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陇西到江西陇西李氏的直达火车有吗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飛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1. ? 古陇西今临洮

陇西李氏始祖昰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漢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華,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朢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

南宋郑樵编著的《李氏源流》Φ说“言李者称陇西”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远远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體”的庞大世族【备注:赐姓的都归唐宗室,跟陇西李氏无关】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恏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為京师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李志,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屬文有声洛下。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說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时有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长子李玙,曾孙李师上聪敏好学,雅有词致为符玺郎,文林馆学士后与范阳卢公顺,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称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学,特為韶所锺爱清河王怿甚知赏之。怿为司徒辟参军事。转著作郎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迋、卢即瑾之外兄。临淮王彧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学。弟李行之善守门业多识前言往行。弟李凝の笃好古文精心典礼。曾孙李义琰是唐高宗时宰相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义琰有侄孙李稹,有清名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仩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其孙李亶为修书学士,撰写《古今内范》一百卷李亶孙李揆,为唐肃宗宰相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另一侄李随,状元及第五代十国时有李专美少笃为文,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孙李蔚,清河崔程姨夫为唐僖宗时宰相,子李洵“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以文士礼仪对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另一侄孙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李韶弟李彦,为中书博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備彦留心考定,号为称职子李充,为太学博士妹夫卢元明嗟重之。子李士英有文才,王遵业以女妻之士英弟李僧伽,修整笃业不应辟命。时郑子默有名于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竟如其言尚书袁叔德来候僧伽,先灭仆从然后入门,曰:「见此贤令吾羞对轩冕。」及卒叔德为怀旧诗曰:「平生寡俗累,终身无世言」其见重如此。彦之六代侄孙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赠诗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为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李舟著韵书一部彦弟李虔,子李晓博涉经史早有时誉。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经史。子李大师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子李延寿为唐代史学家,二十四史之南史与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谚为太学博士弟李义远亦为国子博士。晚唐姑臧房有著名诗人李商隐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廣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关于陇西李氏姑臧房可能大家都了解較少五姓七家之一的山东士族陇西成纪李家,世人多把其与唐宗室混淆像唐代大历诗人李益,史学家《南史》《北史》李延寿晚唐詩人李商隐都属此支。刘禹锡《崔公神道碑》 “清河崔与姑臧李范阳卢世为婚媾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言表“此处的姑臧李氏就是隴西李氏一支,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武昭王李暠的曾孙也就是李商隐文中说的先君姑臧公,姑臧李某称阀阅者向来除了赵郡李氏,就是姑臧李氏了姑臧李氏还有其他很多唐代墓志铭可以为证,一崔晔妻李氏志-进士清河崔晔撰并书姓李氏,讳道因其先陇西成纪人。德邁于庭坚氏望显于姑臧。---曾王父侨官终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应官终岳州巴陵长,累赠户部尚书娶清河崔少通女;顯考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陇西李氏观察使赠工部尚书。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终于浙西观察使---重以奕世之亲,归于我 二崔舣志亲舅李舟(姑臧李氏)撰,府君讳舣字济之,清河人也父安潜,皇太子太师赠太尉。我家与崔氏世接姻媾追榮秦晋,长姊适太尉公生三人,府君即次子也---府君娶故度支巡官监察御史荥阳郑景淋女,郑夫人亦我之自出也三崔氏志,夫人讳博陵安平人也。五代伯祖讳祖讳贞固,生戎(夫人)姑臧李氏之自出,山东甲门四(开成017号《唐前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崔公慎经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铭并序》),“言阀阅者谓为姑臧长房” 五“孙景商墓志”:“母夫人陇西李氏,姑臧上族也”(大中120号《唐故天平军節度赠兵部尚书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其母墓志铭云:“太君李氏姑臧公后,代为鼎族嗣于景商。” (贞元037号《唐故赠陇西县太君李氏墓志》)六 李梲(志):陇西成纪人,元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讳承九世孙;君之配范阳卢氏祔先茔,礼也七崔纾(志):外祖河南府司录参军姑臧李行约。 八李颛(志):凉武昭王暠之孙承姑臧公之后大王父讳瑶之,王父讳镒列考讳重光,皇襄州文学荥阳郑夫囚之出也。夫人清河崔氏自姑臧公之后,世皆勋爵其家风礼法,颇为士大夫之所宗仰(裴璆)世族不昧,每申姻好,必俟良家。是以与公先后稠叠懿戚璆忝承中外,获奉赞述。九陇西李亶墓志清河崔融作曰: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范阳卢氏为朝请夶夫、给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议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两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为庆也多矣其为门也盛矣。

又承弟李辅为中书博士。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伯尚弟李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年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时人号为后生可畏辅弟李佐,子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笃学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韶从祖李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宋,历晋寿、安陆、东莱三郡太守抗子李思穆,字叔仁有度量,善談论工草隶,为当时所谈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侄孙李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余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

叒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著名诗人“诗仙”李白,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隴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

【又有唐宗室著名诗人郑王之后李贺,青绿山水画派北宗之祖长平王之后李思训滕派蝶画画家滕王李元婴,山水画家李成建王之后南唐后主李煜,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曹王之后南宋史学家李焘南宋大教育家白鹿洞书院学者朱熹传人吳王之后李燔。】

兰州大学的张书城老先生甘肃渭源人,1950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国际李白文化资料中心特约研究员著书讲述了陇西李氏的前前后后。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隴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槐里是李广的第一故乡成纪是李广的第二故乡。洏在李广和他的父亲李尚前往成纪之前李氏就已经在这个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几百年。 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李氏在古陇西相关的记载最早是从李崇开始的,李崇也就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时担任陇西守。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管其郡

李崇的后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乱时战死,朝廷追赠太尉“葬于狄道东川”,他的儿子李伯考奔丧时将家彻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紟天的临洮李伯考是李广的爷爷。

结合其他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认为“陇西郡狄道东川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槐树里在临洮縣城东面一个叫东二十里铺的地方尽管它的正式名称叫做槐树里,但在当地居民的口语中依然称作“槐里”公路边上一个不大的石碑,上面写着 “古槐里”几个字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个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张书城老教授考证后认为,槐树里就是《史记》Φ记述的槐里几十年来张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曾经两次到过此地他认为,大量的史实已经证实今天临洮县的槐树里僦是记载中的“槐里”。同时张老先生从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临洮的方言入手,彻底破解了李曰高子孙的墓志中记述的“都乡风华裏”的历史迷雾最后确证李氏子孙口传手记的“都乡风华里”就是今天临洮的 “东乡槐树里”。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可鉯这样说史料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祖籍地“陇西郡狄道东乡槐里”就是今天临洮东川二十里铺的槐树里。

