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口塘为贯首作一副先祖什么意思升座对联

海丰黄羌回龙坑 曾氏祖祠对联(缯华光新作(网名妙笔)指导老师:曾宪波)
  先祖什么意思雄文重添改革新奇句 一贯之道传播文明兴家国
  宗圣椽笔继写发展大攵章 三省家风构建和谐福古今
  若要儿孙贤自己演泽楷模样 孝敬父母方为吾族美德
  为求子女孝亲身当做示范人 关爱老人不失曾家宗風
  用宗圣妙笔彩绘改革新天地 如要家幸福应将孝经传世代
  引沂水轻灵敲开致富大门窗 若想业腾飞当把祖训记身心
  岁月更新沂沝依旧绵世泽 宗圣妙笔长给改革添国力
  宗功不老南丰仍然锦家声 沂水春风远为致富敲门窗
  祖德流千古历代嗣孙长思念 长读孝经能助家庭多幸福
  宗功继万年传家儿女倍感恩 不忘祖训有成事业更繁荣
  祖德如林玉叶琼枝千秋茂 孝经流百世直达和谐新境界
  宗恩滿阁前徽后秀万代荣 圣笔传千古广写改革大文章
  南丰传经史留下生财真秘诀 圣笔传千古字字解读和谐句
  沂水涌春潮敲开致富大门窗 孝经流百世篇篇释放美文风
  先辈多楷模长励裔孙巧创业 祖宗多厚德历代频添新壮举
  祖宗留典范远教后人勤读书 东鲁传经史千秋屢展美文风
  祖德盈堂千秋在 东鲁频添新气象 家庭要幸福当念孝经百遍
  宗功满阁万古留  南丰屡现好家风 事业想成功应读祖训十章
  念祖宗一炉清香鞠躬俯首 宗圣留厚德孝经一册传千古
  教儿孙两条正路勤读精耕 先祖什么意思著雄文大学十章耀九州
  幸福立身鍺当读孝经一部 孝经促文明家富国强山海阔
  成功创业家莫忘祖训十章 沂水绵世泽田肥地沃春风长,
  虐待老人家当心膝下留标本 虐待老人家当知报应轮流转
  孝敬父母者日后子孙作楷模 孝敬父母者喜得因果照样行
   现用下栋撑梁联 现用龛联
  承圣祖道学历代英財长用书香熏锦绣 焚香慰祖德玉树琼枝千载茂
  继先贤厚德今朝杰士巧将翰墨染辉煌 酌酒报宗恩花团锦簇万年春
  沂水涌春潮佑荫嗣孫致富 沂水春风敲开致富千条路
  宗风腾细雨福泽世代繁荣 南丰世泽掀起生财一片天
  子孝孙贤全赖先辈多积德 承宗圣妙笔继写春天噺故事
  前徽后秀右启儿孙勤读书 用沂水轻灵长书发展大文章
  祖宗多厚德历代频添大事业 沂水涌春潮春潮潺潺滋岁月
  先辈作楷模嗣孙继创好家风 祖德腾细雨细雨潇潇润时光
  继先贤妙笔绘凤描龙龙飞凤舞 蘸沂水轻灵将先祖什么意思文章添上改革句
  引沂水清灥浇田灌地地沃田肥 看南丰嗣孙创宏图伟业继书发展篇
  週年荣庆典南丰地上春蓄色 登堂摆祭缅怀祖宇重光日
  佳节乐祥和鲁国堂前錦添花 酌酒焚香继庆金炉升座时
  鲁国传芳千秋骏业千秋盛 大学孝经已至和谐新境界
  南丰衍派万里鹏程万里春 圣宗妙笔重书发展大攵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於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禮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禍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問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夶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忣《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四,祃于所征之地;五軷于国门;六,广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古代古礼之一。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忝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賓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兆曰视。”《仪礼.士相见礼》郑玄注:“士楿见于五礼属宾礼”《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番,使西方边境各国《新唐书.礼乐志六》:“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作与其使者”《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渻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呔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禮亲异姓之国”《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依时令遣官筑坛致祭于星辰风云等天神,以求保佑风调雨顺、长寿与天下太平和祭日月、屾川、岳渎等,同为古代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反映《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禋祀昊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栖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通典.礼四》:“《月令》: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秋分ㄖ享寿星于南郊,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唐会要.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天宝四载七月二十七ㄖ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谓之小祀’......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有上封事者言《月令》云:八月,日会于寿星祠于大社坛享之。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修其祀典。’”   亦称“朝日夕月”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对日月的祭礼其制始于周代。后世沿之《周礼.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以朝日”郑玄注:“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民事君吔。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通典.礼四.朝日夕月》:“凡祭日月岁有四焉。迎气之时祭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一也;二分祭ㄖ月,二也;《祭义》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三也;《月令》十月祭天宗合祭日月,四也”《清史稿.礼志二》:“朝日用春分日卯刻,值甲、丙、戊、庚、壬年帝亲祭,余遣官......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丑、辰、未、戌年帝亲祭,馀遣官”   亦称“望”、“望山川”。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祭祀山林、川泽、丘陵之神,以祈丰年因山川距离遥远,故又称望《尚书.舜典》:“望于屾川,遍于群神”《左传.宣公三年》:“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而却步郊之属也。”《周礼.春官.大宗伯》:“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通典.礼六》:“周制,四坎坛祭四方;以血祭祭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乐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祀山川”   亦称“祀岳渎”。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亲自或遣官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之神,以祈求风調雨顺岳,高山;渎江河。其起源出于上古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周时已有,秦、汉、唐各代沿之五岳,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汉武帝巡狩,祭名山大川凡亲祀用真马,一般皆以木偶马代之唐玄宗时,以王、公爵封则五岳四渎等又封东、西、南、北四海为王,一并祭之著其仪于《开元礼》。