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个国学礼仪操有上海结婚敬茶礼仪的动作

国学经典浸润童心 礼仪教育走进校园_兴国一小-爱微帮
&& &&& 国学经典浸润童心 礼仪教育走进校园
——兴国县第一小学国学教育掠影“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本学期,兴国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诵经典、传星火、学礼仪、行孝道”国学经典教育和礼仪教育活动,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礼仪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之中,让全校学生在亲近国学、感受经典、学习礼仪的过程中,培养从小热爱学习、喜爱儒雅的情感,为成为德行高尚、知行统一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兴国一小的国学经典教育和礼仪教育又有新动态了!2015年12月15日至18日,一小校园内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气息。二至四年级的孩子们陆续展示了《古诗词诵读》《礼仪操》《孝道操》和《美德操》。悠扬的音乐、稚嫩的童音、柔美的动作……孩子们出色的表演让大家赞叹不已。下面,就跟着小编的镜头,一起走进一小的国学展示现场,去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一年级小朋友展示的是以《传经典,诵美德》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他们年龄小,朗诵起古诗词来稚气可爱,充满意趣。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声声童音诵出首首经典,古诗词如春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滴进孩子们的心灵。 二年级孩子们表演的是《礼仪操》。礼仪课程的学习,让孩子们变得彬彬有礼,更加可爱,老师们的笑脸也更加亲切、谦和,一个文明、和谐的氛围悄然形成。三年级的孩子们表演的是《孝道操》。孝道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孝”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们从小能够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孝道,懂孝道,尽孝道。 四年级全体同学带来了《美德操》,优美动听的乐曲,舒展大方的动作,朗朗上口的歌诀,在反复地练习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已经悄悄地在改变着学生的言行品质,并已然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兴国县第一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课程和礼仪教育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对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都有深远的意义。把国学教育与学校德育、行为养成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认知经典、感悟经典到陶冶性情,提升学生文学修养、气质修养和人文素养。国学经典浸润童心,礼仪教育走进校园,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共同开启孩子们美好的人生!
图文:廖鹭红本期组稿:六年级组
★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 联系、投稿邮箱:
点击展开全文
中国工农红军萧华红军小学(兴国县第一小学)公众服务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国学,文明礼仪
国学,文明礼仪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
所谓国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学术。这既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所谓经典,按照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理解,“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因此,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文明最好、最有价值的书籍,就是中国人最诚心、最喜欢阅读的书籍。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经典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
一、礼仪辨
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西汉刘向著《新序?杂事卷七》。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表记》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
敬是仁爱的表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三)表达敬意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尊老、敬长、尊师,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方式:敬语、容貌、服饰、进退、揖让,先后。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
(四)诚敬从鞠躬做起
诚敬之心若立于内,则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体动作形于外,令对方真切的感受到。表达诚敬的形体动作很多,其中鞠躬就是中国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五)学有本末,力行为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德目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本末关系。前四者属于做人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然后是约束言行,谨言慎行,为人诚信。
二、诗礼传家、忠厚继世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大戴礼记?保傅》
天子无恩于父母,不惠于庶民,无礼于大臣,不中于制狱,五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
第二章 拨开历史的迷雾
――追溯礼仪的源起
世界各国礼仪并不相同,道路也不尽相同,各民族之间的礼俗也不尽相同,仅以中原地区汉族通行的作为主流去审视
1、训诂学角度:从字体分析,得出 结论,礼仪起源于祭祀。 敬神 敬人
2、史书记载:《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也。”
3、考古发现:2-3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墓葬,形式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很多迹象表明,人们相信巫术可以救人。
●饮食男女说
1、饮食:认为饮食的习惯和规矩是礼仪的本源。(立论不稳)
2、男女:男女有别,也就是婚姻制度,儒家提倡礼从家庭开始,然后才扩大到社会。
男女结合 夫妻关系 家庭
传宗接代 处理各种关系
3、饮食男女:前两者的综合
●欲望与环境矛盾说
1、饮食之争 2、婚姻之争
总之:欲求不断增长的矛盾,需要一种规则来解决,这就是礼仪 ●多元起源及其他
1、天神生礼说;2、天经地义说;3、生于理说4、礼从民俗说
第三章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漫话古代五礼
关于礼仪的分类,历来说法甚多。有五礼、六礼、九礼等说法,我们以《礼记.王制》中的六礼为依据
一、以吉礼敬鬼神
? 吉礼:祭祀之礼,向鬼神祈求,希望鬼神保佑人们吉祥安康、诸事如意。