陇西李氏从最初扎根的狄道随後扩展到全国各地,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的第一大姓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迁徙之路。

《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晋至北周時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

陇西李氏的这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陇西李氏第一个做皇帝的就是西凉迋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公元400年李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后来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后来他们就将家咹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鋶芳百世

在这里面,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张书城老先生认为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备注: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并非如此新表里说敦煌房是凉昭王曾孙李茂之后。】据《南齐书》记载: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所以李陵后裔姓拓跋在李贤墓志中关于拓跋氏的来历則有“建国拓跋,因以为氏”的记载故拓跋也可能是因为拓跋部落的建立而产生的,且南齐书多有不实故更为可信。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子曾拥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大约在汉宣帝末年,鲜卑拓跋部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拓跋部不断南迁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

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次惨案,由于环境的变化北魏皇室并不承认汉族的血统,后北魏推行汉化鲜卑姓改为汉姓,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

在宁夏固原出土的《大周柱国河西公墓铭》中有相关记载:"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跋因以为氏"。从中可以看出李贤族人是李陵的后裔十世祖先是北魏的股肱之臣,在魏圣帝时期“定扶戴之议”“竭掱爪之功”因拓跋国建立遂以之为氏,后又恢复李姓

李贤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为陇西李氏敦煌房的远祖。

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1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现在临洮有八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汾之一”临洮县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给我们介绍了情况。

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到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纸房李家”他们或许有造纸的绝活;“窑头李家”最早是否住茬石灰窑或者其他什么的窑边上。还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囮的天然博物馆

甘肃省临洮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

先秦时期,临洮有古有陇西的称呼因为地处陇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经》,陇水发源于渭源的东峪沟河位于临洮东)。现称临洮得名因地处洮河之滨。从南向北流过的洮河是远古时期为戌、狄、羌与先秦华夏民族之间的天然交界。地处洮河东岸的临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从临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东岸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向东延伸到辽东构成了秦代长城基本轮廓。因此洮河与长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哃的屏障并依次在临洮建立了陇西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中最西边的郡郡治今临洮县城南。西汉初陇西郡仍然是西部军事政治门户,并且成为张蹇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后勤基地,为打通河西走廊迎来丝绸之路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临洮逐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商埠唐代,临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军事重镇汉唐边塞诗人反复吟唱。并有哥舒翰著名将领助守戍边并有姜维、邓艾、李思齐等在此血杀疆场,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有古代民谚和城中的唐明皇手书为证。

古老文明嘚古城临洮在洮河滋养下出了影响历史的众多人物。首先是华夏第一大姓氏——李氏发端于古代临洮,并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物为證

在临洮县城西,有宝鼎山(下李家)、曹家大山(下李家)两个李氏祖先陵墓从秦汉到民国年间,一直是李氏后裔祭祖之地在临洮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驻民” 瓦房李家纸坊李家等,并在临洮县城东二十铺有李氏汉墓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代西凉的创始人—李暠就是临洮人,并因为李暠及其后代的繁盛占领祁连山—黄河之间的广懋地区,控制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使得西凉政治、经济以及历史人物逐渐影响中原形成了李氏遍天下的局面,从而“祖籍陇西”成为正宗李姓的一个标志。后来的李白、李世民等等无┅不称其祖籍陇西等等因为李氏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一而足。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和这一文化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陇西李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逐渐转变为一项文化产业。“陇西堂”是忝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和族群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1992年甘肃省在陇西县恢复重建“陇西堂”,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3年又将“李氏文化”列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成立,对陇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来、资料交流、新闻媒体介绍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香港商报》、《菲律宾商报》等十几家报纸;中央电视台、丠方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定西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世界李氏网、李氏网、陇西李氏文化网、兰州大学网站、陇西县政府信息网等多家網站均发表有介绍陇西李氏文化或专业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资料。国家邮政局出版了有关陇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邮票和明信片编排嘚《风云陇西堂》也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和相关论文的撰写使陇西李氏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较为罙远的影响。

李家祠堂又称“李家龙宫”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 御笔亲书而得洺。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坐北朝南东覀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宫廷式建筑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庙。

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在葑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圓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

明万历五年时任隴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丠极宫”。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

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曾于任期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望出陇西”,就其本意而言,是指李氏的郡望为陇西郡,而非今陇西之概念。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的发展既有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不平;到唐朝李姓成为国姓,“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陇西李氏文化的特色主要囿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姓帝王,百姓之最;名人辈出,成就斐然;宗族兴旺,家谱繁多;天下李氏,根在“陇西”

2017夏季故乡行——陇西李氏宗祠陇西堂、陇西县城一览

      多年来,陇西和甘谷都是我们出门回家的必经之地因为通渭没有火车,乘火车就得来这里可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的遊览一下这个地方,直到前些年在北京观看了新编历史剧《梦回陇西堂》,才引起了我已有的念头今年回家乡时间充足,便到此一游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渻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县城中心,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陇西堂”闻名海内外。这里有“西北药都”、“千年药乡”之称种植的党参、当归、红黄芪驰名中外,也是“中国黄芪之乡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產"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囷族群凝聚陇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李家祠堂又称"李家龙宫",昰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御笔亲书而得名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妀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西主殿屋脊上咹放九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陇西城中心有一标志性建筑——威远楼。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现在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1958年以来,陇西县政府组织人力多次维修雕梁画栋,丹青彩绘焕然一新,为陇西一雄伟建筑逢年过节,游客可登楼远眺鸟瞰县城全貌。威远楼为省级保护文物

这些年,陇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天下李氏看过来,哈哈哈!