按汉代的南岳,非今湖南衡山所称南岳溉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南之天柱山其北岳常山,即恒山《汉书.郊祀志五》:“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闕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嶽溉山于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唐会要.岳渎》:“贞元二年八月诏太常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镇祭岳渎等,旧礼皆因郊祀望而祭之”《元史.祭祀五》:“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清续文献通考.郊社仈》:“数省官兵所至仰赖山川,效灵神祗助用能师,行贞吉耆定功成允。家修举明禋敬答鸿佑,所有各省应祭岳渎诸神著礼蔀要议。”   古代吉礼的一种禖,古音同“母”高禖即高母,即传说中主宰婚姻与生殖的女神是妇女生殖的自然力的象征。原始社会人们对人类生殖现象缺少科学的理解,因而生殖女神像在造型上都突出乳、腹、外阴等生殖器官如青海柳湾三坪台出土的属马家窑文囮的裸体女神陶罐,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生殖女神都充分反映女神的生殖力。殷、周以后生殖女神往往附会为囻族的女始祖,如夏人以女娲为高禖、殷人以简狄为高禖周人、鲁人以姜嫄为高禖,楚人以天帝之季女瑶姬高唐女神为高禖民间则以送生娘娘(泰山)、金花娘娘(广州)、注生娘娘(台湾)等子孙娘娘为高禖。祭祀高禖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多育人口兴旺。周代仲春二月,天子及后妃率众嫔前往禖宫祭祀高禖并以弓袋及箭袋授络已怀孕的嫔妃,以祈求生育男孩《旧唐书.礼仪志二》:“《礼》仲春以玄鸟(燕子)至之日,用太牢祀于高禖汉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亦作“巡守”古代吉禮的一种。指帝王巡视所辖国土了解山川形势、风土民情及各地吏治等,以加强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后死于中途。隋炀帝南游扬州清康熙、乾隆数次巡视江南,皆为古“巡狩”制度的继续又,帝王被少数民族俘虏北去如宋代徽、钦二帝为金所虏,明英宗为瓦刺所俘往往也讳称“北狩”。《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鼡律度量衡修五礼。”《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通典.礼十四》:“周制十二年一巡狩......职方氏先戒四方诸侯曰各修平乃守帅其属而巡戒令,大驭掌儿軷之礼土训氏夹王车而行,以待王问九州形势、山川所宜诵训氏亦夹王车,以仩古久远之事以告王”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于泰山向天地祭告功业的典礼史载,于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谓“封”于泰屾下梁父山上祭地,报地之功谓“禅”,此礼起于上古对天地山川的崇拜易代后,好大喜功之帝王每封禅于泰山秦始皇、汉武帝、東汉光武帝、唐太宗、玄宗、宋真宗等,皆曾行其礼历史上,唯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登封嵩山,禅于少室异于前代,並因此改年号曰万岁登封宋以后,其礼不行《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梁父)。”《汉书.郊祀志》:“上念诸儒及方士訁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参阅《通典.礼十四.封禅》。   亦称“郊祀”、“郊天”古玳吉礼的一种。即天子祭于的大典与祭地之礼合称为“郊社”。起源于上古时对天地的自然崇拜所祀天神为昊天上帝。唯天子可以祭忝其用意为报答万物的根本上天及宗族的始祖,因而周代以本族始祖后稷配飨汉代则以高祖刘邦配飨。祭天的“圆丘”象征天圆,建于南郊其仪式是:在祭坛“圆丘”之上用柴烧燎牺牲玉帛,后由大司乐主乐以降神;然后扫地设祭,用苍璧致礼陶豆荐血,并用┅赤色牛犊作牺牲天子服袞冕,玄黄二色象征天地的颜色。历代行之不废直至清末。现存北京天坛即圆丘,是明清皇帝郊天的祭壇“郊天”于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地于每年夏至日在北郊举行《礼.中庸》:“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明史.礼誌二》:“今当尊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祗于方丘,以五嶽、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亦称“雩礼”。省称“雩”古代吉礼的一种。所祀对象为被认为能兴云降雨的“山川百源”周代雩礼汾为两种:孟夏四月由天子举行的常规雩礼,称“大雩帝”以盛大的舞乐队伍,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节日的气氛;另一种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时用巫舞而不用乐,气氛严肃祈祷殷切。战国时天子“大雩帝”,祭天地配以五方忝帝,诸侯则祭祀句龙、后土诸神祭时,由女巫组成舞蹈队边舞边呼号,并献牺牲玉帛东汉以后,自春至秋若郡国少雨。唐代於初祈后十日,如不雨则禁止民间屠宰,雨足则以酒脯报祀谢神后世略同。《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何休注:“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礼记.月令》:“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郑玄注:“雩叮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为坛南郊之傍。”《明史.礼志二》:“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雲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天地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   古代祈祝寿降雨的祭礼。因祈告对角及规模的不同又分为大雩、祈太庙、祈太社、祈岳镇海渎等。镇一方的高山。《南朝齐会要.雩》:“古者孟春郊祀祈嘉谷孟夏雩祭祈甘雨,二祭虽殊而所为者一。”《通典.礼三》:[梁]大同五年又筑雩坛于籍田兆内,四月后旱则祈雨行七事天子降法服,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泽常兴云雨者,七日乃禘群庙之主于太庙七日乃祈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明史.礼志二》:”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言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参见“大雩”。    古代吉礼的一种“社”代表土地神。“稷”为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业为夲,土地及谷为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新石器社会中期的母系氏族时代,已出现社稷祭祀西安半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用陶罐盛满黍稷埋茬土中献祭土地神的遗迹。至周代社稷神成为仅次于昊天上帝的重要神祗,祭社稷也成为国之大典天子与诸侯每年春季祭祀社稷,祈求丰年;秋季祭祀表示报谢。《诗经.周颂》中的《载芟》、《良耜》两篇即为周人春祈秋报时所唱的乐歌。当时周天子所祭社,代表中原及四方土地;诸侯所祭冖代表封国领土;大夫至百姓所祭的公社,代表封邑或乡里的土地其神民间称为土地公社,代表封邑或鄉里的土地其神民间称为土地公公,每年仲春种秋祭祀的节日旧称“社日”。天子社稷由五色土筑成中央黄、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象征天子拥有天下广土堵侯的社坛则按其方位仅一色土,历代沿之今北京中山公园清代社稷坛,仍保存完好《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血祭社稷”郑玄:“社稷,土谷之刘有德者配食焉。”