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有养老保险,怎么保证退休后的生活?

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即便年老后丧失劳动能力,也不用发愁没钱花。如果年轻时能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那么退休后将会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然而退休人员除了养老金,还能享受这11项福利,看看你都了解吗?

第一,女性灵活就业参保人可提前退休

我国都知道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55周岁退休,相比普通职工,女性退休年龄延迟了。不过1月30日,江苏省人社厅印发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明确,女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如果曾为固定工,或者在国有企业工人岗位上工作且在劳动保障部劳社部发〔2001〕20号文件下发之前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或者50周岁时曾在用人单位工人岗位上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合计满15年的,可以按女工人退休年龄执行。这也就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女灵活就业者可以多领5年养老金,退休待遇大大提升。

医保也是人们经常会用到的,如果你在退休时,可以累计缴费满足当地政策规定的年限,那么之后不用继续缴费也能一直享受报销待遇。此外,医保个人账户每月还能收到一笔返钱,可以用来买药、门诊结算等,方便又省钱。

我们在参保时经常会提到五险一金,其中一金指的就是住房公积金。如果你在参保缴费期间,没有使用过账户里的钱,那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可知,离休退休人员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这将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第四,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有效弥补养老金替代率缺口,如果工作参保时缴纳过费用,那么退休后就能增加一笔收入,其中企业年金常见于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而职业年金则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

冬季严寒,北方地区大多要供暖,然而对于退休人员来说,缴费压力着实不小,因此国家每年都会给北方地区退休人员发放一笔取暖补贴,比如河南是480元,陕西是2360元,山西是3360元,各地补贴标准虽然不同,但总体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首先提醒大家,节日补贴属于地方福利,并不是所有退休人员都能领取的,需要看当地政策,通常多见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比如宁波,虎年春节给企退人员发放了2000元的补贴,再比如杭州,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退人员,除了春节能享受1200元的慰问费外,端午节和中秋节也能分别领取800元的补贴。

而一些地区虽然没有现金红包,但会适当发放一些实物补贴,比如米面粮油等,一定程度上也算提高了退休人员的过节待遇。

第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养老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会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同时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以上海为例,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本市户籍公民,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在办理退休手续时,除基本养老金外,还可以领取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5000元。

第八,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虽然这一待遇参保人本人无法享受,但当你不幸离世,能为家人争取一笔补贴。不过要注意的是,我国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所以未建立地区是无法享受这一福利的。

当前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毕竟年纪越大,人们看病吃药的次数也将增加,而这一福利能极大程度的缓解高龄老人的生活负担,即便以前从没参加过社保,也是可以领取的。比如山东龙口,拥有本市户籍且年满70周岁的老人都能自主申领,具体发放标准为,70~79周岁每年300元,80~89周岁每年400元,90~98周岁每年600元,99周岁及以上每月600元。

第十,养老金调整能多涨钱

《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我国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而在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过程中,国家对高龄老人会有倾斜照顾,在定额调整以及挂钩调整的基础上,给符合年龄要求的高龄老人多涨钱。比如上海去年的调整,2020年底前女年满60周岁、男年满65周岁,每人每月额外增加20元;比如新疆,年满70周岁至74周岁的,每人每月增发10元,年满75周岁至79周岁的,每人每月增发20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发40元。相比其他退休人员,符合条件的高龄退休老人涨钱额度会更高一些。

第十一,加发老龄基础养老金

除了企退、事退人员有多涨钱的福利,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也能在当地上调基础养老金的同时,享受高龄补贴待遇。比如长沙,会对65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加发老年基础养老金,具体发放标准为,65周岁至75周岁的,每月加发5元,76周岁至85周岁的,每月加发10元,86周岁及以上的,每月加发20元;比如常州,年满65周岁至74周岁的,每月加发5元,年满75周岁及以上的,每月加发10元。虽然涨钱不多,但也切实增加了退休人员的收入,还是非常利好的。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在我国,"421"的家庭模式普遍存在于当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夫妻二人同时承担双方四位老人的养老责任。因此,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每个家庭最大的困惑和首要的压力。作为子女,合理帮助父母做好退休后的理财生活规划,不仅可以实现自身财富的增值,也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同时更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空账积累的数额越来越大,养老保障基金的支付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有社保的人,本以为每月按规定缴纳养老金便会衣食无忧,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面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保险制度潜在的风险日益暴露出来。

如何给父母制定退休养老计划?