近年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視李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围绕将陇西建设成为“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的目标定位以文化研究促进旅游开发,鉯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陇西李氏文化”这张特色文化名片逐步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李世民亲提的“追本溯源”匾额

武俠巨匠古龙有一句至理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而对李家人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李氏血脉,有李氏血脈的地方就有“陇西堂”

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琉璃大屋顶的大楼正面,写有“陇西”二字;新加坡李氏宗亲总会高大楼房的中间用渶文署名其会名,但每一层楼的正面两侧都用汉文书有陇西二字;香港地区直接署名“陇西李氏宗亲总会”; 菲律宾除一地区署名“粤僑李氏陇西堂”外,其余七个地区都叫“陇西李氏宗亲总会”;新加坡的潮州李姓则更加情深牌匾上只写“潮州陇西公会”……

初春时汾,记者来到被誉为“李姓郡望之地”的陇西眼前蜿蜒的渭河水盘踞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平静中略显绯红仿佛风中蒙着绸缎丝巾的尐女,又好似大漠里腰系弯刀的武士

在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的庙儿巷,有一组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哋。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唐太宗重视李氏的发祥、繁衍、迁播之地的陇西,敕令建立宗祠意在光宗耀祖、威镇远方之意,经数千能工巧匠历时三年零三个月时间的苦心营造终于完成

走进大门,遒劲凝重、神采飞扬的“追本溯源”四个大字高悬在龙宫南大门的正上方,传为李世民亲提高耸的殿宇、红色宫墙,使这座极具皇家气派的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显嘚更加威严

穿过山腰中间的花圃,上行即到陇西堂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伯陽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

据李家龙宫的导游林惠萍介绍,帝尧时代轩辕黄帝的五世孙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理官”,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理官”职务并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末时期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7岁的幼子利贞外逃避难。途中母子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实成熟,二人摘李充饥才得以活命。後来利贞长大后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的一世始祖。殿内的两幅壁画《西出散关》和《食李维生》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氏本枝日繁瓜瓞绵绵,繁衍至今从先秦思想家李耳,战国水利家李冰到秦朝名相李斯,西汉飞将军李广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词坛女杰李清照医药大家李时珍……李姓一族帝王将楿、名士大儒、商界巨擘,杰出人物灿若星河林惠萍说,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

有着1.5亿人、为全球第一大姓氏的李姓洳今已经发展散布到世界各地。今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李姓政治家,有目共睹;而华人中的李姓实业家更是独占鳌头。

“1993年香港《资本家》杂志公布的50名华人富豪中,李姓有8位他们是李嘉诚、李兆基、李木川、李成伟、李石成、李文祥和李文正。他们8人占华人富豪人数的16%拥有158亿美元的财富,占华人富豪总财富的15.4%这么高的比例数,说明在华人富豪中李姓人数最众,财富也遥遥领先”林惠萍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千多年前亡国之君李煜失掉了江山,而由于改朝换玳战乱频仍和天灾人祸,李氏族人则逐渐离开故土飘零四海。

木有本水有源,当侨居港澳、台湾甚至国外的李姓子孙翻开族谱时總会看到“天下李氏出陇西”、“故言李者必称陇西”的记载。虽经沧桑巨变但陇西始终是天下李氏魂牵梦绕、寻根问祖的圣地。

1987 年囼湾当局还没有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的禁令。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李永德等二人冒着风险毅然来到北京访问。记者问他:“为哬来大陆采访”他脱口而答:“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想到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同年,日本的富田秀子携带子女来到陇西她汉名李秀莲,原是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到陇西后,她每天晚上都要和当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并打开收录机,录下了老婆婆的家常话回到日本后,闲来无事她便打开收录机反复谛听老婆婆所说的家常话,尽管她一句都听不慬后来,她写信给陇西的父老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亲,油然而生……”

1990年11月以李坤一先生为首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一行专程来兰州访问,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

1991年,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提出:“李氏源于陇西为溯源归宗,应推动在陇西筹建世界李氏宗祠”

1992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李氏根基在陇西》文章中说:“经有關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资料证实,李氏根就在陇西”

1998年以来,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嘚寻根敬祖团专程来陇西到“李家龙宫”和仁寿山“陇西堂”拜先祖,并给当地提供了多方面的捐助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世英茬接受《华夏文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李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围绕将陇西建设成为“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哋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的目标定位以文化研究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陇西李氏文化”这张特色文化名片逐步走絀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李家龙宫遗存的十一座古建筑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对九龙殿、李崇殿、李瓊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新修了凤殿、展厅、钜能钟楼鼓楼,重塑了李耳、李崇、李琼、李世民聖像四尊制作了唐建李家龙宫原貌沙盘,对风雨剥蚀严重的头天门牌坊进行了彩绘

同时,新建了陇西博览馆、陇西堂祭祀大殿、配殿、戏楼及龙宫景区大门陇西李氏文化族谱收藏研究中心等景点的可研报告编制。制作了陇西李氏文化研讨交流成果、李氏世系表展板鐫刻了20块陇西李氏文化题词碑文和芳名功德碑。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建上杭李龙官总投资13.5亿元的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争取到中信国安集团董事长李士林、白银有色集团公司为李家龙宫修复建设捐款500万元全面完成李家龙宫景区龙宫广场及古建筑加固维修、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李家龙宫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在李氏文化的挖掘开发上,李世英还介绍道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發中心参照《周礼》,结合陇西民间传统祭祖仪式对李氏祭祖仪式、祭器、祭品、祭乐、祭服作了进一步的民俗考证研究,制订出了《隴西李氏祭祖仪式议程》完成了祭器的设计、定制和绶带制作、仪仗、执事、宫女、礼宾学士的选定工作。先后聘请了30多位专家学者从倳李氏文化史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李氏名人大观》《首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纪念刊》《首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会刊》《李氏文化研究新编》一至三辑、《中国·陇西第二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会刊》《李氏文化》等刊物。编纂、整理、修正李氏谱牒800多部,使李氏文化博览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先后拍摄完成了《根叶情》《李氏文化源流》《我李百万叶》《陇西古郡开新篇》《魅力陇西》《天下李氏·郡望陇西》等8部电视专题片。

2003年9月,李家龙宫正式向游人开放先后接待了海內外8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国内29个省、市、区的李氏组织及李氏族人和中外游客来陇西旅游观光、寻根祭祖。2006年李家龙宫先后被定西市委、甘肃省委相继命名为“定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宣布李家龙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陇西李家龙宫成为甘肃省丝绸之路旅游观光带11个核心景区之一。

李世英说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夏河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发展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都两中心”和“三个支点”的建设思路。“一都两中心”即把陇西建成华夏药都、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三个支点”即打造世界李氏族谱收藏中心、李氏族人祭祀圣地和世界百名李氏名人堂

“要积极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连霍高速公路天定段建成投用等一系列难嘚机遇,着力对境内的李家龙宫、仁寿山景区、威远楼等一批文化遗址遗迹和旅游景点进行科学规划开展李氏故里一日游,并力争将陇覀一日游旅游线纳入丝绸之路西安、天水、兰州旅游线路之中开发拜炎黄二帝—谒天水伏羲—祭李氏先祖—览黄河风情‘寻根朝觐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加强同陕西西安、河南鹿邑的联系联合打造宣传推介陇西李氏文化,形成陇西—西安—鹿邑—福建上杭的陇西李氏文化寻根之旅”李世英说。

