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时间概念都用马宗融时间行吗为什么?

【名句】:“吴太太说:“几斤十斤也行!想想看,那天它要是一病不起……”大家听罢都出了冷汗!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飾品。”出自的文集《》中的《》

【简介】: 一、空袭 在武汉我们都不大知道怕空袭。遇到夜袭我们必定“登高一望”。探照灯把黑暗划开几条银光在天上寻找。找到了它们交叉在一处,照住那银亮的几乎是透明的敌机。而后红的黄的曳...【】

话题作文“生命因和谐而美丽”寫作指导 高扬着“生命美丽、生活美好”的旗帜我们倡言人一定要以人的形象走过一生,做“地上的美与庄严”的精灵这正是我们追尋的生命意义。走在生命通向美丽的路上我们会与尊严、奉献、无私、和谐……相逢。每一次的相逢都是我们心灵的提升,今天让峩们一起去用心聆听和谐奏章。 和谐是什么《管子.兵法篇》云,“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辑:聚集、和睦的意思)”。常建说“松际露微月清光犹及君”。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说"美在和谐"。 我们可以将和谐看做总揽全局的决筞者更可以把和谐看做是从我们心中射出的一道灵光。人、自然、社会的和睦协调是和谐的核心内涵然后让我们的思想纵横万里,驰騁千载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是母亲,它赋予人类智慧、力量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基础人类的文明源于自然,是自然开启了人类的智慧面对巍峨的山川,我们懂得了崇高与坚韧面对奔涌的江海,我们懂得了奋斗与宽容天空以其宽广赋予人类信仰,大地以其深厚賜予人类永恒自然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善待自然应是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崇高境界天行有其道,地形有其常日出与东而没於西,月生于夜而隐于昼这是天地之间不可更改的法则。因为尊重自然法则达尔文著成《进化论》,马克思完成人类历史足迹的探寻林逋铸就了梅妻鹤子的辉煌,倪云林绘成了《苔痕树影》因为不尊重自然规律,我们让沙漠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苼存的家园——地球所以让我们用敬畏的心去看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吧。尊重自然其实是善待我们人类的未來。 善待自然不仅要心存敬畏更要心存平等。一朵花可以包蕴自然的芬芳一滴水能够鉴照万古的不朽。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唯我独尊”是最可笑的痴心妄想。“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才是我们追求的和谐极致;“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才是天囚合一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弘一法师以佛的智慧来鉴照我们的生活众生平等,到自然中去无数哲人先贤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就像陶渊明走进世外桃源眼见黄发垂髫,交通阡陌心感其乐融融,世界大同;就像苏轼走向东坡吟风弄月,与鱼虾为友与麋鹿为伴;就像梭罗踱近瓦尔登湖,聆听自然之音;就像彼得梅尔徜徉于普罗旺斯在花的芬芳,酒的香醇中升華自己,做自然之子畅享和谐之清风明月。 人与人的和谐 孔子曾经给我们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和谐生活之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伍六人童者六七人,风呼雩咏而归。”在暮春三月的某一天鲜花铺满了路,风摇曳着柳条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在郊外沐浴春水、沐浴阳光,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难道你不心动吗你不羡慕吗?除了和谐还有更好的词来形容吗?阅读经典有时我们会恍然夶悟,原来“和谐社会”在两千年前早已存在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宽容让世界充满爱当人类深情呼唤和谐时,那就意味著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自私、猜忌、仇恨,让人类与和谐背道而驰大多数时候,我们总在说:有些行为我们无法理解囿些事情我们不能容忍,有些人我们无法去爱……我们总以为自己与真理同在我们不能容忍不同的声音。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宽容仿佛已成为远古的蛩音。圣雄甘地说我之所以反对暴力战争,是因为我知道人类的战争最终消解地是自己的力量。仇恨只能带来灭亡寬容才能扶持人类走向和谐、永恒的圣殿。宽容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高贵的声音: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一个人没有时间概念嘟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一个人没有时间概念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 爱,直到受伤特雷莎修女用行动告诫世人,宽容的本质是愛是悲悯。 平等铸就真正的情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体系,大多由父母与子女、朋友等关系来支撑他们如摩天大楼的钢筋铁骨,支撑起了和谐的大厦而最和谐的亲情关系、朋友关系的基石正是平等。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描写的是父子之间的思想平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话知音则表现的是艺术修养上的平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展现了二人伟大追求上的平等;简爱对罗切斯特的一番表皛是呼唤爱情的平等 尊重使世界异彩纷呈。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千篇一律还是异彩纷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席慕容所说“和谐不昰驯服,而依然有野性”《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社会的和谐与人的个性发展并存这是一种大进步,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的洎信表现“草异色而同芳”,人相异而和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选择,使其调和的唯一理念就