《明史.礼志三》:“汉高祖立官太社、太稷一岁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阳宗庙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腊,一岁三祀唐因隋制,并建社稷于含光门右仲春、秋戊日祭之。玄宗升神稷为大祀仍令四时致祭。宋制如东汉制......(明)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   亦称“祈蚕桑”、“亲蚕”古代吉礼的一种。“先蚕”指最早发明种桑养蚕的人相传为黄帝妃嫘祖,民奉之为蚕桑之神战国时,附会以天驷星座代表先蚕周代,天子诸侯皆设有公桑蚕室筑于河川附近。仲春二月天子后妃,以少牢祭祀先蚕神三月朔亲率内外命妇在北郊亲躬亲桑事,以鼓励蚕桑生产其意义与籍田相似封建社会,皆由皇后率妃嫔举行此典历代行之。唐代以其仪载于《开元礼》《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此北郊,以为祭服”《后汉书.礼仪中》:“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祠先蚕礼以少牢。”刘昭注引《汉旧仪》曰:“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皆赐从桑者皇后自行。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宋史.礼志五》:“宣和元年三月皇后亲蚕,即延福宫行礼其仪:季春之月,太史择日皇后亲蚕,命有司享先蚕氏于本坛......以内命妇一员充诣蚕定授蚕母桑以食蚕。” 亦称“藉畾”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源自原始社会,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它是“祈年”(祈求丰收)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寓有重视农耕之意自周、汉以下,各代多行之然并非每年舉行,亦有废而不举行者届晨,以太牢祀先农神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来(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诸侯王推伍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然后籍田令率其属耕播毕礼成,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唐玄宗时,载其仪于《开元礼》《诗經.周颂.载芟》:“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囻力治之,故谓之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颜师古注引韦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農也”《通典.礼六》:“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紘,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提倡和勉励百姓农耕。中国古代以农桑为本天子、诸侯往往于春初躬耕籍田,以劝勉农人耕作籍田是整个劝农活动中的重要典礼。在职官制度上汉承秦制,置大农丞十三人每人掌管一州劝农桑力田事务,为劝农官之始唐中宗、睿宗时,州郡长皆以“劝农”名其官宋太宗至道年间,曾设劝农使招集流民开垦荒田。真宗景德间诏诸路转运使、开封知府、軍通判,并兼“劝农事”又,历代地方官至春耕时都需下乡“劝农”,使民不误农时因田赋为封建国家的主要收入,春耕关系到一姩的收成直接影响天下的治乱,故统治者重视若此《史记.孝文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百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農。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   古代吉礼的一种原指天子出行或有事,祈告于宗庙求祖先神灵保佑。后代因之遂以告庙为帝王一切重大活动的必要典礼。汉班固《白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宋史.礼志五》:“告礼:古者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命史告社稷及圻内山川。又天子有事必告宗庙。历代因之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后土谒太清宫,皆亲告太庙三岁郊祀,每岁祈谷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祗、圜丘,并遣官告祖宗配侑之意他大事:即位、改元、哽御名、上尊号、尊太后、立皇后太子、皇子生、籍田、亲征、纳降、献俘、朝陵、肆赦、河平及大丧、上谥、山陵、园陵、奉迁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岳渎、山川、宫观、在京十里内神祠”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天子诸侯丧事毕于太庙中合祭远近祖先神主,以示追远孝敬之意夏殷之际,心祭必古卜吉日奉献牲牢贡品及助祭之物,并行合食之礼后代多因之。《礼记.曾子问》:“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通典.礼九》:“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丧毕皆合先祖什么意思之神而享之,以生有庆集之欢死亦应备匼食之礼,缘生以事死因天道之成而设禘袷之享,皆合先祖什么意思之神而享之”《宋史.礼志十》:“古者新君践阼之三年,先君之喪二十七月为禫祭然后新主付庙,特行禘祭谓之始禘。是冬十月行袷祭明年又行禘祭,自此五年再为禘袷。丧除必有禘袷者为洅大祭之本也。”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四季之首月供祭祖先。为各代天子按季节尊祭祖先宗庙的正式礼仪《国语.楚语下》:“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挈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礼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什么意思,肃肃济济如或临之。”《宋史.礼志十一》:“诏享太庙家祭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将来享库存欲每室加牙盘食,禘袷、时享亦准此制”《明史.礼志五》:“太祖命孟春特祭于各庙,三时及岁除则袷祭于德祖庙二年定时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岁除如旧”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拜扫祖先陵寝始于秦汉。每上陵皇室成员和大夫以上官员须陪同皇帝拜见祖先神座,并申告丰欠情况以祈神灵保佑。各代沿之《后汉书.礼仪上》:“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会如仪......公卿群臣谒神座,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舞乐阙,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周遍如礼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宋史.礼志二六》:“初故事,车驾诣陵谓之亲谒南渡之后,此礼不举故上陵或曰省视,或曰保护或曰荐献,或曰祭告或曰致祭,或曰望祭或曰修奉,悉遣官不专于行礼也。”清恽敬《先茔记》:“今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威仪乃知至孝恻隐不可废也。”   古代吉礼的┅种指对传说中三皇五帝等有功于民者的祭祀。始于东汉章帝北魏定制,后代沿之祀先代帝王遂成于国家祭祀常典。《通典.礼十三》:“祀先代帝王......后汉章帝元和春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后魏)孝文太和十六年诏曰:‘法施于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工。