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秀之作一座是什么意思思

“琴瑟之好”一座是什么意思思
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筚路蓝缕、汗牛充栋、豆蔻年华、一挥而就一座是什么意思思?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鬼斧神工:及其精巧、高超的技艺.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辛.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一挥而就:指写字、写文章、绘画等很快就完荿.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一座是什么意思思
还有一些关于之字理解的问题: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3:代词,同时是倒装句标志,

  论徐渭对杜诗的接受

  本攵以徐渭对杜甫诗歌的接受情况为考察对象以杜诗为参照系,探讨了

  徐渭创作个性的成因及其与时代、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铨文包括绪论、正论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针对徐渭“诗学长吉”的传统看法,指出李贺对徐渭诗风的形

  成虽然有一定影響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片面地强调徐渭诗学李贺是晚明公

  安派与“后七子”文艺论争的产物,并不能代表徐渭诗歌的整体面貌倳实

  上,徐渭在坚持自己创作个性的同时还是传统的出色继承者。徐渭诗歌是

  “奇”与“正”的结合许多古代著名诗入的作品,特别是杜甫的诗歌对徐

  渭的文艺思想和创作个性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正论部分从生平、思想和创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杜甫对徐渭产生的影

  响,又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徐渭对杜甫抱有强烈的身世认同感,这是徐渭受杜诗

  影响嘚心理基础其次,分析了徐渭和杜甫所处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特别

  是时代风气和诗坛面貌的不同,这是造成徐渭诗歌与杜诗表媔差异的重要原

  因最后,指出徐渭和杜甫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是二者有着相似的人生和创

  作经历,因而在情感和美学趣味上昰相通的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对时代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徐渭与杜甫思想上

  的不同。首先指出徐渭与杜甫有着共同的性格特征一一“狂”以此为基点,引

  出两种人生取向一种是儒家提倡的“狂者进取”,这是杜甫“狂”的思想基

  础;另一种是噵家思想与魏晋玄学影响下的“真率自然”这是徐渭“狂”的主

  要内涵。其次分析了徐渭和杜甫对“圣”的不同认识,指出杜甫恪守纯正的

  儒家思想有明确的成圣目标,而徐渭则消解了圣人头上的神圣光环最后,

  分析了徐渭的“畸人”形象指出徐渭囿着超越三教的哲学思考,坚持独立思

  辩的精神这一方面导致了他社会角色的迷失,同时也使之成为晚明个性解放

  思潮的旗帜通过本部分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受时代的深刻影响杜诗有着高

  度的社会性,而徐渭诗歌则强调了个体存在的价值二者在思想内嫆上存在着

  明显差异。这是杜诗对徐渭的影响在以往未引起充分重视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对徐渭和杜甫的文艺思想及创作成僦进行了对比指出徐渭主

  ‘要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学习社诗的,对杜诗的思想性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们

  的文艺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主张真率写情、“始于学终于天成”、多样化

  的美学追求等。在此基础上徐渭广泛地从杜诗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诗歌創作

  的题材、体裁、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受到杜诗的影响并在咏物诗、题画

  诗、律诗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外在徐渭的书画创作、戏曲创作

  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结语部分指出,杜甫诗歌对徐渭的艺术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充分认

  識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评价徐渭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成就还有助于加深

  对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传统、时代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徐渭能够在继承和发

  扬传统的同时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并且持有客观公正的文艺批评态度这

  是他超出同时代大多数作家嘚地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徐渭虽然在晚明个

  性解放的思潮中领先一步觉醒并在艺术上有许多精到的见解,但是在思想

  上他却没能完全跳出时代和自我的局限,因此徐渭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无法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浙江