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养老险产品还是很多的。而各类养老保险各有所长,投保人在购买时还是可以考虑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通常来说,养老险买得越早,则投保人的负担相对较轻。因为保险公司最终给付被保险人的养老金是按保费的复利计算产生的。所以,投保人的年龄越小,储蓄的时间越长,在相同保额下,所缴纳的保费也就越少。

其一,以先假设计划养老的年限,未来的历史收益,计算退休后每月可支配的养老金额;其二,先假设计划养老的年限,退休后每月期望的养老金,来计算目前的资金用作养老,计算投资者的历史收益需要达到何种水平才能达成该项的养老计划。

养老涉及时间很长,养老费用的问题较为复杂,父母现在的积累状况、退休后的收入状况、日常的支出需要、通货膨胀率、预期投资收益率以及计划规划时间等众多因素决定了到底需要多少养老费用。在确定了预期的投资收益后,还需要选择适当的产品组合以实现预期,因此,寻求专业的理财规划人员的建议和方案,是实现制定完整、可行的养老生活费用规划的最佳途径。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计算养老费用:

这种保障安排方法其实是把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作为总体,子女为自己买足保险,万一发生意外能有足够的经济保障,那么也相当于"省"下了一笔钱可以为父母养老所用。

保险,如何给父母制定退休养老计划?

我们可以为自己选购较高额度的意外险,并搭配足额的医疗或大病险,然后为父母安排中低额度的医疗保障或基本社保,而不要给自己太大经济压力。

面对老年人昂贵的保险金,还有一种家庭保障安排技巧,就是让中年父母和子女"按比例分成"。因为这类家庭的子女工作年限较短,虽然工资高于父母,但经济能力还不足为全家都购买到足额的保险,所以不妨让已成年子女保"大头",母亲或父亲保"小头",既能让保费成本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又让全家都有基础保障,尽量分散家庭经济风险。

方法三:子女加强自我保障

如果子女本身倾向于为父母投保,那么在购买这些昂贵的保险的同时就要注意选择期缴方式,而不是一次性付清保费,这样就摊薄了保费,等于增加了保障功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保险公司的重疾险没有提供较长的缴费期,投保人不得不选择10年、5年等较短的缴费期,每一期的保费比较高,付出的保险费可能很快就与提供的保险金额等同。因此要尽量选缴费期较长的产品。并且单纯的寿险可作为主险投保,将意外险作为附加险投保,费率会更优惠。建议主险也尽量选择较长的缴费期。

方法二:尽量选择缴费期长的寿险

如何给父母制定退休养老计划?

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丰富,各类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低风险债券、外汇理财都可以成为孝子们为父母攒钱的渠道,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保费倒挂"没必要,一时又找不到适合父母的产品,当然只能放弃保险,转而寻求其它储蓄型的理财方式,为父母积攒养老所需费用。

方法一:转求其它理财方式

为老人进行保险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意外伤害医疗和住院医疗保险,两者可以帮助提高因意外急诊或患病住院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且费用不高。但这两个险种通常有投保的上限,最高的投保年龄一般不会超过70岁,很多公司还会要求住院医疗保险在第一次投保时不能超过60岁,另外投保时已经患有的疾病及其可能一起的并发症都会作为除外责任,不予承担。对于重大疾病保险,如果老人已经退休,且未曾购买过商业保险,此时再购买已经非常昂贵了,因此以应急准备金的形式,应对严重疾病导致的大额费用支出。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父母先为孩子购买保险,然后再考虑自己的保险。而当子女长大成人后,为自己的父母选择一份合适的保险,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则是让父母们欣慰的做法,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很多细心的子女都打算为曾努力赚钱、辛苦奔波的父母们准备这样一份贴心的礼物。

保险,如何给父母制定退休养老计划?

规划在做任何理财规划时,保险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项目。子女长大成人后,不仅经济收入超过了父母,也有了自己的独立决策能力。孩子们开始担心父母未来的健康和养老条件,觉得需要给他们购买一份保险。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很少关注父母的生活状况,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支出状况,以及他们担心什么。所以,利用重阳节这样一个机会,回到家里和父母聊聊家常,问问他们的担心和想法,不仅可以帮助你为他们做好退休后的理财规划,更可以和父母多些交流。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为「尹娜」的第 222 篇原创

现在对我们8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没什么比老人生病更令人担心的了,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生大病。

至于自己的养老怎么办?当然是提前安排好……

一、赡养老人:3件大事儿

只要老人没病,就是80后的晴天。

之前在我的公众号做过一个调查:“对老年生活你最担心什么?“,共有74人投票,前三名都和疾病相关:“生活不能自理”、“疾病缠身”、“重疾花钱”是前三大担忧,第四才是“养老金不够用”。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85前生人,父母已经六十多岁了,大概率已经在医院陪过床了。有些80后的父母身体不好、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了。

1、老人需要照顾怎么办?