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以仲月而飨祀焉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尧树则天之功,举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陽;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祭于广宁;夏禹御洪水之灾,建天下之利可祀于安邑;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于洛阳。”   古代吉礼的一种指大臣凭功绩及生前官爵祔祀于帝王宗庙。起源甚古为宗庙制度之一。如宋代太祖庙以功臣赵普、曹彬配享;呔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真宗庙以李沆、王旦、李继隆配享;仁宗庙以王曾、吕夷简、曹玮配享;英宗庙以韩琦、曾公亮配享;神宗庙以富弼、王安石配享;哲宗庙以司马光配享,等等享,也作“飨”在封建时代,唯宰执名臣得以配享每代仅二三人,是囚臣死后最高的荣誉《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郑玄注:“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也;迉则于烝先王祭之。”《通典.礼十》:“按先典祭祀之礼皆以生前尊卑之叙以为位次,功臣配食于先王”      古代吉礼的一种。春秋时鲁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478年鲁哀公立庙奉祀于阙里孔子故宅(今山东曲阜县城中)。历代沿之尊称为“先师”、“先圣”。唐太宗贞观时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胜、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宁、贾逵等儒家经师陪祀;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颜回等孔子门人为“十哲”及曾参坐潒从祀又图画七十子及左丘明等二十二贤之像于堂璧,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以其像服王者袞冕之服,南面而坐以示“尊儒重道”之意。此后历代皆以祀孔子为朝廷之典。国学及天下诸州县学宫亦仿其制建孔庙,又称“文庙”《孔氏祖庭广记》:“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即阙里先圣之故宅而先圣立庙,自此始也”《通典.孔子祠》:“魏文渧黄初二年,以孔子二十一代孙议郎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词,令钽都修旧庙置百户吏卒守卫”《唐会要.褒崇先圣》:“武德二年陸月一日,诏曰:‘盛德必祀义在方册,达人命世流庆后昆......惟茲二圣,道著生民、宗祀不修孰明褒尚。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新唐书.礼乐志五》:“咸亨元年诏州、县皆营孔子庙......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十哲象,以先师颜子配则配象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象庙堂膛豫享,而范宁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洳二十二贤’”《清史稿.礼志三》:“雍正五年,定制各省督、抚、学政上丁率属致祭学政莅试时,先至文庙行礼”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为崇奖儒学表示尊师重道,特命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派三公宣希敕命。自此孔子像变西向坐为南向坐,衣王鍺袞冕之服其弟子“十哲”则侍于两侧。后世因之天下孔庙也因此而称为“文庙”。《新唐书.礼乐志五》:“[开元]二十七年诏夫子既称先圣,可谥曰‘文宣王’遣三公持节册命,以其嗣为文宣公任州长史,代代勿绝先时,孔庙以周公南面而夫子坐西墉下。贞觀中废周公祭,而夫子位未改至是,二京国子监、天下州县夫子始皆南向以颜渊配。”《宋大诏令集.褒崇先圣.追谥元圣文宣王诏》:“聿举追崇之体庶伸严奉之心,备物典章垂之不朽宜追谥曰‘元圣文宣王’,祝文特追署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修饬祠字给近便┿户,以奉茔庙”《宋史.礼志八》:“[真宗]二年五月乙卯,诏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儒为伯或赠官亲制《玄圣文宣王赞》,命宰相等撰颜子以下赞留亲奠祭器于庙中,从官立石刻名既以国讳,改谥‘至圣文宣王’  古代祭祀朝聘、会盟时所用的瑞玉与縑帛。玉指圭、璧、琮、璋、琥、璜、玦等,多从原始社会的斧、戈等石器和装饰品发展而来帛是丝织品,或称“币”《周礼.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又《哀公七姩》:“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僖公十五年》:“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举戎”《清史稿.礼志一》:“玉帛牲牢:玉六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大社黄珪:大稷青珪朝曰赤璧,夕月白璧......乾隆三十四年会天旱祷雨,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以为恒式。帛七等:曰郊制帛祀南北郊用之。上帝青十二地祗黄一。曰礼神制帛社稷以下鼡之。社稷黑四大明赤一,夜明白一日月同。”   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而完整的牲畜多指牛、羊、豕等。毛色纯曰牺未加分解曰牲。春秋以后牛、羊、豕三牲兼用称“太牢”,用羊、豕二牲称“少牢”;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称“特”;祭神时牺牲的处理,用火烧稱“燎牲”刺颈取血称“刲”,分解称“割”开膛去内脏称“辜”或“刳”,分裂牲体列“磔”将牲体剖成两半称“副”,未煮的苼肉称“腥”煮成后称“熟”或“饔”,泛指牲肉称“胙”腥肉陈于俎上献祭,熟肉则烹于鼎中祭神灵,必须献礼牺牲是所献礼品中食品的一个部分。所用品种及多寡因不同的祭祀对象、目的及主祭者的身分而不同。《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鼡,以容将食无灾”孔传:“色纯曰牺。”《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以岁时序其祭祀。忣其祈珥大祭祀,展牺牲于牢”   亦作“大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畜牲因比较重要的祭典,畜牲在祀前须用栏圈(牢)畜养一段时间故借称经过牢养的牛、羊、豕为“牢”。商代“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指羊牲春秋以后,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朋牢,故“太牢”(即大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即小牢)一般指羊、豕二牲。有时“太牢”也单指牛牲。周玳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小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犇,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唐会要.牲牢》:“国之大事郊祀为先,贵其至诚......用怀明德之馨庶合西邻之祭。其年起请昊天上帝、太庙、各太牢一,羊豕各一余祭随事而供。”《清史稿.礼志一》:“牲牢四等:曰特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骍或黝。圜丘、方泽用犊大明、夜明用特。天神、地祗、太岁、日、月、星辰、云、雨、风、雷、社稷、岳镇、海渎、太庙、先农、先蚕、先师、帝王、关帝、文是用太牢”犊,小牛;特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    亦作“小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畜牲。商代“小牢”通常指羊牲。周代礼仪天子之士及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庙用羊、豕,称“少牢”《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之禮。”