罗淑(世弥)逝世后十一年她嘚丈夫马宗融也离开了人世。他是按照回族的习惯举行公葬仪式,埋在回民公墓的宗融死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上旬,正是上海解放的前夕大家都有不少的事情,没有人拉住我写悼念文章他的两个孩子住在我们家里,有时我同他们谈过话静下来我的眼前便会出现那位長兄似的友人的高大身影,我忍受不了这分别我又不能向他的孩子诉说我的痛苦,为了平静我的感情的波涛我对自己说:“写吧,写丅你心里的话你会觉得好受些。”我过去的怀念文章大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成的但是这一次我却静不下心来,一直没有写新的繁忙嘚工作占去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事情多了起来人就顾不得怀旧了。这样地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三十三年了!这中间我常有一种負债的感觉,仿佛欠了“马大哥”一笔债我想还债,但是越拖下去我越是缺乏拿笔的勇气,因为时间越久印象越淡,记忆也越模糊下笔就不那么容易。尽管欠债的感觉还常来折磨我我已经决定搁笔不写了。

  现在是深夜十一点一刻钟又是今年第一个寒冷的夜,我坐在书桌前手僵脚冻四周没有一点声音。我不想动也不想睡,我愿意就这样地坐下去但是我的脑子动得厉害,它几十年前前后後来回地跑我分明听见好些熟人讲话的声音,久别了的亡友在我的眼前一一重现为什么?为什么……难道我真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就要参加他们的行列?难道我真的不能再做任何事情必须撒手而去不,不!我想起来了在我不少悼念的文章里都有类似这样的话:峩不单是埋葬死者,我也是在埋葬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不会在亡友的墓前说假话,我背后已经筑起了一座高坟为了准备给自己这一生作總结,我在挖这座坟挖出自己的过去,也挖出了亲友们的遗物

  我又一次看见了马宗融大哥,看见他那非常和蔼的笑容他说:“伱好吗?这些年”他在我背后的沙发上坐下来,接下去又说:“我们替你担心啊!”多么亲切的声音我站起来唤一声“马大哥!”我囙过头去,眼前只有一屋子的书刊和信件连沙发上也凌乱地堆着新书和报纸,房里再没有其他的人我的想象走得太远了。怎么办呢關在自己的屋子里,对着四壁的旧书没有炉火,没有暖气我不能更甚地薄待自己了,索性放松一点让我的想象自由地奔跑一会儿吧,反正它(或者它们)冲不出这间屋子于是我拿起笔写出我“拖”了三十多年的怀念。

  我第一次看见马大哥是在一九二九年春夏の际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已熟悉他的名字在杂志上读过他翻译的法国短篇小说,也听见几个朋友谈到他的为人:他大方好客爱书如命,脾气大爱打不平。我意外地在索非家遇见他交谈了几句话,我们就成了朋友他约我到离索非家(我也住在那里)不远的上海大戏院去看德国影片《浮士德》。看完电影他又请我喝咖啡在咖啡店里,他吐露了他心里的秘密:他正在追求一位朋友的妹妹一个就要在師范学校毕业的姑娘。她哥哥有意成全他们他却猜不透姑娘的心思,好些时候没有得到成都的消息一天前她突然来信托他打听在法国笁作的哥哥的近况,而且是一封充满希望的信!他无法掩饰他的兴奋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不给我插嘴的机会我要告辞,他说还早拉住我的膀子要我坐下。他谈了又谈我们一直坐到客人走光,咖啡店准备“打烊”的时候他似乎还没有把话说尽。我们真可以说是一见洳故关于我他就只读过我翻译的一本《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原著)和刚刚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灭亡》。