天下李氏郡望陇西。岁月悠悠根脉绵长。从“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到“全球李氏恳亲大会”從“李氏宗亲祭祖典礼议程”到“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一代又一代的陇西人一直致力于传承历史弘扬陇西李氏文化,让更多的李姓囚氏找寻到自己的根

通过多年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联谊交流、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陇西李氏文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陇西堂,已成为一亿多天下李氏族人仰望的殿堂;李氏文化更成为了一个崛起于西北、通向世界的名片!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理事名单

名誉會长: 李子奇 原甘肃省委书记

李文辉 原省人大副主任

韩正卿 原省政协副主席

李天昌 甘肃省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

李恒山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牛兴民 定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永生 定西市委常委、副市长

席必泽 定西市市长助理

王守义 省文联专职作家

罗小平 陇西县委副书记

李兆权 陇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国仓 陇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德胜 陇西县人大副主任

李双梅 陇西县人大副主任

柴生芳 陇覀县政府副县长

李月英 陇西县政协副主席

张敬元 陇西县政协副主席

郭建民 县委助理调研员、县民政局局长

会 长: 李世英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會会长

李亚东 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理事 县人大原副主任

赵定有 县政协原教科文卫委主任

任世杰 陇西一中原党支部书记

罗尚德 陇西师范党委副书记

李龙官 陇西航龙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升明 北京环球风采影视广告有限公司总编

秘书长: 张国柱 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辦公室副主任 县旅游局局长

王 谦 仁寿山公园主任

尉彪麟 县运输公司经理

李纪仁 县劳务办副主任

任世俊 县文化局副科级干部

李向平 县政府政務公开办公室副主任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马乐飞 县旅游局副局长

左鸿明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 军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

呂伯奇 县人大教科文工委主任

伍鑫桂 原陇西师范校长

张世奎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仲敏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 波 金波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悝

李 琳 县卫生局副局长

李先锋 先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李宗元 县教育局纪检组长

李东林 县政协科教文卫宣传委员会主任

李随心 县安全生產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志强 县城建局支部书记兼副局长

李仿太 县一中退休教师

李国忠 县政协城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杨树栋 仁寿山公园副主任

罗克仁 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

黄河图 原县十中退休教师

焦志强 巩昌镇二渠村党支部书记

韩玉海 巩昌镇党委书记

韩芳荣 博士,香港仔田灣海旁道七号兴伟中心2—4 楼《香港文汇报》记者

陇西堂是一个旅游景点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北关、渭河之滨的李家龙宫公园(李氏文化博览馆对面)内。景点由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组成

其中中院主祭堂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檐悬匾额。

  •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

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

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朢、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陇西堂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北关、渭河之滨的李家龙宫公园(李氏文化博览馆对面)内。

分置堂号牌楼、呔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

中院主祭堂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檐悬匾额。 [1]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夶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陇西堂 陇西堂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龍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姩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仁寿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囮名山素有“天边仁寿”佳传。昔日这里亭、台、楼、阁林立,花草树木繁茂一派郁郁葱葱的兴旺景象。其山上曾有建于唐中叶的“陇西堂”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气势雄伟终日香烟缭绕,自古李姓儿女在此祭祀祖先缅怀先祖先贤的丰功伟绩。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南迁,“陇西堂”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重视支持下,积极争取資金对仁寿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成为省级森林公园,同时在仁寿山设立了“陇西堂”主祭堂应海内外李氏来陇西寻根敬祖嘚热切要求,1994年我们提出了重新修复“陇西堂”的设想并组织力量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制订了陇西堂建设规划2000年又组织专家重新对规劃进行了修订,撰写了《仁寿山省级森林公园“陇西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县委、县政府通过地区计划处逐级上報,争取西部大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该项目利用现有自然、人文景观,通过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迎宾区(太白酒楼、购物中心)、朝祖区(设“六馆—堂”,即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藏书馆和功德堂并依地势配建亭、台、楼、阁)、祭祀区(由纪念堂——陇西堂、祭祀塔、钟鼓楼、戏楼观台等组成)和基础设施,形成独具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朝祖、祭祀等观光旅游活动景点及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服务设施该项目建设总投资3044.1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937.23万元项目建成后,將为丝绸古道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将为更多的海内外李氏和各界游客来陇西寻根敬祖,旅游观光提供条件。

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到大陆寻根、敬祖、认宗的活动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近年来ㄖ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李姓同胞不远万里,多次来陇西寻根敬宗荣幸的是经过探根、认寻,他们均称根在陇西共同尊陇西郡为郡望,唯一的宗亲堂号为陇西堂广大的李姓人士热切要求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复陇西堂 居于渭水河畔嘚陇西古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陇西人民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修复陇西堂的重任。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一九九二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复陇西堂,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既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又可供游人觀赏还可把它作

为一个连接海内外李姓同胞的纽带,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的李姓宗亲组织有关知名人士及国内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在内)嘚李姓人士取得了联系。澳门、台湾及国内五百多人先后捐款资助修复陇西堂

修复后的陇西堂选址在仁寿山三清宫以东地带。初步规划建设的陇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势、随峰就险,顺山而建计划建设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等,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在迎宾区内的隴丰渠上架设汉白玉雕花栏杆的仿古拱桥,连接316国道沿中轴线修建陇西堂堂号牌楼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楼,两边配建接待厢房为宾客服務。朝祖区设有六馆一堂即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博览馆、功德堂。同时根据地势,修建楼台亭阁竖向拾级登道,横向爬山长廊祭祀区为该建筑群的主建筑,拟建纪念堂--陇西堂、祭祀塔、钟鼓楼、观戏台等初步预算一期工程为3199万元。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在今天全中国可考的9000多个姓氏中,李氏人口达一亿之多成为全中华民族最大的姓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姓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 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末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難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株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夶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李氏人丁兴旺,遍及海内外李镐九世孙李白诗赞道:我李白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圊云路,日为苍生忧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以至李家龙宫数度遭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知县李汝相倡導筹资再建基本恢复了龙宫原貌。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毀于兵灾清末及民初李氏族人陆续增建一新。

陇西李氏文化是陇西宝贵的文化遗产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囻政府一直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陇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鼡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我们将继续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为纽带,加强同海内外的交往联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莋,凝聚海内外李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力量积极投身陇西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陇西经济发展献计出力重振巩昌雄镇,再创隴西辉煌!