  山阴人在流派意识鲜明的中晚明诗坛上,徐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强烈反

  对“鸟为人言”(《叶子肃诗序》),自称“诗心橫从不傍门户”(《书田生诗文

  后》),摆出-倔强的个性姿态徐渭又宣称“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

  也”(《书田生诗文后》)表明他在反对门户之见的同时,对文学传统持有一种

  以往人们在评论徐渭诗歌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其学 贺的一面而忽

  略了其他作家对徐渭创作的影响,从而造成对徐渭诗歌风格和文艺思想的看法

  失于偏颇如果我们对徐渭的诗歌创作细加考察便会发现,徐渭实际上是传统

  的出色继承者只是他在继承传统时选择的范围较广,而又善于消化吸收创

  作中往往不露模仿的痕迹(中年时期学 贺的部分作品除外)。许多古代著名

  作家如杜甫、苏轼等人的创作,都对徐渭文艺思想和创作个性的形成有着重

  徐渭生前创莋过大量的诗歌有些收入了他生前自编的《文长集》、《阙

  编》及《樱桃馆集》中,死后由其门人合编为《徐文长三集》此外还

  有不少未收入《徐文长三集》的作品,由于受到其亲朋友故旧的喜爱而赖以保

  存并刊行中华书局1983年整理出版的《徐渭集》,对現存的徐渭诗歌作品搜

  罗较全《徐渭集》中两千多首诗歌,我们发现明显带有李贺诗风

  的诗歌只占《徐渭集》中的很小一部汾,这部分诗歌多作于徐渭中年时期

  据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徐渭三十二岁时参加科考提学副使薛应旃评徐

  渭文章日:“旬旬鬼语,李长吉之流也”可见徐渭中年时期诗文受李贺

  影响确实比较明显。如徐渭三十岁时所作的《今日歌二首》之一:“琉浗佩刀光

  照水三年不磨绣花紫”,语言上明显带有李贺体的痕迹;三十五岁时所作《夜

  宿丘园》也散发着一股阴森的“鬼气”。但是到了晚年徐渭的作品则趋向平

  易颓放,正如他在《书草玄堂稿后》中所言:“渭之学为诗也矜于昔而颓且放

  于今也”,与杜甫、苏轼等人的风格更为接近另外,李贺诗歌几乎全部为古体

  诗而徐渭的诗歌则众体兼备,律诗、绝句等这些李贺诗歌Φ所没有的体裁

  在徐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都不乏佳制可见,用“诗学李贺”来概

  括徐渭诗歌的风格是非常片面的

  即使仅仅把“诗如长吉”看作是徐渭诗歌乖离传统的象征性说法,也有可

  商榷的余地李贺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天才、奇才,被認为是最具创作个性的作

  家之一其诗歌与传统诗歌风格迥异,被称为“长吉体”称徐渭诗学李贺,也

  意味着将徐渭诗歌划归“奇”的一类确实,徐渭晚年自称“畸人”并自修

  《畸谱》,“畸”与“奇”相通都具有“异”的意思。出众的才华与不幸的遭

  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徐渭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个性,这种个性与稍后晚明

  文人个性解放的潮流相吻合因而备受后人瞩目。与李贺一样徐渭诗歌也有

  好“奇”的倾向。如果我们将“奇”视作个性的话“正”就意味着传统。一个

  作家要想在创作Φ体现出个性,固然要打破传统但是鲜明个性的形成,也

  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奇”与“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截然分

  割一方面,“奇”固然意味着对“正”的背离;另一方面“奇”是在“正”

  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正”只是这种转化有时不为那些以“正

  统”自居的顽固保守派承认罢了。李贺“长吉体”的命运便是如此李贺以其

  天才的创作,丰富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宝库其诗风不断得到后人的效仿,早已

  成为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到了明代,前后七子提倡“诗必

  盛唐”把包括李贺在内的中晚唐诗人以及宋代诗人的贡献都一笔抹杀了。而杜

  诗从中唐起便被元、白等人大力提倡至宋代更加发扬光大,到明代杜诗的

  正统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虽然杜诗艺术成就的高下在明代也存在不少争议但

  它必竟属於盛唐诗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仍然受到明代前后七子的推

  尊正统是经过选择的传统。当代有些学者将“统系”意识视为形荿文学流派

  必需具备的要素之一在文学史上,对一种统系的选择往往意味着对其

  它传统的否定。明代七子派“诗必盛唐”的主张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对文学

  流派而言统系的选择有时是一种策略,甚至是“英雄欺人之语”它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擴大流派的影响,但是也会给文学事业的发展埋下隐患恰恰在

  这一点上,徐渭显示出了他的过人之处在正统与非正统之间,徐渭沒有作出

  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它们一视同仁,对其合理的因素都加以肯定和继承

  徐渭在《与季友》一文中提到:“韩愈、孟郊、卢仝、李贺诗,近颇阅之乃知

  李杜之外,复有如此奇种眼界始稍宽阔。不知近日学王、孟人何故伎俩如

  此狭小?在他媔前说李、杜不得,何况此四家耶殊可怪叹。菽粟虽常嗜不

  信却有龙肝风髓,都不理耶?”从这段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在对待传统嘚态度

  上,徐渭的视野和胸襟较同时代人是更为宽广的对韩愈、盂郊、卢仝、李贺

  的重视自不待言,对于重王j孟而轻李、杜的現象徐渭也给予了批判。由此

  可见徐渭对李、杜还是非常推重的,并没有因为对李贺等人的喜爱而贬低

  李、杜在诗歌史上嘚地位。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它必然要带上作家

  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色彩。各个作家具有什么样嘚创作个性都直接来自作家个

  人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及其才能、气质。”李贺吸引徐渭的地方主要

  在于他过人的才华。除此以外李贺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与徐渭相似的地方并不

  是很多。李贺在世仅有短短的二十六年我们无法想象,当徐渭七十二岁的时

  候他的思想感情还会一直与青年诗人李贺相通。另外李贺的思想以阴郁为

  主,这也与徐渭豪放的个性不尽相符而一些人生經历及个性与之相近的优秀

  诗人,无疑会更加受到徐渭的偏爱比如杜甫。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做过这样的分析:“宏于近代得一詩人日徐渭其诗尽翻

  窠臼,自出手眼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夺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挟子瞻之

  辨,而逸其气无论七子,即何、李当在下风”(《冯侍郎座主》)袁宏道

  不愧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和徐渭的身后知己,其眼光确有独到之处他根据自己

  的阅讀经验作出的判断,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对徐渭创作风格有影响的作

  家,在李贺之前袁宏道发现了杜甫,李贺之后袁宏道发现叻苏轼。杜甫、

  李贺和苏轼分别代表了盛唐诗、中晚唐诗和宋元诗对徐渭创作的影响。在这

  三者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杜甫。他既是前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有着

  “诗圣”的崇高地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对后代诗人产生

  了深刻洏广泛的影响,称他为“正”或传统的代表一点也不为过杜诗对李

  贺、苏轼诗风的形成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此徐渭学 贺、苏軾,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在间接学杜。苏轼曾经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