无非就这4条路:老两口相互帮助、子女照顾、请人照顾、送养老院。

一个客户的妈妈,上街被大货车给撞了,几乎是全身瘫痪,现在住院一个多月了,已经花了20多万,大货的公司拖着不给医药费,全都是自己垫付的,要等出院后再去法院起诉。

现在疫情期间,医院缺护工,他60多岁的老爸在医院陪床伺候。听着觉得很心酸,怎么办呢?老爸也是担心儿子请长期事假影响工作。

老两口相互照顾最大的风险,就是把老爸也累病的话,一个孩子得照顾俩老人。所以轻易也不敢冒险。

两个月前,我一个姐们的爸爸在老家突发心梗,好在老妈发现后及时打了120,救回来了,做了个心脏支架,住院十几天。

现在疫情期间,医院护工普遍不够,她妈妈身体也不好,她请了假,把孩子交给公婆,回老家陪床照顾。哪个独生女不是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

那会儿我特别怕她也被累病了,就更雪上加霜了。

但子女来照顾,经济成本会很高,毕竟现在大多数单位都是上一天班才给一天钱。

我妈2012、2017年住院做过两次手术,一次是声带息肉切除,一次是眼睛上的息肉切除,都是我陪床。

虽然都是小手术,依然很累,身累,心更累,请事假请到领导脸发黑,10天事假扣了一半奖金。回到单位还发现,很多活都给我留着呢,最后是活没少干,钱被扣了。

最好的方式其实是请人照顾,虽然钱也不少花,但比自己照顾的经济损失小一些,而且不会累垮自己,能给父母更好的精神陪伴。

一位同事老姐姐,跟我说起她母亲去世前,孩子在上高中,自己也赶上更年期,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还不怎么好。

为了兼顾,她花两倍价格请了一位保姆,在医院贴身护理母亲。但照顾工作量太大了,那个保姆还从老家接来自己妈妈,俩人一起才忙得过来。

同事老姐姐自己每天会过去陪母亲说话,最后把母亲照顾得很好,没留遗憾,自己也没累垮。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送到养老院。

现在很多客户在买年金保险的时候,都会关心:有养老社区吗?老人能不能住?老人住了,我们将来想住还能住吗?

现在很多高端养老院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有照护服务;生活能自理,但有疾病的,在养老院也比较安全。但费用确实不少。

我同学文文的公婆在河北某三线城市生活,公公去年中风了,婆婆一直有轻微抑郁症,照顾不了公公。他们小两口每个月回去一趟,我问她:不担心俩老人生活吗,万一出危险怎么办?

她说公婆为了不麻烦孩子,住进了当地最好的养老院,房间有大落地窗、有人给送饭、定时上门检查身体、每天有护理人员帮助做康复训练。

如果公公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护理等级还可以升级,照顾的比子女还周到些。公婆也觉得这样比跟着儿子舒服。

这家养老院每个月费用7000元,相比当地2000多的养老院,可以说是天价了。但老两口觉得很值,自己生活舒服,也不会累着儿子。他们都是石油系统员工退休,这7000也只是俩人退休金的一半儿。

文文说,他们每次回去,就把公婆接回家团聚。文文老公跟养老院的护工都混熟了,护工还经常拍老两口的生活视频发给他。逢年过节,文文老公也会给护工发个二百块钱红包,大家处的还不错。

文文两口子不担心公婆,一是因为高端养老院的品质有保障,二是他们每月都会去养老院“视察”,如果真有问题能及时发现。

自古就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如果老人用钱解决了生存问题,那么孩子的孝顺也会更有价值。

这4种办法,最省钱的就是老人之间相互照顾。但咱也知道,老人终有需要子女照顾的那一天,不管现在身体有多好。那后面的3种办法,哪个都有不小的经济成本。

钱,真的能解决99%的问题。

2、老人需要医药费怎么办?