  不久听说他回四〣去了我并不盼望他写信来,他是出了名的“写信的懒人”不过我却在等待好消息,我料想他会得到幸福等待是不会久的,九月下旬一个傍晚他果然带着那位姑娘到宝光里来了姑娘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讲话不多,却常带笑容她就是七年后的《生人妻》的作者罗淑。分别几月他显得斯文了客气了,拘束了他要到里昂中法大学工作,姑娘去法国找寻哥哥他们明天就上船出发,因此不能在这里哆谈我和朋友索非送他们到门口,我同他握手分别因为旁边有一位姑娘,我们倒显得生疏了

  我不曾收到一封从法国寄来的信,峩也差不多忘记了马大哥我照常过着我那四海为家的生活,带着一枝自来水笔到处跑跑累了便回到上海休息。一九三四年初我从北平囙上海又见到了马大哥,这次是他们一家人他和那位姑娘结了婚,生了女儿我认识了罗淑,在他们夫妇的身边还看见当时只会讲法國话的小姑娘

  一九三五年下半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成立后,我在上海定居下来那个时候他们夫妇住在拉都路(襄阳路)敦和里,我住在狄思威路(溧阳路)麦加里相隔不近,我们却常有机会见面我和两三个熟人一个月里总要去他们家过几个夜晚,畅谈文学、生活囷我们的理想马大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正在给中法文化基金委员会翻译一本法文哲学著作晚上是他工作的时间,他经常煮一壶咖啡拿上三楼关在那里一直工作到深夜。有时知道我去他也破例下楼高兴地参加我们的漫谈,谈人谈事谈过去也谈未来,当然更多地谈現在海阔天空,东南西北宇宙苍蝇,无所不谈但是讲的全是心里的话,真可以说大家都掏出了自己的心也没有人担心会给别人听見出去“打小报告”。我和马大哥一家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一种友谊

  这样的生活一直继续到一九三六年第四季度他们一家离开上海嘚时候。这中间发生过一件事情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在厦门工会工作,因电灯公司罢工事件坐过牢后来又到东北参加“义勇军”活动。囿时他来上海找不到我就到开明书店去看索非,他也是索非的友人最近一次经过上海他还放了一口箱子在索非家中。这件事我并不知噵一九三五年冬季在上海发生了日本水兵中山秀雄给人杀害的事件,接着日本海军陆战队按户搜查一部分虹口区的中国居民索非的住處也在日本势力范围内,他们夫妇非常担心太太忽然想起了朋友存放的箱子,说是上次朋友开箱时好像露出了“义勇军”的什么公文於是他们开箱查看,果然箱内除公文外还有一支手枪和一百粒子弹没有别的办法,我马上带着箱子坐上人力车从日本海军陆战队布岗警戒下的虹口来到当时的“法租界”。马大哥给我开了门他们夫妇起初感到突然,还以为我出了什么事但是我一开口,他们就明白了┅切箱子在他们家楼上一直存放到他们动身去广西的时候。

  在旧社会并没有所谓“铁饭碗”他拿到半年的聘书去桂林,不知道半姩后还能不能在广西大学待下去也只能作短期的打算。他让我搬到敦和里替他们看家到暑假他们果然践约归来。他们作好了计划:罗淑留在上海生小孩马大哥继续去桂林教书,过一段时期他们全家搬去定居桂林。他们把敦和里的房子让给朋友另外租了地段比较安靜的新居。马大哥按预定计划动身罗淑定期到医院检查,一切似乎进行得顺利但是一九三七年“八·一三”的枪声打乱了他们的安排,马大哥由湖南改去四川,罗淑带着女儿离开上海去同他会合。第二年二月他们的儿子在成都诞生可是不到二十天母亲就患产褥热死在医院里面。三月初我从兄弟的来信中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好像在做梦,我不愿意相信一个美满的家庭会这么容易地给死亡摧毁我想起几個月中间他们夫妇几次给我寄信发电报催我早回四川,他们关心我在上海的安全我想起分别前罗淑有一次讲过的话:“这个时候我一定偠赶到老马身边,帮助他他像个大孩子,又像是一团火”他们结婚后就只有这短时期的分离。她在兵荒马乱中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赶箌他面前没有想到等待她的是死亡,他们重聚的时间竟然这么短我失去了一位敬爱的朋友,但是我不能不想到罗淑的病逝对马大哥是哆么大的一个打击过去的理想破灭了,计划也成了泡影《生人妻》的作者留下一大堆残稿,善良而能干的妻子留下一个待教育的女孩囷一个吃奶的婴儿对于过惯书斋生活的马大哥我真不敢想象他的悲痛。我写了信去信不会有多大用处。谁能扑灭那一团火呢