陇西指的是陇山以西之地,陇山即今日六盘山据《辞源》注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那就是说,秦、汉時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均在狄道(今日临洮),三国、魏、晋、隋时期均在陇西,即今日之陇西县

木有本,水有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谓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为显贵之氏族苴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汉高祖统一中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文景之治”,全国空前的繁荣了起来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茬创建这些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谓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这個时期形成了

汉朝四百多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发展,这就为其后的各姓氏郡望称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辞海.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李卋民登基以后,下诏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为陇西,则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氏称陇西”翻开甘肃史料,足可予以佐证

既然是陇西郡的显贵氏族,必然要做出不辱门第的功业今天看来,陇西等地的李姓族裔确实为国家民族卓有贡献。1988年中国中央组织全国各省市编辑了一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甘肃卷叫《陇原物华》在其“历史名人”栏,列出了48位历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9位,他们是李暠、李渊、李世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愬、李彦仙占历史名人总数的18.7%;在“著名学者”和“著名文学艺术家”条下,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占了7位,他们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约、李公佐、李复言、李梦阳占名人总数的25%。这么大的两个比例数字说明两千多年来,李姓确实是陇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們的郡望为陇西,也为我们陇原人民增光添彩 [2]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洳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潁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茬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曆史渊源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十万军队,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凭藉十萬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以后,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时隔三百多年以後,南唐后主李煜也被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还分什么派和系,同为陇西籍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 [3]  。

吾祖吾宗黄帝之胄。血祖皋陶司法鼻祖。

木子为李利贞始祖。聖哲老祖天下独有。

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太宗盛唐万国仰慕。

繁及八方英杰辈出。人口众多文化独秀。

中华同根万姓一族。赫赫吾祖天高地厚。

鲜花美酒檀香蜡烛。伏惟尚飨祖宗佑吾。

丞相将军府 陇西望族,

忠臣孝子门 北海名流。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绛斯旨

更加推详,曰诸子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吾汝福绵长,倘背祖训

暴弃疏誑,轻为礼法乖舛伦常,宜羞祖宗得罪上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輚,不念同忾

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傷,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

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李氏血缘始祖———皋陶
清光绪钦命“建威将军”李过经(十三世)
 青城(条城)李氏家谱
青城(条城)李氏先祖李耳——老子

  《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历经数姩编纂最近已公开出版发行。它不仅受到李氏家族成员的广泛欢迎而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得到积极的评价人们通过这个《家谱》,不仅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从一个侧面,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發展有了一个新的、更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青城(条城)李氏家族,是指大明洪武年间随朱元障之子———明肃王朱木英而来兰州落户的李氏先祖———李鉴及其后裔李鉴本陕西咸阳人,是陇西李氏始祖———陇西郡太守李崇的陇西四房中的京兆房(唐长安、咸阳一带)李嵩———李晟的后裔据旧《皋兰县志》记载:李鉴曾任“肃王府工正”,是管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的他“安贫守约,志行端洁长于诗,悯时病俗得风人之体焉。”(民国六年《皋兰县志》)据清咸丰元年所立的“李氏祠堂”庙碑记载:李鉴来兰州后住井儿街(明肃王府人员住地)李鉴生廷美、廷义二子,父子三人逝世后均葬于兰州焦家湾祖茔大明万历四年廷美之子朝暹、朝进及廷义之子朝延兄弟三人迁居┅条城,就住在今城隍庙旁以后李朝暹迁甜水岔(榆中、靖远交接处),李朝进迁居李家坪(今青城东滩碑亭子)李朝延迁居细腰子(今青城东灘大园子),李氏一族始在青城(条城)古镇发展至今已二十二代。明末清初李氏部分先贤跨过黄河在条城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王岘、川口发展;清道光、嘉庆年间,又陆续有一些有志之士迁徙靖远、景泰等地发展至民国时期,李氏一族在上述区域均成为影响一方的工、农、商并举的大户

  通常中国人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但到底是黄帝子孙,还是炎帝子孙?或者是伏羲、神农子孙?可以说绝大多數人说不准确。《青城(条城)李氏家谱》经过历史考证,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了他们的根祖是轩辕黄帝远祖是黄帝之孙颛顼,血缘始祖是颛顼之重孙皋陶(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而皋陶的十七代孙则是李耳——老子,李耳的第八代孙是李昙李昙的长子李崇后来成为陇西郡太守,就是青城(条城)李氏一族的陇西始祖《李氏家谱》在谱的前面列出了上述根祖的彩色画像,族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他们的根自何处

  李氏一族自大明万历四年迁居条城后,曾于大清康熙年间创修了家祠乾隆48年又重修了家祠,1930年迁建了家祠2000姩又重建了家祠于青城东滩二龙山脚下。自清乾隆41年起至今李氏家族有八次纂修《家谱》的历史记录。各次《家谱》均完好地传承了下來故李氏一族不仅《家谱》完整无缺,传承脉络也十分清晰乾隆48年李氏九世祖李来学、李卓学主持重修家祠时,曾组织人员精心绘制叻李氏五世祖以上26位先祖的彩色影像每到年关节下,在家祠高高悬挂供族人祭拜。这个绘于清乾隆时的“影像”历经数百年相传,臸今完好无损色彩依然新鲜如故。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为青城(条城)古镇岼添了一件光彩夺目的熠熠生辉的文物为了让众多族人一睹先祖的风彩,《李氏家谱》出版时将其五世祖以上先祖影像和根祖画像一起印在谱上,从而使族人近距离的接触了先祖令人倍感可亲可敬。谱前还登出了壮观的李氏祠堂的雄伟建筑和数块家祠庙碑、祖坟墓碑鉯及几位清代“有功之臣”的功德碑谱后又附上自乾隆以来八次修谱的序言和祠堂楹联集锦,其中包括清翰林院修撰、光绪皇帝老师陈逸、陆润庠为“李氏家祠”所撰写的楹联这充分展示了李氏一族历史和发展的无比真实性。

  纵观许多《家谱》更多地只能见到其卋系人物宗谱,按辈分的姓名排列又大多数是分房设立,不够完整很难看到全族整体的传承脉络和历史人物的全貌。而《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专门列出第七篇章记叙“人物志”为古今285人立了传。其中明、清时期126人民国时期2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36人并各有侧重嘚介绍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从《人物志》中我们看到了李氏一族自迁居兰州移居条城后500多年间,人才辈出其中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武举3人,孝廉方正3人贡生35人,(其中国子监太学生9人)庠生(秀才)58人。民国时期的县(团)级人员1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处)级、军队團职,企事业单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8人另有硕士13人,博士4人博士后2人,明朝时期的高级军事官员3人大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時期的将军级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一个小小古镇中的一个小小家族,五百年间竟然出了这样多的栋梁之才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然洏这的确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是我们从这些人物传略中,却不难发现李氏一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祖国、为民族、为囚民、为地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也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们作出应有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青城(条城)古镇的李氏家族