我妈在北京做过两次手术,好在医药费都不算多,声带息肉切除花了一万出头,眼睛手术花了四千多。

我妈是新农合医保,声带息肉手术只报销了4000多块钱;眼睛手术我当时懒得回老家去办转院手续,一分钱也没报。

三万五万的我掏钱没什么压力,三十万五十万也没事儿,但要真是大病,一年花个大几十万、上百万,真的掏不起。我一个姨妈和三个舅舅都患过癌症,所以这方面我心理压力挺大的。

最近一个客户的爸爸,得了白血病,医生让两个月内做骨髓移植,好在跟她的骨髓配型半相合,但押金就要100万,虽然她爸有医保,但这块费用报不了。

幸运的是她正好有100万存款,不幸的是她只有这100万存款,还有300万房贷要还、两个儿子要养……

跟城市里的独身子女相比,我家的情况更糟糕些。

很多朋友的父母是城市职工退休,虽然医保报销范围有限,但医保内的费用报销比例还比较高,而我爸妈都是新农合,不光报销范围有限,报销比例还很低,对于异地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更低。

2018年给我妈买了防癌医疗险,癌症治疗费每年报销100万,可以在特需部、国际部看病,心里算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但老妈家族还有心脏病史,她自己也有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也比较大,可防癌险是不能报销心脏病医疗费的。

于是去年又给她买了个惠民保险,虽然报销比例比较低,但总算有一点保险。没办法,老人有了基础疾病,就买不上普通商业医疗险了。

所以我每年都特别重视给我妈做体检,今年在北京的东肿做防癌体检花了4000块钱。有什么问题争取早发现,解决在早期,费用还能低点。

说来说去,老人的医药费,能用保险解决的尽量买保险,特别是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惠民保险,一般也不限制身体情况,建议所有老人都买上。

不能用保险解决的,只能咱们多挣钱。你奋斗的模样里,藏着父母的晚年。

当然了,也别奋斗太过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看看那些失独老人有多可怜。

3、最重要的,别让父母成为失独老人

《中国医学论坛报》上曾经登载过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郑文讲述的真实故事:30多岁的小陈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

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小陈心里很纠结。他既不愿意让母亲把养老钱拿出来给自己治病,又不忍年迈的母亲失去儿子。

我们都能理解这个小伙子的矛盾心理,如果花光家里的钱能治好,我们都会尽力治疗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如果花光家里的钱,还没治好呢?失去儿子,又失去养老资本的母亲,该如何度过晚年?

所以,我经常跟客户讲,给父母买保险自然是有必要的,但父母的保险并不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键还是要给自己做好保障,更多考虑如果自己不幸发生风险,应如何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

比如发生大病,有医疗险和重疾险为我们解决治病、养病费用,不需要父母为我们掏空积蓄;

比如不幸身故,留下一笔钱来赡养父母和供养孩子,父母还有基本的生存基础,不至于在悲痛中还要忍受窘迫,甚至替子女承担起养育第三代的经济责任。

我有个26岁的客户,给自己买了100万保额、保30年的定期寿险,就是专门为父母买的。

她说自己是独生女,从事咨询工作总是出差、加班,压力挺大的,父母虽然有养老金,但是不多,她买这100万寿险,就是怕万一自己出了极端风险,父母晚年凄凉。

“虽说100万替代不了亲闺女,但至少不用过的太寒酸。”她之所以选择保30年,就是至少要保障到父母满85岁。

2020年,辽宁男子新婚当天离奇坠楼身亡的新闻一度引起很多人关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锦州石化新区西区一栋居民楼发生一起坠楼事件,37岁的男子王亮从家里15楼意外坠亡,当天他家里正在举办婚礼。事出蹊跷,王亮的父母和新婚妻子都不了解他为什么跳楼。

除了老年丧子之痛,更让王亮的父亲王远明不能接受的是,儿子死后第二天,新婚儿媳妇就去法院进行了诉前财产保全,要求分割王亮名下的183万元存款。

而王远明表示,其实“这183万千真万确是我的,也是我经商20多年所有的积蓄。”他说四年前,自己从很多银行卡里取出183万,想去银行把钱存到一张卡里,结果到了银行才发现没带身份证,于是就以儿子身份证开单子存下了这笔钱。

后来存单一直放在家里,谁也没想到要动,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儿子走了,自己的养老钱还要被人分走一部分。

