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坐禅谷有些时间了,现在大约能坐个三十分左右,坐到差不多的时间经常会出现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感觉身

查看: 10782|回复: 111
【以身证道】—— 坐禅的医者
我玩的应用:
欢迎访问西户社区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南怀瑾01.jpg (110.73 KB, 下载次数: 4)
13:33 上传
psb (76).jpg (95.62 KB, 下载次数: 1)
13:34 上传
psb (77).jpg (167.69 KB, 下载次数: 2)
13:34 上传
& && & 作为南师永远的追随者,梵山益生的这个帖子的主题是【以身证道】,后面有大量的关于禅修的学习和体验的知识。
& && & &&这样做,一方面为了寄托对南师的怀念,一方面为了探讨释、道、儒、武、医,和喜欢瑜伽、养生、心理咨询、自然疗法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朋友们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仅此而已。
& && && &有错误之处,希望及时指出,谢谢。
责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顶天立地的支柱!&
中风,是身体狂欢得忘乎所以!
癌症则是人体自我否定的毁灭种子!&
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老天不会为难头脑简单的孩子。&
只要能盘坐几个小时,你就会明白——所谓的高潮,其实是你用大量生命能绽放的烟花而已!&
马云:“过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今天我们是后者:永保好奇”。
——这个说辞很清楚,我不会沉溺信仰,但是你们一定缺失信仰。&
中老年人养生的核心思想
人过四十,阴气自半。
中年大修,根基再振完善。
然大修不易也:修国家,良臣不易;俢身命,良医亦难!
知因果,而后知进退。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 &
& &&& 真正的好女人的标准是什么?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一般的所谓好女人的标准,说得都很随便,难免贻笑大方。那就先谈谈好男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衡量一个好男人的基本标准?连基本标准都达不到,好男人的概念就无从提起。
& && &&&看一看在现实中人们是如何评价男人的——
& && &&&诚实厚道、敢作敢为、才华横溢等等,这仅仅是对男人的行为能力的评价,不是标准。
& && &&&而有修养、人品不错、有正义感等等,这些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底线参考,也无法系统的考量他到底是不是好男人?
& && &&&我想总有一个公认的基本定论吧?那就是——【以身证道】!
& && &&&下面就说一说,【以身证道】的【道】是什么?
& && &&&道是一种境界。
& && &&&那境界又是什么?
& && &&&境界是一个人的修为高度。
& && &&&那么,修为又是什么?
& && &&&修为,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其所作所为产生的光芒。
& && &&&——那么修养是什么?
& &&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何才能产生光芒?
& && &&&修养是一个人的家庭教养、性格、学识、阅历、艺术...以及在思想理论上的综合概念。
& && &&&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要产生光芒,还确实不容易。因为前提很苛刻——真正的完善并且高标准的规范自我,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成为有一定修养的人,但求善始,不求善终,并且使得自身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别人服务(就是狭义的无为),给他人带来利益。一切都从为了别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为自己利益考虑(狭义的有为),也就是说——要【无为】而不是【有为】。这样他的所作所为就能产生光芒。
& && && &这就是【以身证道】的基本概念,也是衡量男人好坏、高低的基本标准尺度。有一分【以身证道】的修为,就向好男人迈进一分。仅此而已。
鹰的重生——真的很震撼!
有一分【以身证道】的修为,就向好男人迈进一分。&
真正的好女人的标准是什么?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一般的所谓好女人的标准,说得都很随便,难免贻笑大方。那就先谈谈好男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衡量一个好男人的基本标准?连基本标准都达不到,好男人的概念就无从提起。
zxcizoxciozxc06
& && && && && && && &&&如何静坐问答录一般问题
一、没有师父指导,可不可以自己修学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 & 答: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现代人最流行讲走火入魔,其实没有什么火,也没有什么魔。只是静坐的理论、静坐的方法搞不清楚,再加上下意识里有些神秘观念,以发精神、思想不纯净,自己造成幻境,这便叫走火入魔。像宋明理学家们大都讲究静坐,从来没有走火入魔过。因为他们静坐的要旨重在养心,讲究的是思想纯净,所以没有什么走火入魔这些鬼话。二、是不是在佛堂才能静坐?静坐是否一定要烧香、穿法衣再入座?& & 答:不一定,随便哪里都可以坐,无处不可坐。信仰佛教的人才要在佛堂、禅堂静坐。不是信仰佛教的人,哪里都可以坐,什么衣服都可以,什么形式都可以,静坐是共法,是佛法和一切其他宗教外道们的共法。三、有家庭儿女、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 答:当然可以啊。静坐是最好的休息。四、天生有病或肢体残障能否学静坐?姿势不能完全达到标准有没有问题?& & 答:静坐主要的目的在心静,并不一定在乎姿势。心静了就是静坐,所以当然可以。五、静坐可不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 & 答:可以。六、过度疲劳、爱困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 & 答:疲倦想睡的时候静坐是休息。假使要做功夫的话,最好是精神好的时候,睡醒以后再静坐。七、静坐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在家人吃荤可不可以静坐?& & 答:都可以。八、什么时候静坐最好?是否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静坐?& & 答:什么时间都行。道家喜欢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阴阳家(不是易经)的物理自然法则,注重时辰静坐是做道家炼丹功夫用的,平常没有时间的限制。九、感冒生病时可不可以静坐?& & 答:当然可以。感冒生病会好得快些。十、很嘈杂的工作环境可不可以静坐?& & 答:可以&静&,不一定要静坐,在嘈杂的环境里摆出静坐盘腿的姿势,人家看你是怪相。其实心静在哪里都可以。十一、有便秘、痔疮或者驼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 答:可以。心静对一切病都有利。十二、怀孕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 答:可以。可是没有练过盘腿的孕妇最好不要盘腿静坐。怀孕以前有盘腿习惯的人,当然可以盘腿,这都没有关系。十三、有精神病的人(包括先天及后天受环境影响)可不可以静坐?静坐后& & 对他有没有帮助?& & 答:这个要看情形,也需要有人辅导。理论上静坐对精神病者绝对有好处。但是没有适当的人照顾辅导,有时候反而引起他更多的幻想,不太好。十四、静坐的人可不可以常喝冰水?& & 答:看习惯而定。依照养生之道,最好是少喝为妙。十五、静坐后可否立即洗澡?& & 答:这个没有问题。十六、吃饱后可否立即静坐?& & 答:初学静坐的人,刚刚吃饱了不能静坐,因为肠胃正在忙着消化,不适合静坐。对静坐已经有心得的人来讲,吃饱了马上去静坐,一下子就消化了。初学的人最好吃饱以后休息半个钟头到四十分钟以后再上座。至于肚子饿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初学的人最好是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十七、房事过后可不可以静坐?& & 答:可以。不过对初学的人来讲不太适合,最好是房事过后、休息好,精神足了再来静坐。十八、静坐以后是不是有助于房事?& & 答:现在我们学的是静坐,不是学房事。如果把静坐积蓄起来的能量用来行房,拼命的动,同静坐的原则相反,损失更大。十九、不洗脸、不漱口可以静坐吗?& & 答:静坐同这些琐事关系不大,暂不讨论,免得浪费时间。二十、小孩子可不可以静坐?& & 答:也可以啊!静坐是养心,静下来就对了,如果是好奇,想求神通,那当然不好,就不要他静坐。廿一、应酬喝酒后可不可以静坐?& & 答:应酬喝酒醉了,你要他静坐,他也不干。要等他酒精消耗完了,消化好一点,安静一点的时候再静坐,静坐为的是养心。