1、祭天神: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篇二:国学与礼仪教学资料定稿
国学与礼仪
一、国学与礼仪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二、课程开发背景
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小学位于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村,是一所农村小学,本校的办学理念是“促全面发展
育阳光少年”,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让每个孩子张扬其个性,使他们心中都充满阳光,从而积极向上成长,个个都成为阳光少年。但因为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而且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平日里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很不好,兴趣爱好也很少,同时学校认为一年级是孩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点,这是孩子各种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开设国学与礼仪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选取国学经典中与时俱在的精华部分,对学生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通过书籍和礼仪的教导,让孩子懂得自立和懂礼。使6―7岁的孩子,学习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使他们表达能力增强,性格更加开朗,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诵读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片段,会诵读一些儿歌和讲一些故事。
2、我会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片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学国学、爱国学的好习惯。
2、我能从国学中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学生。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具体内容见下表: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
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课程实施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进行国学与礼仪互动活动。
(2)教师教学方式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引导点拨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二)课程评价
为确保 “国学与礼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实现课程目标,建设成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课程评价遵循人本化和多元化原则。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教师和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推门听课。通过听课,教师填写《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对课堂各环节实施评价。
(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学校组织人员从 “国学与礼仪”指导方案、学习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领导评。校长室、德育处等都要参与到评价中去,给教师作出等级评价,并且组织国学朗诵与礼仪活动进行评比。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
国学与礼仪课程教师综合评价表
备注:90以上为“甲”,80―89为“乙”, 60―79为 “丙” ,60分以下为“丁”。
2、对学生的评价。借助读写绘作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项目,再由教师综合整理、结合课堂表现给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学生、家长、教师的评价均主要采用等级表示。篇三:国学经典润无声,文明礼仪巧渗透
国学经典润无声,文明礼仪巧渗透
作者:任展展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11期
【摘 要】 幼儿教育中的国学渗透,对幼儿的礼仪及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幼儿成长道路上与人交往的一块基石。本文通过国学经典在幼儿教育中的无声渗透,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礼仪礼节,以全新的面貌展示新时代幼儿的风采。
【关键词】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无声渗透
历代先人对“礼仪”给予了极高的关注,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恰当和谐的“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对国学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地领悟到这其中的深意,帮助幼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了解其中的行为规范、礼仪知识、礼仪言行,获得一定的礼仪经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领悟国学名句,养成礼仪之基
精炼的国学语言蕴含着民族精神、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需要幼儿在朗诵的基础上深层地研读,才能真正的领悟先人的智慧结晶,是幼儿养成文明礼仪的基石。
《弟子规》是幼儿国学教学中的必备科目,短小精悍的语言使幼儿阅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对其中的涵义进行理解,使之生动形象的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从而感觉礼仪就在身边,在每一个小动作、小语言之中。例如在学习“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相关的语句时,幼儿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幼儿们理解吸收,在古代,小朋友见到老师和客人要行鞠躬礼,每天要给自己的父母请安。老师先给幼儿师范什么是“鞠躬礼”,“请安”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一种问候,就像我们现在的见到老师说声“好”,见到父母问声“辛苦了”一样,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后让幼儿们进行模仿表演,以作业的形式让幼儿们回到家向父母问好。幼儿们的表现,父母感到非常的高兴,幼儿们也得到了家长的表扬,感受到了礼仪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这样的幼儿朗诵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国学语句涵义的理解,还营造出来一个礼仪的大环境,使幼儿们学会了主动的打招呼、问声好,懂得了日常生活中文明的礼貌仪态,收获了礼仪、收获了幸福。
二、辨思国学故事,探究礼仪之道
国学的渗透要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行动服。幼儿对国学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利用思辨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礼仪,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懂得文明。
