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在哪里研究出青蒿素是如何研制青蒿素的?

屠呦呦:“三无”教授 洗尽铅华也从容
年少都有凌云志  平凡一生也英雄
文/王晓超

2015年10月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夜幕降临,时针指向七点整,屠呦呦的老伴儿李廷钊调大了电视机的音量。央视新闻联播第二条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消息。

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突然想起要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

“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老伴儿急了。把屠呦呦重新拽回到电视前,自己小跑着去找书。除了这些琐事,老伴儿还要帮耳朵不大好的屠呦呦接电话。自从获了诺奖之后,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对无法接受的采访说“对不起”。

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喃喃自语,“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这位被称为“青蒿素之母”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更不在意头衔和名利。平和的目光亦如几十年前一样清澈。她静静地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时间会剥去人类浅薄的“时光资本”,露出狰狞的森森白骨。但时间也会在人类的思想上积淀出一种被称之为“伟大”的成就,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屠呦呦的成功与等待显得那么漫长而又命中注定。时间终究带给她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她在实验中熬白了头发,在奉献中消逝了光阴,却收获了人类文明至高无上的荣誉桂冠。她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触摸着上帝的领域,看透浮华的本质,为人类健康创造出清朗的未来。

10月5日的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诺奖医学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欢欣鼓舞。诺奖秉承的两大标准——“原创性”和“对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始终从未改变过。屠呦呦的获奖,印证了两个概念的要义,实至名归。

然而,外界虽然热闹,屠呦呦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她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界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青蒿素,古老中医药馈赠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据世卫组织2009年最新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及中国科学家群体发现的青蒿素新疗法,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四年前,当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时,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就曾坦言,“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2011年,屠呦呦与2011年拉斯克奖评委和获奖人员合影

四年后的今天,当屠呦呦载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该奖项的评委让·安德森也同样表达了赞许与敬意。“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因为这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其实,在诺奖之前,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时就有一个争议一直伴随——研制青蒿素是个集体项目,能否由屠呦呦一人获奖?

对于这样的说法,屠呦呦没有争辩,她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连我的团队,也是有很多人参加的。

但是不管质疑如何,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奖倡导的首创精神。

青蒿素在研制成功之后,无论是申报国家奖励,还是获得国外奖项时,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评委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后,在最后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谈到,他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而评奖的关键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当时,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的张伯礼曾说,这三个第一就等于首创。

其实,通过种种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是屠呦呦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这扇“门”。 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改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瓶颈。此后,屠呦呦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青蒿素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改造,最终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蒿甲醚、青蒿琥珀酸酯。这两个化合物被国家批准成药,并在全球成功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然而这一切在屠呦呦看来,永远都是“集体的贡献”。“523”项目是当时举国体制联合攻关的典范,从青蒿素的提取到结构的确定再到临床验证,无不体现了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在拉斯克颁奖的典礼上,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我同样为获奖感到自豪。”屠呦呦说,“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也没有想到,今天我会在这伟大的时刻接受国际科学界对我工作的高度评价。”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四年前曾撰文,力挺屠呦呦当选两院院士。他曾在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了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

史海钩沉,缘起越战的青蒿素

可以说,青蒿素的发明,离不开当时中国援助非洲和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这种从现实需要、或者说从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出发的创新需求,比仅仅出于利润动机而进行的创新更人道、更公平、也更有效率,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设一个更对大多数人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而作出的努力。

使命的缘起,要从越战说起。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年至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0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指向防治疟疾新药。屠呦呦是其中的一员。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遵循毛泽东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开始着手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抗疟药。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的药方,寻找可能的配方。几年时间,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走访遍了。

1972年3月举行的“523项目”会议上,屠呦呦在主题演讲中报告了这种被命名为“191”的中性植物提取物。其后,关于青蒿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屠呦呦小组的研究员倪慕云和钟裕容成功获得了提取物的结晶“青蒿素II”,两年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屠呦呦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

其他研究组也有了同样的进展。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抗击疟疾的有效单体“黄花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了同样有效的“黄蒿素”。直到1974年年初,北京、山东、云南三地所提取的药物才被初步认为是“相同的药物”。