廿二、初学静坐有那些正确的参考书?或读哪些佛家、道家的经典?& & 答:现在有关静坐的书很多,正确的有摩诃(大)止观,小止观。学佛的最好走这个路线,或者是&佛法要领&,其次是老古公司出版的这几本。学道家的最好看&性命主旨&、&悟真篇&,不过注解不要乱看,各家注的不同。其余的道书丹经很多,最好要审慎选择。廿三、静坐以后可不可以参加喜庆宴会等俗务应酬?或看无关修道的杂志文& & 章和电视电影?& & 答:这些都没有关系,静坐并不妨碍普通生活。静坐以后去打滚都可以,你要跳舞也管不着。廿四、为什么要静坐?& & 答:这就要反问你自己了。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一、静坐时如何知道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 & 答:这要凭个人自己的感觉。从外在来讲,最好每个人对生理学、解剖学、医学都有点了解,甚至看看医学上标准的人体骨骼图片。内在方面,自己对不对要凭感觉。假定一个人对自己身体感觉都不灵敏,当然有问题。可是世界上对自己身体内部感觉很灵敏的并不多。这要经过静坐训练、相当有功夫的人,才会对自己内部身体感觉很清楚。这样可以养生、健康、长寿,所以主要的关键还是看自己。 二、静坐时身体会颤动、发冷、发热、发汗?& & 答:假使是因为静坐的影响而有这种现象,这是病态的发露,因为内部本来有病,因静坐而引发宿疾,就使你感觉清楚。如果病很轻微,因静坐发冷、发热、颤抖(动),身体就会自然好转。如果病比较严重,自己有医学知识的就晓得治疗,不然的话,要找医生研究。这是静坐的自然现象,不是静坐引起的毛病。这是好现象,自己就知道怎么样去保养治疗。 三、静坐后体重增加或减轻怎么办?& & 答:不要太注意体重的变化。体重是受情绪、心理、生理、气候和饮食的影响,随时在变化。静坐不要注意这个,否则就是太注重身体,偏向唯物思想了。静坐是养心。 四、静坐后精神奕奕,晚上睡不着怎么办?& & 答:静坐坐得好,本来可以断除睡眠。不要太重视这个问题。昼起夜眠和一天三餐一样,都是习惯问题所养成,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学佛的人,视睡眠是魔障,是蓋緾。如功夫到了不睡,一天当两天用,岂不更好。 五、静坐中,有时不由自主的气动,身体摇摆不已,会跳动,或打神拳,该& & 让它继续或停止?& & 答:那要看情形。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知觉(思想),一个是感觉。气动带来的现象属于感觉状态。身体里的气机发动,可以说是好现象,也可以说不是好现象。身体里哪里有障碍,气血流通时,它就自然反应发生这种现象。至于要让他发展或制止他,就要靠智慧来判断了。有的人头脑很清醒、很正常,为了他的身体,可以让他继续、鼓励他动,等于是最好的内在运动,使他身体恢复健康。如果是精神有问题,或是思想倾向神秘性的,最好立刻制止,不然演变下去变成乩童、跳神的人,再加上神秘思想,就变成病态,不应该如此。任何一件事的好坏都看人的运用。 六、为什么静坐后反而感觉腰酸、背痛、脚麻、觉得混身是病,而且很容易& & 受风寒感冒?& & 答:那是本来就有那么多病。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因静坐而反应出内在的病,并不是静坐引出你的病。腰酸背痛就是腰部有问题,如果自己不懂的话,赶快去看医生。 七、静坐后会打呃、放屁,是否有问题?在佛堂静坐时可不可以放屁?& & 答:静坐的时候最容易打呃放屁,那是中宫的胃气要通了。普通人饮食过度,食道和胃肠都不大通的,多半有消化不良或者胃酸过多的问题。静坐坐得好,胃气通了,身体健康,上行是打呃,下行到肠子,肠子不健康的话,有很多废气在里头,自然要放屁。道家有许多观念,认为放屁是元气漏了,不管哪一种屁,拼命夹着肛门,不让屁漏出来,这是很危险的事。有些废气必须把它排泄掉,如果肠胃有问题,又忍屁不放,往往引起中毒的现象。可是对完全辟谷的人而言,不吃东西,肠胃清了,功夫到某一极点的时候,有一种屁是很难得的,不能放,放了会有漏精现象。究竟哪种屁是元气,哪种屁是精气,哪种屁是废气,要靠自己的智慧去体会,最好有废气就把它排掉。至于在佛堂里打呃放屁,这是生理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不敬的问题。所谓不恭敬,是故意造成的便不恭敬。如果是生理自然的反应,佛难道不慈悲吗?一个病人到佛堂,说这个病人很臭,应该赶出去,或者让他忍屁而死,那还叫做大慈大悲的佛吗? 八、静坐后可不可以有性关系,是否必须戒绝房事?& & 答: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一般人学静坐有很多不同的目的,包括健康、长寿、修道、求神通、学佛、练功夫,不管是什么目的,基本上,静坐是要守戒的不能漏精、射精,这是基本原理。但是有许多人学静坐就是为了性行为。尤其是男性,希望藉着静坐把性工具练得坚强牢固,征服女性,以此为神通、快乐。如果是为了这种目的,则是自求早死,这是绝对不好的事。至于普通人静坐以后能不能有性行为,就看你自己静坐的目的是为什么?一般来讲,正常的性行为是可以的,不过要节制才是,不要随时随地去&做人&,太纵欲是有害的。 九、静坐后,生理机能旺盛,性欲勃起,如何调服?是否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 答:这是最难的问题了,也是静坐第一关。大家学静坐,不管是为了健康长寿,或是修道、学佛,碰到这一关几乎都过不了,就自然会去做性行为。《楞严经》上也讲到这一关很重要。所谓性欲勃起,就是淫根勃起,佛经上把男女性器叫做身根、也叫做外淫根。实际上真正的淫根不是这个工具,而是心念。最好的调服方式就是把心念空了,如果能空掉心念,这个不是问题。许多人心念空不了,在工具上面想办法练气功、练各种调服,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当然也有各种特殊的方法,以修道的立场来讲,最好的方法是减少饮食,肠胃空一点就很容易调服。念头一空就回转了。回转来就变成身体最好的营养。 十、女性月经期间,可不可以静坐?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答:对一般初学的人来讲,最好是休息几天。如果是学佛的人,走心地法门,念佛参禅,看空了身体的,那么,月经期间静坐,一点妨碍也没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道家和其他做功夫---所谓练气血的,就是要考虑一下,在这个时候故意锻炼气血,恐怕逆流反走,就形成气血不顺畅,反而变成病态,至于功夫好的人,就看她自己的经验了。只能说到这里,高深一层,以后再说。 十一、老年人(尤其更年期的人)静坐是否有需注意事项?& & 答: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多注意心地法门,信佛教的最好念佛,信其他宗教的,也要一他的宗教信仰为主,这样静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十二、为什么静坐后,有时会闻到檀香味?& & 答:这有两种情况,大部分是自己体内的变化,譬如说,静坐坐得好,效果达到脾胃净化,就会产生檀香味或其他香味。如果肝脏有了好的效果,就会产生一种清香的味道,本来人体内部是香的,都是自己心念不好,生理不健康,所以搞得很臭。另外一种情况是外力的加持,如佛菩萨感应所带来的檀香味,这是宗教上的现象,不要搞不清楚。 十三、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 答:当然可以静坐。不过,要走心地法门,注意思想念头,只管心念,好好养心,那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想做各种功夫,需有专门内行的人指导。 十四、静坐坐得好,会一直拉肚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答:对静坐坐得好的人来讲,拉肚子是好事情,表示气脉走通了,在清理肠胃。我所知道的,有人甚至一天拉一、二十次,最后像水泻一样大拉,拉一次清爽一次,那是静坐的效果到了,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不要病态的腹泻当作好现象,那是不多的,要求医药才好。 十五、静坐坐得好,会经常漏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答:漏丹原来是道家的名称,后来佛家也通用这个&丹&字,就是普通所谓的&精&。漏丹就是遗精,真正的精不只包括两性的精虫卵子,还包括各种气的作用。遗精的途径很多,包括梦遗、醒着遗、性交中早泄、遗精、阳不举阳痿,都是性荷尔蒙(内分泌),乃至整个身体荷尔蒙(内分泌)衰弱的毛病。所以丹也同全身荷尔蒙,包括脑下垂荷尔蒙、甲状腺荷尔蒙、肾上腺荷尔蒙、性腺荷尔蒙等内分泌通通有关。丹漏了就是病态、不太好。最好静坐坐到不漏丹。不漏丹身体绝对健康,可是不论男女,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不漏丹。道家的理论和现在生理学不同,精是气华的,这个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元气,也就是生命能所变化出来的产生的。想要炼精化气、使身体健康、长生不老,甚至成佛成仙,第一项条件就是戒淫,断除性行为。道家所谓&百日筑基&起码一百天,将近四个月时间,完全不漏丹。心理上还要完全不动淫欲之念,这个才是初基打好。不过,初基打好并不算成功,还要&十月怀胎&,等于一个女人,胎儿在肚子里要好好保养。百日筑基加上十月怀胎,是一年两个月,生理上要没有遗精,或性行为的射精,心理上也要很平静,像婴儿一样没有淫欲。&十月怀胎&以外还要&三年哺乳&,至少三年,要这样不漏丹,这个是四年两个月了。然后等婴儿长大,这中间当然也不能漏精,如果漏掉了,婴儿就长不大。四年两个月以后是&九年面壁&,所以总共要十几年不漏丹,以后还要不要漏呢?问神仙去。总之,修成功了,起码也要十几年,所以不漏丹这个问题讲起来有那么严重。不漏丹是初步,一般人学打坐,据我所知,大部分的人不坐还好,越坐越漏,漏得厉害,甚至还故意去漏,那就免谈了。 十六、有时特别烦躁,无法静坐,怎么办?& & 答:那是心理问题,或是心脏、肝脏有毛病,总是身体内部有不健康的地方,就要注意。 十七、有时静坐会不想起来,也不想办事,怎么办?& & 答:那要看什么情形。有一种人是身体完全没有感觉,那是病态,要治疗。不过病态到这样的人比较少。普通静坐有一点点效果也会这样,这要能够自由作主才对,有意能够坐得住才好。而且在静坐中发生心理生理的舒畅喜乐才是对的。 十八、瑜伽术、气功与静坐入定有没有关系?& & 答:都有好处。 十九、有口水来时怎么办?& & 答:缓缓咽下去。 二十、后脑有声音不停怎么办?& & 答:不要注意它,越注意越厉害,那是气向脑部走,头部气脉快要打通以前的现象。不理它,气自然就走通了,真正走通以后,还有更美妙的境界。
