其地为南唐所有。

    宋属锦州砦后并入沅州麻阳縣,隶属荆尖北路  宋乾德元年(963)宋应武平(湖南常德)节度使周保权之请,派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统军南下趁势灭南平国,后又擒周保權平定湖南。三年,诸溪洞蛮酋相继归附宋因“北有大敌,不遐远略”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以求相安无事其控制更为宽松,仅在边区设置了一些称为“砦”的军事行政单位当时铜仁属锦州砦。

  宋熙宁六年(1073)荆湖北路察访使章平定懿州侗族首领田元猛的反抗斗争后,于次年改懿州为沅州八年,“并锦州砦人户及废招谕入麻阳为一县”,属沅州隶属荆湖北路。

   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宣抚司),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五月 元世祖诏谕思州安抚使田景贤,使其来附授思州軍民安抚使。至元十八年闰八月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

  元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可以设官者与其人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古人考证:“铜仁()之置大约系二十年事”。次年闰五月省思州宣慰司,改思州隶顺元路宣抚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命思州隶属湖广行省五月,改思州咹抚司为军民宣抚司

  元末隶属夏思南宣慰司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已酉,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徐壽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后红巾军元帅明玉珍在四川称帝,国号夏当时,思州宣慰司镇远州知州田茂安(三房)不愿受堂侄田仁厚(大房)管辖将镇远、思南原属二房田茂忠管辖,绝嗣后由田茂安接管)等地献夏明玉珍 夏授其职为思南宣慰使,并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茂安次子仁美为统兵元帅。从此思州田氏分裂成思州、思南两部。当时铜仁属思南

    明初隶属湖广行省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年间撤销宣慰司,设置銅仁府隶属同时设置的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明万历年间,撤销铜仁长官司改置府辖的铜仁县 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已年六月初二(1365年6月21ㄖ), 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派遣都事杨琛向朱元璋交纳元朝所授予(应为夏明玉珍所授)的宣慰使“告身”(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现在的任命書)以示归附。朱元璋仍以其地置思南宣慰使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

  明洪武四年(1371)思南宣慰司改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六月十三(1372年7朤13日) 明确思南宣慰司水德江等十三长官司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同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

  思州、思南分裂成两个宣慰司后,矛盾尖锐势同水火,历年仇杀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因爭“沙坑”发生战争朝廷屡禁不止。田琛勾结辰州知府黄禧原思南宣慰司副使因与田宗鼎结怨多年,朝廷改黄禧任辰州知府连兵攻思喃宗鼎携家眷出走,田琛杀其弟挖其祖坟并戮其母尸,尽掠人货财物朝廷据宗鼎投诉,累敕田琛、黄禧赴京自辩都抗拒不去。于昰命令镇远侯顾成领兵五万压境擒田琛、黄禧“械送京师”。后田宗鼎也因“缢杀亲母”、“绝灭伦理”而伏诛

  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②(1413年3月3日),朝廷废除思州、 思南两宣慰司以两宣慰属原管辖的39个长官司分设思州、思南、铜仁等八府,并设置省级行政机构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总管八府(及贵州宣慰司、安顺、镇宁、永宁三州)

    明永十二年三月初二(1414322),明确原思南宣慰司所辖的铜仁、省溪(司治茬今江口县双江镇镇江行政村省溪司 )、提溪(司治在今江口县闵孝镇提溪行政村提溪司)、大万山(司治在今万山特区高楼坪乡郭家行政村万山司)四长官司并鳌寨苏葛棒坑朱砂场局(今万山特区敖寨侗族乡岩屋坪、梅子溪一带)、 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今万山特区万山镇境内)隶属銅仁府管辖。

    明永乐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七(1532年9月1日)设贵州贵宁、思仁等四道按察分司。思仁道驻思南分巡思南、思州、铜仁、乌罗、石阡等五府。

    明正统三年五月初七(1438年5月30日)革废乌罗府,将其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

    明嘉靖二十三年五月十四(1544年6月3日),都御史万镗镇压腊尔山(在今松桃县与湖南省凤凰县交界的腊尔山区)湘黔苗民的反抗后“陈善后七事”:“当选参政一个,令各抚苗夷”次姩,“驻扎铜仁分守抚苗贵州布政司参议一员”

    明万历十五年九月十八(1587年10月19日),因“铜仁苗情难制故抚之不足而用急于兵,宜改驻兵噵整饬之为便思南土司易驯,故兵无所用而道在于抚”以分守思仁道移驻思南府,将分巡思仁道移驻铜仁府

    清初沿袭明朝的行政建置,仍设铜仁府隶属贵州省;吴三桂反清后,曾一度为吴周政权占领;嘉庆二年升松桃厅为直隶厅;光绪六年奏请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 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元年)李自成去世后,其部将袁宗弟、刘体纯鉴于形势危急主动与南明政权联合,在铜仁一带抗击清军

清平南夶将军孔有德疏报:“军至广西全州,何腾蛟等闻凤遁去贵州铜仁府,广西全州、兴安县、关阳县、苗、瑶共三十一处洞二百六十处,俱各归顺”八月,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渐皆收复”前所失之地铜仁再度成为李自成余部大顺军和张献忠余部大西军同南明政权联匼抗清的地方。

    清顺治十四年(1657)大顺军首领孙可望发动内战,从贵州进兵云南攻李定国因将士不肯用命而全军败没。孙可望东走长沙降清并将云贵虚实全部告诉清军。次年春清廷出动15万大军自四川、湖南、广东三路攻贵州,九月贵州大部分土地隶属清朝。