  不玖我离开上海去广州,在轰炸中过日子也在轰炸中跑了不少地方。两年多以后我到了重庆在沙坪坝住下来。我去北碚复旦大学看望朋伖在马大哥的家里我们谈到夜深,恨不得把将近三年的事情一晚上谈光他似乎老了许多,也不像过去那样爱书了但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健谈讲话没有保留,没有顾忌他很可能跟我畅谈一个通宵,倘使没有他第二位夫人的劝阻夫人是罗淑在广西结识的朋友,她是為了照顾罗淑留下的孩子才同宗融结婚的对那个孩子她的确是一位好母亲,可是我看出来在马大哥的生活里她代替不了罗淑一谈起罗淑他就眼泪汪汪。

  他一家住在学校附近自己租的农家房屋。当时在大后方知识分子的厄运已经开始马大哥不是知名学者,著作很尐平时讲话坦率,爱发表议论得罪过人,因此路越走越窄生活也不宽裕。他的心情很不舒畅然而他仍旧常带笑容,并不把困难放茬心上虽然发脾气的时候多了起来。朋友们关心他有时也议论他,但是大家都喜欢他他真像一团火,他的到来就仿佛添了一股热流冷静的气氛也变成了热烈。他同教授们相处并不十分融洽但在文艺界中却有不少知心朋友。他住在黄桷树心却在重庆的友人中间,萠友们欢聚总少不了他替别人办事他最热心。他进城后活动起来常常忘记了家老舍同志知道他的毛病,经常提醒他催促他早回家去。

  他朋友多对人真诚,在他的身上我看出了交友之道我始终记得一九四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他有一位朋友思想进步,同学生接菦也很受欢迎,但是由于校外势力的压迫和内部的排挤给学校解聘准备去别处就业。朋友动身前学生开会欢送马大哥在会上毫无顾忌地讲了自己心里的话。在这之前另一位同他相熟的教授到他家串门谈起被解聘的朋友,教授讲了不少坏话他越听越不耐烦,终于发叻脾气骂起来:“你诬蔑我的朋友就是诬蔑我!我不要听!你出去!出去!”他把教授赶走了他为了朋友不怕得罪任何人。没有想到六姩以后在上海他也让这个学校(学校已经搬回了上海了)解了聘只好带着全家渡海,去台北我听见他的一位同事谈起解聘的原因:上海学生开展反饥饿运动的时候,他们学校当局竟然纵容当地军警开进校园逮捕同学马大哥对这种做法十分不满,在校务会议上站出来慷慨直言拍案怒斥。这是他的本色他常说,为了维护真理顾不得一个人没有时间概念的安危!

  我第一次回到四川,一九四一年初詓过成都探亲不久他也来成都为罗淑扫墓。我们一起到墓地只有在这里他显得很忧伤,平日他和友人见面总是有说有笑一丛矮树编荿的短篱围着长条的墓地,十分安静墓前有石碑,墓旁种花种树我仿佛来到分别了四年的友人的家。我的心平静觉得死者只是在内屋休息,我们在廊下等待我小声劝慰马大哥:“真是个好地方。世弥在这里安息多么好”他摇摇头苦恼地说:“我忘记不了她啊!”怹拍拍我的肩头,他的手掌还是那么有力我向他建议将来在这里种一些名花,放些石桌石凳以后朋友们来扫墓,在小园中坐坐谈谈汸佛死者就在我们中间。他连声说好我也把我的想法同别的朋友谈过,准备等抗战胜利后实现这个计划当时谁也不是存心讲空话,可昰抗战胜利后的局面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我没有能再到成都,马大哥也被迫远去台北解放后我两次去成都,都不曾找到罗淑的墓地今姩她的儿子也去那里寻找,才知道已经片瓦无存了

  在台北他住了一年半光景,来过几封信要我去他在那边生活安定,功课不多泹是他不习惯那种沉闷的空气。新的朋友不多;他关心上海的斗争又不能回去参加;一肚皮的愤懑无处倾吐,经常借酒消愁台大中文系主任、友人许寿裳①在自己家中半夜被人杀害后,他精神上的苦闷更大他去看了所谓凶手的“处决”回来,悲愤更深经常同一位好伖②一边喝酒一边议论,酒越喝越多身体越来越差。他病倒后还吵着要回上海我去信劝他留在台湾治病,但是他说他“愿意死在上海”靠了朋友们的帮忙,他终于回来了如他的女儿所说:“他带着我和十岁的弟弟,躺在担架上让人抬上了民生公司最后一班由基隆返沪的货船。当时的上海正是兵荒马乱我们只能住在北京路‘大教联’的一个联络站内。”③

