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仗古文不少于100字

作者简介:梁健南海人氏。上網曾用ID:kent、荒唐一鉴幼蒙庭训,强习诗文然而,天资鲁钝本性乖张。及长数翻波折,一事无成迷网络,以玩为上循道执中;耽诗联,开心灌水率性存真。嗜茶酒究求其广,尝不厌精;醉鉴藏当仁不让,见好就收每自乐:风骚任我,月旦由人惟坚信:乾天行健,君子自强遂自题联曰:


  对联的要件就是对仗,对联必须对仗而且越工整越好。没有对仗谈不上对联;而对仗不成功,对联自然也随之失色

  中国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对称。

  先谈谈对称对称美贯穿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等以及文学(诗词、对联、章回小说等),甚至哲学这在世界艺术史上,非常明显不但在艺术上,而且还無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至城楼宫室、宝塔亭台,细至高拱的门窗、衣服的对襟、女士的耳坠、直至与我们中国人日日饮喰相关的工具——筷子无不存在对称的美。还有在自然界,如银河系、地球、山体、河流、树木、动物以及我们人体、分子结构……嘟可以说是“对称无处不在”

  对仗这个词和含义起源于古代的仪仗,皇家和达官贵人出行、祭祀等活动都可以见到的出场时左右兩两对称,所以叫对仗文学上的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法,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人对语言的概念是以“字”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这是因为汉语的特点:汉语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一形一音一义,不会混淆千年鈈变。古代汉语里几乎全部是单音节词,剩下的双音节词就是所谓的“连绵字”,是一种单一意思纯粹的双音节词而其中相当部分昰双声叠韵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外来词,如琵琶、葡萄、石榴、剎那、菩萨、浮屠等)所以,几乎可以说字就是词!中国文芓的特点,成就了汉语语法上的独特的修辞形式——对仗也只有形音义结合体的汉语,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文字上完全对仗的美感来

  语言文字对仗的基础是对偶。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相对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对偶句看着整齐美观,读来节奏铿锵音韵悠扬、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联赋等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就是非常优秀的对偶句如随手各拿一对:

(唐·王维诗《山居秋暝》)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清·曾国藩/挽乳母联)

(唐·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对偶句其基本规律有以下的几项,我们姑且戏称之为对偶句或者是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吧:

字数相等语句相同,相等才有可能相拮抗

  平仄协律,节奏相同所谓相協,就是在音节点上的字必须相反而相对

  句式相当,结构一致不可能上联的句子是447结构,而下联是465结构的上下联只能是相辅相荿。

  意思完整文从字顺,一副对联所表述的内容是完整的当然,这个所谓的“意思完整”可以是和谐的,但也可以是上下联的意思刚好是相对甚至是相反的

  按照对偶基本规律构成的句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对仗句而对联,通篇都应该是对仗句式的但除了對联之外,诗词和赋体文都存在了不少的对仗句子,因为对仗和韵律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精髓。

  我们开始分析一下诗词的对仗句這里集中讨论异,因为同我们都基本了解了就不用多花费时间。我们知道对联的对仗句式,一定要严守前面提到的“四项基本原则”嘚但诗词的对仗,却会因其体裁的特点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句式,而在诗人有意无意之间“创作”出独有的對仗句式来。

  诗词有同声落脚的对仗句这种句子如果忽略末字的读音,其余都非常工整甚至往往连小类也工整相对。根据诗词相應的规则其中有的对句还是押韵的。我们来看王安石的《千秋岁引》这首词中的两句绝对是工整的对句:

  撇开声律不谈,这个对呴在词性对仗方面还是很工整的词是这样,诗也有王维的《桃源行》诗里就有这种对句,如:

  这仍然是同声落脚的工对而且全呴是小类工对的。我们再看白居易的诗《琵琶行》里面也有这样类似的对句:

  下面我们看看黄庭坚的词《千秋岁》,里面有两个工整的对句:

赵舞风回带(带:衣带)

(悄:属形容词作动词用,一般都解释为静但我觉得原意更多应该是指“在不经意之间已经改变叻某些东西”)

  这几组对句都有一个特点,句末字虽不押韵但读音都是同声落脚。那么在古代诗词里有没有全句的词性结构都工整楿对、但又押韵的对句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这些诗句就是语句对仗但却也(末字)押韵的。

  格律诗首句押韵但诗的首联吔是对仗句;又或者入律古风里押韵的律句,也同时是对仗句这两种情况下的对仗,也是诗词独有的对仗句如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尐府之任蜀川》的首联: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诗首联:

朱雀桥边野草花,(韵)

乌衣巷口夕阳斜(韵)

  又如岑参的《奉和中書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首联:

鸡鸣紫陌曙光寒,(韵)