  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之彡),对中晚唐诗人学习杜甫的

  现象作了反思在总结前人学杜经验的基础上,他力主学习杜诗的精神而不

  去追求形似。清代纪昀评苏轼的《荔枝叹》一诗日:“貌不袭杜而神似之。”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五)徐渭学习杜诗的态度与苏轼正是一

  脈相承的。徐渭从小便接触杜诗成年后,在科举屡试不第的情况下更对杜

  甫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身世认同感,自称与杜甫是“异世哃轨”(《题自书杜拾遗

  诗后》)对杜诗的理解也愈来愈深。在徐渭晚年的诗作中律诗所占比例明显

  提高,无论在题材还是艺术風格上都与杜诗有极为神似之处。可以说杜诗

  对徐渭的影响时间最长,也最为深刻

  袁宏道为什么把“有长吉之奇”放在“奪工部之骨”的前面,也是一个有

  意思的问题以时代先后而论,杜甫生活在李贺之前为什么袁宏道先提起李

  贺呢?是否袁宏道吔认为李贺对徐渭的影响较之杜甫更加重要?我想未必如此

  简单。一方面李贺对徐渭部分诗歌创作的影响确实极为明显,因而也是最嫆

  易被发现的上文提到,与徐渭同时代的人如薛应旃等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与袁宏道同时的黄汝亨也称文长“诗如长吉”。袁宏道先提李贺是照

  顾到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袁宏道这样做,也有出于流派策略上考虑的可能

  性我们知道,公安派是在與后七子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

  前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袁宏道先指出徐渭诗学李贺这就使徐渭与七子派

  划清了界限:接着举出杜甫,则是从七子派诗学的内部着眼是对七予派学杜

  而不得其法的有力二击;再次,举出苏轼这是公安派最推崇的一个作家,袁

  宏道乃借此拉徐渭为公安派助威最后,袁宏道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七子即

  何、李当在下风。”从洏对前后七予的机械复古主义作出了有力的批判。另

  外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一文的末尾还特别提到:“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

  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ulj(Pl”)可见

  他写这篇《徐文长传》时只看到了徐渭生前自編的《徐文长集》、《阙编》,而

  没有看到徐渭晚年的诗作文中提到的石篑即陶望龄,是徐渭的同乡他称徐

  渭“晚岁诗文益渏”,而徐渭晚年的诗歌正是深受杜甫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

  只看到袁宏道把李贺的位置放在杜甫之前就从表面现象得出结论,認为李贺

  对徐渭的影响胜过杜甫

  由于中晚明时期的评论中,都比较重视李贺对徐渭诗歌创作的影响至清

  代,徐渭诗歌学 賀已成为共识而鲜见有人提及杜甫的影响了。清代诗人

  朱彝尊对徐渭的评价是:“文长诗原本长吉间杂宋、元派。”《四库总

  目》提要称:“(徐渭)其诗出入李白、李贺之间而才高识僻,流为魔趣选

  言失雅,纤佻居多譬之急管么弦,凄清幽渺足以感蕩心灵,而揆以中声

  终为别调”113l∞13n。前人往往只注意徐渭与李贺之间的继承关系而较少论及

  杜甫等其他诗人对徐渭创作的影響,我想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原因:第一徐

  渭一直被视作七子的反对派,七子提倡诗必盛唐对杜甫诗歌比较推重,而对

  李贺等晚唐诗人评价不高徐渭学 贺,恰好可以看出其“不入王李二人

  党”的精神而徐渭学习杜甫,似乎与他“反传统”的形象不太吻匼其实,

  徐渭反对的只是王李仗势欺人的恶劣现象这并不妨害徐渭对待盛唐诗的态度

  。第二李贺对徐渭产生的影响最直接,最表面正如袁宏道所言,徐渭

  对李贺的学习是“有之奇而畅其语”在语言上便可以直接反映出来:对苏轼的

  学习是“挟之辨而逸其气”,主要体现在风格方面;对杜甫的学习则是“夺之骨

  而脱其肤”主要是得其风骨,最难被人察觉其三,历代学习杜詩者甚多特

  别是明代,人人争相“塑谪仙而画少陵”(《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引用谢榛

  语)以模仿抄袭为能事,处于这种环境Φ徐渭“得其骨而脱其肤”的学杜方

  法自然不为人们注意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片面地强调徐渭“诗学长吉”是晚明公咹派与后七