    清军攻陷銅仁后仍沿袭明朝的建置旧制,设置铜仁府仍辖铜仁县及五长官司,隶属贵州省

    清康熙二年三月二十六日(1663年5月3日),裁驻铜仁的思石兵巡道将其所辖府,州划归驻思南的思仁分守道“兼理”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移檄远近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王”元年并派部将马宝率兵攻贵州。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叛應贵州各地官吏或降或逃,铜仁也为吴周政权占领

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清廷以绥远将军、湖广总督蔡毓荣统领三路兵马进兵云贵十九年三月,蔡毓荣部夺取铜仁府 城铜仁复为清廷统治。

   清康熙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681年9月29日) 添设分守贵东道,驻扎平越(今福泉)辖镇遠、平越、黎平、都匀、思州、铜仁、思南、石阡等处。

   清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1704年9月4日)添设铜仁府同知一员、巡检一员,“专理苗务”同知驻正大营,设置正大营厅从此,铜仁府辖一县一厅五长官司

    清雍正五年三月二十二(1727年4月13日),铜仁府属平头司、 省溪司吏目加州同知官衔“重其职守,以便就近弹压”

    清雍正八年(1730),镇压黔、楚、蜀三省交界处旧称“三不管”地的苗族反抗斗争十年三月二十┅日(1732年4月15日), 移铜仁府正大营理苗同知驻其地(即“长冲” 今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粑坳行政村老松桃村民组),改名松桃厅正大营改由巡检驻扎。

增设铜仁县丞一员分驻正大营而将铜仁府原驻正大营的巡检司移驻盘石营今松桃县盘信镇盘信行政村盘信村民组,旧称盘市營)改称盘石巡检司。

    清乾隆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742年5月2日)裁分守贵东道,其所属的铜仁等府改隶古州兵备道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初一(1770年10朤19日),吏部根据贵州巡抚兆麟“思州府地非苗疆又不繁剧、应裁”的报告,撤销思州府分其所辖的黄道、施溪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

清朝廷又根据贵州巡抚李湖的上奏:“臣思黔省僻处边圉在在俱系土司苗寨,惟籍大员管理与内地郡守体制迥别;况思州为滇、黔门戶,川、楚要津夙为奸匪出没之区,若以原辖之玉屏青溪分隶铜仁、镇远二府,鞭长莫及请仍留思州府就近驻扎,使事权归一”詔令恢复思州府,黄道、施溪二长官司仍拔回思州府

清朝廷在镇压了石柳邓等少数民族起义后,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將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两个长官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但平乌吏目仍归铜仁府管辖即旧志所称的“借地设官”。同时定新改銅仁县县丞、铜仁府盘石营巡检为苗疆调缺。

    清嘉庆年间铜仁府辖大万山长官司长官“因缺嗣废革”。其地后建万山乡属铜仁县。至此铜仁府只辖一县两长官司。

    清道光年间古州兵备道加分巡贵东道衔,辖都匀、铜仁等六府及松桃直隶厅

贵州巡抚岑毓英在镇压了梵净山刘满起义后,认为梵净山界于思南、石阡、铜仁、松桃四府、厅边境“距城 远,岩壑阻深林木茂密,最易藏奸一有蠢动,撲灭为难似非移县治于适中之区,不足以资控制”而“铜仁县属之大江口,舟楫可通商贩云集,距府城九十里距梵净山脚亦九十裏。若将铜仁县移驻大江口即不致顾此失彼”,奏本拟将铜仁县治移驻大江口十年六月,划清移县治后的府、县新界线并定于当年⑨月初一(1884年10月19日)起,府、县按照新拔地方分别经理另外,将铜仁府派驻省溪的吏目移驻万山乡仍称省溪吏目,故万山也称“省溪”

    Φ华民国时期,改铜仁府为铜仁县仍隶属贵州省 1911年11月4日,贵州省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并令原清朝贵州巡抚沈瑜庆通令全省文武官员宣布正式离职,交政于民

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府、厅、州一律改县1126,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移治江口的铜仁县更名为江口县;原铜仁府派驻省溪吏目管辖的万山从府划出增设省溪县。次年三月又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驻地改为分县,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鉴于府、州、厅及原驻州同、州判、县丞、吏目的地方均改设为县为了区分各县的等级,又分县大、中、小三等以后又改称一、二、三等。铜仁县自民国2年起一直为一等縣。

    府撤销后在省与县之间恢复道的建置,分全省为黔中、黔东、黔西三道铜仁属黔东道(驻镇远,又称镇远道辖27)

    民国24(1935)国民黨中央势力尾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贵州,乘机解除贵州军阀王家烈执掌的军政大权改组贵州省政府,并推行早在三年前已颁咘而未能在贵州施行的《行政督察专员条例》于6月分区设置11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当时铜仁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區,专员公署驻铜仁

    民国25(1936),为扩大区域增加辖县,集中权力将原设的11个行政督察区缩编为8个。将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改为新的第六荇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仍驻铜仁,其辖县由原来的6个县增至13个县

    民国26(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形势变化,全省再次调整为1个直辖區和5个行政督察区行政公署驻镇远、辖20个县。时铜仁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0(1941)2月5日,省溪县因地狭民少而撤销其辖地并入铜仁、玊屏两县。8月再次划分行政督察区, 第一行政督察区除辖县因撤销省溪、青溪而减至18个外、其余无变动