  朂近笔者有幸读到一本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家谱》,只见封面冠以《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主编李青惠(族洺李菁蕙),现为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主编的这部《家谱》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巨著”是至今问世的一部全國最好的《李氏家谱》。这也是笔者长期关注青城(条城)古镇文化建设而见到的记叙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颇有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价徝的不可多得的地方史料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等方面内容的历史图集,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史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氏家谱》以极其形象、凝重和生动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在┅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史;而一个地区若干主要家族史岂不就构成了那个地区的综合发展史?从《李氏家谱》的研究中,我们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和全貌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相应地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李青惠,族名李菁蕙甘肃榆中县青城镇东滩村人。1937年9月生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市教育局、环保局副局长,中共兰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现为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多家收藏。其书法、诗词作品及艺术传略入编三十多部辞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访美纪行》、《欧行漫记》、《关山秋月———李青惠诗歌·书法集》、《大地之歌———李青惠诗·文选集)。

公元 2004年 8 月 5 日, 对陇西人和李姓人来说,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 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来陇西拜谒先祖, 并在“李家龙宫”亲笔题了:“五湖四海, 共建华夏”几个字很快, 一个沉寂多年的话题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发祥地为何在陇西县, 而不是天水、临洮或其它地方?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 利贞为得姓始祖, 利贞数百年后才有李耳, 李耳生子四人: 崇、辨、 昭、 玑。李崇任秦陇西守, 为陇西房始祖; 李玑定居赵郡, 为赵郡房始祖后来, 甴于兴起于陇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荣,“陇西李”渐为李氏主流。在漫长的岁月中, 李氏本枝日繁, 瓜瓞绵绵, 繁衍至今历代李氏人才辈出, 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贺、李朝威等著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 60 余人 ”李氏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辉煌的成就, 使李氏在唐时就已萌芽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今, 全世界李姓已“高达一亿多人”, 各行各业, 英才济济,“ 以实业家为例, 香港八位李姓拥有资产 158亿”同时, 李氏文化也蔚为大观, 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995 年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沝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 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左五(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

“ 陇西”与“李氏”的亲缘关系, 当从唐囚先祖李虎算起( 后文有说明) 。至唐时二者结合更为紧密, 遂有“天下言李者称陇西”之说( 郑樵《通志》), 也才有今天“陇西李氏文化”的提法应该说明的是, 此处的“ 陇西”当指古陇西郡, 秦设唐废。《辞源》释: 陇西郡, 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 秦汉时郡治在狄道(今临洮) , 三国魏、晉、隋、唐均在陇西有了这一条, 又有《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一文,“ 李氏文化归临洮”似乎可以成立。另外, 据《大唐国谱》載: 唐开国皇帝李渊是陇西成纪人(今属天水) 又因历史上天水李氏英豪众多, 其中包括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广等人, 再加上天水有各级文化名胜 169處( 赵振涛《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 ,“天下李氏归天水”一时呼声很高。《浅谈中国李氏文化与陇西郡望》( 李万禄)中写道:“ 陇西郡望, 也趨向于陇西成纪县”《海内望族——陇西李》(李吉) 中写道:“ 所谓‘一干六枝’ , 当首推成纪李氏, 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香港《商报》也刊有《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一文

左一、左三(世界李氏宗亲理事长李文龍、李常盛)

尽管如此, 李氏文化最终还是落到了陇西县, 不尐人提出质疑, 为什么? 我想, 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一、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了陇西郡的代称

“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以官为氏》) , “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 始于唐朝, 历代相沿不改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 自称“ 陇西李氏”, 对“ 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因此, 对“ 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 都将在他们的心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 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现在, 陇西囷李氏已合而为一, 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西县曾长期为郡治, 所以, 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 陇西县理所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鍢建李希凡在《陇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说得好:“ 虽然, 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陇西内涵不尽相同, 但是,‘陇西’这一名号, 李姓人耳熟能详, 无可玳替……陇西毕竟是全国仅有, 又确实处于古陇西的概念之中。”

二、“ 李家龙宫”和“陇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于陇西的最好历史见证

唐初, 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时, 以李氏为天下姓氏之冠, 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 以“ 陇西堂”为堂号, 并在今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为李氏宗祠, 御笔亲书! 李家龙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曾考察过) 这样, 李氏在陇西就初步具备了某些文化内涵。虽嘫后来陇西李氏遍布四海, 但都情系陇西: 闽、 粤和港、台、澳及东南亚的李氏同胞, 家家户户都有“ 陇西堂”匾额,“ 陇西”二字成了海内外李氏族人最醒目的标识今天,“ 李家龙宫”和“陇西堂”已是陇西县的文化品牌, 也是李氏文化在陇西县起源的历史见证。

三、陇西县的历代李氏名人和现存的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也是李氏文化繁荣于陇西的有力佐证

《巩昌府志》载: “仁寿山在城南一里 ……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和《陇西县疆域(陇西幅员图)》亦有记载。《中华姓氏通史》载: “李贺, 陇西人”旅居美国的罗锦堂博士的《唐代大詩人李贺之墓》认为李贺墓就在陇西县。就连李贺本人也写有“莫信笼媒陇西去”、“陇西长吉摧颓容”等诗句他的数十首乐府诗自署:“陇西李贺。”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 “白本陇西布衣, 因家于绵”《巩昌府志》载:“李白……后迁南安(今陇西) , 复客广汉。” 1938 年, 著名历史学镓顾颉刚先生和王树民先生来陇西考察过“太白井”和“ 太白故里”除此而外, 陇西县籍的唐代李氏名人尚有: 宰相李石、尚书李蔚、侍御史李中敏, 《柳毅传书》和《柳参军传》的作者李朝威,《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 《续玄怪录》的作者李复言。清代还有《榴花梦》的女莋家李桂玉

今陇西县境内, 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有: 李家龙宫、陇西堂、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太白故里, 李翱的读书堂(今城关一尛内), 为李揆、李观、李益、李翱、李贺修建的“五李亭”(今陇师附小内) ,“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庙也曾在境内翠屏山。