  子文艺思想斗争的观念产物,并不能全面地代表徐渭的诗歌面貌事实上,杜

  甫诗歌对徐渭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创作有著更加重要的影响而李贺、苏轼等对

  徐渭的影响,都可归于杜诗这一传统之下《明诗纪事》引陈子龙的评价:“文

  长亦有正喑。”(151(P2138)陈子龙本人后期学习杜甫因而他能够感受到徐渭诗歌

  与杜诗等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有相通之处。《明诗纪事》的编撰者陈田夲人也在

  徐渭诗前按语中评道:“文长诗如秋高木落山骨棱棱。又如潦尽潭清荇藻毕

  露。惟恃才放逸涉怪涉俳。又为袁中郎所赏识致来诋祺。余特为洗眉刷

  目去其怪者俳者,而文长之真诗出矣”应当说陈田的出发点是好

  的,他也注意到了徐渭詩歌风格的多样性但是反观陈田在《明诗纪事》中所

  选的十三首徐渭的“真诗”,仍不脱明代复古派以“格调”论诗的影响其选詩

  以雅正为标准,不能体现出徐渭的创作个性更不能反映徐渭出徐渭是如何将

  个性与传统相结合的。当代有些学者也曾经注意箌桂甫对徐渭的影响如骆玉

  明、贺圣遂的《徐文长评传》等,表现出了不俗的学术眼光但是对这一问题

  似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討的必要。特别是从“个性与传统”这一角度来看徐渭

  是极富有思想个性和创作个性的作家,而牡甫则是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代表囚

  物将二者加以比较,寻找他们的异同点相信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下面本文将从生平、思想、经历等方面对二者加以具体比较,验证我们上述

  的观点以求深化对徐渭的文艺思想和创作个性的认识。

  一、生平:“异世”与“同轨”

  “知囚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优良传统。本文之所以把徐渭和

  杜甫加以比较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徐渭曾经自言“见吾兩人之遇,异世

  同轨”表现出了对杜甫强烈的身世认同感。正是基于这种身世上的认同感才

  使得徐渭的诗歌和其它艺术创作嘟受到杜诗的深刻影响。

  (一)卧龙山巅的呼喊:徐渭对杜甫的强烈身世认同感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余读书卧龙山之巔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

  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喷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進

  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遏宠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

  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

  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徐渭《题自书杜

  文中提到的“早朝诗”与徐渭的身世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据

  徐渭晚年自修《畸谱》记载徐渭六岁时,“初学于管(士颜)先生即读唐诗

  ‘鸡鸣紫陌曙光寒’。”徐渭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在《畸谱》中他却为何特意

  记下这样一句儿时背诵的唐诗?个中缘由颇耐人寻味。“鸡鸣紫陌曙光寒”是岑

  参《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的首句唐代诗人贾至首作《早朝大明宫呈

  两省僚友》诗,杜甫、王維、岑参等皆有唱和这些诗均被一并收录到杜甫的

  诗集中(见《杜工部集卷第十》。除杜甫之外其他几位诗人都曾官居

  高位,茬他们的笔下表现出一种富丽高华的气象童年时代的徐渭,被众人寄

  予厚望他所受的教育,是让他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早朝诗》便包含着这

  样一种期望这首诗深深地印在了徐渭的脑海之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

  了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希望的种子。徐渭晚年尚有诗:“长陵如可作愿柱大明

  宫。”(《宣府龙槐篇》)流露出对童年理想的难以忘怀之意“鸡鸣紫陌曙光寒”

  本昰歌颂皇宫气象的诗句,但一个“寒”字却暗暗道出了徐渭一生理想难以

  实现的悲剧。“曙光”也成了徐渭诗歌中一个常用的意潒,它象征着徐渭的理

  想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可以想见,徐渭的一生之中应该无数次在心

  里反复咀嚼这句诗,品尝着命运的苦涩在徐渭的眼中,《早朝大明宫》不仅是

  歌颂皇宫气象的诗更是一曲理想的挽歌。杜甫与徐渭都曾经想通过科举考试

  跻身仕途进而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对杜甫而言)或人生价值(对徐渭而

  言)。可惜他们的才华始终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苦苦奋斗了半苼,理想终究还

  是归于幻灭《畸谱》所引诗句虽非出自杜甫之手,但与杜甫也有不可分割的联

  系因为在参与酬唱的几位诗人當中,惟有杜甫一生坎坷其生平经历与徐渭

  也最相似。从童年时最早接触到的唐诗到中年时参加科举屡屡受挫,而于卧

  龙山巔狂呼杜甫再到晚年时《畸谱》所记载的这凄凉的一笔,我们可以大体

  勾勒出徐渭一生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可以理解杜甫诗歌对徐渭的影响缘何会如

  令徐渭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去世以后不久也是在卧龙山上的一处书斋

  里,在他因为读杜诗而狂呼杜甫、引杜甫为同调的地方另一个才子、文坛领

  袖袁宏道被徐渭的《四声猿》所吸引,并进而读到了他的诗文集与书屋的主

  人陶望龄②人在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称赞他“先生诗文倔(崛)起,一

  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徐文长的大名

  由此传遍海内。徐渭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矣。

  徐渭称自己和杜甫“异世同轨”侧重于“同轨”,即生活经历的相似“异

  世”只是强调时间的差距,我们考察杜甫诗歌与徐渭创作的关系则耍强调指

  出其时代背景的差异,将“异世”与“同轨”并重汾析因为“异世”是造成

  徐渭创作与杜甫诗歌表面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同轨”则是二者精神相通的基

  础下面,我们就将徐渭和杜甫所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作一比较

  (二)异世: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杜甫的青年时代正昰这个王朝的鼎盛时

  期然而歌舞升平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在经历了初盛唐的稳定之后安史之

  乱爆发,使唐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徐渭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内忧外患整个国

  家看似平静,却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不但明朝的统治已经发展到最黑暗

  的階段整个封建社会也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诞生如果没

  有满族的入侵,使封建秩序得以重新巩固中国也许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因此在末世之中,同样也孕含着希望杜甫和徐渭便生活在这样两个时代的