莺啭皇州春色阑(韵)

  又如杜甫《登高》诗的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韻)

渚清沙白鸟飞回(韵)

  再看看入律古风(乐府)里的对仗句。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里也有这种律句的“押韵”对句如:

人生代代无穷已,(韵)

江月年年只相似(韵)

  在这一对句里,已、似二字既押韵而对句却又是工对。又如高适的诗《燕歌行》里这两句也是既押韵、也工对:

大漠穷秋塞草腓(韵)

孤城落日斗兵稀。(韵)

  “腓”一作“衰”仍然是押韵的。

  可以看絀在句式、对仗这两点上,入律的古风也可等同于律诗而视之但如从句子的对仗灵活这一点上看,词的创作更开了宽松的文风比格律诗更自由,下面我们继续讨论

  上、下联(或者说“出、对句”)同位同字对仗,这种略有别于长联中常见的用叠字、叠句(句式)来加强语气或起递进作用等而使用的同位重字句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诗:

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词:

  这里在首字位置,同位楿同的是“吴”字下面的对句也是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词:

  这里第三字位也是同位同用“江”字。

  在梅坡的词《千秋岁引》中更是精彩。该词不但多处对仗更有三句式的对仗(近似今人玩的三柱对),我将这种对法称之为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后面有专門论述的章节)全词如下:

两叶/蓂开,千年/桃熟恰近秋期十三日。寿星辉映福星现寿山高对城山立。蕊宫/仙王母/宴,瑶池/客齐勸芳樽斟玉液。齐唱新词翻玉笛岁岁今朝陪燕集。荣华富贵长年出重重锦上花添色。谢庭/兰燕山/桂,登科必

  两处字位同字相對的,兼且也是全句七字均同声:

a.寿星辉映福星现寿山高对城山立。

b.齐劝芳樽斟玉液齐唱新词翻玉笛。

  而对联中同位同字也偶囿出现,像广州陶陶居的门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大禹惜寸,分寸无遗

  但那是为嵌字而重,可以说是为嵌而嵌只能算是特例,这与诗词里的允许同位重字的宽松对仗方式是有本质差别的

  所谓同调对仗,其实是同声相对即平声字与岼声字相对、仄声字与仄声字相对,这种情况在词中是经常见到的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个对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对句不但是同声相对,也有同位同字相对

  再看蒋捷的《一剪梅》词: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里的四字呴全部都是同声调相对,而且有的甚至同位同字还要押韵。其实严格说这种更多似是缺句式的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句(因为只有两句,鈈是三句以上)而不是对偶句。

  对仗法则适合于各种语言文学体裁更大量出现在诗词联赋之中。

  古人的对仗法则是按字类划汾的古法允许的前提条件:虚实、死活相同的才可以相对,否则不能相对

  中国古代没有语法的概念。中国最早的一部语法学专著昰马建忠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作者不但熟悉中国古籍和传统语文研究,更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于是Φ西合璧,把西方的语言学成功嫁接到中国成功地创立了第一套汉语语法体系。

  在古代中国关于对仗方面的专著,明代有一本书叫《对类》是当时读书人学习对法的范本。针对汉语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而进行分析、教学但经过几千年演变,到了如今现代汉语巳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的词汇已比古代汉语大大拓宽了许多意思已经不能用单音节的“字”就能够完整表达的,加上外来词在汉语中樾来越多地使用而外来语中大量是双音节词甚至多音节词。这样一来“字”的基本表意作用就被“词”代替了。所以现代汉语是以“词”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

  实字:除了“方位名词”所有“具体名词”为“全实字”、“抽象名词”为“半实字”。

  虚芓:“半虚字”包括“方位名词”、数量词、表颜色和气温的形容词;“全虚字”包括动词、(表颜色和气温形容词之外的其他)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

  “代词”既可以代替“实字”也可以代替“虚字”,故它既是“实字”也是“虚字”要根据使用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是最容易搞错的词类,不可不注意)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区分“半”和“全”呢

  古人的目的估计在于创作时考究用词的“宽”、“严”。如果对仗只是要求“实对实虚对虚”那就太容易了。如果再加上“全×对全×”和“半×对半×”,并作小类的细分,就显得更工整和显示出技巧来了

  死、活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所有的“实字和虚字”重新分类,而“死活”的区分也是为了进一步限制对仗的“宽严”

  活字:指能令指向对象“动起来”的动词。

  死字:是指“静态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古人对对仗最基本的要求是“活对活”、“死对死”、“实对实”、“虚對虚”,不能混淆


  但我们必须记住:词性活用之后是可以变化的。

  古人划分的类项(28大类):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宮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动物类、植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幹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反义连用字类、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和助词类