中医的千古之秘——人体本身有大药!&
一、静坐时听到特别的声音(幻声)及看到一些光影幻象,怎么办?& & 答:这些都是心理作用所影响。也有一小部分是由生理内部变化所引起的。这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若见诸非相&,知道一切是幻境,不理它就好。这些幻声幻相并不是坏事,那是静坐进步当中的一种现象。如果当成有神通、有鬼神,就是迷幻成真,最好停止静坐。 二、静坐时看到鬼怎么办?& & 答:也同前面的问题一样,一切都是自己下意识的幻想,就唯识的道理来讲,都是独影境或带质境。换句话说,都是下意识的精神状态,不是真实的。只要把道理搞清楚了,一点都用不著害怕。 三、静坐时胡思乱想不已,怎么办?& & 答:那很难办。要走心地法门,那要多研究佛学啰。我也没办法帮助你,只能够叫你空。佛也只能说:‘住一切皆空’,怎么空?佛、神仙都没有办法帮你空。 四、静坐时容易昏沉睡著,怎么办?& & 答:昏沉睡著有两种问题。一种是心理问题,心情沮丧、精神不好,会容易昏沉。一个是生理问题、身体、头脑不健康也有这种情形。最好是睡够了再起来静坐。 五、静坐时觉得心灰意懒,人生无望,想自杀,怎么办?& & 答:这个、佛都没有办法救你,要自己看空。至于说为了灰心去静坐,已经不对了。既然灰心,就不会静坐,既然静坐,又要灰心,那不晓得为了什么?这都是心理问题,必须自求解脱。不过,要想一想,自杀以后,到另外一个世界,那边使你更灰心怎么办? 六、静坐中突然想笑,有时又想哭,不知为什么?& & 答:这是心理状况引起的,第六意识不能作主,就会跟着这个现象乱跑。少部分也是生理状况引起的。肺和心脏的气走动了,就会喜欢笑。肾脏同肝脏的气走动了,会有悲观流泪的现象。但大部分还是心理因素,这要检查自己的心理。 七、静坐如何观想光明点?观想丹田可不可以?丹田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 答:这个问题已经超过静坐的范围,完全是密宗与道家所注重的问题,属于佛法修持和修道的范围。修道学佛的人,不一定要观想光明点,可以观想的很多,譬如佛像。& & 现在道家错误的解释,肚脐下一寸三分叫下丹田。其实下丹田的位置依每个人的体型、手指长短而有不同。正确的量法是以每个人中指中间一截的背面为标准长度,从肚脐往下量这个长度,就可以找到下丹田。中丹田在心,上丹田在眉心,间脑这里。 上田、中田、下田,道家叫做三个丹田,所以观想的时候,把这个光明点定在哪一个丹田,要看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而且真正的明点不是观想出来的,而是修道学佛的人功夫到达某一境界,光明出现,那才是真正自性的明点。观想的明点不算是真的,而且不要摆在下丹田,尤其是女性,千万不要这样,否则对身体不好。这是学佛修道的专门问题,要专门研究。 八、为什么要数息、数两下就忘了,观想佛、想不起来?作白骨观也作不起& & 来?做这些功夫有什么用?& & 答:那是学佛的专门问题,至于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心念不能止,不能专一。学佛能够训练到心念专一,也不昏沉、也不散乱,这是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谈何容易啊!至于说做这些功夫有什么用?这太专门了,各有专书,不能笼统的讲。 九、学习静坐的人在日常生活、办公时,应如何练习定力?& & 答:那就要看你的定力了。定力同静坐可以说有关联,也可以说没有关联。有定力的人,就算不学静坐,也可以日理万机,事情虽然多,头脑还是很冷静,心情也很平静。至于说,静坐做得好,练出定力,用来做事,那要相当的功夫了。怎么样去练习?方法太多了,要现场做,不是空谈理论的事。 十、为什么静坐后,亲情、友情、手足之情、男女之情反而更觉浓厚、更难& & 割舍?该如何派遣?& & 答:这是智慧问题,不是静坐的问题。不过因静坐,头脑清楚了,自己发现情重,并不是静坐使你多情。这是心理同生理状态,由形而下到形而上,要先研究佛学再讲。 十一、静坐有了某种定力,可以把他人、世界和事件分隔开来,与我自己的& & 内在漠不相关,得到一种逃开的宁静。可不可以用这种方法?用坏了会& & 不会精神分裂?& & 答:大体上这是很好的事情,不会有精神分裂的问题。但是细微的思想很多的话,就等于双重精神状态了,那要注意。 十二、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 答:这个很难讲了,正常的人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一笑)怎么叫正常的,很难下定论。以佛眼看来,这个世界,便是病态的变相,人生,也多是变态的。 十三、如何克服恐惧感?& & 答:这要道理上看通了。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念经、念咒,实际上这还不是究竟,究竟是要道理看通,检查自己的心理,为什么恐惧? 十四、脾气大、嗔心重怎么办?& & 答:这也要道理搞清楚,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不是静坐可以解决的。 十五、怕死怎么办?& & 答:最好死了以后再研究。(大笑)
一、如何炼化精气神?& & 答:方法太多了。所有的佛经、道家的书籍和印度瑜伽术都在这个问题上转,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哉问。 二、何谓奇经八脉?& & 答:普通的经脉属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奇经不是属于血管系统,也不是普通的神经,是另辟一路的,有八个脉,就是八条气化之路。奇经八脉不完全属于肉体生理的部分,而是生理跟神精结合的部分。 三、在睡眠中怎么用功?& & 答:既然睡眠,就不会用功了。既然用功,就不会睡眠了。 四、入定与睡眠有何不同?& & 答:这两个名称就不同。入定有各种定境,各种现象。定这个字很简单,一个念头,等于一个珠子一样,把它定住在那里,永远是这颗珠子,那个叫入定。珠子不只一颗,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定有各种各样的境界。千万注意,不要把静坐当作入定,那就错了。静坐是初步练习,将来功夫高了,可以因静坐或学佛修道,进入你要的境界,那个叫入定。睡眠是大昏沉,当然不是静坐的定境。 五、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 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钉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译,是百千种方法,是你达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体跟着定,奇脉也跟着定了,这个叫‘定’。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所以佛教的念佛参禅、其他宗教转移的做礼拜、祷告,没有杂念妄想,定到一个念头上,乃至道家做各种功夫,密宗的各种观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吗?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别,静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学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证得菩提、大彻大悟、悟道成佛,那个大智慧的解脱――‘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脱。我们普通学静坐同入定还没有关系,坐个几天几夜都不动,只能说静坐做得好,是不是达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达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脱了没有,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六、三际托空以后该如何?& & 答:三际托空是佛学禅学的名称,太专门了,超出静坐的范畴。那是把心分作三段处理,前一个念头让它过去,后面的念头未来,中间的这个念头当下就空灵了,这个叫三际托空,并不是佛法的究竞,而是最初步的空念头的练习。实际上,中间这个念头的空灵还是意识境界的空灵,这里头还要起慧观,就是智慧的观察。所谓一切方法,皆如梦如幻,这是假观---一切方法即假即有,这是幻观、也是假观。然后一切方法的本体即有即空,即幻即空,这是空观,还属于三际的前后两头;然后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至性本来能生万法,亦能空万法这就进入中观,中观以后,中字还要舍掉,即是达到毕竟空,空还要毕竟舍掉,这些都属于佛学的范围。 七、什么是出阴神、出阳神?跟化身、意生身有何关系?& & 答:出阴神、出阳神是道家的观念;其实懂了唯识的道理,有时阴神、阳神还是属于独影意识的境界。