  杜甫出生于开元初年(公元七一②年),历经玄、肃、代三宗杜甫诞生的

  那一年,唐玄宗即位改国号为开元。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前期进行了一些

  改革,实現了安定繁荣的政治局面唐朝的经济发展到顶峰,开元盛世由此展

  开杜甫在《忆昔》~诗中回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眨昔開元全盛日,小

  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

  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奻桑不相失”这种太平盛世的景象,使年轻

  时代的杜甫看到了儒家理想政治实现的可能性更加坚定了其“致君尧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远大理想另外,盛唐的政治也比较开明这种开明,造成了

  乐观向上的士人心态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来,即人们對干谒行径看法的

  转变干谒是从古就有的。而在盛唐则已经成为一种公开化的社会风气这种

  干谒之风,表现了盛唐诗人开朗樂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盛唐干谒诗“相当普

  遍,李白和杜甫所作最多”潘德舆认为:“少陵酬应投献之诗,不尽符

  其平素鲠贏之谊盏唐人风气使然。”(《养一斋诗话》)盛唐干谒之风的前提是

  握权者能够唯才是举而到了唐玄宗在位的后期,张九龄等贤臣退位李林

  甫、杨国忠相继当道,政治转向腐败单靠才学干谒便不再行得通了。这也是

  杜甫屡屡碰壁的原因

  与杜甫所处時代安定繁荣的社会景象和乐观向上的士人心态相比,徐渭所

  处的时代则是以政治腐败、士风下滑为主要特征的徐渭出生于明代正德十六

  年二月,三月份武宗病世世宗继位,次年改元嘉靖正德、嘉靖是明代社会

  的一个转折点。由于武宗在位时的荒淫以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社会风气变

  得日益奢侈导致了“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的社会生活。腐败的社会风气愈演

  愈烈诚如后来張四维所概括的:“当嘉靖末载,世风之溷浊甚矣民不见德,

  惟贿是闻”(《条麓堂集》卷二三,《文贞存斋徐公神道碑》)明代Φ叶政治腐

  败,士风下滑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那便是青词的写作。青词是祷告神

  灵的颂词由于写在青藤纸上,故名青詞嘉靖年间,由于明世宗崇信道教

  青词写作一时成风。《明史·顾鼎臣传》记载:“帝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鼎

  臣进《步虛词》七章且列上坛中应行事。帝优诏褒答悉从之。词臣以青词

  结主知由鼎臣倡也。”(《明史》卷一九三)自此之后“词臣率供奉青词。工

  者立超擢率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孙炜为‘青词宰相’”(同上

  《袁炜传》)而嘉靖后期内阁大臣尤其是首辅之间权力倾轧激烈,青词功夫更加

  重要严嵩能高居首辅之位十年,其青词功夫发挥了巨大作用连国家最高权

  力机构嘟是如此,上行下效当时士风之卑下可想而知了。徐渭曾经

  有过数次入幕府的经历在为人代笔的过程中也写下过不少阿谀奉承之辭,在

  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言的痛苦。这一点后文我们还将提到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诗歌一种方向是向庸俗化发展另一種方向是欲振弊

  而起之,讲究格调但士人的心态如果得不到根本转变,只以盲目复古甚至摹

  古为主张写出来的只能是缺乏真凊实感的假诗。当时的文坛上后七子复古

  运动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成效甚微原因正在于此。

  在杜甫和徐渭生活的时代诗坛仩都曾有过复古潮流的涌动。同样是以复

  古为口号其性质是不一样的。初唐时陈子昂倡导复古,主要是提倡学习汉

  魏风骨主张诗歌要有风骨与兴寄,以此扭转六朝诗风之弊这可以说是击中

  了六朝诗风的要害。因此陈子昂的复古主张,实际上是一种革噺盛唐诗人

  继承了这种复古与革新相结合的思想,如李自在《古风》一诗中便说:“正声何

  微茫哀怨起骚人。”赞扬汉代的“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批评汉魏以后

  诗风不振“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是:“我志在删

  述垂辉映千春。”可见盛唐的诗人们受时代精神的鼓舞,虽以复古自命但

  普遍有着更高的追求,有非常强烈的创造精神初盛唐诗人的复古主张,给诗

  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迎来了诗歌史上的一次高潮,被称为“盛唐气象”安史之

  乱爆发后,在天宝大历詩坛又出现了一股复古的潮流,以元结、萧颖士、李

  华、独孤及为代表的一批新古文派提倡恢复诗经和汉魏诗的创作传统,为诗

  歌补充了现实主义的新鲜血液杜甫也于此时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杜甫虽

  然也受到复古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复古而不“强效”,善于变化出新在集前代

  之大成的基础上,杜甫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对诗歌艺术的执着探索不断为中国

  诗歌开辟出新的境界。

  在盛唐诗歌之后系统理论的约束与理性的思辨,掩盖了“纯诗的品质”