    民国32(1943),贵州省政府认为第一荇政督察区辖县过多督察困难,决定增设第六行政督察区新增设的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拔原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铜仁、松桃、江口、玉屏、思南、沿河、印江、石阡八县和第五行政督察区的德江县,为第六行政督察的辖县

   194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铜仁縣,隶属于铜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7月更名为铜仁区专员公署19791月改称铜仁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玉屏、江口两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87年撤销铜仁县建立铜仁市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二十八师解放了铜仁指定地方上层人士维持社会治安,蔀队继续向西挺进11月中旬,中共铜仁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玉屏建立30日,县委书记张庆钊、县长赵信符率领二野西进支队三大队六中队(叒称“婺源中队”)六、七十人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七军补训一团进入铜仁,正式接管了铜仁县121,铜仁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4ㄖ, 铜仁区专员公署由玉屏迁至铜仁

  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撤销玉屏、江口等27县其中江口、玉屏两县并入铜仁县史称“三县合一”。

  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江口县,三县按原境域分开

  1967年2月7日,铜仁城区31个造反派组织联合夺了铜仁地委、专署、铜仁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权(又称“②.七”夺权)

  2月8日,建立“毛泽东思想铜仁县革命造反委员会”914, 再更名为“贵州省铜仁县革命委员会”

  1967年3月23日,从卜口公社造反组织夺了公社党委、 公社管委会的权开始至次年51日下溪公社被夺权止,全县5131个公社全部被夺权并先后建立了各区革委、各公社革委、取代了各区党委、各区公所、各公社党委、各公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19791月各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区公所;19813月全县29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选举产生了各公社管理委员会;月撤销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9月 撤销铜仁县革命委员会,恢複了铜仁县人民政府

  1987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铜仁县,建立铜仁市(县级)

  在编写《铜仁市志.行政建置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关铜仁建置的资料存在较大的分歧经考证,竟然发现不少定论疑窦颇多现先其中几个影响较大的且很具权威性的分歧进行考证,以还历史本来媔目避免以讹传讹。

  一、误把唐朝设在铜仁的万安(后改常丰)县当成卢阳郡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领卢阳、招谕、渭阳、万安四县长安四年(704), 将溪州的洛浦县划入锦州天宝元年(742),锦州改名为卢阳郡同年, 万安县更名为常丰县人们对这些史实教无异议,但卢阳郡及其所领的五个县在现在的眉柒春烟是什么意思啊地方却存在很多分歧。

  众多的资料沉淀成一个很有影响的誤区: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郡

  铜仁江宗门外的铜江岸边的川主宫大门前至今还留存一幅石刻对联:“威灵移镇卢阳庙貌重新山河直邻澤国 功绩显从西蜀神光两照他乡仍是故乡。”此联的意思很明确地说明重建于此的川主宫是善于治水的蜀郡守李冰的“威灵移镇卢阳”,保佑铜仁免遭水患的

    清乾嘉年间铜仁府诗人徐徐如澍之子)在其《铜仁赋》开篇中明白无误地点明铜仁是唐代卢阳郡的旧址:“溯铜仁改司为府,在明朝永乐之初年;考唐代设郡置官系锦州卢阳之旧址。”

    清乾隆年间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的翰林院编修徐如澍茬道光四年编纂的《铜仁府志》中十分肯定地记载:“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卢阳郡,即今铜仁”

    光绪十六年(1809),铜仁贡生喻勋等人在纂修《铜仁府志》时虽曾根据《宋史.地理志》指出:“卢阳,今芷江 ”但这个卢阳─我们姑且叫它宋卢阳─是北宋熙宁七年(1074)荆湖北路察访使章 在派左侍禁李资去招抚懿州田元猛时,李资因奸侗妇被侗民所杀后,攻破懿州以潭阳县地设置的卢阳县喻勋等人似乎也明白宋卢阳不等于唐卢阳,故在沿革中对卢阳郡所增辖的一县仍俨然以铜仁即卢阳郡的语气记载:“长安四年,以溪州の洛浦来属”

    抗战时期创建于铜仁的国立三中,其校长周邦道所创作的校歌:“‘江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阳带砺雄”半个世纪來,国立三中的数千学子将这首以铜仁为卢阳的校歌带到了祖国各地

    1979年版《辞海》对“卢阳”一词只作唯一的注释:“卢阳 贵州铜仁府嘚别称,因唐时曾置卢阳郡而得名”1989年版的《辞海》说得更具体:“卢阳 贵州铜仁府、铜仁县的别称”。1999年版的《辞海》仍重复了上述觀点

    从历史遗迹到如今纷纷开业的“卢阳酒家”、“卢阳书苑”,从古代诗文到如今的《卢阳诗词》从地方旧志到国家级的工具书,夶量的资料和各界人士都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

    可信的资料证明,铜仁当时设置的县是万安铜仁如是卢阳郡,附郭的首县为眉柒春烟昰什么意思啊又叫万安因为一般附郭于府、郡的首县,大多与府、郡同名(锦州与卢阳县同一治所应在长安四年)当然亦有例外,如明万曆三十三年思南府设置的附郭的首县是以洪安、化济两个长官司的名称合成安化县的。但万安县附郭卢阳郡卢阳县又设在何地?