这些同步进行的研究在40年后的今天引发了成果归属的巨大争议,可在那个讲究集体的年代,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1979年,当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所有的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已有2000名疟疾患者得到了这一全新药品的医治。小规模对比研究显示,相比于之前国际通用的氯喹类药物,青蒿素的药效更快,而且没有副作用。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 《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从1969年到1971年的两年时间里,屠呦呦和她的研究组收集了2000多个类似的药方,从包括青蒿在内的200种草药中获得了380多种提取物。很快,他们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进行实验,评估这些提取物的确切药效。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突然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523项目”只有少数几篇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很多研究的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

“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屠呦呦认为,中医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如果在未掌握规律之前盲目提取,便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践中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所以,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地发现。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忆起当时面临的几个困扰,屠呦呦仍历历在目。“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种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有什么特性?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文献中提到的绞汁到底是绞的哪部分?其三,青蒿的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只有突破了这四个问题,实验才会有进展。”屠呦呦说。

正是从这四个问题重新考虑后,屠呦呦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通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青蒿素的抗疟药效还与药物部位密切相关,茎和杆是不含抗疟物质的,叶子才是药用部位;叶子还与采收的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夏秋季叶子繁茂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才是最高的。”

青蒿素研制成功后,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直到今天,西方科学界对中国这个40多年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充满好奇。在与中国“523项目”同期的研究中,美国的科研人员筛选了20多万种药物,但始终没有在氯喹类药物之外取得新的发现。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苹”即是蒿草的意思。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冥冥中,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神奇的蒿草连在一起。

相比庞大的“523项目”,屠呦呦个人并不为人所知。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六年后,55岁的她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

在老同学的回忆中,人们才能找到这位科学家更为清晰的形象。她小时候长相“蛮清秀”,梳着麻花辫,可生活上却特别粗线条。“上学的时候,她的箱子常常收拾得乱七八糟;结婚之后,她家务事不太会做,买菜之类的事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结果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屠呦呦的高中同学,清华大学老教授陈效中笑着说。


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屠呦呦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母很疼爱她,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一位中学校友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并不拔尖。

1955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药学研究。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接到“523项目”时,屠呦呦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两个女儿尚在幼年。为不影响研究,她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小女儿回来时竟然都不认识她。屠呦呦说:“这个工作是当时最优先考虑的事,所以我当然愿意牺牲我的个人生活。我看到太多得疟疾的孩子,他们到了疟疾发展的最后阶段,很快就死亡了。”

上世纪60年代末,科研设备条件差,屠呦呦的团队只好买来几口大缸用酒精以及乙醚浸泡植物,再回收液体进行实验。实验从老鼠做到猴、狗、人。但是还有很多质疑声,她就带头和几个同事一起,在自己身上实验。“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得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缓缓述说着。“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在屠呦呦印象中,队员们都是日复一日地在小平房里加班到深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想着报酬,正是那份科学家对科研的热爱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最后。

“那几年,她每次回家身上都有浓浓的酒精味,自己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屠呦呦老伴儿李廷钊记忆犹新。因长时间身处实验室中,屠呦呦后来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于屠呦呦而言,迟来的诺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很多时候,在采访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似乎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其他,她更愿意选择沉静寡言。

46载无名路,潜心耕耘去浮华

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公众对屠呦呦的了解少之又少。经媒体披露,人们才知道这位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是一位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科学家。一时间,不少人愕然了。


1979年,屠呦呦领取发明奖证书

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由来已久。有人认为,一个获得美国医学最高奖的科学家,竟无法评上中国的院士,不是由于学术原因。人民网2011年的一篇评论就曾强调: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从1969年着手研究到2015年喜获“诺奖”,前后是46年的漫长历程。46年,屠呦呦的代表作只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46年潜心耕耘,46年默默无闻,这需要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不为浮华虚利所扰的定力,同时也验证了一句俗话: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难有“一朝闻名天下知”的喜悦。

“我想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体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我最高兴的。”屠呦呦始终平静,永远那样波澜不惊。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次,屠呦呦在与好友聊天时说道:“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国外,也从来没想去获奖。青蒿素的研究,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团队的成果。”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团结协作不为名利,甘于寂寞不慕浮华,勇于献身不惧危险,这也许就是屠呦呦收获诺奖的秘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说,“科研要以解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你研究半天,拿了多少钱,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等于没有研究。我们不是要一味地做高深的基础研究,而是要去解决问题。”