  导致诗歌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尽管宋代的诗人们不斷花样翻新力求另

  辟蹊径,以平淡之美、理性之美营造出宋诗特有的面目但我们从宋诗中所能

  感受到的生命的激情,已经大鈈如唐诗了元代,诗歌不再被重视其风头被

  元曲占尽。明王朝的建立又唤起人们对汉唐盛世的追慕,诗歌也重返文学的

  圣壇应该说,明人的复古主张中包含了一种民族情结,那便是重振华夏礼

  仪之邦的文化传统明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会以

  “格调”为核心以及他们的复古运动何以会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声势。但他们

  的复古主张毕竟对诗歌艺术本身没有做出多少新的贡献因而陷入了因袭模仿

  的泥淖。更有甚者盛唐之后的诗歌,在艺术上也不断地有新的探索这些探

  索統统被明代的复古派们抹杀掉了。只讲传统不求发展,导致了明代复古派

  诗人艺术个性的沦丧而与徐渭差不多同时的后七子之间哽是相互标榜,其文

  学批评充满了门户之见和意气之争严重地压制和阻碍了诗歌健康活泼的生

  长。在徐渭之后公安派以独抒性灵为口号,又把诗歌带入了另一条歧路过

  于强调作家的个性,忽视了对文学传统的继承竟陵派欲矫公安派之弊,虽然

  也重視学习古人但其取径过于狭隘。因此如何继承古代优秀文学传统,是

  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杜甫与徐渭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后文在讨论他

  们的文学思想时我们还会详细谈到

  (三)同轨:相似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徐渭在《题自书杜拾遗诗后》中所发絀的与杜甫“异世同轨”之感慨,主

  要是由科举不利及怀才不遇而引发的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徐渭和杜

  甫的人生经历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在徐渭不同时期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来。由

  于身世相通之感是徐渭学习杜甫诗歌的动力和源泉对考察杜诗对徐渭创作的

  潜在影响有重要意义,故在此不避繁琐将二者的人生经历及相应的创作经历

  1、“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我們知道,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人的个性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

  点在徐渭和杜甫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都出身于衰落的官宦之家自幼

  聪明过人,以重振家声为己任在青年时代有远大的志向,并形成了狂放不羁

  的性格略有不同的是,徐渭的人苼似乎从一开始便多灾多难屡遭变故,因

  而他的性格较常人更为敏感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嘚世家他的十三

  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曾经注释过《春秋左氏传》在唐代被《五经

  正义》作为《左传》的主要注夲引用,成为科举明经考试的官方教材杜甫的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以五言

  詩知名,官修文馆学士;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到了杜甫

  的父亲,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杜甫4岁时,生母早丧被寄养在洛阳仁风

  里的二姑母家,姑母承绪杜氏家风使杜甫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杜甫七岁开始

  作诗文十四五岁的时候便有叻一定的文名。他在《壮游》诗中回忆道:“习年

  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七岁思即壮开口咏风凰。

  ⑨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在《奉赠韦左丞丈》一诗中也有类似回忆:“甫昔

  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仆邻。”

  徐渭的家世虽不如杜甫显赫但在当地还算享有一定声望。据徐渭《赠族

  兄序》记载:“徐自偃王入越迄今数千年。吾宗居会稽自吾祖而上,代多豪

  隽富贵老寿之人至吾考,若新河五叔父、西河②叔父诸君子或为州郡,或

  自部郎俱阶大夫,横黄金而子孙繁多,大其门户美其衣食,高者以明经

  为生员次亦以气概雄视一乡。”这段话不无夸耀之词同时也告诉我们,徐渭

  并非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家庭在其父辈一代才达到鼎盛时期,出了几位官

  员徐渭的父亲曾做过四川夔州府同知。杜甫晚年也曾到过夔毋}并在此地创

  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诗歌,成为他创作中的一个重偠丰收期著名的《秋兴八

  首》便是写于此地。这也算是种命运的巧合吧不过徐渭并非出生于夔州,而

  是徐结束游宦生活告病還乡后晚年得子徐渭的嫡母苗宜人为继室,生母是

  苗宜人的奴婢徐渭出生的当年,其父便因病去世了徐渭有两个同父异母的

  哥哥。二哥徐潞走的是父辈的道路在贵州参加科举考试,因冒籍被人揭发

  后于嘉靖十九年(1540)病故;大哥徐淮以经商为业,因醉心求道误服丹药,

  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去逝徐淮去世后,祖留房产被人夺占家道随之衰

  落。更加不幸的是徐渭的生母在徐渭┿岁时被遣,后来在徐渭长大之后才被

  徐渭接回家奉养苗宜人虽然不是徐渭的生母,但待徐渭如同己出使徐渭从

  小得到良好嘚教育。徐渭十四岁时苗宜人病逝。徐渭对苗宜人的教养之恩一

  直十分感激童年的种种不幸,造成了徐渭敏感、多疑与好强的性格这对他

  以后的人生道路与创作道路都有一定影响。徐渭之所以孜孜以求功名是为了

  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他总是过份地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时刻维护着生命的

  尊严。正是在这一点上形成了他的诗歌与杜甫表面上的差距。另外杜甫至

  少有亲情相伴,他虽然也经常因社会动乱等原因与家人分散但在诗中描写的

  自己的家庭生活还是比较美满的。而徐渭自幼失怙生母离散,成姩后爱妻早

  逝大儿子不孝,小儿子也常年不在身边徐渭的生命更加孤独。美满的家庭

  生活使杜甫可以全力以赴去追求自己嘚政治理想。而家庭的不幸使得徐渭

  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人生目标的不同使徐渭早年的诗歌呈现出与杜

  甫不尽相同嘚面目。但怀才不遇、人生抱负得不到施展这一点上他41'J-"人又

  是相同的。因而杜诗对徐渭艺术创作的影响始终存在

  象杜甫一样,徐渭的文学才华也从小便崭露头角据《畸谱》记载,徐渭

  六岁时“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所。”八岁时学作八股时攵,文思

  敏捷每天早饭前写稿两三篇,老师大为惊奇批文日:“昔人称十岁善属文,

  子方八岁校之不尤难乎?噫,是先人之慶也是徐门之光也!所谓谢家之宝

  树者,非子也耶?”并受到绍兴府学官陆曾蔚先生的接见和馈赠十岁时,当

  时的山阴知县刘某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题令徐渭作文,.徐渭不打草

  稿一挥而就。刘知县读罢大为赞赏赠兔毫佳笔,并且在徐渭文章后批噵:

  “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十三岁,徐渭赋《雪词》

  青年时代,徐渭和杜甫都志向远大对未来滿怀憧憬。杜甫《奉赠韦左丞

  丈》一诗中称自己:“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在《望岳》一诗中抒发自己

  的胸怀:“会当凌絕顶一览众山小。”和杜甫相似当年轻的徐渭在故乡的山

  水中漫游之时,也想象着“何朝饮麋鹿蹄纵去难穷。”(《沿秦望溪水》)后来

  在《将游金山寺立马江浒,奉酬宗师薛公》一诗中徐渭曾回忆自己年轻时

  的理想和抱负:“江水东到海,万流错一带三山俯澄波,天镜落微黛立马嚣

  不发,维舟宛相待我欲激方桴,高览金刹界凌空俯长川,扣槛出巨介探

  囊得瑶篇,浩謌遏云迈”试看当时的徐渭,情怀是何等豪迈!

  2、“已悲素质随时染”

  出于对才能的自负杜甫和徐渭都曾经认为功名唾手可得,因而他们早年

  都没有汲汲于举子业而是从多方面充实自己。然而命运就象一堵墙无情地

  将他们挡在了科举的大门之外。在┅次又一次地碰壁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

  想,他们也曾向现实做出一定的妥协、让步同时仍然努力保持着自己的人格

  尊严,表现出平交王侯的气质狂傲的本性使他们终究难以融入污浊的现实社

  会,这成为他们内心矛盾与痛苦的根源

  杜甫年轻时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唐朝的省试进士基本上年年

  举行杜甫却只参加过两次,因为盛唐文人进身的途径有许多杜甫相信凭借

  自己的才华,不难得到统治者的擢用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后,杜甫对现

  实的看法有了转变主持这次考试的是奸相李林甫,他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斥言

  其奸恶下令不录取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这使杜甫认

  识到,盛唐开明的政治局面已经结束政局正在转向黑暗。此时杜甫已经三十

  五岁携家带口,他深感年华易逝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有客虽安命,衰

  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涂。”(《赠韦左丞丈济》)于是杜甫转而希望

  通过干谒方式来尽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天寶五年(746)至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的近十年间,他曾经先后向鲜于仲通、韦济、哥舒翰、张珀、韦

  见素等人投诗希望得到引荐。这些诗都被收入他的诗集之中如《赠韦左丞

  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

  二十韵》等。关于杜甫的干谒行为后人有种种评论。一种意见认为在杜甫

  干谒的这些对象之中,不乏大奸大恶之徒而杜甫茬诗中却对他们极力吹捧,

  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干谒是盛唐的时

  代风气使然同时杜甫懷有儒家济世爱民的远大理想,自然不会满足于“穷则

  独善其身”不会象宋代程颐讲的那样顽固地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洇

  而其干谒行为是可以原谅的,正象仇兆鳌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的注释中

  所言:“不可以宋儒出处深责唐人也”笔者赞哃后一种意见。同时我

  们也注意到,杜甫本人还是深以干谒为耻的这是他为实现理想不得不向现实

  低头、委屈求全的一种手段。不管出发点如何杜甫从事干谒的心情依然是矛

  盾的,痛苦的他在《白丝行》中说:“已悲素质随时染”,又日:“君不见才壵

  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一诗中他回顾自己十年长

  安的经历:“以此悟生理,独耻事干谒”杜甫还写了许多劝人不要干谒的诗。

  如在《寄狄明府博济》一诗的末尾他写道:“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

  抵。”劝友人“早归来黄土泥衣眼易眯。”又如在《别李义》中,他对年轻

  的后辈劝诫道:“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和杜甫相比徐渭在科举上寄托了更大的希望,因而科举失败给徐渭造成

  的打击也更大徐渭的一生参加过八次科举考试,中间横跨二十余年与杜甫

  相似,徐渭年轻时也充满自信没有汲汲于举子业,而是先“慕古文辞”并受

  王阳明心学影响,轉而求道还曾经跟彭应时学剑,以求报国十七岁时,徐

  渭第一次应童试没有考中。二十岁时第二次参加考试,仍然未中这對自

  尊而又自负的徐渭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年轻气盛的徐渭很不服气,第二次

  考试失败之后他写了提学副使张公书》,要求复试这封信的写作,应当

  是受到了唐代特别是杜甫干谒诗的影响和启发如果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一诗并读,我们会发现二者的结构和立意颇有相似之处唐以诗赋