拿道家来讲,普通能够出神,都属于独影意识的晶界,都是阴神,真正出阳神,那要到达即身成佛境界,第八阿赖耶识整个转了。这种独影意识跟化身、意生身当然有关系,修成功了,独影意识也变成化身,意识也可以化身去了。修不成功啊,一切都是幻想、魔境,这个也是学佛修道专门的问题。 八、坐中见佛、梦中见佛与实相见佛有何不同?& & 答:静坐中见佛、睡梦中见佛、实相见佛当然不同啊,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是答案,不要问我了。 九、静坐是看到影相,有先知的能力,但时真时假怎么办?如何鉴别?& & 答:静坐有时有先知,小事蛮灵,大事反而不灵,都是第六意识、独影意识境界。至于说灵不灵、对不对,这个问题是专门的,慢慢去参究,暂时不告诉你。如果把这个当成神通,认为很灵,久了以后就进入神通二号---神经境界,要特别小心。 十、开悟与静坐有何关系?是否要开悟非静坐不可?& & 答:开悟和静坐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的开悟不一定要静坐,但是如果为了开悟而学静坐,这也是应该。 十一、什么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 答:三花是‘精、气、神’,气脉到头顶上通开了就是‘三花聚顶’。五气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心、肝、脾、胃、肾,这些内脏都绝对健康了叫作‘五气朝元’,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奇经八脉、气脉都通了。 十二、如何鉴定一个人有道无道?& & 答:这个很难讲,这个问题不答。有道的人一定慈悲喜舍、戒定慧俱足,很明显的。 十三、悟了道有什么用?悟了道以后如何?& & 答:悟了道以后好吃饭、好睡觉。(大笑) 十四、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如何修炼?程度差别如何?& & 答:其实人都通的嘛。吃了饭会拉屎、耳朵听得到、眼睛看得见;这都通啊。至于说那些神通,有专门的修法,修成功了,还不算真神通,要大彻大悟以后,自性本来俱备神通,那又属于佛法范围,以后专门再讲。 十五、有了神通可不可以表演?& & 答:有神通的人都不表演。表演的叫魔术。 十六、悟道的人是否一定具足神通?& & 答:那有两种情形。有些人悟道了,不要神通。有些人悟道了,有神通。至于一般人想学道、修神通的,已经是不通,表演神通更是魔道,那叫做耍魔术。 十七、报化身成就,是否非双修不可?& & 答:不一定,不应作如此说。这是佛法专门的问题,不在此讨论。 十八、禅宗三关在功夫境界上怎么讲?在菩萨果位上如何说?& & 答:这些在&禅海蠡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书中都有,这里不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怀瑾大师
& & 事实上,在【古传中医】来说,具备千里诊病的能力,只能算是“入门技术”。在古代,一个真正好的中医,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古传中医的“五知”。
& & 这“五知”是哪五知呢?请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行论篇》中,歧伯是如何教导黄帝的:& & 一曰知治神,& & 二曰知养身,& & 三曰知毒药之伪真,& & 四曰知砭石之小大,& & 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0cfdf27cgde&690.jpg (272.48 KB, 下载次数: 2)
10:56 上传
& & 古传中医所说的“精”,并不单指男性排泄出来的那个精,那是后天之精所转化。古传中医认为精有两种——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很好理解,就是交媾之精、血、津、液等。所谓先天之精,则是“元精”,就是本文刚开始时提到的“自家水”,它是人体的“真药”。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活子时】的概念,其实人体在【活子时】时所产生的“精”,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以藏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是“全身无处不藏精”,但主要藏纳于丹田及内外肾,当然,五脏六腑皆有先天之精。
& && & 如果反对“双盘”的人能每天轻松的盘上两三个时辰并坚持三年的话,他们是决不会这么说的。
& && & 自古以来,释、道、儒、医、武,各家各派几乎都知道要双盘。
& & 双盘怎么“盘”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双盘法。其一是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另外一个是反过来,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佛门管前者叫“吉祥坐”,后者叫“降魔坐”或“金刚坐”)。盘法不一样,“痛快”却一样!
& & 在医家看来,“双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修习医道的必经途径!不主张“双盘”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得啥真传。
双盘02.jpg (111.28 KB, 下载次数: 4)
16:42 上传
双盘01.jpg (141.12 KB, 下载次数: 3)
16:43 上传
& &【玄关】就是区别一个人是真懂道德、阴符、参同契三经,还是只一知半解的一关”,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医家大秘密:象数之理一旦通达,《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三部经书就可冰释,用之“破解”《黄帝内经》,则可得医道之至极,成就道医的种种不可思议能力。
& & 我们的老祖宗,从自身开始,观察了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认为天体是地球的扩大,地球则是天体的缩小。而人体,则是整个宇宙天地的缩影!
& & 如果下面几个问题,你的答案有一个以上是肯定的,那么紧张压力就已经在损害到你的身心健康了:
01.最近您是不是发现自己食欲不振,或者变得十分贪吃?02.您是不是已经容易失眠,或失眠很久了?03.您是不是血压不稳,或者血压已经容易升高了?04.您是不是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甚至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05.您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自尊心也在慢慢散失?06.您是不是常常担忧未来?甚至对2012年怀有不知名的恐惧?07.您是不是发现记忆力和注意力正在减弱?常常忘记事情?08.您是不是常常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就急着要做下面一件事情?09.您是不是变得很容易烦躁、生气?10.您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很孤独?或者做事变得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11.您是不是发现自己已经不太容易集中精神做事或思考?12.您随便用一只手捏一把另一侧的肩膀(肩井穴),是不是有一条硬硬的筋?13.您随便捏一捏大椎及颈部,是不是觉得酸酸的,蛮受用?14.您沿着大腿外侧随便敲敲,是不是觉得有两条硬硬的“筋”?15.您的肩胛骨以下,脊椎骨两侧肌肉是不是硬硬的,仿佛有两条筋?16.您单腿站,闭上眼睛,是不是立马要倒下?
0cfdf27cgde&690.jpg (277.35 KB, 下载次数: 1)
17:10 上传
0cfdf27cg7ca5a342e98e&690.jpg (227.29 KB, 下载次数: 2)
17:10 上传
0cfdf27cgde77eeba.jpg (209.08 KB, 下载次数: 1)
17:10 上传
结石01.jpg (289.67 KB, 下载次数: 1)
17:17 上传
泌尿系结石的速效验方2
psb (73).jpg (39.48 KB, 下载次数: 2)
17:16 上传
隆力奇·厨宝1.jpg (268.53 KB, 下载次数: 1)
17:17 上传
结石02.jpg (77.26 KB, 下载次数: 2)
17:17 上传
-------------------------------------------------------------
妈妈和母亲的区别--2013年最真诚的帖子
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
psb (38).jpg (137.3 KB, 下载次数: 1)
17:21 上传
3岁时:妈咪,我爱你。    
10岁时:妈,随便啦。     
16岁时:我妈真的很烦。    
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     
25岁:妈,你当时是对的。    
30岁时:我想要去我妈家。    
50岁:我不想要失去我妈。   
70岁:只要我妈还能在这儿,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
psb (39).jpg (112.75 KB, 下载次数: 0)
17:22 上传
对于妈妈,我们说的话最多的是:
“妈,我衣服在哪?” 