“中医药不单是中国人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说,“能够出成果,并且把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创新,对人民健康生活有所贡献,是检验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志。”


科研需要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不为浮华虚利所扰的定力

“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屠呦呦的愿望质朴而又博大。中国是人才大国,屠呦呦式的人物层出不穷。不管谁在国际扬名,都将是国家和民族的自豪与光荣。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屠呦呦一直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直到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一座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的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了这张陌生的面孔。


2011年,屠呦呦领取拉斯克奖

北京时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因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这一奖项始于1946年,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众服务三个奖项,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当年,81岁的屠呦呦曾平静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带着沉甸甸的拉斯克奖杯,面对赞誉和争议,屠呦呦从容淡定。

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拉斯克医学奖一直被业内誉为“美国诺贝尔奖”。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当时,人们曾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而结果是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15年第21期)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成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从屠呦呦简历可以看出她这一生注定不平凡,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起,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路走来屠呦呦的青蒿素也是争议颇多。现在走近屠呦呦院士了解其颇具传奇彩色的人生之旅。

  •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历史,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青蒿素,别名黄花蒿素、黄花素、黄蒿素,英文名为Artemisinin,为无色针状晶体,味苦。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一般认为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结构中的内过氧桥有关是目前治疗疟疾唯一没有出现抗药性的抗疟药。 青蒿素的发现历史 中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下面我们来看看屠呦呦是如何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 青蒿素之母挽救千万疟疾患者生命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作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名满天下,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下子获得了世人的瞩目。而屠呦呦的平生经历也被世人翻阅出来查看,下面就来看看屠呦呦的资料简介,让大家对于屠呦呦有更好的了解...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自然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她的传言也是流传版本颇多,而流传最多的当属青蒿素是否是由屠呦呦发现的以及她落选中科院院士的传闻。下面就带领大家来还原事件的真相。 屠呦呦的争议 过去几十年,屠呦呦在学界是个话题人物,她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多篇相关文章(多是...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捧得了中国科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令国人深感振奋。但争议和尴尬也随之而来:屠呦呦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尤其是院士头衔,屠曾四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 屠呦呦落选院士缘由 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奖项揭晓,屠呦呦一个陌生的名字进入了公众视线并迅速在网络上刷屏。这位85岁的中国药学家,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那么,屠呦呦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怎么读?屠呦呦是如何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在她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屠呦呦,一个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81岁女药学家,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而走进公众的视野,她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一株小草成为抗疟神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迟...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在抗疟药物上的创新研究,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教授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诺贝尔奖提名和评审程序 诺贝尔奖始于1901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录。诺贝尔奖委员会对整个提名(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及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保密期...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一个比较生僻在名字,就在今年火遍了全球。屠呦呦一位年过8旬的老人,因为发现并研制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也在2011年被屠呦呦收入囊中。下面就跟随小编看看当时现场的情形。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12月7日下午1点,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医学礼堂举行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演讲,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美国爱尔兰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演讲。屠呦呦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赞扬了中国科学家的团队精神,并呼吁全球科学家对疟疾病毒已经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多加关注并研究解决方案。 屠呦呦...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记者12日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获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负责的“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已于日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双氢青蒿素在治疗疟疾的同时,将有望为人类治疗免疫学疾病作出新贡献。 双氢青蒿素具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表示,屠呦呦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经过药效和临床预试验证实其对红斑...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昆药拟出资千万购买屠呦呦团队专利,开拓红斑狼疮治疗市场空白。昨日晚间,总部位于云南昆明的昆药集团(600422)发布公告称,拟以里程碑付款(分阶段付款)的方式,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红斑狼疮药物市场空白根据公告,目前中国临床治...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团队透露青蒿素研究取得新进展。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5日透露,近期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发现,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疟成分。 青蒿素药物研究在当天于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举行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廖福龙介绍说,屠呦呦及其团队仍在进行青蒿素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近期成果显示,青蒿中还存在着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疟成分,有可能...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把论文变成药”,屠呦呦团队的新年期望。“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屠呦呦和记者谈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自1969年正式接触抗疟药,至今近50年的...

  •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应当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责任编辑:qx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颜宁宣布回国任职l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