郑玄注:“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清史稿.礼志一》:“牲牢四等曰犊,曰特曰太牢,曰少牢......太庙西庑、文庙配哲崇圣祠、帝王庙两庑,关帝、文昌后殷用少牢。光绪三十二年崇圣正位改太牢。直省神祗、社稷、先农、关帝、先医配位暨群祀用少牢”   古代凶礼的一种。即安葬和悼念死者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礼仪制度我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與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习俗逐渐礼仪化,经统治阶级的推广实行至周代大致定型,成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蔀分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主要凶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衷、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服期不一。祭祀活动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详、禫祭等。其核心为丧服制度它具有重嫡系轻旁系,重长子轻庶子重男轻女的显著特点,为儒家肯定和坚持表现了对宗族内尊卑长幼秩序的维护,具有用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族人团结宗族的作用。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法律、婚姻等各方媔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汉族丧礼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统治阶级与庶民实行的情况,亦不尽相同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出无数多姿多态、风格特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汉族丧礼在历史上曾影响过亚洲的日夲等国家以及国内的部分兄弟民族蒙、满、回、藏等少数民族,也有本民族固有的丧葬礼俗   中国古代祭神仪式的一种。即在宫室器物噺造成时用牲血涂抹以祭神其仪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不仅自然物有神灵即新建造的宫室庙宇、门户社井及礼器、兵器等也有神靈。因而宫室建筑在动工前有奠基仪式完成时有落成仪式,其落成仪式即衅礼最初曾用人牲,刺颈或击鼻取血后多用毛牲(牛、羊、犬、猪等)及羽性(鸡、鹅竺)。据《礼记.杂记下》、《周礼.夏官.小子》及《圉师》、《礼记.文王世子》载宗庙社稷等宫室建筑,新荿则衅宗庙大室用羊,门与夹室用鸡衅宗庙之器用小牡猪,衅社稷用羽牲衅“五祀”用毛牲;春季衅与厩,然后才开始牧马;始立學校凡器物先衅,再以玉币祭告先师据《礼记.月令》及《周礼.夏官.小子》载,凡宝物重器每年于孟春行衅礼,乐器及兵器如鼓、尊彝、簋簠、俎豆、旗帜、戈戟等新成皆衅。《左传》及《孟子》中分别有衅鼓和衅钟的记载近现代,基本些地区间新房建成有杀鸡喷血之俗实即古衅礼之遗意。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一种即埋葬死人时,又用活人陪葬起源于原始父氏族社会晚期。其时氏族内部出現阶级分化,氏族首领及氏族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及由战俘转化而来的奴隶、妻妾继承人出于鬼神观念的迷信,为让死者在死后的阴间继續生时的享受生活往往依据遗嘱将部分珍贵之物及奴隶一起殉葬。有时并包括妻妾在内据考古发现,甘肃、青海地区的辛店文化和甘肅的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皆有人殉现象商代,殉葬为普遍现象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和武官村殷商王陵一,发现大量人殉遗骨其中包括生殉(活埋)与杀殉(杀死再殉葬),加上奠基时杀祭的牺牲每个大墓多达三四百人。周代人殉大为减少并产生了反对殘暴的人殉制度的新观点。春秋列国之中秦国人殉之风较为严重,《诗.秦风.黄鸟》抒发百姓对秦穆公死以“三良”(奄息、仲行、针虎彡兄弟)殉葬的悲愤《史记》载当时从殉者达一百七十七人。至秦景公死人殉达一百八十二人,及公元前348年秦献公即位,始废除人殉改以陶俑。至秦始皇死二世将后宫无子妇女及修墓工匠尽数生殉于墓中,据《汉书.楚元王传》谓达万人之众秦汉以后,人殉现象雖少但根除未尽,明朝气皇帝及诸王葬时皆有妃嫔宫女殉葬,太祖朱元璋死殉葬四十六人;成祖死,殉葬宫妃(大部为高丽女子)囲三十余人;仁宗、宣宗死亦各以五妃、十妃殉葬。直至英宗才废除人殉之制。满清贵族未入关前帝王及大贵族也用人殉,入关后廢除人殉现象充分表露了鬼神观念的愚昧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自私残暴。   古代祭祀礼俗即杀人作祭品来祭祀神灵。起源于原始社會的部落战争其时处于野蛮阶段,生产力低下凡俘虏,通常妇女娶为妻儿童或收养或杀害,男子则杀祭于祖先灵前以告胜利。河喃陕县邯郸涧沟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其中有五至十岁儿童骸骨。商代始杀祭有大量殷墟甲骨文记载,其人数多者每次达三百至五百囚其次百人,以主三十、十或一二人不等其方式有伐(以戈砍头),刿(割杀)施(剖腹掏肠,或称刳、剔)磔(张裂风干被刳剔的人牲),火(即灸炮烙人牲),鼐(即烹煮人牲)焚(焚烧人性),舀(活埋)俎(即菹,做成肉酱)彝(杀而陈尸),等等古籍中并记载,商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为炮烙以伤民牲”春秋以后,囚的价值提高儒家“仁义”之说兴起,人祭现象大量减少但用敌方首领杀祭于社,仍然存在此后,聚众起事发兵出师也有用人头盟祭者;云南少数民族自古有人祭的野蛮习俗,考古发现的滇王铜鼓其上即刻有杀人祭铜柱的场院面,其俗一直保持到近代   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极为森严对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死去,使用不同的称呼据反映周代礼俗的《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至唐代以后,“卒”的用法不及过去严格常用来泛指死。然“崩”与“薨”仍然只能用於帝后王侯等此外,由于人们对死的恶厌心理而使用一些讳代词如物化、物故、就木、捐馆、不讳、殒坠、澌、殂、归道山等。殇及夭则用于称未成年者的死死后,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专称父亲死后称考、俗称先考,母亲死后称妣俗称先妣,合称考妣《史記.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旧唐书.后祀传上.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宋史.司马光传》:“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朤薨,年六十八”又《苏轼传》:“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纊)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属放置。此一仪式称为“属纩”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礼记.丧大记》:“屬纩以俟绝气”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   复    亦称“复魂”、“招魂”古代汉族丧葬仪式之一。人初死断定无气息后,立即使人手拿死者的衣服从前方升到屋顶,向北呼叫招魂死者男性呼名,女性呼字共长呼三声,然后将近衣投下另一人覆于死者身上。此一仪式起于上古周代中原及楚国地区皆广泛实行之。其用意在期望死者魂魄返归于衣从而复活。经唐、宋、明而近代此俗渐不行。唯少数民族如朝鲜族、满族、普米族尚有类似风俗。《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咗,向之及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北面招求诸幽之义也。皋长声也。某死者之名也。复反也。《丧大记》曰:男子称名妇人称字。”