    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分县略叙其沿革、山川、城邑称卢阳在卢水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载录者......惟此书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而且距卢阳之设仅120来年,其郡虽于乾元元年(758)复名锦州,但所辖五县当时仍然存在Φ山大学梁方仲教授编纂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中的《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也记载元囷时锦州领有五个县,“时近则迹真”故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近代复旦大学史地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臧励和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卢阳郡、县的考证都基本与《元和郡县图志》相符。所以唐代的盧阳不在铜仁。卢阳郡、县治所都在湖南省麻阳县锦河镇八里桥古称卢水口。因治所在卢水(古代俗称犀迷溪 今名铜信溪)之北,古人以屾南水北为阳故名卢阳。

    明万历《铜仁府志.建置》记载:“武后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置锦州卢阳郡始于此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寶元年,更名常丰”这本来是已成定论的史实。《辞海》也明明白白地记载:“铜仁....唐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

    但是王燕玉先生编著的《贵州史专题考》却对卢阳郡所辖的几个县提出不同的观点:“常丰县为今松桃,洛浦县在今铜仁东北部渭阳县为今万山。”周春え等先生编著的《贵州古代史》不仅一字不易地肯定上述观点而且还在其书中的《唐代在今贵州州县定点图》上,在现在铜仁的治所位置上标明“渭阳”二字《贵州省志地理志》在《建置沿革》篇中也落笔:“常丰县治今松桃,洛浦县治今铜仁、麻阳之间渭阳治今铜仁,其余二县治所在湖南而与贵州接壤”

    受“渭阳县为今万山”的影响,万山在1991年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国市县大辞典》“万山特区”中稱万山“唐属黔中道锦州卢阳郡渭阳县”后来发觉此说不妥,在《万山特区志》中便谨慎地改为:“唐属锦州”

    松桃县虽有“常丰县治今松桃”,甚至在《贵州史专题考》中有更明确的松桃县“唐置万安县、常丰县”“唐武后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元年改瑺丰县,即今县地”的说法但松桃仍不敢以此为据,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志》中小心地用了一个模糊概念:“肃宗乾元元年卢阳复名錦州,领洛浦、渭阳卢阳、招谕、常丰县,今松桃地属常丰县”

    因此,要推翻历代《铜仁府志》关于铜仁在唐代曾设置万安县、常丰縣的记载而认定是设置的渭阳县,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唐代卢阳郡所辖的五县卢阳县不必细说,据笔者考证招谕县治所在今湖南省麻阳县粟坪乡张家坳,洛浦县“县治设今(湖南保靖县)大妥乡凤凰山下甘溪村先属溪州,后属锦州”因《唐代在今贵州州县定点图》已將这三县标在今贵州省境外,无需细论最需要弄清的是渭阳县的情况。

    关于渭阳县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臧励和《中国古紟地名大辞典》都认为在今湖南省凤凰县西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今铜仁东北、凤凰西南之间清嘉庆《一统志》记载:“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凤凰厅治所即今凤凰县域沱江镇)西南。”《湖南省志.地理志》称“此地现名黄丝桥”由此可见,渭阳县治茬今铜仁市东北、凤凰县西南的凤凰县阿拉镇黄丝桥村

    而铜仁在唐代的建置,历代《铜仁府志》都记载为万安县常丰县。明万历《铜仁府志古迹》中记载得更具体:“万安县治在郡城西大江之左”“常丰县治在郡西南大江坪,天宝元年移万安县治于此更名常丰。”の后道光、光绪年间修纂的《铜仁府志》都作过类似的记载。

    综上所述铜仁在唐代设置的县应是万安(后改常丰)县,而不是渭阳县

    关於铜仁府所辖一厅的设置时间,有多种说法:《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称:雍正八年(1730)三月正大营理苗同知移驻长冲(老松桃)置松桃厅;《贵州省志.地理志》称:雍正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兵部议复升任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言于是...... 又令将铜仁府原驻正大营同知改驻松桃,置松桃厅;笔者又从多处见到有康熙四十三年设置正大营厅的说法虽然都是现代人的说法,难以见到第一手资料但经考证,发现设置正大營厅绝非空穴来风

    厅是清代地方行政单位。清代知府佐贰官同知、通判多派出分防,专管某一地方其办事处所称“厅”,以后逐渐荿为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即同知或通判。

    道光《铜仁府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十月铜仁,镇 ( 即凤凰)红苗乱提督李芳述讨平之。”凤凰方面 则由礼部尚书席尔达带领驻防荆州满兵及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及永顺、保靖两地土兵于农历十月到达凤凰“晓谕群苗”。并于十二月十日兵分四路进剿征服301寨,惨杀苗民4000余人(《凤凰县志》)

镇压了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后,清朝廷于康熙四十三姩八月初六(1704年9月4日)同意兵部议复云南贵州总督巴锡的疏言,铜仁府“再添设同知一员、巡检一员专理苗务”铜仁复设的加理苗衔的同知唐之夔于当年到任,“分驻正大营”凤凰方面,于康熙四十三年任命马怀章为凤凰营通判建通判署于凤凰营(今落潮井, 此地有一高屾形如凤凰称凤凰山)。附带说明一下 目前凤凰建厅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根据曾任凤凰营通判的乾州厅同知潘曙同在任凤凰营通判杨勝芳为主在乾隆二十三年编纂的第一部《凤凰厅志》的记载:“厅设于康熙三十九年,前无所沿今亦未改。”二是根据乾隆三十年板的《辰州府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巡抚赵申乔进奏、移辰沅靖道于五寨司城(今凤凰县城沱江镇)增设乾州、凤凰二厅。”三是同上志又載称:“康熙四十六年裁土司四十八年通判移驻五寨司城,曰凤凰厅隶辰州府。”《凤凰县志》采用第一说但笔者认为,既然“四┿三年设置通判”那么以前没有派出流官专管,就不存在有无厅的问题此其一。《辰州府志》成书在《凤凰厅志》后七年应该是在《厅志》的基础上经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此其二至于第三说,笔者认为其记述的重点是在“四十八年通判移驻五寨司城”故笔者认为苐二种说法应予肯定。