“妈,咱们晚饭吃什么?”
“妈,我能出去么?”
“妈,我饿了。” 
而对于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在哪?”     
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爱她的请转发。 
妈妈头上的白发也比去年要多了,祝妈妈身体健健康康!
我们只有一个妈,怎能不爱她!
生病时,妈妈说:别吓妈妈;
吃饭时,妈妈说:别管妈妈;
结婚时,妈妈说:别念妈妈;
妈妈病时,妈妈却说:妈妈没事。
psb (40).jpg (161.56 KB, 下载次数: 1)
17:24 上传
我有一个好妈妈,
时光请你别伤害她,
如果有一天,
当妈妈站也站不稳,
走也走不动的时候,
请你紧紧握住她的手,
陪着她慢慢走,
就像当年她牵着你一样。
& && & 如果,
& && & 妈妈不在了,
& && & 妈妈就变成了母亲,
& && & 因为,
& && &【妈妈】代表的是---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
& && &【母亲】则是你对妈妈深深的怀念...
psb (41).jpg (179.92 KB, 下载次数: 2)
17:25 上传
给妈妈买个隆力奇水机吧,只要2200元,现在的水真的不再纯净了,
给妈妈买个隆力奇床垫吧,让她不再失眠...
------------------------------------------------------------------
健康顾问:王老师& & 电话:&&QQ:
psb (42).jpg (158.72 KB, 下载次数: 0)
17:26 上传
妈妈在哪里?
你一年半载听过她的唠叨吗?
母亲在哪里?
在追忆中流泪了吗?
《思考中医》—— 刘力红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汉族,湖南湘乡人。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年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年留本院温病教研室任教,年于成都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治恒教授,年于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亦人教授。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至今。曾于本科毕业后随先师李阳波习医达七年之久。其中有两年时间与先师同吃同住,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于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皆受到较为深广的熏陶,为今后的研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随后又随王庆余及曾邕生等师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带头人。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临床擅以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疾病,尤于温热剂的应用有较深体会。研究方向: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考。专著《思考中医》于2003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序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旁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经典中医那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这在对经典的重视每况愈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作者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作者在经典中医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相信各位在阅读过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欲诣扶桑,非舟莫适。这是古今大师们所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著。《伤寒论》于中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其在中医这门学问里的独特意义,引来了这一领域里的古今中外的医家们的共同瞩目。有关《伤寒论》方面的著述,迄今为止,仍是中医界叹为观止的。而在这众多的著述里,能像作者这样如此平实地将甚深的经义娓娓道来者,却实为少见。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余信也,是为序。& && && && && && && && && && && && &----辛巳(<font color="#01)十月陈亦人于南京
& && && && && && &&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 && && && && &&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  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应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但是,真正要动笔了,却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关键呢?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什么是治本呢?实在的就是大病重病,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想解决这个认识,应是一个关键。
  (1)中医目前的状况  上述这样一个认识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都喜欢到我这里来谈体会。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里,对中医还是有热情、有信心的,很希望在毕业的一年里能有小试牛刀的机会。可是一年的实习下来,他们几乎彻底绝望了,对中医的热情也所剩无几。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中医,并不是他们原来所想象的中医。中医无论在中医院还是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几乎成了一种装饰。搞中医的人对中医没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医做样子。而真正想搞中医的人,在制度上又没有保障。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就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院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至今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如果三日退不下,就必须上中药呢?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叫人生疑。  昨天,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到我这里拜访,目的是在生产前来面谢我。在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因为劳累的关系,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经过一周的西医治疗,没有得到改善,又因为患者过去有过流产的历史,所以,心里特别害怕。经友人介绍到我这里诊治。诊查舌脉之后,我给她开了黄芪建中汤,第一剂药后,出血就减少了,三剂药下去,腹痛、流血皆止,而且胃口大开。事后,她将经过打电话告诉在北方的母亲,母亲听说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问:用中医行吗?患者母亲的这个疑虑,反映了平常百姓对中医的心理。  今年五月,我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就作了个【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的报告,报告之后,一位与会的博士找我交谈,一方面对我在这样的年代里还能用如此大的热情来研究经典、宣扬经典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则是对我的行为感到不解。据说在他们一帮中医博士里,已经绝少有人看经典,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绝对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中医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  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在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医现代化的使命,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读经典的书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难道还有什么更多的看头吗?我想与上述许多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大家知道,博士这个群体,将很快、很自然地要成为中医这个行当的决策者、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一个什么样子呢?这是不难想象的。  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我们现在认识的这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我们现在在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中医的真正水平在哪里?中医的制高点在哪里?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形成对中医截然不同的认识。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我们值不值得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她?值不值得花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她、实践她?我想首先我不会的!何必陷在这个死胡同里呢?花去许多精力还只能做个配角。所以,我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当今的这个局面所迷惑,从而丧失掉对中医的信心。
  (2)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对于任何一门科学而言,都是理论走在前面,实际运用慢慢跟上来。有关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临床疗效为什么老是上不去?遇到高热降不下来,最后还得上青霉素。为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没有大的突破、大的变化,会不会是因为理论的落后已经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了呢?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  大家可以思考,今天我们的临床落后,我们治病的水平上不去,是不是因为理论落后造成的?我的看法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理论不但没有落后,在很多领域还大大地超前。这与其他传统学问有类似的地方。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我想中医的情况大抵亦如此,正因为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乃至现代她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所以,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完全不存在理论落后于临床的问题。你认为理论落后于临床,你认为理论在你那里不能指导临床,那我就要问你: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对于中医的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论,你把握了多少?有十成把握了没有?如果不到十成,二三成呢?如果连二三成都不到,有的甚至搞了一辈子中医最后竟然还分不清阴阳,那你怎能说理论落后于临床?现在的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了、太朴素了。因为太朴素,就有点像山里的农民。其实,朴素有什么不好呢?朴素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返璞才能归真!如果你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的理论或者最多只是一种相似的认识,你怎么能说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呢?  上述这个问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好,那导致中医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症结就不容易抓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临床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错误地把这个原因归结到理论的落后,而去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真正的落后!  记得本科毕业后,我在附院搞临床。一次,接治一位女性肺炎患者,患者年龄60岁,入院体温39.5℃,WBC近两万,中性98%,右肺大片阴影,按照西医的看法,这是一例重症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险的。但是,当初的我,初生牛犊不畏虎,总想试试中医的疗效,所以,选择了中医治疗。经过辨证,属于肺热所致,遂投清肺之剂。不料服药之后,不久即泻,始则药后2小时泻,后渐至药后十余分钟即泻。所泻皆似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按照院规,次日再不退烧,就必须上西药。此时的我,心情比病人还要着急。遂匆匆赶到师父处求教,师父听完介绍后,说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以清阳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以温太阴。我赶紧如法炮制,当晚近9时敷上,约过1小时,继服上药,服后竟未再泻。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一夜之间,他症亦顿减。此病始终未用一粒西药,周余时间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  此例病人给我的影响极深,使我于长长的十多年中,在遇到临床疗效不如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是中医的问题,是理论的问题。所以,对于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理论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信受奉行。理论的先进与落后靠什么来衡量?