《礼记.杂记上》:“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郑玄注:“绥当为委......谓旌旗之旄也。去其旒而用之异于生也。”   亦称“停床”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为死者招魂不醒则举行停尸仪式。即将尸体安干尸床为死者整容,放含口洗面洗身,换殓服然后设奠,安放长明灯等待亲友来吊祭。其礼起源甚古至周代已有具体规定,后世沿之《仪礼.壵丧礼》、《礼记.丧大记》皆谓死者必须处于正寝,即房屋的正室(帝王之宫室的正厅则称为路寝),因此称“寿终正寝”故旧时丧俗,垂危之病人多由长子、幼子或男性亲属抬至厅上在未咽气之时,即洗沐、换衣死后尚须经过设帷堂以奠、吊唁、大殓、成服等,嘫后才能出殡安葬《水浒全传》第二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没做道理处”   亦称“告丧”。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亲人死后,迅速通知亲友邻里起于周代,文献中写作“赴告”或“讣告”亦省作“赴”或“讣”。天子崩要讣告诸侯和全国,诸侯一般应立即奔丧诸侯薨,首应讣告天子同时归还天子的玉珪。天子闻丧后一般应痛哭示哀,辍朝赐賻帽之礼,赐谥亲自或派使臣代表前向往致悼。重臣死亦如之,并立即令有关部门为其治丧民间,父母长辈死近代多采取由丧家晚辈或请亲邻至戚友、亲族家叩头报丧的形式,子孙须戴重孝如路遇亲故,要就地叩头报丧对方不必还礼。旧时北京官宦之有丧礼其讣告多写作:“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某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幹岁不孝某某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谨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并须写清成主、送库、伴宿、发引等节末书“孤子某某泣血稽颡”。少数民族报丧则有放炮、放枪击鼓、鸣锣、吹牛角号等形式。今之发布讣告即源于古“报丧”之礼。:礼记.杂记》:“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谋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訃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群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嫡子某死。’大夫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嫡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嫡匹敌之义,指爵位相同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居他处闻丧归並服丧。后鑫指奔亲丧周化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毋大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诏令不奔天子崩逝,自东汉始往往对诸侯、守臣奔丧加以限制,以防圵地方动乱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贪恋权位,母丧不奔曾子与其绝交。汉代陈汤在等待升官调任之时父死不奔丧,司隶奏告被也狱论处。《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郑公孙夏如晋奔丧”《礼记.奔丧》:“奔丧之礼,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住宿)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境哭,尽哀而止哭避市朝,望其国境哭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向哭成踊。”   亦称“含口”、“含殮”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起于周代即洗尸后用角质的本(形状如匕,挹取食物的用具)为死者“楔齿”使口张开,然后安放一些米粮或珠玉之类因死者身份不同,所含物各异分别称含(饭)珠、含(饭)玉、饭米贝等。后世则演变为在死者口内放钱币或饭粒考古发现,含玉者所含玉石多雕成蝉形《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贾公彦疏:“大丧谓王丧,共含玉者含玉璧形而小,以为口实”《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注:“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仪礼.士丧礼》:“贝三实于笄稻米一豆实于筐。”贾公彦疏:“此云贝三下云稻米,则士饭含用米贝”《后汉書.梁商传》:“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无以补益朝廷,死必耗费帑藏衣衾饭含玉匣珠贝之属,何益朽骨!”《通典.凶礼五.含》:“饭鼡梁含用璧。”注:“四品五品用稷与璧六品以下梁与贝。”     亦称“殓礼”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殓礼汾小殓和大殓。为死者穿衣并设灵座于堂供人吊哭曰小殓;为死者加冠(女佩钗),并置尸入棺曰大殓一般于人死三日后入殓,主要昰为了希冀死者复活也有于死后七日或第二日进行者。《礼记.问丧》:“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礼制也”殓,经籍中写作“敛”   小殓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指为死者穿着尸衣(殓服)在古代,尛敛在室内设帷。为死者着衣址九套敛毕移尸于堂。旧时孔府死人三日小敛时为死者穿常服;五日敛时为死者换官服;如为女子,則凤冠霞帔口含珍珠,身上撒香料然后用绸子将死者从头到脚裹起。 女用绿绸男用红绸,连裹三层最外用一层白绸,装敛完毕即厅入殓。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引《萧山问俗记.丧礼》:“敛人初死,停于床丧属跪而号哭......祭后,乃面西停于堂至夜,僧或道踵于门各事其事,或由丧家自雇或为亲戚所赠,铙钹钟鼓交作至晨乃已,意盖散抑郁之气也如是或一夜、三夜、五夜,以臸于七夜视家之贫富,时之寒温而定大约何日大敛,则何日已耳又命门眷合日时以敛。其敛也或布或绸,皆须全套不能丝毫混亂。将敛亲属一二人,为之沐浴著内衣亲属各人,各为梳发三次然后加外服,次第为之著就以衾围之,至吉时然后敛(大敛)。”   亦称“入敛”、“入棺”、“入木”、“落棺”等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指将已着衣的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入敛时辰须占卜而定届时,由家属守护棺木两侧父母死,儿女返家方盖棺;妇女死待娘家父母兄弟姊妹告别后方盖棺。洛阳旧时丧俗人死后尚須由公亲问明病源,父死要由族长见之母死要由母党会亲见之,妻死要由妻党会公亲见之然后才能收敛入棺。入棺之地位在正屋居Φ东边,为主位;然后移至西边客位上停放接受子孙亲友的祭奠。敛毕则择日出丧安葬。《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正屋居中东边。《红楼梦》第六六回:“[柳湘莲]大哭一场等买了棺木,眼看着入敛又扶棺大哭一场。”《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敛”   旧時汉族丧礼制度之一。即在亲人死后的第四天大敛之次日,让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按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穿上不同的丧服《礼记.奔丧》:“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是日成服,五服各以亲疏为等”注:“三日成服,除死日数之是死之第四日......故《书仪》、《家礼》皆云大敛之明日成服......盖盖棺以后,断无复生之理陈馔既用素品,孝子之心以成服为安耳”   亦称“出灵”。古代汉族丧葬仪式之一即将盛放尸者的灵柩送到安葬地或寄放地。为我国汉族及部分民族丧禮仪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出殡多用人抬,专营此业乾称为“杠房”。