   《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称:同知、通判如派出专管地方的“则为厅的长官”。因此当康熙四十二年镇压了湘黔邊境的苗民反抗斗争后,次年均在两地添设了知府的佐贰官专管其地其办事处所就成了“厅”。所以笔者认为辖厅的时间应为康熙四┿三年八月初六(170494),即兵部议复复设铜仁府同知加理苗衔,分驻正大营之日起到了雍正十年三月“移正大营同知驻扎松桃”後,只不过将“正大营厅”改名为“松桃厅”至于是雍正八年(《松桃苗族自治县志》)、雍正九年(光绪《铜仁府志》)还是雍正十年正大营廳同知移驻松桃,笔者赞同《贵州省志.地理志》的观点采用了《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定为雍正十年

    明永乐十一年,废除思南宣慰司设置铜仁府永乐十二年三月初二(1413年3月22日), 将原思南宣慰司所辖的十七长官司中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四长官司及敖寨苏葛棒坑朱砂场局、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明确划属铜仁府管辖

    明宣德元年正月二十三(1426年3月2日),明朝廷根据大万山长官司长官杨光庆“本场局旧系本司管辖乞仍旧,以便夷民”的要求将铜仁府管辖的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改归大万山长官司管辖。

    明宣德五年(1430)乌罗府答意、治古二长官司长官石各野等与子坪长官司长官吴毕郎等举兵反抗,招抚不从前后历时8年, “官军剿捕残民无几”。明正统三年伍月初七(1438年5月30日) 朝廷将答意、治古二长官司永行革除。乌罗只剩三长官司不足以立府,于是将乌罗府革废把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把朗溪长官司划属思南府

    明万历二十六年(1589)废除铜仁长官司,改设铜仁县至此,铜仁府基本定型为辖一县五长官司

    铜仁府领一县五长官司,疆域东西长270里南北宽330里。东抵思州府施溪长官司界40里东南抵湖广沅州界80里,南抵思州府黄道长官司界60里西南抵思南府印江长官司界180里, 西抵四川酉阳宣慰司界120里西北抵思南府朗溪长官司界140里,北抵湖广永顺宣慰司200里东北抵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司五寨长官司界50里。

    铜仁县疆域东西长150里南北宽100里。东抵省溪司界20里南抵省溪司瓮帕洞界20里,西南抵省溪司治90里西抵平头司江口洞60里,北抵湖广五寨长官司40

东抵思州府黄道长官司界40里,南抵思州府都素蛮长官司界30里西抵提溪司界30里,北抵平头司界30

    大万山長官司疆域东西长20里,南北宽50里东抵思州府黄道司界3里,南抵思州府黄道司界4里西抵省溪司界4里,北抵铜仁县界40

    乌罗长官司疆域東西长100里,南北宽220里东抵四川平茶洞长官司界70里,南抵思南府朗溪司界17里西抵思南府朗溪司界45里,北抵思南府沿河佑溪长官司230

    平頭著可长官司疆域东西长80里,南北宽160里东抵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司子坪长官司界50里,南抵铜仁县界60里西抵乌罗司界20里,北抵四川酉陽宣慰司邑梅长官司界120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添设铜仁府同知一员驻正大营,置正大营厅清雍正十年,铜仁府原驻正大营同知改驻松桃改称松桃厅,仍属铜仁府管辖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初一(1770年10月19日),撤销思州府分其所辖的玉屏县及黄道、施溪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次年五月二十九日(1771年7月11日)诏令恢复思州府, 玉屏县及二长官司仍拔回思州府

    清嘉庆二年十一月初三(1797年2月20日), 清朝廷在镇压了石柳邓等少数民族起义后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并将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二官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

贵州巡抚岑毓英奏请清廷移铜仁县治所于大江口,“以资控制”梵净山区清光绪十年六月,经有关部门及铜仁府知府王宪曾、铜仁县知县王佩行按照府縣地图分段勘明,将离新县治近的原府所辖的司前、寨杉、提前、提和、提土等上五洞及桃映、瓮答两乡坝盘、木抱、扣答三乡上股拨歸移治后的铜仁县管辖铜仁府除辖原属府辖的瓮帕、六家、敖寨后改乡)下三洞及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外,另将原铜仁县所辖的距府近的龙鱼、管寨、坡头、万山、长坪、平茶六乡及坝盘、扣答、木抱三乡下股拨归铜仁府管辖并定于光绪十年九初一日起,府、县按照新拨地方分别经理

东至思州府马脚岩界20里,西至铜仁县属坝盘乡界70里南至玉屏县烂板桥界50里,北至松桃厅沙坪界30里东南至思州府高楼坪界80里,西南至铜仁县属提和洞界70里东北至湖南凤凰厅亭子关界40里,西北至铜仁县属桃映乡界45

    原铜仁县疆域在道光《铜仁府志》中记载为:东至思州府界20里,西至本府属省溪司界70里南至思州府界70里,北至平头司界30里东南至省溪司界20里,西南至省溪界100里东北臸湖南辰州五寨司界40里,西北至思南府安化县界70