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会在自身的领悟上找问题,而不会去归咎于理论。当然,如果问题真正出在理论上,确实是理论滞后了,我们亦不应死抱住这个理论。但是,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3)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有关上述问题,我还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加以申说。理论与实际运用,理论与临床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回顾一下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会很清楚。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人们想象中的十分完美的程度。人们也许认为,这就是解释世界的最终极、最和谐的理论。但是,时间一跨入20世纪,这种和谐就被打破了。随着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以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认识上的这个改变,导致了技术应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宇航技术、原子能技术,到微电子技术,乃至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变化,都无不与新理论的建立相关。在经典的物理学框架里,宇航技术、原子弹,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理论的重要,理论确实制约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这样的一种感受和经验,能否作为我们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理由呢?我想这个理由应是双重的,正因为我们看到了理论的重要性,它制约着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所以,更应该重新来评价我们今天的认识,重新来认识中医的理论。看看经典中医理论的包容性究竟有多大?它的延伸性、超前性究竟有多大?它究竟还能不能给我们今天的临床带来指导?而不应光看到她是两千年前的产物。如果这个理论的确落后了,的确不能适应现代,那就要毫不犹豫地打破她,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建立起“相对论”。如果这个理论根本没有落后,如果在这个经典的框架里已然具足“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她呢?  现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就连成都、南京这些老牌的、原本非常注重经典的学院亦不例外。这种改变是不是一种进步呢?很值得怀疑。在我们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前,在我们还没有切实地发现传统理论的破绽前,经典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怎么可以将核心和基础作为选修呢?有人说《中基》不是从《内经》里来的吗?《内科》不是从《伤寒》、《金匮》里来的吗?而且比《内经》、《伤寒》、《金匮》更完善了,怎么不可以用它们来取代经典呢?实在的说,《中基》与《内经》,《内科》与《伤寒》、《金匮》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相差太远太远了,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我想这个问题今后会有机会谈到的。  好比新的力学尚未建立,就将经典力学束之高阁,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来说明,这是普适的,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在现代科学里,由于许多杰出科学家的工作,理论的价值显而易见,如我们从费米的工作里可以充分体会到量子理论的魅力。扁鹊与费米有没有可比性?但是,在我们一般人那里,量子论、相对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所以,理论评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中医的历史里,出现过许多成功运用经典理论的人,比如张仲景,比如扁鹊。扁鹊运用经典理论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而张仲景则因为谙熟经典而最终成为医圣。我们是否可从扁鹊、张仲景及历代名医那里,看到经典理论的价值,就像从费米及许多科学家那里领略到现代物理一样。
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于新亚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杨教授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杨教授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所以,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杨振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传统文化是求理,而近代科学(包括现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传统文化所求的理并非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而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然规律。这样一种划分就使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科学泾渭分明了。传统文化求理,不求自然规律,那么,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杨教授解释这个“理”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么,这个“精神”,这个“境界”又是指的什么呢?难道科学没有精神,没有境界吗?& & 第二.杨教授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归纳的方法,而没有逻辑推演(演绎)。大家知道,在科学体系里进行研究,需要两种方法,一个是归纳,一个就是推演。所谓归纳,就是把许多现象归纳起来得到一个认识,一个定义,一个理论,把许多事物聚在一点上,一个认识上。原来现象上看似不同,本质上却是这么相近。所以,归纳实际是由外向内的一种认识。逻辑推演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过程非常严密,比如由一到二,由二到三,这个次序只能这样。现代科学既有归纳,又有逻辑推演,而逻辑推演是它的标志。中国文化里只有归纳却没有逻辑推演,这又将传统与现代区别开来了。& & 第三.传统文化里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在很多场合,许多人都认为中医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自然哲学。而杨教授在讲演中却以中医为例,认为传统文化中缺少自然哲学,这显然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左。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实验几乎寸步难行。即便是审视科学的部门也是如此。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管理博士这一层次的机构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除了文献博士外,其余的都要搞实验研究。所以,我这个博士算是侥幸得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实验研究,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  在中医历史里没有实验,我们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确实没有。所以在中医乃至其他传统科学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验,这是合乎实际的。以上就是杨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大体认识。
3.传统理论的构建
  这一小节的内容主要是就传统文化与中医的问题跟杨振宁教授商榷。  杨教授的上述认识是具有代表性的,但是不是很正确呢?是否真正表述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呢?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传统文化虽然有许多分支领域,但是,中医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就以中医为例,次第讲述我的观点。  (1)何为理?  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这个“理”,是不是仅仅是一个精神和境界的问题,还是包括了精神和境界?我们可以先从文字的角度来考究这个问题。  《说文》曰:“理,治玉也。”& & 所谓治玉,也就是雕刻玉。玉石开采出来以后,经过我们的琢磨,经过我们的精雕细刻,形成我们所需的形状,形成一个艺术品。所以,理的原意,是指的这样一个过程。在古人眼里,所有的物质中最致密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玉。为什么玉看起来很冰清、很细腻呢?就是因为玉的纹理非常细润的缘故。大家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熟悉牛的理,每一块肌肉的走向他都非常清楚,顺着这个走向、这个纹理去解牛,既快捷,又不费刀。那么,玉的理当然就要比牛的致密多了。所以,治玉更要加倍地细心,更要清楚这个理,顺着这个理去琢磨,去雕刻,就可以弄出我们所喜欢的艺术品,要是逆着这个理去雕刻,玉就会被损坏。理的原意就是这样。引申出来呢,就是你要这样走才行得通?哪样走就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理在这里发生作用。大家想想看,这样的理不是自然规律又是什么呢?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行不通。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的意义就在这里。你要顺着走,路子才走得通,这就是理。人理也好,天理也好,自然之理也好,都是这样。自然之理就是我们要顺着这个理与自然相处,才行得通;人理就是我们如何跟人相处才行得通。所以,理不光是精神和境界的问题。理是一个很实在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你这样走就行,那样走就会碰壁。而精神有时是虚无的、飘渺的,没办法把握的。  我们说在中医里面,更显得上面这个理、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重要,而这个理、这个规律、这个法则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四时】!所以,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里为什么要用“得道”这个字眼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得道这个词在古人那里用得很多,得道可以升天,连天都可以升,还有什么不能的呢?那因为什么得道呢?因为你明白了这个理,顺着这个理走,当然就得道了,当然就步入坦途了。现在的宇宙飞船为什么能够升天呢?不就是因为我们弄清了相对论这个理吗?所以,这个理,这个道,这个道理都是很有义趣的词语,古如是,今亦如是。
  (2)归纳与推演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建立是不是只有一个归纳呢?这一点上我也是不同意的,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知道者,也就是得道者。得道者,当然必须是明理者。这里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阴阳,一个是术数。所以,这就有两个问题,阴阳表示的是归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将天地万物,将一切事物的变化、生杀都归结到阴阳里,所以,就归纳的角度而言,天下没有比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那么,术数呢?术数所表述的显然就是推演的一面,显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的一面。谈到推演和逻辑就必须联系数学,所以,杨教授认为在中国古代没有数学产生,只是到16、17世纪西学传入后,才有了数学的苗子。而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则到20世纪才有,这要以清华、北大于20世纪初开设数学课程为标志。那么,中国文化里究竟有没有数学呢?答案是肯定的,术数就是关于数学的学问。《四库全书总目》在谈到术数的定义时,有下面一段文字:“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当然,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系统,但是,它属于推演的部分却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要想成为知道者,要想真正把握传统这门学问,就既要把握阴阳,又要明于术数。因此,传统文化是归纳和推演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3)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  传统文化里没有实验,这个问题杨振宁教授只说对了一半。确实,在中国文化里我们看不到像现代的这样一类实验研究。就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这样的实验的确没有。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内证实验是任何一个有志于研究中医的人所不能回避的。当然,内证实验这样一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内证实验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小白鼠,你看得见,摸得着,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一旦具备了这一能力,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各种有别于在机体之外进行的各种实验。所以,这个问题不好谈,但是,不谈不行。如果讲传统文化回避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按照上面的路子理解传统文化。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中医是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要么,中医的理论是仅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大家可以想想,光凭一个思考得出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完全地去信受?大家也可以想想,中医的许多理论,中医的许多事实,光凭一个思考行吗?比如经络、穴位这样一些东西,你能够思考出来吗?比如风池、风府这个问题,你凭什么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特定的穴位要叫做风池、风府?你凭什么思考出少阳经是这样一个循行,太阳经又是那样一个循行?我想无论你如何聪明,这些东西也是思考不出来的。不信,你就思考出来一个看看。