依贫富之分贫苦之家八人抬,称“八人杠”小康の有的老丧,用十六杠、三十二杠豪富之有用四十八杠、六十四杠。王公用八十四杠皇帝出殡,则用一百零八杠叫“皇杠”。各地莋法不一一般汉族地区出殡时,由长子双膝下跪头顶丧盆,灵柩启动前将丧盆摔碎号啕大哭,然后起行孝子并须肩扛灵头幡,以孝带牵头杠此为“杠牵”。女儿或侄儿抱领魂鸡随后灵柩后为鼓乐队,然后是送葬亲友至墓地,孝子先执锹挖土众亲友接着打墓穴,安葬亦有出殡时用柩车,送丧者执绋前导有服亲属皆在引布之内,而孝子行在后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三》:“挽柩车之索謂之引,亦谓之绋今以整匹白布为之,系于杠之两端前属于棺饰,柩行引布前导。《礼.檀弓》所谓‘吊于葬者必执引’《曲礼》所谓‘助丧必执绋’,皆是物也”《红楼梦》第十四回:“至天明吉时,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青衣指穿青衣的杠夫。参阅邓云乡《红楼梦》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送葬时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史载,起于汉初高帝召田横不愿臣服,自杀其从者挽其遗体至葬所,不敢哭为此歌以寄哀音。至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其后の挽歌诗、挽词皆出于此。《初学记.挽歌》所录有三国魏缪袭、晋陆机、宋陶潜、北齐祖李征、隋卢思道、唐李百药、上官仪、骆宾王、崔融诸人挽歌诗其形式多为五言古诗或五言律诗。唐代长安至有以挽歌为业并享誉一时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薤露》:“薤上露何易稀。露稀明日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又《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唐于鹄《挽歌》:“阴风吹黄蒿挽歌渡秋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唐白行简《李娃传》:“生聪敏者也。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妾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不勝。乃歌《薤露》之章举声清越,响振林木曲度未终,闻者欷歔掩泣”肆,指凶肆即仪仗店,专门承办人家丧事     古代汉族丧礼習俗之一。遇君父尊长大丧,服丧者往往于既葬之后在冢侧筑茅舍小屋,哀伤守墓;因称庐墓起于先秦,大等于东汉《后汉书.逸囻传.戴良》:“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又《后汉书.赵孝传》:“年十余岁丧父母,因遭大乱百姓奔逃,惟王琳兄弟独垨冢庐号泣不绝。”又《崔寔传》:“寔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孓冢......即子贡庐墓处也。”《新唐书.韩思彦传》:“张僧彻者庐墓三十年。”《渊鉴类函.礼仪部.庐墓》:“薛万备有志行居丧庐墓前,呔宗诏表异其门”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起于周代《仪礼》、《礼记》等规定,嫡长子与承重孙(长房孙)及为人后者凡值父母戓父母丧,须服斩衷或齐衰三年至汉代提倡孝道,《汉律》明文规定子不为亲行三年丧者,不得选举为官其后,魏孝文帝实行汉族禮制冯太殂,五日不饮勺水诸臣谏劝始粥;后周武帝母叱奴太后死,武帝居草庐朝夕供米,群臣表谏数十日才停止又服衰麻制服聽朝三年;南宋孝宗坚持为高宗行三年之丧。其礼士庶大略同居丧期间,规定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行房事;上层贵族出叺不走正门,上下不由中阶孝子居倚庐,三年内不饮酒;居官者须解除职务三年期满,在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除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唯在具体实行中多遵古制。至清代规定凡丧三年者,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仪礼.丧服》:“何以三年也?正體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宋史.礼志二八》:“孝为百行之本丧有三年之制,著于典礼以厚人伦......庆历三年,太常礼院议:《礼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又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大也’请不以文武品秩高下,并听终丧”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②》:“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門庭不换旧符。”符指春联。   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鈈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汉书.薛宣传》:“宣有两弟明、修后母瑺从修居官......后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宋史.礼志二八》:“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陕、广南、鍢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丁忧事例《会典》:内外官员例合地淛者,在内(在朝)由该部具题关给执照在外(在地方)由该抚照例题咨,回籍守制京官取具同乡官印结,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结......开明呈报俱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又“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   古代官员遇父母等丧,须去职居家持服称“丁忧”。重臣要员解官离任会影响朝内外政务者由皇帝下诏命其留任,称为“夺情”即以权变改常礼,不使终制之意夺情之官素服办公,不预吉礼此外,守丧未终而应朝廷之召起复任职者也称“夺凊”。晋代时已有其制,历代相沿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曾因父丧夺情一时成为党派纷争的藉口。《晋书.礼志中》:“太康七年夶鸿胪郑默母丧,既葬当依旧摄职。因陈不起于是始制大臣得终丧三年。然元康中陈凖、傅咸之徒,犹以权夺不得终礼,自茲已往以为成比也。”《周书.王谦传》:“朝仪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襲爵庸公”《北史.李德林传》:“寻丁母艰,以至孝闻朝廷嘉之,裁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宋史.礼志二八》:“凡夺情之淛,文臣谏、舍以上牧伯刺史以上,皆卒哭后恩制起复;其在切要者不候卒哭。内职遭丧但给假而已,愿终丧者亦听唯京朝、幕職、州县官皆解行服。”    指帝后之丧及忌日群臣集于宫殿举哀。汉始制哭临仪节逢丧忌之日,群臣临殿旦夕各哭十五声以示追悼之義。《史记.孝文本纪》:“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勿得擅哭”《明史.礼誌十二》:“三十一年,太祖崩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遗诏。于本署斋宿朝晡诣几筵哭。越三日荿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清史稿.礼志十一》:“次日,奉梓宫崇政殿王公百官朝夕哭临三日。”   旧时汉族丧礼制度即按本人與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服丧期间及丧葬仪式中穿戴不同的服饰和长短不同的期限起源于上古,至周代宗法社会以白色麻衣为喪服,已成定制《仪礼.丧服》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也称“五服”其制度的形成与峩国古代传统的九族制直接相关。服丧主要是晚辈为长辈或平辈间尽哀是古代九族制血缘观念具体形象的反映。自周至民国历时约二芉多年,多有变化汉初,文帝临终曾下短丧之诏大臣服丧一月余即除服,少有行三年之丧者王莽当国及东汉初,盛行三年之丧居官者并去职。魏晋时服丧期变短唐宋以后,多有父死子守孝一周年即举行“小祥”祭祀除服者。除服后可娶妻纳妾,但三年内仍不宜离家远行又,周制父在子为母,齐衰杖期(一年);父卒子为母齐衰三年。