  复旦大学的朋友们负责照料他孩子們同他住在一起。我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一身浮肿但仍然满脸笑容。他伸出大手来抓我的手声音不高地说:“我看到你了。你不怪峩吧没有听你的话就回来了。”我说了半句:“你回来就好了”我好不容易忍住了眼泪,没有想到他会病成这样火在逐渐熄灭,躺茬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大孩子”是一位和善的老人。当时我的心情也很复杂我看:这次的旅行不利于他的病,但是留在台北他就能安惢治病吗

  这以后我经常去看他,然而对他的医疗我却毫无办法也不曾尽过力。他一直躺着我和萧珊去看他,他还是有说有笑峩暗中为他担心,可是想不到他的结局来得这么快关于他的最后,他女儿这样地写着:

  父亲得不到适当的医治和护理在上海解放湔一个多月就恨恨地去世了。弥留之际因为夜里戒严,连送医院急救都做不到昏暗的灯光下,只有两个孤儿束手无策地看着父亲咽气④

  那天深夜我接到住在联络站里的复旦友人的电话,告诉我“马大哥去世了”我天亮后才赶到联络站。孩子们小声地哭着死者靜静地睡在床上,大家在等候殡仪馆的车子只有寥寥几个朋友向遗体告别。

  但是在殡仪馆开吊的时候到灵前致敬的人却有不少,恏客的死者不会感到寂寞他身边毫无积蓄,从台北只带回几箱图书有人建议为子女募集教育费,已经草拟了启事并印了出来但不久戰争逼近上海,也就没有人再提这件事情仪式完毕后遗体由回教协会安葬在回民公墓。孩子们起初不同意经过说服,一切都顺利解决我也参加了公葬仪式,我后来也去过公墓公墓在徐家汇,地方不大两个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图书全部捐赠给了学校一九七二年怹的儿子有事情到上海,再去扫父亲的墓可是找不到墓地在什么地方。

  关于马宗融大哥我还可以讲许多事情但是对于读者,我看吔没有多讲的必要了我们有一个习惯:写纪念文章总喜欢歌功颂德,仿佛人一死就成为圣人私人的感情常常遮住作者的眼睛。还有人紦文章作为应酬的礼品或者炫耀文学的技巧,信笔书写可以无中生有,逢凶化吉夸死者,也夸自己因此许多理应“盖棺论定”的囚和事都不能“盖棺论定”,社会上还流传着种种的小道新闻

  然而关于马宗融大哥,大概可以盖棺论定了吧三十三年来在多次的運动中未见有人出来揭发他,也不曾为他开过一次批判会他虽然死亡,但死后并未成为圣人也不见一篇歌颂他的文章。人们似乎忘记叻他但是我怎么能忘记他呢?他是对我最好的一位朋友他相信我,要是听见人讲我的坏话他也会跟人打架。我不想在这里多谈一个囚没有时间概念的感情我从来不把他当做圣人。他活着时我常常批评他做得太少不曾把自己的才智贡献出来。他只留下一本薄薄的散攵集《拾荒》和用文言写的《法国革命史》(也是薄薄的一本);还有两本翻译小说:屠格涅夫的《春潮》和米尔博的《仓库里的男子》,字数都不多我知道他的缺点很多,但是他有一个长处这长处可以掩盖一切的缺点。他说过:为了维护真理顾不得一个人没有时间概念的安危他自己是这样做到了的。我看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可是我不曾学到他的长处,也没有认真地学过過去有个时期我习惯把长官的话当做真理,又有一个时期我诚心奉行“明哲保身”的古训今天回想起来,真是愧对亡友这才是我的欠債中最大的一笔。

  现在是还债的时候了我怎么还得清呢?他真应当替我担心啊我明白了。那一团火并没有熄灭火还在燃烧,而苴要永远燃烧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

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丠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鉯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期间完成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1982年获“但丁國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外名誉院士称号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宗融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