国学故事是幼儿们最喜欢的部分,拉近了幼儿与名人名句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够充分地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分析自己做的对错,学会利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国学。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的过程中,幼儿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梨还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完了不会再拿吗?老师面对这个可爱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可以从幼儿的好朋友入手,当幼儿们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好玩的玩具时,最先想到了是哪一个好朋友,幼儿们纷纷地叙述自己在与好朋友玩耍时的快乐,自己是如何与好朋友之间分享的,好朋友给我自己什么好玩的玩具。在幼儿们的交谈中,逐渐地体会到了谦让、关心、共享所带来的乐趣,领悟到了为什么要将大梨送给哥哥吃。简单的故事告诉了幼儿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关心、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理解了在与人交往相处中的文明与不文明,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道理。
三、组织国学活动,体验礼仪之行
简单的朗诵、讲解只能改变幼儿们的意识,实践才是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节日来开展一些活动,使幼儿能够亲身的参与到活动中,利用行动来践行文明礼仪。
传统节日是对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敬意、慰藉和感恩。教师利用这样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其会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小朋友去敬老院进行表演活动,和蔼可亲的老人们会让小朋友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与老人的互动中,让幼儿感受传统思想在老人思想中的沉淀,两个孩子因为表现的好而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只见老人悄悄的来到幼儿的身边,竖起了两个大拇指,高兴的说:“你们两个表演的都好,一人送你们一个大拇指,在送你们一个童话故事怎么样?”两个小朋友相互看看、高兴的让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了。在爷爷的故事中,有许多我们课堂学不到的礼仪知识,使幼儿们开拓了视野,送爷爷们那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爱,学会了相处、交流。快乐的一天给幼儿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充分的体会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学会了尊重老人、尊重他人。
四、发挥国学榜样,领悟礼仪之涵
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模仿,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要倡导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为幼儿树立一个就在身边的榜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言传身教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家庭和校园是幼儿学习礼仪的主要场所,俗话说“少年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礼仪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例如在日常的交往中,要习惯地使用简单的“对不起”、“谢谢”、“请”、“您”等礼貌用语,对于小小的废纸团、果皮、包装袋要投进垃圾箱中,这些简单的语言和小小的动作,都会使幼儿看在眼里并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随手就把喝完的酸奶袋放在了桌子上,当我用鼓励的眼睛注视他时,他怯怯的看着我说了一声:“在家里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文明也一样。事后,幼儿的妈妈告诉我这不仅教育
了他的儿子,也通过儿子教育了爸爸,家庭的文明度有了很大提高。可见,文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国学的悄然渗透,使幼儿懂得了怎样“讲文明、讲礼仪”,在每个幼儿的心中都种下一颗“礼仪”的种子,并将这种思想、行为和习惯践行在了日常生活中得到生根、发芽。幼儿通过学习国学中传统礼仪,在践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文明的礼仪习惯,培养了现在时代所特有的气质、风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任丽.礼仪教育,从小抓起[J].中国教师.2008(20)
[2]吴端华.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品德修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篇四: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谦谦君子
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学礼,无以立。”“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知道学礼仪的重要性。诵读“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了解一个人的仪表言谈举止要规范。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3、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教学难点: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做君子,重礼
1. 读礼仪小诗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2.学礼仪的重要性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礼仪,有谁知道他认为不学礼仪会怎样呢?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不懂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生齐读。
(2)《礼记?曲礼》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3)是啊,学习礼仪如此重要,那国学经典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从哪三方面去做君子?“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处】出自《礼记?表记》
生答,师并板书仪表庄重,言谈谦和,举止得体。
二、读《弟子规》知礼
? 1.《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我们处世的法宝。它告诉我们
仪表应该这样规范。(冠必正
易解: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要平整,鞋带要系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的仪表应达到的要求?师总结:(既要整洁卫生,又要自然得体,
协调大方。)
请大家互相当镜子,检查仪容仪表。
? 那我们在与人交往言谈中,《弟子规》又做了什么要求?
