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现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的艰辛历程程是什么?

  民族复兴网编者按:今天我们隆重推荐屠呦呦同志给新华社的一封信。这封信说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一个是如何看待中医中药。

  科技创新是我国当前发展的紧迫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关于科技创新,很多人主张用市场的手段,让市场倒逼科技创新,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市场?不能光从钱的角度看待市场,从钱眼中看待市场需求。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科技创新不是拚一时之勇,是一项启动灵魂的工程。天才的脑袋很值钱,但钱决买不来一颗天才的脑袋。所以应该从人的角度,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去看待市场,这样市场的动力就不单单是利益的驱动,而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诚如屠呦呦同志所言:“当年全国“523”团队对于国家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一精神力量,才有了奋斗与奉献,才有了团结与协作,才有了创新与发展。

  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医中药。很多人将当前的保健品泛滥归罪于中医中药,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其实当前的保健品泛滥完全是市场投机所致,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出现的所谓保健品就是西洋参,然后就有了深海鱼油等等,再加上一些市场喧嚣者的误导,使人们相信保健品能够增强生理机能,能够去病,所以导致了保健品泛滥。这与中医中药没有任何关系,中医的保健理念是养生,重在讲究生理机能的平衡,尽管中医中药有“补”的概念、有补药,但那是因虚而补,绝无增强之意,通过补或者泻以达到生理机能的平衡,这就是中医保健、防病、治病的基本理念。

  毛主席说过,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确如此。然而,人们现在对于中医中药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很多人把中医药学看成是科学,或者是伪科学,或者是经验之术。这些都不对,严格地说,中医药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科学有着严格的范式,即实验加数学,按照这个范式衡量,中医药学的理论不属于现代科学,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和发掘,但不能以现代科学的形式简单地套用;中医药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而中医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科学;中医学也不是纯粹的经验之术,中医是有一整套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的。

  应该从“道”和“术”(也就是医道和医术)两方面来理解中医药学。道就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它是建立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平衡之上的一整套思辨体系。道可道非常道,因而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相比较,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它的可贵之处就是把人体看成是和自然一样的整体,核心是平衡。自然是严格遵守平衡律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否定了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定律和假设,甚至严重地动摇了古希腊创立的、作为近现代科学支柱的因果律,但是它们都没有能够动摇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电荷共轭守恒这四大定律。可以肯定地说,未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融合一定在这四大守恒律的基础之上,未来的自然科学一定是以平衡作为最基础的理念。而中医一直以自然平衡为基本理念,以自然的东西解决自然的问题,就如屠呦呦所说:“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先辈们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动物甚至矿产等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秘密”。因此,中医不属于现代科学,但比现代科学更深刻,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所以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的术就是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的诊疗技术,这是需要专门训练和经验积累的。

   总之,要珍惜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这个伟大创造——中医中药。

  上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我接受了“523”办公室的抗疟研究任务。

  我首先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这些方药指引了我们团队后来的中草药的提取分离研究。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困境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截疟的记载启迪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改进了提取工艺,富集了青蒿的抗疟成分,并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历史的机缘让我有幸参与了抗疟药物的研发,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勿需多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全国“523”团队对于国家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一精神力量,才有了奋斗与奉献,才有了团结与协作,才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

  中医药学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先辈们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动物甚至矿产等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秘密;中医药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智慧

  青蒿素的发现只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一种模式,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有多种模式和途径,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努力探索,创新前进。

  作为中医药科学工作者,我感谢各位对中医药进展的关注和报道,这顺应了中医药的现代发展趋势!

  感谢社会各界对中国科研工作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也许很多朋友并不了解,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时至2016年,全球约半数人口,包括9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

  2016年全球疟疾患者约2.12亿,非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消除疟疾的宏伟战略目标。

  为此,我们青蒿素研究中心将竭尽全力,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中医药的壮大和发展而努力。

  屠呦呦  2017年6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2015年10月5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国的本土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她本人也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士。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多年的努力,也终于让我国在科学领域拥有了自己的诺贝尔奖。

屠呦呦之所以获得了这次的诺贝利,最主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疟原虫,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也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我们都知道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来源于中医书籍,那是不是就说明青蒿素是中药呢?今天医者良言来给您好好聊一聊这个事。

1.青蒿素的发现历程是怎么样的?