显然,如果没有内证实验的参与、没有非常精微实验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传统文化,特别像中医这样的学问,在其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是既有思考,又有实验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实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只有理由来区分内证实验与现代的外证实验,而根本没有理由来否定内证实验。这个问题不应该含糊。  因此,理性思考和精微实验是传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完全可以信受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认为传统文化里有试验。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内证实验是个什么东西,比如说经络,李时珍曾经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返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内视返观是什么呢?内视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具备这个内证能力,经络穴位都是看得见的东西,可是在现有的科学实验那里看不见,甚至动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难以看见,那你完全可以不相信,所以,困难就在这里。  要进行上述的内证实验,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在我们本身不具备这种内证实验的条件与能力的情况下,你有没有这样一个直觉?科学也需要直觉。爱因斯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直觉的信奉者。离开直觉,科学研究就少了一条腿。我想在我们许多人里,也许会有人具备这样一种内证的能力,也许一个也没有。但你相不相信呢?这是学中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人问我,学中医需要什么条件?我想就是需要这个条件,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你相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存在?内证实验究竟是什么一个情况呢?梁启超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心明便是天理。”这也是杨振宁教授在讲座中引用过的一句话。心明不是普通的心里明白,要获得这样一个心明是很不容易的。心明实在的就是已经具备了内证实验的这么一种状态。心明就可以内视,就可以返观,经络隧道就可以一目了然。你就可以进行内证实验的操作。为什么说这是内证实验呢?因为它不是在人体外部进行的。  大家知道,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胎胪药录》。过去认为,既然有一本《颅囟经》是讲小儿疾病的,现在又用一个胎字,所以,《胎胪药录》自然应该是讲小儿用药的书。如采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或者可以叫做《儿科用药全书》吧。但是,我们翻开历史就会清楚,东汉以前会不会有一本专讲小儿用药的书呢?《神农本草经》只分上、下、中三品,而不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就是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也只分木部、草部、石部、兽部,等等。所以,有这些常识,就不应该这样来思维《胎胪药录》。那么,《胎胪药录》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胎,不是指胎儿,而是讲的胎息,是一种回复到胎儿时期的特殊呼吸状态。人一旦进入到胎息的状态,心明的状态也就自然产生了,内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这个时候内证实验室就可以建立起来。此时,你对药物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药物服下去以后,它的气味如何,它先走哪一经,后走哪一经,在这些部位发生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古人讲药物的气味,讲药物的归经,并不都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试验出来的。所以,《胎胪药录》就是在能够进行内证实验的条件下,对药物在体内运行作用过程的一个记录。  因此,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理论的构建,完全是在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的结合下产生的。所以,光有思考,没有实验这样一种认识是不能接受的。可以接受的是,中医确实没有像现代一样的外证实验。
  (4)理论的运用  中医理论产生以后,它是怎么应用的呢?理论应用就有一个技术问题。在现代科学领域里,我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就是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 & 技术学科是什么呢?就是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 & 现代科学是中介科学;传统科学是非中介科学。为什么现代科学往往是科学技术并称呢?就是因为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太大,有些时候科学决定技术,有些时候技术决定科学。比如物质结构的研究,没有理论不行,但是要突破理论,没有高速度、高能量的碰撞机也不行。所以,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在理论与应用之间,缺少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理论与应用之间没有中介,没有桥梁。我们看现代医学,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中介,整个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医学理论的应用变得非常方便。现在,医生很少再用望触叩听去诊断疾病,而代之的就是上面这个庞大的技术中介,这一系列的理化检测手段。而中医呢?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中介。中医是一门没有技术学科的医学。理论的应用,理论价值的实现,这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去心领神会,靠我们自己去把握,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要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差别,我想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现代科学里,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技术中介来帮助实现理论的价值,而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完全没有这个中介。理论的应用只有靠主体直接来把握,主体能够把握多少呢?像现代科学这个技术的过程完全可以由科学精英来创造,而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就可以进行大批的复制,这个过程是可以由普通技术工人来进行的。钱学森搞原子弹,并不需要他亲自去造原子弹,电脑的专家发明电脑后,也不需要他一台一台地去造电脑,技术就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过程。所以,现代技术是很方便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使再高深的理论都能够变成现实。所以,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在传统的领域里就没有这样一个方便。这样一个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的话,还是等于零。就像我们现在拿到相对论,我们能搞出什么明堂?大家可以想想,一个相对论摆在你面前,你可以搞出些什么东西?我很难想象这个问题。如果你搞不出什么,是否就能说这个相对论太落后,爱因斯坦太糟糕呢?所以,中医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它落后就落后在这样一个环节上。并不是说它理论真正的落后了。因为历史上已经有非常多的精英成功地运用了这个理论,成功地运用它造出了&原子弹&,造出了&计算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清醒的头脑,要好好地思考上面的问题。思考清楚以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出在理论的环节上,还是出在其他的环节上。  通过上面这些讨论,大家是不是能建立这样一个认识,中医这门学问,现在并不是理论出了问题,并不是理论滞后于临床,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中医的理论,你一旦进去了,你就会有感觉,你就会有受用,怎么还会说她滞后呢?  现在,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共识:中医的问题没有出在理论上面。既然没有出在理论上,那为什么会出现我们今天的这个局面呢?这就需要从我们自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对中医理论的领悟如何?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了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记得1987年,我的师父曾经接治过一例血气胸的病人,患者经过一周的西医保守治疗,病情不见缓解,仍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左肺压缩2/3。在这种情况下,西医只有求诸手术治疗。但,患者本人及家属并不愿放弃保守治疗的希望,于是转而求治于我的师父。师父诊后,认为这是阳明病,属阳明不降所致,只要设法恢复阳明之降,血气胸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于是处了玉竹120克、陈皮120克、白芷120克、大枣120克,共四味药。服药以后出现大量腹泻,自觉症状迅速缓解,第四天,体温恢复正常,治疗一周血气全部吸收,左肺复原。血气胸与阳明又有什么关系呢?看来这完全是一个领悟和运用技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经典的这个理论不但能够解决20世纪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21世纪的问题。
肺与大肠相表里嘛,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联的。&
二.学问的传承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学问的传承,具体地说就是中医这门学问的传承。我们在这里用“传承”这个词,可以说比较的古典,一门学问要流传下去,它靠的什么呢?靠的就是这个传承。所以,学问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分两部分来讨论。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传承用现代的词语说就是教育,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现代的中医教育。什么是现代中医教育呢?这个“现代”的界限应该是中医高等院校建立以后的这么一个年限。中医高等院校是1956年开始筹办的,那么,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回顾中医所走过的这四十多年的教育,我们能够看到她的一些利和弊。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大家在这么一个高等学府里学习,我们所采用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基本上与医科大学没有什么差别。大家现在同时学两套,既学中,又学西,从形式上大家想想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什么区别。在中医传承问题上的科学主义的制约。所以,所谓的现代中医教育,实际上是模仿了现代医学的一种教育。那么,现代教育有些什么特色呢?教育这个问题是与学科相关的,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前面第一部分,杨振宁教授曾谈到现代科学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很特殊的方面,就是它的数理逻辑体系,它的推演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很严密的,而且公理性很强,透明度很大,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就有很容易趋于接受的一面。另外一个有区别的方面,就是现代科学是一门中介性科学,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谈到,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中介具有储存的功用,具有复制的功用。人类的思维,人类的智慧都可以聚集在这样一些中介体上,如电脑这样一个中介体。然后再由中介来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服务人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学叫做中介科学。有了这个中介,就有了复制的可能。我们的电脑从“板块”设计出来以后,就可以批量生产。这就是复制的过程,而不再需要我们一台一台地重新设计,重新制造。所以,它的复制性很强,复制性就决定了它的规模性。现代教育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就是与现代科学这个特性相应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现代科学的分科非常精细,这也决定了现代教育的分科性极强的特性。  近现代科学的这些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各方面,比如绘画艺术,我们看到西方的一幅油画,它给我们一种什么感受呢?它给我们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比如画人体,它是裸露的,整个人体充分暴露在你的面前,有时甚至每个毛孔也清晰可见,而反过来看中国画呢?中国画不画人体,展开一幅通常的国画山水画,总给人一种烟雨蒙蒙、飘飘渺渺的感觉,就像《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用行家的话说,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一个一目了然,一个朦胧可见。这就构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别。亦正是这样一个差别,促使我们去思考,中西文化的教育,中医西医的教育应不应该有所区别?  从现代中医的教育,我们看到她的分科愈趋精细,中医传承上的问题。有的甚至尝试将一本《中基》划分为数个学科,将针灸也分为经络学、俞穴学、灸刺学。这种学科的分化是否提高了原本这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呢?从规模上讲,中医教育确实步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期,培养出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现在许多中医院校相继升级为大学,---规模上去了,教育的内涵上去了没有呢?