不分明 易解:将要进别人家门,要问一声有没有人在家?将要走进正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别人询问你是谁?要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师总结:(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 学会倾听,使用敬语。)
? 一个人的礼仪不光表现在言谈中,更表现在举止中。《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在举止中注意这些
什么。(步从容
勿摇髀 易解: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把身子弯下来,叩头要恭恭敬敬。进门时不要踏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坐着时不要把两条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 2.孩子们你们知道正确的坐姿吗?(生讲,师纠正)(1、入坐要轻而稳,女士着裙装要先轻拢裙摆,而后入坐。2、面带笑容,双目平视,嘴唇微闭,微收下颌。3、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放在椅子或沙发扶手上。4、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6、至少坐满椅子的2/3,脊背轻靠椅背。7、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起立。8、谈话时,可以侧坐,此时上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
那站姿呢?谁来说说,并做一做。(生讲,师纠正)(标准的站姿,从正面观看,全身笔直,精神饱满,两眼正视,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60°,身体重心落于两腿正中;从侧面看,两眼平视,下颌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贴裤缝,整个身体庄重挺拔。)
谁来走一走?(简单来说,正确的走姿主要有三个要点:从容、平稳、直线。)
“揖身圆,拜恭敬。”怎么做呢? 生答:作揖。双手叠放(右手在里)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鞠躬。两腿并拢,手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之礼。(如握手时、介绍时、递物时、让座和让路时要用15°的鞠躬礼。一般用45°鞠躬礼,表示对客人光临的欢迎和,时间以2-3秒为宜。90°的鞠躬礼是大礼,时间
4-5秒为宜。但是要注意,只有在葬礼上才行三鞠躬的大礼,其他行大礼的场合一般应是一鞠躬。)现在我们用的较多的还有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三、演情景剧,有礼
孩子们,学了这么多礼仪,老师想看看你们能把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吗?我准备了三个情景剧:《 待客礼仪 》、《餐桌礼仪》、《相处礼仪》,请孩子们自由发挥,展现你们的礼仪。请同学们分别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谈感受。
四、诵经典,传礼
孩子们,从你们的言谈举止中老师感到咱们班的孩子们真是一群好礼知礼懂礼的孩子。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道,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读了《唐诗》才知道何为精华。请大家一起来表演唱《读唐诗》。
五、小结, 孩子们,老师为你们骄傲,愿你们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祝你们会学有所成,才华横溢,高雅光彩。下课。篇五: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初二中“五五双轻”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小学生做“国学课间操” 演绎《三字经》_高级礼仪培训师认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贴子:
小学生做“国学课间操” 演绎《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今(2)日上午,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中心校的700余名小学生在课间时间一边朗诵“三字经”,一边做起了“国学课间操”。本期以来,该校将《三字经》等国学瑰宝有机融入课间操,配合上典雅的旋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此举不仅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家长们也颇为满意。学习三字经——昌祺礼仪  四川新闻网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三字经》清悠的音乐和谆谆教诲,学生们行云流水般地不断变换着造型,他们时而演绎成汉字“龙凤”,时而演绎成数字“2014”,大家在身体力行中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龙凤中心校五年级学生杨敏说:“将《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课间操,大家都感觉很新颖,我们做起来也很认真。”学习三字经——昌祺礼仪  学生家长王小芳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这样的课间操不但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还让他们学到了国学知识,我们很满意。”学习三字经——昌祺礼仪  据学校教师王冬梅介绍,把《三字经》融入运动,旨在让学生在耳染目睹和身体力行中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学的熏陶;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三字经——昌祺礼仪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礼敬茶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