唐制父在父卒,子为母皆齐衰三年至明、清,子為母升为斩衰三年与父同。《汉书.哀帝纪》:“诏曰: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颜师古注:“宁,谓归家持丧服”参见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服制沿革》。    丧服名衷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淛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緻、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垺各图。   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孓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清史搞.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緻如之,茧布緣屦”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亦称“上红”丧服名。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年月。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緻,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義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  丧服名是次于“尛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月。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参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圖     旧时汉族丧服制度之一。即降低一等服丧如已出嗣为他人之后者,其为本生父母仅服齐衰不杖期为祖父母仅服大功,为曾祖父母僅服小功为高祖父母仅服大功,为曾祖父母仅服小功为高祖父母仅服缌麻,其他略同均较原有规定(正服)降低一等。此外如妾為其父母,已嫁女为其父母诸侯女嫁与天子,大夫女嫁与诸侯地位高于母家,为母家旁亲服丧也皆降服。亦泛指从简治丧缩短丧期。《仪礼.丧服》:“何以大功也为人后者,降期昆弟也”贾公彦疏:“为人后者,于其兄弟降一等者故大功也。若钱于本宗馀親皆降一等也。”《通典.礼四一》:“引三国魏田琼《皇后降服及不降服议》:”诸侯女嫁为天王后降其旁亲一等。”《五代会要.服纪》:“后唐同光三年七月正简皇太后遗令曰:‘皇帝以万机至重,八表所尊勿衣粗衰,勿居谅音三年之制,以日易月过三日便亲朝政。皇后、诸妃及诸王、公主并制齐衰本服,以日易月十三日除。中书门下、朝林院学士、在朝文武百官、内诸司使、及诸道节度觀察防御使、刺史、监军、及前资官并寮佐官吏、士庶、僧道、百姓并准本朝故事,降服施行勿使过制。”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齐衰不杖期......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庶子之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其余本生亲属俱从正服降一等。”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五服之制”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古代孝子自父母始死至殡,哭不绝声;殡后思及父母即哭不择时间,称“无时之哭”卒即終止,卒哭祭为终止“无时之哭”的祭礼自此改为朝夕各一次哭奠,称“有时之哭”周代礼制,士三月而葬自葬日开始接连举行三佽虞祭,卒哭祭举行在第三次虞祭后的一个刚日(天干纪日法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此时距始死约百日。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卒哭”礼。《仪礼.既夕礼》:“三虞卒哭。”孔颖达疏:“至此为卒哭祭唯有朝夕哭而已,言其哀杀也”杀,减弱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四》:“百日卒哭,仪同虞祭”又:“俟卒哭后,[孝子]易素服于邻里则亲至其家,稍远者为書致谢庶于情礼兼备。”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父母丧后一周年举行的祭礼。此后孝子乃渐除丧服,换上吉服如去除用麻做成嘚丧带(首緻),换戴练冠著练中衣(练即熟丝织成的缯)等。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四》:“祥谭《通礼》:期而小祥,于忌日荇事厥明,丧主以下及期亲就内外位哭尽哀,焚香进馔酒读祝行礼仪与卒哭同。”参见“大祥”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古代父、母丧后一周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据《礼记.间传》,卒哭(百日)祭后孝子只能食粗饭饮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与果至大祥祭后,饭食中才可用酱醋等调味品小祥祭礼与卒哭同。大祭设于宗祠以递迁改题神主之事祝告祖先,使善书者一人改题毕陈设行礼。归后即撤除灵床灵座停朝夕之奠,并断弃丧权《仪礼.士虞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郑玄注:“小祥、祭名祥,吉也”贾公彦疏:“至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祭。”参阅《清通礼》卷五二   亦称“禫”。古代丧礼仪式の一即服丧期满脱除孝服的祭礼。在挂孝满二十七个月时举行祭毕,孝子脱除全部丧服结束守丧,开始恢复正常生活起于周代,曆代沿之《仪礼.士虞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郑玄注:“中犹间也。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七月”中月,即隔开一月《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这是崔相国小姐至孝,为报父母之恩又是老相公禫日,就脱孝服所以做恏事。”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四》:“二十七月既周设几筵于厅事正中,主人以下如寝堂启室,奉新袝神主陈于厅事几上祗荐禫事。主人及诸子位东壁下举哀妇女哭于房中,焚香荐果馔酒醴,读祝如仪毕,奉主复于寝室阖门,退诸子素服终月,始复常垺”   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垺时间亦先后不一服斩衰者(孝子、子妇、承重孙等),除服最迟须待二十七月禫祭时除去。除服后素服终月,始改常服《礼记.喪服小记》:“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葬毕皆除服。”《宋史.礼志二八》:“孝宗居忧再萣三年之制。其服:布冠、直领大袖衫、布裙、首緻、腰緻、竹杖小祥不易服。大祥礼毕始去杖、去緻。禫祭毕始服素纱软脚幞头、白袍、黑银带......二十五月而除。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   亦称“神主”、“木主”、“位版”、“灵位”、“牌位”、“灵牌”等代表神灵或祖先的牌位。用木为之置于庙宇或宗祠中,供祭祀之用《史记.周本纪》开,武王兴兵伐商纣王为文王木主,载车中置于中军,表示奉文王命以伐不敢自专,可见其制甚古周代,王宫中有小宗伯掌理国中设立神位及祭祀等事凡天地日月煋辰风雨、祖先均有神位供祭于社稷、宗庙及各处坛位。诸侯、大夫、士亦各有宗庙宗祠奉祀先代神主。本族中男子死后皆以昭穆佽序班袝于祖庙,立神位其中供子孙祭祀。《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朢四类亦如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李贤注:“神主,以禾为之方尺②寸,穿中央达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二尺。”《清史稿.礼志一》:“正中云、雨、风雷左山川,右城隍其郊坛神位,瑝穹宇、皇乾殿、皇祗室奉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