这些年都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前请我作讲座,讲什么题目呢?还是讲前面的“如何学好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中医还是觉得困惑,还是觉得不清楚,不知道用什么去对付实习?4年的时间应不算短,过去学医3年出师,像蒲辅周那样,15岁随祖父学习,3年后即独立开业行医。我们现在4年了,还困惑,还糊涂,问题出在什么上面呢?是不是出在教育的路子上?这是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的原因。前面我们提到学科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模式,我们是否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2.形而上与形而下  以下我们从内涵结构的角度继续上面的问题,现代文化明确地将世界划分为两个: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 & 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限于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东西涉及并不多。所以,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又是属于一个什么范畴的东西呢?这一点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而先来看一看古人对这个世界的划分。在古代有这么一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注意:这里的“形而上”不是所谓的形而上学。所以,世界就分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一个道,一个器。什么是器呢?器就是有形质的东西,有结构的东西,所以,叫做形而下。很显然,现代科学所探讨的物质世界,就是这个形而下的器世界。所以,现代科学所探讨的范畴就是这个“形而下”的范畴。那么,什么是形而上呢?有形之上的东西,那当然就是无形的东西了。这个无形的“形而上”的东西,就称之为道。道世界的东西是否就是精神世界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三思。但,至少在范畴上有相近的地方。  上述的这个区别,关键在于“形”。《素问》里面对这个“形”有很具体的描述,那就是“气合而有形”,或者说“气聚而成形”。形是怎么构成的呢?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气聚合以后就可以构成有形质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器世界的东西。那么,气还没有聚合以前呢?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显然这就是一个无形的,形而上的状态。所以,按照上述的这个划分,现代科学讨论的领域,实际上是气聚合以后的这个领域。比如物理学,她探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因此,就有基本粒子这样一个概念。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由分子,分子又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电子,后面又有质子、中子、介子,介子后面又是什么呢?是夸克!夸克是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物质最微细的结构,尽管它很微细,但,它仍属于形而下的这个层面。  夸克这个名字起得相当幽默,它反映了科学家们对寻找物质最终结构的一种心态。夸克原本是西方神话中的一种神鸟,这种鸟的叫声就像“夸克”、“夸克”,这个鸟平常不轻易叫,它一叫太阳就要落山,大地就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科学家们对现今发现的物质的最细微结构赋予了“夸克”的名字,看起来他们不愿再寻找下去了,再寻找下去又有什么结果呢?太阳落山了,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在这一点上,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去寻找物质的最终结构,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找到这个结构呢?看来遥遥无期!在这个遥遥无期,难有希望的问题上,古人没有驻足,他只讲“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而不去追究这个最有形的东西,最形而下的东西。所以,《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面我们谈到现代科学的研究领域大概属于“形而下”的范围,也就是“有”的范围。那么,中医呢?中医属于一个什么范围呢?很显然,她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她是道器合一的学问。所以,《老子》也好,《内经》也好,都强调要形神合一,形气合一,要形与神俱。所以,中医所探讨的,既有夸克以前的东西,又有夸克以后的东西。  中医是不是一门道器合一的学问,这一点有太多太多的证明,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是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月”这个部首,《说文》把它归在“肉”部,“肉”当然是有形质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肝肾脾肺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它属于形而下这个范畴,属于一个形器结构。那么,心呢?心就不同了,它没有这个“肉”部,也就是说它没有这个“形器”,它是形而上的东西,而非形而下的东西。心的定位不但是对中医的定位,也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定位。五藏的这个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位,不是一个轻松的定位,实在的,它是对整个中医的定位,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定位。这个定位我们也可以从五行的联系中去认识,像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往下走的,因为它有一个重量,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都属于器的范围。而火呢?惟独这个火,我们很难用形质去描述;惟独这个火,你放开后它是往上走的,难道它没有重量?难道它不受引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这就是道。  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医光讲肝、肾、脾、肺行不行呢?不行!还要讲心。所以,中医肯定是一门既讲形而下,又讲形而上的学问。那么在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个轻重的区别呢?这个答案也是很明确的。我们看一看《素问·灵兰秘典论》就可以知道,《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的。而《灵兰秘典论》的另外一段话,也很值得引出来供大家参考:“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从这个五藏的关系,从这个十二官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是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  有关上述这个侧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就是医生的等级。《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所以现代医学从总体上说,还是向传统中医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100个人会有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益?我想100个人里,也会有100个人是赞成我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有信心。现在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是从“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角度,这能够反映中医的真实吗?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的,可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医学,这就叫做不自量力,这就叫做以己之短击人之反映中医的长。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你怎么可能和现代的速度相比呢?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大家也许不会同意我的看法,认为这太偏激。但是,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用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没有多少信心?为什么临床医生碰到一点困难不在中医里想办法,而急着上西药?中医里有许许多多的办法,不是开两剂药就了事。除了时代造成的客观因素外,我们怎么去解释当前中医的这个现状?我想原因不外两个,一个就是教育上、传承上出了问题;一个就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可是,只要我们回顾历史,看一看这些有成就的医家,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出在中医身上。
3.师徒相授  既然传统中医是这样一种学问,它的确有许多有别于现代科学的地方。如果我们照搬现代科学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那势必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掉许多东西。而丢失掉的有可能恰恰是传统中医所注重的东西。这就使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适合于中医?
  (1)访雨路老师  中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学问的传承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个经验就是师徒相授。我想这样一种模式比较有利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学问的传承。  这里我先讲个故事,1998年上半年我到北京开会,到京以后,就向朋友打听,有没有中医方面的“高手”?当然,我打听“高手”并不是要跟他“过招”,而是想找个地方讨教。因为自己感觉自己中医的火候还太欠缺,而我的恩师又在1991年去世了,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点。这个心情有些像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朋友给我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路老师,雨老是搞温病的,他是某位著名老中医的开门大弟子。某老是我国老中医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亲、祖父、曾祖三代皆为朝廷御医,所以,家学渊源很深。雨路老师是个悟性很高的人,而且勤于表达,随师三年,深得某老家学三昧。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后的师生关系处得并不融洽,甚至到了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我在拜访雨路老师的时候,他给我谈到许多学问上的见解,我也请教了不少问题。在临送我出门的时候,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刘老师,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这次造访,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临别时雨老师送我的这两个字。& & 什么是【师传】呢?师传是个传统的字眼,就是要有师父的传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教育规模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里,有没有【师传】呢?可以说没有师传!这个模式里只存在工具式的老师,却不存在师父。雨老师与某老的关系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可是他还是要送这句话给我,这就说明了师父对他的影响之深。我想雨老师的这句话对中医的学习、中医的传承,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我有同感的。
  (2)师者,人生之大宝  下面谈谈我的从师经历。现在,我之所以能在这里向大家谈出一些感受来,能够在中医这门学问里继续不断地钻研下去。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是廿个春秋了,在这么些春秋里,我能孜孜不倦的学下去,从未回过头、歇过气,不管什么浪潮,经济浪潮,做官的浪潮,还是西医浪潮,始终都没有打动过我。为什么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师父。  我是1983年毕业后,于1984年元月8日拜于我师父门下的。师父名叫李阳波,现今已经去世十年余。我跟师父整整8年多的时间,前面的两年半是跟先师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床,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讨论学问。8年的从师生活,使我在中医这个领域里开了些窍,也就是师父把我领进门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的确是古今过来人的行话。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人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火门”,有的人为什么在学问之道上坚持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的环节。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跟师父的这个过程,感受是很深的。这个世间的人无不是厌苦求乐的,你说光是苦没有乐,谁都不想干。所以,光是讲“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话,已然将很多人吓在学问门外了。实际上,学问一旦做进去了,一旦进了门,并非全都是苦,至少是苦乐参半,甚或乐多苦少。所以,《论语》的开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古来都说“穷学富商”,做学问的必定是穷,做生意才可能富。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搞学问呢?就是因为有这个“不亦说乎”。搞学问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质上的富有。能够给人真正带来安乐的,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上面这个“不亦说乎”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我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能 坐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