保重好身体,别让父母成为失独老人;但同时也做好安排,除非父母自己资产量大不需要你照顾。

如果父母资产量足够自己养老了,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他们守好财富。

去年我妈给我讲了以前邻居的事儿。邻居阿姨是老北京人,老公瘫痪,儿子单身,当时我妈还张罗着给她儿子介绍对象。

后来我们从那个小区搬走了,四年没见,她俩在菜市场碰见了。阿姨告诉我妈,她老公已经去世了,儿子也生病走了,现在只剩她一人。

本来她每个月有4300元退休金,还有几十万积蓄,也还算够。儿子去世后,她怕别人骗自己钱,拿了十万给自己兄弟帮助保存,结果一去不复返了,怎么要都要不回来。

阿姨有糖尿病,因为并发症腿瘸了,眼也有了白内障看不清,生活起居很困难。因为被病痛折磨,想尽快好起来,买了十几万的保健品。

意识到自己被骗后,才发现手里就剩几万块钱了,这时候又有人拉她买理财产品,说收益高,结果买完之后钱彻底没影了。

“本来我想的是造光了钱就正好死了,现在钱造光了,人也没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死”这阿姨跟我妈哭起来。

现在的情况下,4300退休金都不够请个保姆的,街道居委会每月给500元救助金,即便4800元相对北京的消费水平来说也不够看病和请人照看。

如果父母自己的钱不多,那就得我们提前安排。

本身就有资产能留给父母,跟配偶说好,如果自己不幸身故了,给父母多少遗产,以免将来老父老母还得跟配偶通过官司来争夺养老钱。或者给自己买个寿险,专门留给父母一笔钱。

二、自己养老:5个准备

相比咱们的父母,80后这代人更惨的地方在于整个老年阶段都伴随着超级人口老龄化社会,更可怕的是“未富先老”。

计划生育是个把中国人“人为变老”的快速工程。中国仅用了18年时间,就从2000年的成年型社会(老年人口占比不超过5%),完成了向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比10%)的转变。

同样的过程,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德国用了40年。还没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就先人为变老了。

反映到养老上,最直接的就是养老金账户面对的压力。按照社科院的预测,2035年养老金耗尽,然而这并不是终点;到2050年,老年人口增加到总人口的1/3时,平均1个年轻人负责1个老人的退休金时,僧多粥少,养老金账户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那我们怎么办?自己提前做一些安排。

年轻时拼高官厚禄,退休后就看谁身体好。

原来银行的同事,有几位老哥哥老姐姐已经退休了,领着同样的退休金,他们生活质量差距很大,除了家里经济条件的差距外,还有个巨大差距就是身体情况。

有一位老姐姐是2017年退休的,她工龄有40年,做了一辈子审核单据的工作,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退休前的10年时间里做了两次大手术,每次手术都需要卧床休息半年那种。

退休后没有广场舞,没有四处旅游,只有养病。

一位2019年退休的老哥哥,自己虽然有糖尿病,但控制的还算不错,但夫人也是长期做文案性质的工作,留下了肩椎病,刚退休时又被车撞了,现在左侧胳膊长期剧痛。

因为私交不错,我去探访时,他夫人跟我说,一年里有多半年的时间都疼的走不了,经常在沙发上歪一整天。每周去北京按摩医院做四次理疗,一去就是半天。

年轻时别过分消耗身体,给老年时留点生活质量。

但人体就是个机器,我们所有的保养,都只能尽量延长机器的寿命,但阻止不了它磨损、退化、停摆。

年轻的时候别过分消耗金钱,存点机器维修费;能自己提前买的保险就提前买上,别将来让孩子长大了太操心。

比如重疾险、防癌险,都是可以交20年保费,保障一辈子的;高端医疗险一般续保比较稳定,提前买上,坚持续保,省得将来孩子发愁,我妈什么保险都买不了可咋整。

如果你是独身主义,这条别看了。

有孩子的中年人,把孩子教育好了,先保证自己老了别变成“被啃族”,这老了才能开心。

以前的邻居是一家五口,70多岁的叔叔阿姨都是北京联合大学的教授退休,老两口退休金比儿子媳妇的工资还高,儿子是北京公交集团司机,媳妇是售票员。

我生完宝宝后,阿姨经常来我家坐坐,有一次看我给孩子玩儿闪卡识字,她说:“好好教育孩子,千万别像我,年轻时光顾着自己工作,现在退休金还得用来养活他们一大家子。”

经常听到阿姨跟媳妇为了孙子的学习大声吵架,她有一次还来问我知不知道美国留学需要多少钱,她说想把孙子送出国读书,希望孙子有出息,不想儿子老了像她一样(被啃老)。

别光顾着工作,亲子关系搞好点,虽说也不指望孩子照顾,最好是孩子还能常回来看看(要是能常给买点新鲜水果就更好了……)。

一位在银行做中层干部的朋友曾这样劝我:“加什么班?年轻时把时间都献给银行,小心老了以后时间都用来向孩子赎罪。”