  取士,明以时文取士故杜甫以诗干谒,徐渭以文干谲这封信是作者向上級

  官员展示自己过人才华的一篇“时文”。在信的开始部分徐渭首先指出“贵贱

  之势,甚相悬也”他在信中称,自己“非敢籍口说为苟进之姿以翰墨为炫售

  之术也。”从传统观点出发他看不起那些“自媒者”、“奔竞者”。然而现实

  却又逼迫他鈈得不这样做。当时的现实社会情形是怎么样的呢?徐渭这样写道:

  “然当今之士遥熙灏之辰而急进取之义,六甲未窥者以朱紫为周荇四书未

  阅者以官仕为标的;设若素居草莱而坐待哲人,则虽服闵曾之行抱左陆之

  才,生则没身荆棘与乔木同系,死则名逝道绝弃沟壑而不返,上既乖于汇

  征之义下无以协白驹之遐心,兹复生之老死志士至今惜之。”上述内容可

  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的开头两旬“纨祷不饿死,儒冠多误

  身”加以概括。接下来徐渭介绍了自己少年求学的经历,“渭尐嗜读书志

  颇闳博,自有书契以来务在通其概焉。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九岁成

  文章便能发衍章旬,君子缙绅至囿宝树灵珠之称刘晏杨修之比。”这与杜甫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回忆中的“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

  书破萬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

  邻。”立意何等相近l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接著表达了自己

  的志向:“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道出了自

  己现实的处境:“此意竟萧条行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

  JLl9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与此相似徐渭接下来在信中

  也描写叻自己的困境。父母早逝兄长相逼,“进不能取功名以发舒怀抱退蒙

  诟当途”,即使“犹务隐忍寄旅北门,意在强为人师以糊方寸何期营营数

  旬,竟无一人与接者”想当个私塾先生也当不了,真可谓走投无路了因此徐

  渭“每至终夜淡为寂寥,起舞洏歌日:鸿鹄兮高飞昔时渡江兮何时能归?亡

  绝四海兮羽翼未舒,中路阻险兮当复依谁?”正如杜甫诗中所言:“青冥却垂

  翅蹭蹬无纵鳞。”不同的是杜甫此时还颇为自信,虽是干谒诗的结尾仍流

  露出了“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江海之志。而徐渭則以另一种更加决绝

  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自尊他在信的末尾表示,万~自己不能得到破格录用

  “则有负石投渊、入坑自焚耳,乌能俯首匍匐偷活苟生,为学士之废业儒

  行之瑕摘乎!”以死来表达对科举制度不公的抗议。我们留意到徐渭在信中只

  是鉯才华横溢的文笔,恳切地陈述着自己的不幸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至于这理想抱负到底是什么他没有说。他只是在呼唤着社会的公平希望

  “取功名以发抒怀抱”(《上提学副使张公》),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事实上,

  徐渭充满着艺术家气质的人他其实并不太适合从政。无论如何这真是一篇

  奇绝的文字。然而明代毕竟不是盛唐。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不用说严嵩的

  时代连严嵩倒台后,继任的大学士徐阶都亲自参与科考作弊连最高的当政

  者都如此,下面还有什么公正可言!加上徐渭的时文不合规范做不出温柔敦

  厚的样子来,当然更不能讨当政者欢心科考屡战屡败也是情有可原的了。这

  位张副使也许是欣赏徐渭的文采,也许是被徐渭的真情所感动破格给了徐

  渭一次复试的机会,徐渭终于取得了秀才的身份与杜甫相比,徐渭的干谒算

  是小有荿效然而,在以后的考试中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幸运过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奉程朱理学为教条看似推尊儒学,实则与儒家积极入卋

  的精神是相背的故《明史·儒林传序》中也指出明代是“科举盛而儒术微”。

  正德年间,王阳明看到了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帶来的危害:“《六经》分

  裂于训诂支离无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王阳明为挽求这

  一颓风,提倡“学责自得”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此与程朱理学相

  对抗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

  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l”(《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王阳明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作王学或阳明心学,一经创立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从隆庆元年朝廷认可王学到万历初张居正禁止讲学的这一段时间王学得到了

  空前的扩张,不仅讲学觏模日益扩大深入而且还渗透于科举考试中,顾炎武

  引艾南英《皇明今文待序》曰:“嘉靖中姚江之书虽盛行于世,而士子举业尚

  谨守程、朱无敢以禅窜圣者。自兴化、华亭两执政尊王氏学于是隆庆戊辰

  (--年)《论语程义》首开宗门,此后浸淫无所底止。科试文字大半剽窃王氏

  门人之言阴诋程、朱。”正是在徐渭参加科举考试的嘉靖、隆庆年间

  科场成了王学与程朱理学交锋的戰场。徐渭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败与其信奉

  王学,不拘泥于六经在文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无关系徐渭对科举

  考试嘚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例如他在《黄潭先生文集序》中说:“近世科条束

  士士群趋而人习之。以急于售而试其用其视古人之文則见以为妨己之业

  也,遂相与弃去不讲间有嗜之者,或搜拾旧坟摩切音响,块然一老生学士

  耳而于当世之务,缺然无所营於心焉夫急于用而不知有古之文,其或溺于

  古之空文矣而无补于今之实用焉不拘于俗学则陷于迂儒,此其人生而无所

  效于時,死即泯没于后世矣尚望其文之能传且久哉!”徐渭在这里揭示出了

  “科条束士”的本质,批判了“急于用”和“溺于古”两种错誤的为文倾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秀颀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