疟疾这种疾病出现的比较早,距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这期间它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虽然期间有很多的科学家都为之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把疟疾控制下去,这主要是因为治疗疟疾的药物单一,疟疾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

终于在1967年,我国也启动了抗疟的项目,开始研究如何从中药里面提取和分离出有效果的抗疟疾的成分。当时为了寻找有有效的药物,特别对2000多种中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大约有640种可能有一定的治疗疟疾的作用。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工作的难度以及工作量,640种中药本身就比较多,而且每种中药的成分也比较复杂,再去提取有效成分,这里面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不过后来有了一些转机,发现青蒿的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但是后来做的实验却不能每次重复。

为了寻找灵感,屠呦呦以及团队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中医书籍,在一个名为《肘后备急方》的中医著作中提到了青蒿治疗疟疾的案例。文中特地提到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其实远远不行呀。传统的中医熬制青蒿发现它失去了治疗疟疾的作用,而嚼服发现青蒿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从这能看得出青蒿里面的有治疗作用成分在熬煮以后被破坏了。

后来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发现青蒿的有效成分可能需要在低温下提取,最终屠呦呦把提取有效成分的溶剂乙醇变成了乙醚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这是屠呦呦以及团队经历了数百次的努力才换来的结果。

之后有好几个团队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样使得青蒿素变得更加稳定而且有效。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取得科研成果到获诺贝尔奖一般的时间都在22年左右,但是屠呦呦的获奖时间却足足达到了44年之久。可能大家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个奖来的这么迟?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单纯是屠呦呦一个人的贡献,它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但是申请诺贝尔奖的时候,总人数一般来说不超过7个,但是青蒿素的申请人数怎么改都超过了7个,因此推迟了。

不过后来诺贝尔奖的委员会觉得屠呦呦的贡献比较大,帮助了发展中国家摆脱疟疾的困扰,考虑到屠呦呦80多岁了,如果再不颁发奖,可能这个奖就发不出去了,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去世的人。

2.为什么说青蒿素是西药而不是中药?

可能很多人觉得青蒿素的发现的灵感是来源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因此就得出结论认为青蒿素是中药,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严格来说青蒿素应该算是西药。可能我说的话没有什么权威性,但是中国药监局却很明确地给出了青蒿素的是化学药准字号,从这点来看青蒿素是西药也是无可辩驳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药的定义,从表面意思来看,西就是指西方,药就是指药物,西药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或者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青蒿素主要就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纯度比较高的单一成分。

与此同时,青蒿素在应用到临床之前,是经历过严格的随机对照、不良反应观察和药代动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步骤的。青蒿素被成功提取以后,又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的探索,并且也对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

不过由于青蒿素的发现的灵感来源于中药典籍,而且青蒿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所以也可以把它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青蒿素是被提取出来的单一的有效成分,这已经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依据药物的性味进行配伍治疗的原则相违背了。

青蒿素不是中药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端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我国的主流科学界对此是异常的低调,因为他们很明白,青蒿素的发现虽然和中医典籍有关,但是却没有哪个中医理论能指导人们使用青蒿治疗疟疾。可能大家觉得奇怪,葛洪不是提到了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吗?但是这里需要注意,青蒿素是不能溶于水的,用水泡也泡不出青蒿素。

你以为葛洪是中医大师吗?其实并不是,它仅仅是一个道士而已,在他写的那本中医著作里还提到了别的治疗疟疾的方法,比如抱着一只大公鸡然后大喊大叫、头朝南边憋着气写一个鬼字等,这些方法在今天看到都感觉都有点搞笑。

昨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屠呦呦抵达诺贝尔博物馆。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讯昨天,“诺贝尔周”拉开帷幕。包括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10位诺奖得主已陆续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据了解,考虑到屠呦呦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并应屠呦呦本人请求,诺贝尔基金会“精简”了屠呦呦的部分行程。

  昨天上午,屠呦呦随其他诺奖得主一同前往诺贝尔博物馆,接受诺贝尔官网的简短采访。其间,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的椅子上签名,并将《青蒿抗疟研究()》这本汇集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成果、记载青蒿素发现历程的图书赠送给了诺贝尔博物馆。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还将于12月7日下午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当天下午第三个出场演讲。届时,她将用中文讲述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诺贝尔奖委员会方面将在现场提供英文的同声传译。

  为了保证“诺贝尔周”的顺利进行,确保诺奖得主及与会嘉宾的安全,瑞典安全部门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当地媒体介绍说,瑞典警方对近800名参与“诺贝尔周”活动的接待、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背景审核调查。

  瑞典安全局新闻发言人弗莱德瑞克·米尔德指出:“我们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期间都会戒备森严,这是我们每年最重视的活动之一。今年和往年不会有所不同。”

  当地时间12月5日上午,在诺贝尔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披露了诺奖颁奖典礼座次,屠呦呦将坐在中国人的“幸运号”8号座位上。屠呦呦身旁分别是7号座位上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9号座位上的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颜宁宣布回国任职.cn.c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