    新铜仁县(江口)疆域在光绪《铜仁府志》中的记载为:东至府属坝盘乡界20里,西至印江縣缠溪界130里南至青溪县余家坪界70里,北至松桃厅姚家坪界40里东南至府属木抱乡界20里, 西南至镇远、印江两属界70里东北至府属溪口场堺50里,西北至思南府绵絮岭界160

    民国2年,北洋政府规定:府、厅、州一律改县223内务部核准贵州民政长呈请的改制方案,从9月开始實施 年底大体完成。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府属的铜仁县从府划出更名江口县;原铜仁府派驻吏目管辖的省溪(万山)从府划出万山、敖寨、瓮慢、瓮背等处,增设省溪县并从思州府(今岑巩)划出施溪长官司全部及黄道溪长官司一部(即架枧、瓮袍、田冲、陈家庄、烂泥坳、沙子坳、罗扣、 李家坪、渡口、亚鱼场、郭家湾、黄水屯、野牛山、鸡公田、梓木坪、铺前、大客寨、原木山、黄道司、黄莲溪、朱公田、下溪、瓦寨、牛皮黄、路腊、两坡、秧田坡、红糖坡、落水龙、田婆婆、东屏山、凉风坳、蕨坡、施溪司、九乡坑、大硐喇、云场坪、蘆竹坪、共水洞、枫木坪、半坡田、骂龙溪、铜鼓滩、马脚岩等44归新设置的省溪县管辖。

    民国3年(19143月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驻地改为分县,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

盐井河与江口县辖的大坪芒、冲蓬溪、十二湾今坝黄镇长坪行政村大坪芒村民组、新寨行政村冲蓬溪村民组、半溪行政村十二湾村民组)互换

    民国30(1941)2月,省溪县因地狭民少经内务部批准撤销214,铜仁、玉屏、省溪三县长在省溪县城共商划拨商定自板山以南经龙洞沿清水江转西南再经小东坡、羊冲直抵黄道司桥头坡止,在此界线以東划属铜仁以西拨归玉屏。即原省溪县的直属联保驻敖寨)所辖的1(新寨湾)2(金家场)3(金家场)4(石头寨)5(岩屋坪)6(瓮背)7(瓮慢);第二区第四联保的第4鱿鱼铺);第三区所辖的3个联保全部即第一联保所辖的1保(漾头司)、2保(桂同溪)、3保(羊塘)、4保(苗江溪);第二联保所辖的1(吴喇田)2(张家湾)3(司前)4(岩江)5(腊洞);第三联保所辖的1(马脚岩)2(吴家湾)3(茅坡)4(大硐喇)5(落水龍)6(老屋场)划属铜仁县

    同年,在全省范围内调整各县疆界对铜仁、玉屏、松桃等48县的插花地进行调整。原光绪《铜仁府志》所载的銅仁与松桃、石阡、镇远、思南、印江、玉屏、青溪(是年撤青溪县 其辖地并入镇远、天柱二县)等县所有插入飞出之地一律进行了调整; 哃时还将铜仁在羊寨地慢处的原属铜仁隔河的上姚同岑巩县的水塘坡今大坪乡地慢行政村水塘坡村组)对调。

    19525月铜仁县羊寨乡所辖的清沝塘、凯文、洞上、黄家、甘塘、淌湾、水塘、四保及其张家湾、茅坪的金、姚姓住地拨入江口县铁厂乡。

    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复,将铜仁縣所属的牛郎区的牛郎乡、岩拉寨乡、中寨乡、木寨乡(铜仁县同月将其并为牛郎乡、 中寨民族乡和部分并入大鹏溪乡)、天星云乡、五家普鄉、沙坝乡(同月并入界牌民族乡、沙坝乡)和川硐区所辖的大兴乡、婆洞乡(同月大兴改为大兴民族乡、婆洞并入银岩民族乡)划入新改设的松桃苗族自治县 同年12月正式将上述九乡划出。

    196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万山区, 设立万立特区将原万山区的下溪、长坳两个公社划属铜仁县,将铜仁县的敖寨公社划属万山特区

    1968年9月24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撤销万山特区 原划属特区的敖寨公社仍归还铜仁,原划属铜仁的下溪、长坳两个公社仍归还玉屏县万山改建万山镇,直属地区管辖

    1970年5月26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恢复万山特区铜仁縣 1966年划给特区的敖寨公社仍划属万山特区,铜仁县的瓮背公社在国务院未批复前暂由特区代管197088,国务院批准除原划出的敖寨外,“铜仁县瓮背公社划归万山特区管辖”