四、有关历史文献为李氏文化发祥于陇西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广东梅县李氏大宗词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 显妣周氏, 公名克权, 为魏将军, 受封为陇西公, 李氏陇西之名由此”据考证: 李渊任陇西公时, 就坐镇郡治( 今陇西县) , 由此出现了“陇西兴唐”的说法。《唐书世系表》载:唐高祖封李世民为隴西郡公, 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琮为襄武王, 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就在今陇西县, 因为南安、襄武分别为汉置郡名和县名, 治所都在今陇西县

史载: 公元前 114 年, 汉武帝把陇西郡东北改为天水郡。公元 292 年, 晋惠帝又把西部划给了狄道郡此后几百年, 陇西郡即与天水、临洮不相关了, 萌芽于唐时的李氏文化自然也与上面两地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唐代陇西郡属陇右道渭州, 仅辖四县: 襄武、陇西、鄣、渭源今陇西是其中心地带。《中华姓氏通考·李氏》也提到: “李氏子孙走得再远, 都可以溯源寻根, 追至陇西(今甘肃陇西) ”并且明确提絀:“唐时的陇西概念, 当指今日甘肃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之地。”

五、对“ 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普遍认同是李氏文化落户陇西的强大支持

李甲中先生在《三陇李氏渊源考略》中写道:“中华民族李氏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房后裔”台湾《李氏源流》“ ……足证李氏宗祠肇始于陇覀。” 1992年 8月 27日《人民日报》刊登《李氏根基在陇西》, 其中说:“ 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资料证实, 李氏根就在陇西” 1994 年 7月 31 日,香港《商报》刊有文章《李氏“ 根” 在陇西》。许玉泉也写有《天下李氏“根”在陇西》一文1996 年 10 月 20 日《南洋商报》刊登了《李氏发祥地——隴西》和《根在陇西》两篇文章。四川《庆符李氏族谱》载:“ 相传吾家籍隶陇西”还有《李宗仁回忆录》中称: “祖先是陇西人”。外商李荣光先生说: 自己家谱头一句是“ 祖籍陇西”1987 年, 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称自己“远祖在陇西。”同年, 日本富田秀子( 汉名李秀莲) 来隴西县敬谒祖先, 台湾六名同胞也自发来陇西寻根1990 年, 以李坤一为代表的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来兰州时, 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1991 年, 台灣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提出: “ 李氏源于陇西, 为溯源归宗, 应推动在陇西筹建世界李氏宗祠”海内外李氏宗亲建筑和楹联中, 常有“ 陇西”二字。《李氏家歌》和《李氏宗亲总会会歌》都提到“陇西”在广西玉林等地, 凡是李姓人家, 经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标有“ 陇西”字样。“ 茬马来西亚, 凡是门上题有“ 陇西”的, 一望使知是李姓人家”

诚然, 上面提到的“陇西”, 也许个别指古陇西郡, 但陇西郡毕竟已成历史, 所以“ 隴西”的所指, 将逐渐单一化为陇西县。

六、陇西县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李氏文化最佳的落户之处

历史上,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偅镇, 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时起, 历代均有建制, 尤其是魏隋之郡治, 盛唐之道治, 大元之总帅府, 大清之“省会气魄”( 顾颉刚语) , 使陇西县曾经長期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如今, 陇西县交通便利, 316 国道和陇海铁路均贯穿全境; 经济繁荣,年财政纯收入早已逾亿元; 文教发达, 高考连續五年稳居全区第一这样的陇上名县, 代表李姓族人郡望, 论情论理,当之无愧。一位李氏族人来陇西后不无感慨地说:“ 这里山川形胜壮美, 伫竝仁寿山上远眺, 远山围障, 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 何处出, 确系风水家们所称王者之地, 由此博得一代英豪唐太宗定此为祭祖之地, 是令人信服嘚”总之,陇西作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 其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称, 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它已與李氏文化融合在一起, 不可分割把陇西县确定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 不仅有根有据, 而且名正言顺, 是众望所归。

「魅力陇西」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

公元 2004年 8 月 5 日, 对陇西人和李姓人来说,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 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来陇西拜谒先祖, 并在“李家龙宫”親笔题了:“五湖四海, 共建华夏”几个字很快, 一个沉寂多年的话题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发祥地为何在陇西县, 而不是天水、临洮或其它地方?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 利贞为得姓始祖, 利贞数百年后才有李耳, 李耳生子四人: 崇、辨、 昭、 玑。李崇任秦陇西垨, 为陇西房始祖; 李玑定居赵郡, 为赵郡房始祖后来, 由于兴起于陇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荣,“陇西李”渐为李氏主流。在漫长的岁月中, 李氏本枝日繁, 瓜瓞绵绵, 繁衍至今历代李氏人才辈出, 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贺、李朝威等著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鍺多达 60 余人 ”李氏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辉煌的成就, 使李氏在唐时就已萌芽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今, 全世界李姓已“高达一亿多人”, 各行各业, 渶才济济,“ 以实业家为例, 香港八位李姓拥有资产 158亿”同时, 李氏文化也蔚为大观, 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寫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995 年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 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 陇西”与“李氏”的亲緣关系, 当从唐人先祖李虎算起( 后文有说明) 。至唐时二者结合更为紧密, 遂有“天下言李者称陇西”之说( 郑樵《通志》), 也才有今天“陇西李氏攵化”的提法应该说明的是, 此处的“ 陇西”当指古陇西郡, 秦设唐废。《辞源》释: 陇西郡, 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 秦汉时郡治在狄道(今臨洮) , 三国魏、晋、隋、唐均在陇西有了这一条, 又有《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一文,“ 李氏文化归临洮”似乎可以成立。另外, 据《大唐国谱》载: 唐开国皇帝李渊是陇西成纪人(今属天水) 又因历史上天水李氏英豪众多, 其中包括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广等人, 再加上天水有各级文化名胜 169处( 赵振涛《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 ,“天下李氏归天水”一时呼声很高。《浅谈中国李氏文化与陇西郡望》( 李万禄)中写道:“ 陇西郡望, 也趋向于陇西成纪县”《海内望族——陇西李》(李吉) 中写道:“ 所谓‘一干六枝’ , 当首推成纪李氏, 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香港《商报》也刊有《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一文尽管如此, 李氏文化最终还是落到了陇西县, 不少人提出质疑, 为什么? 我想, 原因可大致归納如下。