变老很可怕,比变老更可怕的,是周围的人越来越少。

我在公众号做的调查发现,很多人非常害怕“老伴儿先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孤独,因为孩子少。以前咱们的爷爷奶奶生五六个,每天有一个人回来看看,一星期家里都热热闹闹的。

我只有1个孩子,就只能盼着她每周末都能回来看看了。

学会忍受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个兴趣爱好了吧?我打算老了就把研究《红楼梦》和学京剧当个事业干起来……

大部分人,在离开之前都需要有人照顾一段时间吧?

我的一篇文章下有这么个留言,40多岁的中年人,同时照顾脑出血的母亲和胰腺癌的父亲,那种崩溃,是连哭都哭不出来的。


如果不想拖累老伴儿,也不想把孩子累的这么惨,还怕被保姆虐待,我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好的养老院。

至少它是机构化运营,护理人员专业、稳定,并且有监督机制。

反正不管是找保姆,还是去养老院,都得有钱才行,而且大概率光靠社保养老金是不够的。

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年轻时管不住手的人,必将有个不如人的老年生活,要么忍受没钱,要么拉下老脸靠子女,都不会太舒服。

据说有一种流行叫做“月光族”,我确实有个朋友家里资产丰厚,工资月月光,但大部分靠工资收入的普通人都没资格“月光”。

每个人都必须储蓄,不是应该,而是必须。因为人生八九十年,赚钱的二三十年里,必须积攒够养老阶段二三十年的花销。

攒养老钱,用什么方式?

(1)最容易的方式:交社保

普通人必须有社保,尤其是较低收入群体,别管是居民养老险,还是职工养老险,哪怕是新农合呢,也得有,这是最基础的社会福利,不管它能不能解决养老生活需求,最起码是底层的配置。

如果你有个工作单位,社保是发工资之前就已经被扣掉了,这部分钱相当于单位帮你强制储蓄了。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只要还没脱离普通人这个范畴,也给自己交上。

不要跟我说交社保没用,养老金账户那么大压力,将来能不能领到钱不好说。不交社保,那点钱也不能让咱暴富,只要交社保,就能享受到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交社保,相当于“自绝于人民”了……

(2) 最基础的方式:人身保险+养老保险

先是人身保险,包括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它们首先帮你防止「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尴尬,如果把养老储蓄比作盖大楼,那么人身保险就是地基。

大病一旦发生,养老储蓄顷刻间就会蒸发,所以善用杠杆,做好充足的健康保障。年轻时没有用到最好,进入老年时期,一个有健康保险的老人,少给孩子和自己增加很多负担。

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只能用养老金保险来满足基础养老需求,比如吃喝拉撒、补充医药费、雇保姆,更舒适的需求还是要靠更高的收入或者更高的理财收益来实现。

但越基础的需求越不容有失,所以对于有一定能力的人群,养老金保险也是一项比较刚性的需求。

由于保费投入受限制,它可能没办法让你过上令人羡慕的养老生活,但它至少给你不用嫉妒别人的基本尊严。

比如一个41岁女性的养老金规划,每年交20万,交5年,共计100万。60岁起,每年领取9.98万元养老金,活多久,领多久,利益是确定的。


除此之外,它也是我们资产配置中的稳定器,保本、保收益、锁定长期利率,安全、稳妥、活多久领多久。任何家庭都需要这样的一部分资金配置。

(3)拉高收益的方式:股票、基金等

这部分储蓄方式是用来提高整体资产收益率的,权益类资产需要承担比较高的风险。

跟有钱的高净值家庭相比,普通人家抗风险能力更弱,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又必须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这个矛盾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控制风险。

最根本的控风险手段就是控制仓位。

权益类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不能太高,一般配置30%-40%比较合理,再激进也不应超过60%(有人建议用100减去自己的年龄就是合理的权益类资产占比)。

建议在工作之外,匀出一点时间学习投资,最安全的投资方式就是自己掌握投资技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体系,毕竟,中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投顾市场,即便有,对本金不多的普通家庭来说成本也会比较高。

最后,别太焦虑,人这辈子,就是一场旅行,就算你提前规划的再细致,也得做好出意外的准备。既要扛得住车抛锚的糟心,也有接受小确幸的好心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没有养老金,以后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