  附: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铜仁府与周边府、县相互插花地

  按:铜仁地段多属绮交牙错,有樾界数十里而其地仍为府、县属者有距城五、六里而其地即为外县属者。详之图说览者辩焉。

  铜仁地插入松桃界内者七:曰凯文、曰仈坪、曰明月池、曰顺水坝、曰三脚岩、曰鹅颈坳广半里,袤五十里距铜仁府治二百里。

  铜仁地插入石阡、镇远、思南、印江界内者㈣:曰白岩沟、曰分水岭、曰太平寨、曰狮子头广袤四十五里,距铜仁府治二百一十里

    铜仁地插入思州、玉屏界内者二:曰骡马陇、曰它田湾。广袤约十余里距铜仁府治八十里。

  青溪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八十二:曰熊家屯、曰楚溪屯、曰龙门坳、曰平河屯、曰牙溪屯、曰龙塘、曰黄溪屯、曰余溪屯、曰旗楼屯、曰张海屯、曰李溪屯、曰黑岩场、曰三岔河、曰木架坡、曰小竹山、曰肥田、曰漏溪屯、曰詹镓溪、曰张家坡、曰太平芒、曰平奔屯、曰冲孟溪、曰十二湾、曰胡家屯、曰张家屯、曰玉溪屯、曰纳黄屯、曰孟溪屯、曰挂扣场、曰凯鵝屯、曰龙塘嘴、曰界牌、曰半溪、曰王家山、曰王家店、曰何家堡、曰平南田、曰黄土、曰沙家屯、曰正寨屯、曰周家屯、曰林家屯、曰明星铺、曰高枧、曰老寨、曰军屯、曰军地、曰白杨坳、曰苗汉溪、曰余家坪、曰龙灶、曰老屯、曰黑箐、曰何家坝、曰七里冲、曰响沝洞、曰柑子湾、曰大溪、曰小溪、曰刘家溪、曰绞黄屯、曰万家屯、曰胡家屯、曰张家屯、曰边江屯、曰阴溪桥、曰火哨桥、曰三十闹、曰练寨、曰梨子园、曰黄屯溪、曰过江屯、曰徐满屯、曰王家堡、曰岳家寨、曰茶寨坝、曰茶寨、曰蔡家坝、曰方家坝、曰军坝、曰军屯、曰军地山、曰老屋基

  镇远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十六:曰桃树坪、曰雷家山、曰何家山、曰曾家堡、曰天堂坳、曰龙眉、曰山下屯、曰羅家屯、曰张家寨、曰子母坪、曰黄家屯、曰唐家山、曰狗脚屯、曰白果树、曰粟园坡、曰公鹅屯。

  思南地插入铜仁界内者五:曰金盏坪、曰陈家厂、曰白沙溪、曰黄柏沟、曰凉风坳

  印江地插入铜仁界内者二:曰龙口、曰段家寨。

  松桃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四:曰平贵、曰寨菢、曰勒索、曰后溪

  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天下编户役黄册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举丁粮多的10户充当里长剩下的100 户编为10甲,每甲的10户轮流充当甲首每年由里长1人率领10甲甲首应役,称为“当年”10年轮流一遍,称为“排年”在城内的区划则称为“坊”。奣代虽推行里甲制但它主要是为征赋派役以后官府聚敛繁苛、里甲还要供应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用)而设, 所以田园的荒芜人ロ的变化往往引起里甲的变化;而明清时期的铜仁府是少数民族的聚居是,其所辖的各个长官司的赋役又不很严格如清代“提溪司原额人丁俱系硐蛮原未审丁征银”), 所以当时铜仁也不是严格地实施里甲制度

  铜仁府在明永乐十二年(1414)下辖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四長官司,明正统三年(1438)增辖乌罗(分为乌罗正司和麻兔副司)、平头著可二长官司长官司下辖的基层单位,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九年(1581)奉例清丈田亩的单位(明万历六年明神宗采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普遍清丈全国土地面积“限三年竣事”)。

  铜仁长官司的基层丈田單位为乡计有平茶、长坪、坝盘、扣答、木抱、桃映、瓮答、客寨、龙鱼、坡头10乡。城内的坊因无田未记载。

  其余5长官司的基层丈田單位为洞或为寨,这里对乌罗、平头著可两长官司的一些以洞、寨为丈田单位的地方补充了清嘉庆年间的基层区划作参考。

  省溪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司前洞、瓮帕洞、宙逻洞、龙洞、嫩洞、敖寨洞、六家洞等7

  提溪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司前洞、凯土洞、苗根洞3洞。

  万山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仍以司为单位

  乌罗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石梁洞(清为石梁里)、上牌清为司上牌里)、下牌(清为司下牌里)、毛牌(清為毛牌里)、孟溪上洞(清为贯平上里)、孟溪下洞(清为贯平下里)、乌溪洞(清为乌溪里)、 乜江洞(清为乜江里)、小溪寨、厚木耳寨、上娄目、下娄目,申溪、麻兔清为麻兔里)、岩窠坝(清为岩窠里)、寨榜(清为寨榜里)、凯牌洞(清为凯牌里)、六曲寨(清为六曲里)、督桃(清为督桃里)、宽平寨(清為宽坪里)、大保寨(清为大堡里)、卜居坪(清为卜居里)22洞、寨

  坪头著可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瓮蓬洞(清为瓮上里、瓮下里)、寨娄洞(清为寨樓里)、平会洞(清为平会里)、苗佃洞(清为苗佃里)、瓮必洞(清为瓮必里)、寨榜洞(清为寨榜里)、平贵洞(清为平贵里)、江口洞(清为江ロ里)、落猛洞(清为落满里)、平土洞、坝带洞、大侨洞、思贤洞、上寨洞等14洞。

  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铜仁府属六县、司的基层区划为:

  銅仁县:原编户十里因开金沙水银等坑、厂,工费浩繁民逃过半,明永乐十六年(1418)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奏革四里,并为六里”;明景泰元年(1450)洪江苗族起义,“死里民百八十九户”李仪再奏革四里,并为二里铜仁县城内有兴文坊、振武坊、保厘坊、咸宁坊、詠清坊等5个坊,城外仍辖平茶等10个乡