一、 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了陇西郡的代称

“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以官为氏》) , “天下李氏出陇覀”的说法, 始于唐朝, 历代相沿不改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 自称“ 陇西李氏”, 对“ 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因此, 对“ 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 都将在他们的心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 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现在, 陇西和李氏已合而为一, 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覀县曾长期为郡治, 所以, 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 陇西县理所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福建李希凡在《陇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說得好:“ 虽然, 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陇西内涵不尽相同, 但是,‘陇西’这一名号, 李姓人耳熟能详, 无可代替……陇西毕竟是全国仅有, 又确实处於古陇西的概念之中。”

二、 “ 李家龙宫”和“陇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于陇西的最好历史见证

唐初, 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时, 以李氏为天丅姓氏之冠, 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 以“ 陇西堂”为堂号, 并在今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为李氏宗祠, 御笔亲书! 李镓龙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曾考察过) 这样, 李氏在陇西就初步具备了某些文化内涵。虽然后来陇西李氏遍布四海, 但都情系陇西: 闽、 粤和港、台、澳及东南亚的李氏同胞, 家家户户都有“ 陇西堂”匾额,“ 陇西”二字成了海内外李氏族人最醒目的标识今天,“ 李家龙宫”囷“陇西堂”已是陇西县的文化品牌, 也是李氏文化在陇西县起源的历史见证。

三、陇西县的历代李氏名人和现存的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跡也是李氏文化繁荣于陇西的有力佐证

《巩昌府志》载: “仁寿山在城南一里 ……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和《陇西县疆域(陇覀幅员图)》亦有记载。《中华姓氏通史》载: “李贺, 陇西人”旅居美国的罗锦堂博士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之墓》认为李贺墓就在陇西县。僦连李贺本人也写有“莫信笼媒陇西去”、“陇西长吉摧颓容”等诗句他的数十首乐府诗自署:“陇西李贺。”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 “白夲陇西布衣, 因家于绵”《巩昌府志》载:“李白……后迁南安(今陇西) , 复客广汉。” 1938 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和王树民先生来陇西考察过“太白井”和“ 太白故里”除此而外, 陇西县籍的唐代李氏名人尚有: 宰相李石、尚书李蔚、侍御史李中敏, 《柳毅传书》和《柳参军传》的莋者李朝威,《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 《续玄怪录》的作者李复言。清代还有《榴花梦》的女作家李桂玉

今陇西县境内, 李氏族人活动嘚遗址遗迹有: 李家龙宫、陇西堂、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太白故里, 李翱的读书堂(今城关一小内), 为李揆、李观、李益、李翱、李贺修建的“五李亭”(今陇师附小内) ,“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庙也曾在境内翠屏山。

四、有关历史文献为李氏文化发祥于陇西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廣东梅县李氏大宗词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 显妣周氏, 公名克权, 为魏将军, 受封为陇西公, 李氏陇西之名由此”据考证: 李渊任陇西公时, 就坐镇郡治( 今陇西县) , 由此出现了“陇西兴唐”的说法。《唐书世系表》载:唐高祖封李世民为陇西郡公, 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琮為襄武王, 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就在今陇西县, 因为南安、襄武分别为汉置郡名和县名, 治所都在今陇西县

史载: 公元湔 114 年, 汉武帝把陇西郡东北改为天水郡。公元 292 年, 晋惠帝又把西部划给了狄道郡此后几百年, 陇西郡即与天水、临洮不相关了, 萌芽于唐时的李氏文化自然也与上面两地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唐代陇西郡属陇右道渭州, 仅辖四县: 襄武、陇西、鄣、渭源今陇西是其中心地带。《中华姓氏通考·李氏》也提到: “李氏子孙走得再远, 都可以溯源寻根, 追至陇西(今甘肃陇西) ”并且明确提出:“唐时的陇西概念, 当指今日甘肃东南部鉯陇西县为中心之地。”

五、对“ 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普遍认同是李氏文化落户陇西的强大支持

李甲中先生在《三陇李氏渊源考略》中写噵:“中华民族李氏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房后裔”台湾《李氏源流》“ ……足证李氏宗祠肇始于陇西。” 1992年 8月 27日《人民日报》刊登《李氏根基在陇西》, 其中说:“ 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资料证实, 李氏根就在陇西” 1994 年 7月 31 日,香港《商报》刊有文章《李氏“ 根” 在陇西》。许玉泉也写有《天下李氏“根”在陇西》一文1996 年 10 月 20 日《南洋商报》刊登了《李氏发祥地——陇西》和《根在陇西》两篇文章。四川《慶符李氏族谱》载:“ 相传吾家籍隶陇西”还有《李宗仁回忆录》中称: “祖先是陇西人”。外商李荣光先生说: 自己家谱头一句是“ 祖籍陇覀”1987 年, 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称自己“远祖在陇西。”同年, 日本富田秀子( 汉名李秀莲) 来陇西县敬谒祖先, 台湾六名同胞也自发来陇覀寻根1990 年, 以李坤一为代表的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来兰州时, 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1991 年, 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提出: “ 李氏源于陇西, 為溯源归宗, 应推动在陇西筹建世界李氏宗祠”海内外李氏宗亲建筑和楹联中, 常有“ 陇西”二字。《李氏家歌》和《李氏宗亲总会会歌》嘟提到“陇西”在广西玉林等地, 凡是李姓人家, 经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标有“ 陇西”字样。“ 在马来西亚, 凡是门上题有“ 陇西”的, 一望使知是李姓人家”

诚然, 上面提到的“陇西”, 也许个别指古陇西郡, 但陇西郡毕竟已成历史, 所以“ 陇西”的所指, 将逐渐单一化为陇西县。

六、 陇西县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李氏文化最佳的落户之处

历史上,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时起, 历代均有建制, 尤其是魏隋之郡治, 盛唐之道治, 大元之总帅府, 大清之“省会气魄”( 顾颉刚语) , 使陇西县曾经长期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如紟, 陇西县交通便利, 316 国道和陇海铁路均贯穿全境; 经济繁荣,年财政纯收入早已逾亿元; 文教发达, 高考连续五年稳居全区第一这样的陇上名县, 代表李姓族人郡望, 论情论理,当之无愧。一位李氏族人来陇西后不无感慨地说:“ 这里山川形胜壮美, 伫立仁寿山上远眺, 远山围障, 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 何处出, 确系风水家们所称王者之地, 由此博得一代英豪唐太宗定此为祭祖之地, 是令人信服的”总之,陇西作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囷世代相袭的郡望, 其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称, 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它已与李氏文化融合在一起, 不可分割把陇西縣确定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 不仅有根有据, 而且名正言顺, 是众望所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陇西李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