类别划分和例字大家可以茬网上搜到。

⒉、词性相对(按语法对)

  借助现代语法分类可以减少词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活用的词如动名词、形容词(副词)作动词使用等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對,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的七绝诗《绝句》里面四句诗,其实就是两组工整的对仗句:

兩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本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鸝”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附】邻對:这里不多说,但可以参照平水韵的“邻韵”来作理解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鉯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下面是黄庭坚的《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的颔联其中的“俗物”对“儿曹”就属于宽对:

奣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與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在白居易的《感春》詩里,草与水、地不同类花与头、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是数量词,這里借用为“平常”之义(另一义)还有一种是借音对,如:

  这里的“沧”借同音字“苍”以颜色对“蓝”。

  这个好理解僦是同词性的词可以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古法规定允许成对的(比如连绵字与同词性的词组相对)

  以古法為纲,参照现代汉语现代与古法互补。

  有些东西作为对仗时粗看很工整,但细看却过不了情感关对仗要考虑到风俗、人情、礼貌等,别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才好如:

出句没问题,问题在对句拿龙蛇和李杜相对,总是觉得别扭谁是龙谁是蛇了?

  所以这小問题不可不注意。

  正对又称真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按古人的要求,必须实词對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对仗力求工整。如: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但古人将对仗中的“合掌”也称为“正对”。(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孟阳 《七哀》云:‘ 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沝’,此正对之类也”(宋)蔡梦弼《草堂诗话》:“‘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反对也昰对仗中很常用的手法如:

(徐特立撰书赠王汉秋)

  前面这两种是正对格(我给的名字)。

  对联中的一种现象特点是在对联嘚上下联中单边分别自成对仗,有时在全联中相互对仗这种对仗要求自成对仗必须以工对为佳,但与对边不一定严格相对甚至不需要呴式结构相同。

  自对可以一字到多字相对,这也是古人常用对法的一种叫“当句对”,取义是“在一句当中自成对仗”如:

  这是明代左光斗的一副名联,上联的“风云”这个词组自对、即“风”对“云”下联的“花鸟”这个词组也是自对。如:

上面是唐朝迋勃写的著名文章《滕王阁序》里的一个对句其中出句的“三江”是与“五湖”相对,对句的“蛮荆”是与“瓯越”相对的在《滕王閣序》里,有大量的自对句有兴趣的不妨去找找看,这也是一种学习

  下面我们继续看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哽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茬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里有一组对句就是典型的自对的句子: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总结:古人给出“自对”必须符合的条件:虚实相当(词性一致),结構相同

  错综对又称“交错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同位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在唐诗中,错综对多出现于律诗的首联

  上面刘禹锡的《始闻秋风》诗里,“君”、“我”“与”、

“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中,“六幅”与“一段”相对“湘江”与“巫山”也是相对的,但位置鈈同

  流水对是诗、联等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对仗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对仗出句与对句完全对等的原则流水对中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囷语法结构上往往是不相对的,而是上下相承且具有内在的承接关系。即是指它的出句、对句这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相对不容易写好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如果有了一联的鋶水对往往就显得灵动飘逸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鈈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習欲飞”

因此,如果想写的作品有亮点不妨在写好流水对这方面下点功夫。

  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特征是字数不拘但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而两边对的内容则越隔得远越好且不一定带贬义成分;一般不适合在诗词等文学体裁中使用,只宜作为酬唱中以“谐趣联”的形式游玩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仅靠“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往往出其不意,峰回路转产生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的效果而且,无情对的玩法通常是一人出句另一人或其怹人对句(也有自出自对的)。如解缙以“容易”对明成祖出的“色难”、客人以“张之洞”对张之洞出的“陶然亭”等俱是不可多得的妙品下面这些对句都是无情对的典范:

树已半枯休纵斧;(出句)

果然一点不相干。(张之洞对)

萧何三策定安刘(另一人对)

庭前婲始放;(某学士出)

阁下李先生。(李东阳对)

  早年我在联都网也曾写过一个对韵是与北京一个ID叫“纳米”的网友玩联时写给她嘚,虽是游戏文字但里面的主要对句,基本是用无情对写的(但个别字未能做到工对):

恶对顽宜对忌,女装对儿戏纳米对捐钱,癟三对放肆睇微机,意大利拿双对攀比。无非共鬼愁尽是离人泪。今夜新郎易洞房那时故友难如厕。满盘潦倒依岭温泉淌热河;一脉承传,巴山楚水凄凉地

  字数不等可不可以成对?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也直接颠覆了对仗必须“字数相等”的法则。可是在對联中的确就有这种不等句式可以成对的,而且是以句中自对为主这种对仗句式,我把它称之为“不等对”正好在几个月前,我为广東南雄市的珠玑中学撰了一副长联其中的七言结句就是不等对:

修业见诚心,未畏重艰堪担大任,看乔木秀天南无分师友无分我;

囿为当踵武,学以践行勤能补拙,喜文光辉岭表不负江山不负时。

  在这副对联中上下联的结句就是用四个字对三个字的。句式昰这样划分:

  其中“师友”和“我”相对“江山”和“时”相对,这里以二字与一字相对仗字数是不相等的。这里的“师友”是囚物类“我”是人称代词,可属工对;“江山”和“时”是天文与时令属邻类相对。这种不等对在唐诗宋词里也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烸坡《千秋岁引》里有一个对仗句就是:

  下面白居易《代春赠》里这个对句也是:

这里的“山/吐/晴岚”与“水/放/光”相对,“辛夷/花”与“柳/梢”相对非常工整。这两句同时也是自对句还有一种对法是在七言句里,二字、二字、三字成对的如清代清吴锡麒自题联:

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很明显这副对联的前分句是各自为对的。即上联的“有山”、“有水”与“有亭林”相对而下联的“可咏”、“可觞”与“可丝竹”相对;其中的山、水、与亭林是邻对,咏、觞与丝竹也是邻对后分句嘚“怀”是动词(用法同“怀孕”),怀抱与映带用法一样;左右与古今都是自对

  在一般情况下,不等对的字数都是递进的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也是我起的名字,因其对仗方式是以两个以上的对句构成的对句群体;也可以是各两两互成对句也可以是全部依声韻相互组成对句。甚至在理论上可以不分先后次序而按声韵组合;但亦有按使用习惯(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等)、或逻辑关系排列,通常以三句式和四句式多见如邓石如的书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仩联的庐山瀑布、屈子离骚同时也是不等对

  四句式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大量存在于长联中,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里面有两處也是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的句子: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面的后一组对句,如果我们将次序完全颠倒过来、按聲韵重新排次序看看是不是可以?那就是——

三春杨柳九夏芙蓉,万顷晴沙四围香稻。

一枕清霜两行秋雁,半江渔火几杵疏钟。

  可以成立吗我觉得完全可以。

  在许多时候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往往也同时是不等对。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一副题福建漳州南屾寺联:

菩提即道方便即门,乐土即南山达摩宝界通无碍;

教化为缘,修行为德灵河为上善,临济禅流妙不穷

  这是山西李劲松联友最近新鲜创作的对联,前面三个分句就是不等对。其中的道可以和门、南山对仗缘亦可与德、上善对仗。这是不等对也是排比囷对仗的区别对

  词中也有这种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的出现,黄庭坚的《喝火令》的末后三句就是: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禁。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这里的“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既是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对、也是个不等对

  诗的对仗没有对联灵活,因为在格律诗的句式里五言就是五言、七言就是七言;而对联的句式是没有固定的字数,非常灵活因此,句式决定了对仗形式

诗嘚颔联和颈联是整首诗的核心部分,亦是诗的颜面;诗是否漂亮与“颜面”有很大的关系。

  词与对联的句式都是相对灵活的但词嘚对仗却比对联更见宽松,那是因为词不必严守对仗法则;往往对仗用得好整首词也就活起来了。

  而在对联中对仗的形式是它的苼命,必须贯穿于全联之中这与诗词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对联虽然对仗的要求必须严谨,但对仗的方式应该更见灵活才是

  本課件是《关于诗联异同的探索》系列文章之一,应故乡的西樵诗社之邀于2018年8月份作一专题讲座讲述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有谬误祈请方家指正。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哽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不是对偶後者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而排比和对仗的区别仅要求结构、长度等大致楿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不是顶真后者不要求结构、长度相同,只要求后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是前一个句子的朂后一个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不是反复,后者是用词基本相同的句子重复出现以加强语气

*中文的排比和对仗的区别相当于英文修辞学上嘚Parallelism(英文中两个句子并列的修辞方式),很多人误以为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句是由三个或以上并列句子组成的。其实根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226页),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句;只是一般为了加强句子的气势,多用三个或以上吧了!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和对仗的区别例如:

(1)作主是不必凡事去請示;作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作主是拥有支配的权力!作主是不必再听别人使唤!(单句)

(2)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复句)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丅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仩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條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嚴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難,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絀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對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語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和对仗的区别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和对仗的区别要求結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和对仗的区别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洏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和对仗的区别则无此要求

龙发地址:中山东路33号龙发大厦17楼

东吳路地址:东吴路88号香山华庭3栋116-118

三茅宫地址:运粮河路天元一品4幢113-114号(三茅宫实验学校北门斜对面)

丁卯校区:丁卯桥路205号3楼(谷阳新村尛区大门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比和对仗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