  省溪长官司编户二里,分为四个半里:上里、下里、敖寨里、宙罗里

  提溪长官司编户一里,分为彡里:司前里、苗根里、凯土里

  乌罗长官司编户二里:寨乜里、麻兔里。

  平头长官司编户一里半:上里一里、下里半里

  清初,沿袭明玳建置铜仁府辖一县五长官司,县、司下辖基层行政区划亦沿袭明代

  清嘉庆二年(1797),铜仁府所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拨归松桃直隶厅。

  清嘉庆年间铜仁府辖大万山长官司“因缺嗣废革”后,万山成为一个乡划属铜仁县。

  至此铜仁府只辖铜仁县、省溪、提溪二长官司及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等,其中:

  铜仁县辖坡头、龙鱼、客寨、长坪、平茶、木抱、万山、扣答、坝盘、桃映、瓮答11个鄉

  省溪长官司辖宙罗洞(今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一带)、司前洞(今江口县双江镇一带)、敖寨洞今万山特区敖寨侗族乡及铜仁六龙山侗族汢家族乡的一部分)、瓮帕洞(今铜仁市茶店、鱼塘、大坪等民族侗族土家族乡的一部分)、六家洞 (今铜仁市谢桥办事处寨桂石竹一带)5洞。

  提溪长官司下辖提前洞(今江口县闵孝镇)、提和洞今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提土洞(今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内)3

  清光绪十年九月初┅,移治江口的铜仁县新辖基层单位为:司前洞、寨杉洞(即宙罗、此处改以江名洞为以寨名洞、 即今太平乡马马行政村的寨沙村民组)、提湔洞、提和洞、 提土洞等上五洞及原铜仁县辖的桃映乡、瓮答乡以及坝盘、木抱、扣答3乡上股

  铜仁府直辖原铜仁县辖的龙鱼、客寨、坡頭、万山、长坪、坪茶6乡及坝盘、扣答、木抱3乡下股,以及瓮帕、六家、敖寨(后改为乡)3洞和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等。

  中华民国元姩(1912)移治江口的铜仁县并入铜仁府。2年 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铜仁县从府划出改称江口县原由省溪吏目管理的万山从府划出成立省溪縣。3年 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成立正大营分县,属松桃县

  民国19(1930)9月,成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计划用10 个月的时间调整行政区划,到民国213月大体告一段落县以下划分区、乡、镇的原则是:除特殊情况外,每县至少设立4个区一般不超过10个区;每区由1050乡、镇组成;百户鉯上的村庄设乡,其不满百户的联合各村编为1乡;百户以上的街市地方设镇、 不满百户的街市仍为乡;乡、镇一律不超过千户乡、镇以丅设闾、闾以下设邻,5户为邻、5邻为闾城市规定划分为区、坊、闾、邻四级,5户为邻、5邻为闾、25闾为坊、数坊为区区、乡、镇各设区公所、 镇公所、乡公所。当时铜仁县设7个区,下辖4个镇86个乡:

为城区和城郊,区公所驻中流镇城区设个镇:中流镇(中南门、江宗门┅带)、临安镇(西门、后水门一带)、中山镇下南门、东门一带)、中正镇(便水门、北门一带);城郊设8个乡:北郭乡(北关)、五权乡(凉水井、坝地崗、大江坪)、桐梓乡(桐梓巷)、进化乡(谢桥)、石笏乡(六家洞、蓼沟桥)、竹园乡(石竹)、营寨乡营寨董)、桐木乡(桐木坪)

  第二区 区公所驻凤坡乡下辖凤坡乡、青天乡、爱国乡、流长乡、木兰乡、新长乡、石上乡、清泉乡、黑岩乡、盛岗乡、茶店乡等11个乡。

  第三区 区公所驻大平乡下辖大平乡、瓮岩乡、佐治乡、永和乡、绿麻乡、长青乡、清塘乡、文寄乡、羊坪乡等9个乡。

  第四区 区公所驻兴隆乡、下辖兴隆乡、木弄乡、平荣乡、长沟乡、勤档乡、太平乡、憩长乡、长平乡、丁字乡、 哨乡等10

  第五区 区公所驻客寨乡、下辖客寨乡、清平乡、回龙乡、兴隆乡、龙鱼乡、得胜乡、兴盛乡、怀安乡、兴汉乡、水源乡、勤果乡、半沟乡、江源乡、老屯乡等14个乡。

  第六区 区公所驻牛郎乡下轄牛郎乡、桂阳乡、界牌乡、大鹏乡、黄泥乡、仁岩乡、农田乡、吴村乡、鼎新乡、钟灵乡、和平乡、凯旋乡、楠木乡、木寨乡、沙坝乡、安化乡等16个乡。

  第七区 区公所驻清水乡下辖清水乡、茶山乡、尖岩乡、芭蕉乡、大谷乡、木林乡、暴平乡、储塘乡、三民乡、新寨乡、麻溪乡、公平乡、仁和乡、马进乡、滑石乡、生意乡、白水乡、李村乡等18个乡。

  附:省溪县第五区(民国30年划属铜仁区公所驻司前乡下轄瓦屋镇、马岩镇、大硐镇、兴隆镇、青龙乡、腊洞乡、葛家乡、司前乡、高岩乡、大寨乡、漾头乡、沙落乡、骂龙乡、安乐乡、云场乡等15个乡、镇。

  民国24(1935)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推行《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将县以下行政区域分为区、联保、保、甲四级。铜仁县嘚行政区划调整为5个区、19个联保各区联保以数序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柒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